数字化教育论文(最新3篇)

0 2024-11-08 18:0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数字化教育论文(最新3篇),仅供参考。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一

数字化教育论文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教师;师范引领;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3-2

扬州市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07年4月,是首批成立的三个工作室之一。2010年12月,为了全面发挥扬州市高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引领作用,市教育局又成立了中小学名师工作总室以及隶属的11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集教育、教科研、培训于一体,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有利于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培训模式,培养一批致力于中学数学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历经两轮、6个年头的洗礼,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不断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都被评为扬州市先进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奋斗的目标是:让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成长为一面旗帜。

一、工作室运行机制

1.管理模式。中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是扬州市教育局师范师资处管理下的学术团队。教育局对工作室的正常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实施对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包括负责选拔和任命工作室领衔人,遴选工作室成员,审核和下拨工作室经费,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为工作室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后勤服务等。师资处还负责帮助对工作室研究成果进行输出和辐射,并负责对工作室实施过程性、终结性考核和评估,并对工作实绩显著的工作室及其成员,给予表彰奖励。从学术研究的内容考虑,工作室的学术活动还要与教育局教科院生物教研室的教科研计划基本保持一致。工作室的工作周期是三年,至2012年12月,教育局将对每个学科工作室进行终结性考核评估,由此决定工作室是否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

2.团队构成。工作室成立时共有48名成员,其中8名省特级教师、5名市特级教师、10名市学科带头人、12名市中青年骨干和有13名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为了让团队功能最大化,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形成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由顾问导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博士)和领衔人组成,对工作室的重大思路进行设计和规划,起决策作用;二是紧密层,由工作室主管和13位指导教师组成,重点负责业务指导,还分担一些具体的如教学视导、联系学校、后勤安排和宣传反馈等工作;三是松散层,由25位工作教师和2位网络主管组成,是工作室的活动主体和成长对象,工作室的每一项活动他们都要承担具体的任务,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六年来,这样的合作方式既能确保工作室的整体运作的良好状态,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工作流程。就一学年的工作而言,每年12月,我们都是先根据总室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工作室的特殊性,制定下一年度的学科工作室工作计划。主要内容有设定成长目标、明确研究重点、规划活动主题、初定支教单位等。

工作室六年来已开展了学术交流、研讨、送教等活动数十次,每次活动都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核心层确定活动主题,起草活动方案,上报师资处审批;获得同意后,撰写通知,盖师资处公章,发文到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以及参与活动的各个学校。第二步:紧密层细化活动方案,具体分工到人;全体成员积极做好各方面充分的准备。第三步:全员安排好课务,全程参与,完成各个工作环节,并作好活动记录,留下活动意见或建议。第四步:整理活动资料和照片,撰写相应的新闻报道,及时在扬州教育网的名师工作室网站和相应学校的网站上新闻,上传相关资料。

每年12月,领衔人对本学年的工作做工作室小结,各成员进行个人小结,对照年度工作计划,自查计划实施情况,最后接受教育局的年度考核。

4.考核评估。工作室成立以来,教育局对各学科工作室和成员个人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的要求,为了检查工作室目标达成情况,每年12月教育局师资处对各学科工作室和成员个人进行考核评估。

对数学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工作由市名师工作总室组织实施,分为过程性考核、年度考核和终结考核三层次。过程性考核不定期进行,主要依据是工作室提供给《名师工作简报》的稿件质量和学科网页丰富度;工作室年度考核主要针对“各学科工作室必须完成的工作和自主安排的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年度考核为优者获得表彰和奖励;终结考核为工作室工作周期结束时进行的全面考核。

名师工作室成员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内容主要为个人成长情况、参加工作室集体活动情况、完成规定的个人工作情况等。领衔教师负责本工作室成员的考核,市名师工作总室抽样检查考核。抽样检查考核时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工作教师考核需提供有效证明材料。年度个人考核优秀者将优先晋升职称或评选为上一级骨干教师,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名师工作室成员称号。

二、工作室运行质态

1.培植优秀教师,建设名师梯队。工作室旨在建成“优秀数学教师的聚集地和未来名教师的孵化地”。目标是打造一支骨干团队,培养一批在省、市内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培养青年教师,形成骨干教师后续梯队。由市教育局安排,数学名师工作室还专门安排了几次中学数学学科“省特后”学员跟岗培训,学员们分学科听工作室骨干教师开设的研讨课,每节课后都进行深度研讨,学员们作精彩点评,每位学员也开设示范课,培训期间,全体学员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交流跟岗学习体会,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每次都认真听取特聘专家的讲座。采取这样的针对性强且目标措施明确的培训活动,旨在更多更快地培养省特级教师、著名教师。

2.加强教育科研,打造学科特色。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共生互补”,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和境界。明确了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探索如何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学生数学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每一位工作室成员教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数量和档次,努力彰显扬州数学教学特色。

“十一五”期间,工作室成员共承担课题36项,其中部级2项、省级8项、市级26项;“十二五”以来,工作室成员已承担课题34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28项。获奖情况:2010―2012年162篇,其中核心11篇,人大复印资料8篇。获奖情况:1个课题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4个课题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2个课题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4个课题获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

3.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工作室在前三年(2007~2010)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拓展思维链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与数学文化相融合的案例研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近三年开设研究课128节,开展研讨活动36次。参加各类比赛获奖:部级4项,其中两位老师全国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级12项;市级26项。

4.组织各类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名师工作室成员作为学习者积极接受培训,作为指导者开设培训讲座。两年来工作室邀请了来自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省教研室、市教研室的全国知名的专家来到工作室,给工作室成员进行学科教学、高考研究、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成员们在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学习中受益良多。同时,我们又走出了工作室,领衔人、指导教师一年中共承担了省外、省内他市和市内的教师培训讲座30多次。通过组织、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既“被培训”又“做培训”有助于成员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理论素质,增加实践机会,是成员们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工作室还搭建了网络平台,建立了数学工作室教研网站。合理安排网站栏目,及时充实资料,定期上传教案教学设计、好文章。

5.开展支教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为了推广名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指导农村及边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近三年,工作室成员的足迹走遍了扬州的农村多所学校:扬州市甘泉中学、高邮三垛中学、邗江新坝中学、江都镇大桥中学……2011年8月,工作室名师团远赴新疆新源二中讲学,将扬州数学的理念传播到边远地区。

6.组织主题活动,持续高位发展。通过这几年工作室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筹办了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扬州数学持续高位发展,引起了省内广泛的影响。2012年,工作室承办了扬州教育论坛――数学专场,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作了讲座,从人文视角阐述当前的数学以及数学教育,给扬州的数学教师上了生动的一课。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二

一、建立新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三要义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旧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在生活和活动中学数学”的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基本素质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构建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实施“大众数学”的课程策略。

二、工作原则:

1、理念引领,活动促进。

2、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高

三、抓好常规训练

1、口算训练常抓不懈。

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每天利用上课五分钟的时间,练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水平。

2、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题,重在训练学生的作题认真仔细的数学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的书写习惯

从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入手,抓学生书写的认真程度和整洁度,规范书写的格式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

4、加强读题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培训,在挖掘教材的深度与广度上下工夫

2、今年上半年的“同研一节课”紧紧围绕“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的获取与更新能力”这两个主题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全体参加。紧紧围绕“同研一节课”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数学老师的钻研教材、备课、上课的水平。

3、根据上级有关活动精神,积极、及时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各类评比、竞赛;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1)根据区教育局通知要求,:学习《环翠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环翠区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环翠教育》专刊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章。

6、注重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率,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要利用,提高运用电教设备的技能。

7、及时把自己的教学心得写下来,利用教研组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8、组织数学教师同读一本书。

五、本学期教研组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参加区数学教研会,并组织教师传达、布置。

(2)制订本校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3)组织教师参加“同研一节课”活动。

四月份:

(1)组织数学教师业务学习。

(2)组织教师参加“同研一节课”活动。

(3)组织教师参加区级数学优秀论文评选。

(4)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5)口算比赛、计算比赛。

五月份:

(1)理论学习。

(2)期中数学教学质量检测。

(3)进行其中考试工作总结。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送课下乡活动。

六月份:

(1) 研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参加青岛版教材实验区数学教学论文和课件评选工作。

(3)报送数学优秀教学资源。

(4)同读一本书活动。

七月份:

(1)制订复习计划,研究复习方法和方式。

(2)进行期末考试,进行考试总结。

中教数据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文献计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81-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提供的人力资源绝对量也因此走在了世界前列[1]。同时,伴随着高校短期内规模过快扩张,也暴露出了一系列质量问题,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引起学者们的热议。本文拟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方法,就高等教育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研究目标,先从CNKI文献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等技术,建立起样本论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先进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论文产出的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基金分布、主题分布等作出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出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的识别和分析。因此,除了常用的execl表统计方法外,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还有词频统计、共词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法[2]。

词频统计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词出现频次多少的变化,来确定热点及其变化的趋势。将词频分析应用于文献数据库中的统计,主要可以解决“极值统计”和“数量分布统计”等类别的问题。

共词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若两个能够表达某一领域文献主题内容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则表明这两个词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而且出现的频次越高就越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在对文献数据库的具体分析中,这个“词”可以是“关键词”,也可以是“作者”、“机构”等。对这些词分别进行共现统计并绘制出可视化图谱,则可以分别反映出该学科(或机构)的研究主题结构、作者合作网、机构合作网等情况。

数据可视化方法――目前,常见的可视化图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等软件的图示功能而生成的聚类分析图、多维尺度分析图,这种图的不足是直观性不够好,而且能表现的节点数量也非常有限,往往只能包括几十个。第二种是借助Ucinet和Pajek等为代表的社会网分析软件生成的图,这种图的基本特点是以实心圆或方框代表节点,以线的粗细代表合作强度大小,直观性比较好。第三种是采用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绘制的图谱,它的突出优点是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动态变化”的一面,近年来这种图谱的比例正在增加。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来实现这个目标,可视化软件使用netdraw。

(二)数据采集

本文选择的是CNKI数据库。其数据采集方法是:选择2008―2012年CNKI数据库,检索篇名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期刊论文,这样共得到1475篇(数据检索时间为2013年4月18日),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出,经过数据格式转换等预处理后建成execl表,内容包括论文的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发表期刊、发表时间、基金等信息,建立起论文样本数据库。

二、数据分析

(一)各年度发文

2008―2012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总数为1475篇(见表1)。从各年度发文统计可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了2011年已突破400篇大关,可见学界对其的关注(由于数据入库时间滞后,2012年数据未齐)。

表1 2008―2012年历年论文数量分布

(二)发表期刊分布

经统计,涉及的期刊有190种,其中,最多的期刊是《教育与职业》(242篇)、《中国成人教育》(144篇)。超过10篇的共有26种(见表2),这26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占了所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的73.3%。整体看,高层次的高教类专业期刊不多。

表2 10篇及以上的期刊

(三)作者发文分布

按作者发文量统计,发现共有作者2476位,署名总数为2651人次,平均每篇论文的署名为1.80人次,这说明这些论文的合著比例较高。2476位作者中只发表1篇的有2329位,发表2篇的有126位,二项合计共2455位,占了作者总数的99.2%。发表3―5篇有21位,表3列出了发表文章在3 篇及以上的作者。

表3 前21位发表文章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

由作者分布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作者5年内发表的论文在1―2篇之间,显示出作者来源比较分散,持续深入研究的不多,而且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2012年。经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发现,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大部分来自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论文的篇幅较短,发表在高教类专业期刊上的论文不多。当然,这其中也有少数例外的,如来自汕头大学的王伟廉教授就一直从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2002年至今已有20多篇在比较权威的期刊上。

(四)基金来源分布

据统计共有695篇研究论文受到了各类基金的资助,约占论文总数的47.1%,其中来自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的项目约为95项,约占基金论文总数的13.7%,占全部论文总数的6.4%;其他省、厅级及校级课题约为600项,约占基金论文总数的86.3% ,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0.7%。整体看,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受高层次基金资助的比例还是较小。

(五)关键词词频统计和论文主题分布

按关键词统计,发现1475篇论文中共出现1838个不同的关键词,总的使用频次为4413个次。表4列出了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前38个关键词。

由表4可以看出,近5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主要关键词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创新”等,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如果将表4的关键词稍作分类和归并,则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可大致分为五组(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高校的层次及类型主要是:高职(专科)院校、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2)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3)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等;(4)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主要是: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模式)改革等。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些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结构,下面我们还可用共词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这些主要关键词绘制出知识图谱,从而进一步大致地观察近5年的研究主题结构,即主要的学术方向、学术兴趣和学术领域。具体做法是:先选择频次在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然后计算它们中任意两个关键词在所有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并将共现计算得到的数据用社会网络分析中常用的netdraw软件将其可视化,这样就得到了图1。图1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关键词,顶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这两个词有同时出现在一篇论文中的情况(为简化图形,在图1中只将共现频次≥2的关键词之间用线连接),线条粗的说明它们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多,反之则共同出现在同一篇论文中的次数少[2-3]。

图1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主题结构

由表4和图1,可以很明显地得知:近5年学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的辐射型结构,主要的关键词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创新”、“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高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但具体涉及的院校类型、专业类型、课程类型、人才类型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多样,这也说明了该研究主题所涉及研究人员和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立体性。

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共现计算和可视化知识图谱等文献计量手段,得到了一些比较直观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从论文的期刊分布看:期刊来源非常广泛,由此也导致相对分散,专业的高教类期刊比例偏低。

2.从作者的发文看:作者来源很广泛,1475篇论文涉及作者2476位,其中发文1篇的达2329位。发文的篇幅普遍较短,意味着持续深入研究的作者还是不多。

3.从基金分布看:1475篇核心期刊论文中有695篇受到基金资助,约占论文总数的47%,但课题层次普遍不高。

4.从研究主题及关键词共现图谱看,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特征:即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涉及高校的层次及类型主要是“高职(专科)院校、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思路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具体途径主要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等。

参考文献:

[1]方勇,孙毓泽、王素。中国高等教育竞争力优势与劣势

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2.

[2]汤建民。中国高教研究地图――基于CSSCI高教研究

论文的计量分析和可视化识别[J].中国高教研究,

2010,(2).

[3]侯素芳,汤建民,虞飞华。国内文献编目研究论文的计

量方法分析:1999―2009[J].图书馆建设,20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