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论文优秀9篇

0 2023-12-26 12:15 Mr.xuan 手机版

这里的9篇风险识别论文是宣传员小编为您分享的风险识别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篇一

风险识别论文优秀9篇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1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

1.1综合性较强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涉及到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设备及装置,并且对于安装工艺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同时也要应对各类不同的施工环境,专业、学科跨度较大,涉及范围广,且要接触到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2施工要求较高

机电安装工程规模随着工业发展与建筑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施工中所涉及的大型机电设备与装置的安装逐渐增多,对设备吊装施工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且许多大型精密设备的组装,对现场装配技术与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技术含量较高

近年来,机电设备控制系统不断的改良与优化,更新速度较快,这也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2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风险识别资料不足

风险识别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而言至关重要,要实现有效的风险识别,需要以大量的资料总结与分析作为基础,而目前我国的机电安装施工企业在对以往项目风险的总结方面缺乏重视,所形成的资料十分稀缺,难以有效支持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2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机电安装企业大都已认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但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仍存在不足,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形成,这也不利于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机电安装工程的一线施工人员大都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安装作业凭借经验进行,安全意识与风险控制能力都存在不足,部分项目中还存在着施工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企业整体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3加强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一般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可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人员、技术、材料、设备及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性因素归纳到以上五大类中,对各类风险因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管理。常见风险因素包括:设备摆放与归位不规范;未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材料摆放与储存管理;施工人员无证上岗,安全培训不到位,违章操作;未对易燃易爆品进行隔离放置,带电施工防护措施不到位等。风险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类型,其中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作业条件具体危险性的相关评价方法、一般综合评价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定量分析风险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概率风险评价,从而将五级风险等级确定下来。

3.2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回避风险

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某一风险因素风险系数极大,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控制时,则需要采取风险回避措施,来规避风险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主动放弃项目,或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更改。回避风险措施实质上具有一定的消极性,虽然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巨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但同时由于工程项目的被迫放弃或停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较高的代价,需要慎重选择。

(2)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措施不同于回避风险,其对于风险的处理策略主要是将自身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因素,通过一系列合法化的手段,局部或全部转移给其他的单位或个人,以此来有效的降低自身需要承担的风险量,实现风险的有效分摊或完全转移。实际应用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风险转移措施可分为财务性保险类风险转移措施以及非财务性风险转移措施两大类。前者主要是通过保险的购买,以签订保险合约的形式,将部分或全部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保险公司承担,以有效地实现风险转移的目标,但由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仍不够成熟,保险机制仍不健全,所售险种相对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风险转移的所有需求,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后者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非财务性的手段,实现风险转移的目标,主要方法包括出售、发包、分包以及合同条件的有效运用等。

(3)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是一种积极主动应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安全风险的策略,通常是针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类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杜绝风险的发生,从而避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可行的情况下,是最有利于保障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常见的预防风险措施可分为有形措施与无形措施两大类,有形措施包括防止风险因素增加、减少已有风险因素、隔离风险因素等方法,以规避风险发生对项目的不利影响;无形措施则主要包括教育法与程序法两种方法,即通过加强培训及加强制度化管理的方式,来预防风险的发生,并实现有效的损失控制。

(4)储备风险

这一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是在对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细致分析,掌握风险的规律与特点的前提下,预先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应急预案,以实现风险发生时的有效应对与处理,从而控制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并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安全性与可靠性,较为常见的储备风险措施包括费用后备措施与技术后备措施两种形式。

(5)监控风险

监控风险就是对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期间的结构风险状况的监视和控制,采取一定的措施跟踪及识别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各风险因素的变化,进而动态掌握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

4结语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点,决定着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基于安全风险管理在机电安装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自身风险识别的能力,并合理运用风险管控策略,以提高自身风险管控的能力与水平,减少企业所面临的损失,从而保障企业的效益,并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论文 篇二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已经从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向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演变,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然而,由于供应链存在着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链条结构的复杂性、忽视风险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使得供应链极易受到各类风险的侵袭。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供应商风险进行评价,有利于企业更合理地选择供应商,降低因供应风险而带来的损失,对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Wang et al.[1]提出了包括总物流管理成本、增值生产率、保证成本或退货处理成本、生产柔性、变现周期时间、存货天数、资产周转等指标在内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Shahadat[2]基于对其实证研究的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采购执行在选择供应商时常使用价格、财务能力、不合格品的及时有效处理、声誉、质量、技术能力、及时交货、维护技术服务等评价指标。Agrawal[3]和叶怀珍[4]对供应链中市场风险的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经销商作业风险协调者能够通过设计合适的合同来转移风险厌恶型零售商的风险,同时还能促使零售商增加订单量而增加双方的收益,达到双赢的目的。丁伟东等[5]提出可运用供应链系统的可靠性这一指标来衡量风险的大小,并指出影响供应链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巩楠[6]把风险成本引入到汽车零部件的采购总成本中,依据采购总成本最小化原则,得出选择汽车供应商在供应风险下的最优供应商数量;并基本风险下的汽车供应商排序,选择满足要求的供应商。

本文在对供应商风险的成因及其识别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之上,按照风险评估体系设置的原则,构建合理的供应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物元和可拓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一个供应商风险评价的实例进行分析,验证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1供应商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识别

1.1供应商风险的成因分析

供应商风险是由供应商原因造成的供应链风险,供应商的表现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及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形成供应商风险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导致的风险不是人为故意的,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不利因素(诸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市场波动等)和内部原因(决策失误、管理失当、操作不慎等)而导致的风险。

主观原因主要是供应商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主观故意采取行动损害下游合作伙伴的利益和整个供应链运行的行为。比如供应商与企业目标冲突、双方信息不对称、关键信息泄露等,都可能使供应商全然不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而损害企业和供应链的利益。

1.2供应商风险的识别

(1)风险识别的过程

风险识别主要包括风险分解,是否有新风险识别项目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结果,是否还需要新的分解确定项目风险清单等,其过程如图1所示。

(2)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分解分析法、德尔菲法、核查表法、流程图法。

图1风险识别过程示意图

Fig 1.Process of identifying risks

2供应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于评价供应商风险的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可扩充性原则。

2.2供应商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并向相关专家进行咨询的基础之上,结合前述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本文建立的供应商风险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将风险因素分为外部风险因素、内部风险因素及合作风险因素等三部分对供应商风险进行评价。其中,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4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内部风险因素主要是对企业资质和服务水平的评价,包括管理水平、企业信誉等11个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合作风险因素主要是对合作兼容性、供货情况的评价,包括企业文化兼容性等11个方面的具体评价指标。

3基于物元和可拓理论的供应商风险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物元理论利用物元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利用物元可拓性的物元方法,又可以采用可拓集合理论,通过关联函数进行定量计算。物元理论的基本单位是物元,是以事物、事物特征和该特征的量值三者所组成的三元组,记作R=(事物,特征,量值)。物元的概念正确反映了质与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贴切地描述客观事物变化的过程。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特征元,用同征物元表示。事物变化的可能性称为物元的可拓性。事物的变化以物元的变换来描述,物元理论的核心就是研究物元的可拓性和物元的变换以及物元变换的性质。物元集合的主要内容是定量描述事物的可变性,通过建立关联函数进行计算。

(1) 确定与风险有关的评价指标

将待评供应商视为事物 ,确定其与风险有关的各项特征 ,即评价指标,如文中图2。

(2) 建立相应的量域和节域

确定各项风险特征 所有可能的取值范围:

图2 供应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Fig 2. Index system for the supplier’s risks evaluation

(1)

与风险级别 ,(本文中风险级别为1-5,分别表示风险很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较小、风险很小,即 )相对应,将在各风险级别下的各项风险特征的取值范围 合并表示,形成同征物元体:

(2)

(3) 确定待评物元

对待评供应商,建立其关于各评价指标的取值,用物元表示:

(3)

为关于特征 的量值,可以通过直接检检测或间接分析的方法得到。

(4) 计算各特征的关联函数

按式(4)计算特征 关于各风险等级 的关联函数值:

(4)

设 为实数域上一点, 为实数域上任一区间,则关联函数 的定义如式(5):

(5)

(5) 确定各项风险特征的权系数

确定各各项风险特征的权系数 ,并进行归一化,即 。

(6) 计算关联系数

由式(1)-式(5)可以计算供应商关于各风险级别 的关联函数值为:

(6)

(7) 确定风险级别

风险识别论文 篇三

[关键词]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 风险认知 实证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举措,它使团队的每个项目都建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知识的承载者,即团队知识共建共享的实现者来说,知识共享是存在风险的,个人对于这种风险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讨论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将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加强成员的共享意愿和行为,进而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

鉴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共享的机理、措施及如何通过共享进行知识创新等,且均属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探讨。国外有一些实证的研究,如文献[1]和文献[2]以企业为对象研究进行了探讨。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国内外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在美国,最不能问的问题就是工作及薪水问题,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比较私密的问题;而在我国多数地区,除特殊行业外,工作及个人收入问题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如:在高校基本可认为是公开的),但谈性则比较避讳,不像美国那么容易。鉴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对于知识共享的个人风险认知问题,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进行专门的探讨。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根据理理论,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意图引起的,在团队内成员的知识共享活动也不例外,若某成员愿意把知识拿出来彼此共享,他/她将会用相应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意愿。反之,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下降时,就导致其独占知识,抵制共享行为。理理论认为决定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态度,从各个领域的行为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主体的认知及观念对其行为意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献指出人是知识共享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其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及贡献知识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是组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个人的知识私有意识及共享后的不安全感集中表现为其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

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和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知识共享的反面是知识垄断,团队内部拥有唯一性知识的成员拥有唯一性价值,尽管贡献知识供团队共享之后,集体的价值会增加,但个人唯一性价值则丧失,他/她们对于团队将不再是必须,共享结果显然会威胁到自身利益。因为担心自身惟一性价值丧失而抵制共享的观念是知识私有观的一种衍生观念。Birgit Renzl通过对美国各大企业的2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调查,得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共享后自身唯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对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知识共享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团队成员的认知层面,探讨个人对唯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与其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可拟定假设:

H1: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

个人知识共享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学习、创新及研究过程需付出成本,知识密集型工作更是如此。而共享的实施使得其他成员通过简单的复制和被告知便可以得到与知识贡献者相同的成果,这将造成知识贡献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不平衡感。二是在团队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成员来说知识共享都有贡献知识和获取知识两个环节,于是其贡献知识后是否能得到至少等值的回报同样会影响其共享意愿。文献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知识共享机会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与共享知识相比,知识主体的知识垄断收益具有及时性、公平性和确定性等特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知识主体将倾向于垄断知识。所以成员对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将对其知识共享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拟定假设,即:

H2:个人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风险认知行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生命科学、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女性/年老者/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妥、风险小的决策,即他/她们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更高。在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问题上,性别、年龄及收入的差异性是否依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几个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访谈。

性别因素一直被认为是态度、意愿、行为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选择,即女性比男性的风险认知高,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也假设在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显著。此外,由于本文是以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为研究对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度极高的组织,而学历是知识层次的一个有力表征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学历纳入考虑范畴,以探讨知识层次的不同对科研人员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作用。

年龄大的人相对而言阅历丰富,拥有的隐性知识多,知识共享对他们来说付出的相对也多,而且年龄大的人大多思想保守,因此其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也就最高,年纪轻的则相反,所以本文假设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收入高多是由于其知识层次、科研贡献、职务等相对较高。如果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贡献出知识而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高收入的前提则不复存在,因此本文认为收入高的人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也相对高。本文深度访谈的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些理论,例如,某25岁的男性(月薪2000以下)受访者认为:既然我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我相信他们也会贡献自己的知识的;而某39岁的男性(月薪多于1万元)受访者的做法:每年不惜重金购书、参加一些培训,而且这些都不会让同事们知道。

根据上述推导,提出如下4个假设:H3:不同性别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4:不同学历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5: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6:不同收入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定义与衡量

本研究所用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表,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性别、学历及个人收入问题;第二部分个人风险认知与知识共享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共享意愿三个变量。

3.2 试测

本次问卷调查受众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要求受

访者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试测共收集问卷41份,其中男性21人,女性20人。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如下:每个变量的题项组合后只能抽出一个因子,解释量都在0.7以上,变量内部一致性较好,每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且各题项删除后的信度均低于组合信度,说明可信度也达到了要求,如表1所示:

4 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推导的结论,本文在通过深度访谈进行了充分的预研究的前提下,形成试测量表。在上述两步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发放了最后形成的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又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二次访谈,以期对数据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及提出更贴切的管理策略。因此,尽管本文发放的问卷仅有100份(有效回收96份),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2)

4.2 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及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以衡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两个变量为自变量,知识共享意愿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通过显著性检验(p

4.3 性别、学历、年龄及收入对知识共享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以性别、学历为自变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说明性别和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差异性不显著,即:假设3、4不成立。

用相同的方法得出,年龄和收入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假设5、6成立。为进一步确定每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两两差异分析。以年龄为自变量,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利用事后多重比较法中的最小显著差法和q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见表5,年龄组a

以同样的统计方法得出,收入在2 500≤r

5 思考与建议

5.1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思考

风险认知对共享意愿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的两个测量变量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和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均有负向显著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39.7%。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图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决定。风险认知是态度的一个表现方面,其对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得到证实,但本文未对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认知对共享意愿的影响进行探讨。

性别、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被证实无显著差异。性别差异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问题的测量上得出与其它领域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群体特征因素,在高校科研团队这个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中人们心理上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故不存在性别差异;二是由于男性本身的社会特殊性,假设女性对知识共享和对其它问题的风险认知没有变化,她们依然更倾向风险低的选择,即她更偏向不愿意参与知识共享。而男性尽管在其它问题上更倾向风险高的选择,但其社会压力更大,为了获得垄断知识的利益,他们在知识共享这个问题上也偏向了低风险的选择,从而表现为男女的差异性不显著。另外,学历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也不成立,本文认为是因为现在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大都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工作者,若学历低的成员可以加入这样的团队也自然说明了其在科研方面的潜力和过人之处,所以在知识共享问题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低而有不同的看法。

年龄、收入对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显著性差异被证实。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年群体(25≤a

5.2 建议

5.2.1 建立科学竞争与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应降低其对共享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所以单纯的竞争不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施行和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缺乏竞争的团队又会丧失活力。基于此,应建立科学竞争和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

科学竞争机制,即以“相互信任、共知共赢”为特征的良性竞争机制,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维护个人知识产权又努力实现团队集体共享。但个人得失的考虑仍会成为激发团队集体共享协作内趋力的瓶颈,所以,对于良性竞争的施行,团队承诺是前提和保障。团队的承诺在于保障知识首创者的产权和荣誉,在充分维护其知识产权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既使团队不乏活力又使成员无后顾之忧。

5.2.2 建立知识共享补偿机制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知识的创新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研工作过程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的积累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对自身所创知识的个人垄断和私有是其获得收益的有效方式。让成员自愿贡献其所有知识的唯一方法便是给予其至少于成本等价的补偿与回报,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满足其自我成长、成就感及荣誉感等需求促使其贡献自己的知识,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知识署名流传制、知识共享标杆制等来实现,以增强知识贡献者的成就感及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与其晋升机会挂钩,以实现其自我成长;另外,还可以通过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但知识质和量的评定要注意公平与公开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 建立基于情境的团队领导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个人,而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和集体效能的团队,科研组织更是如此。领导是团队的方向指南,缺乏领导的团队,目标不明确而且行动迟缓。目前的团队领导模式,按权力分配方式可分为集权和分权两模式,按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先锋式领导和资源式领导两种。这两个层面的各种领导方式都各有利弊。集权领导模式下团队效率高,但易造成个别人假公济私;分权模式就可避免这种现象,但其效率又会随之下降;先锋领导效率很高,但易形成领导人高高在上,而导致成员的不满;资源式领导模式可保证团体有控制,但又丧失活力。

本文所定义的“情境式领导”是指:在领导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群体或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共享风险认知水平更高,而青年或低收入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或和高收入群体的科研人员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人风险感知则相对较低。为有利于科研团队中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对于员工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三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教导式”领导模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参与团队知识共享。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激励式”领导模式通过给予其物质的嘉奖和成长的机会来鼓励员工参与共享过程。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授权式”模式来加强其团队共享成就感和与团队荣辱与共的责任感。情境领导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应有弹性,应用不同方式对待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部属。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篇四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的所有产品、服务、经营等各种活动中有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辨识、评价和预控,采取一定的预控措施,预防或削弱风险因素的影响,把这些风险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可容许或可接受的程度,保证电力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预防安全事故和质量的发生,防止施工成本的额外增加。通俗的说就是对电力施工企业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而通过对全体人员的控制和全活动过程的控制,是实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最直接的方法。

全员控制。

包括企业全体成员参与企业的风险控制和控制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活动中的风险控制两个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实现。

建立公司级和工程项目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级的风险管理体系组长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应有主管副总经理担任,其它班子成员协助支持,下设监察审计部为日常办公室,各职能部门和专业公司的主管领导班子成员为本单位(部门)风险管理专责,特别是工程项目部,要设专职的项目班子成员作为风险管控专责,并且实现动态化管理。对于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体系要逐级细化到管理部门和专业工地,甚至细化到作业班组。

制定相应的管理及责任制度。主要是要明确各级风险管控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分工,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定期或适时填报相关数据报表,特别是在项目招投标前或施工开工前的风险因素相关数据的采集、识别以及辨识,为决策层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便于决策层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响应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应有配套的激励奖惩机制和措施,用经济杠杆提高风险管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发现重大风险因素并通过辨识和响应采取有效预控和削减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行为要实行奖励,对思想松懈、麻痹大意对工作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者要采取严厉处罚措施。

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和知识教育。对全体人员特别是管理体系中的主要成员,进行全面风险管控意识教育,主要讲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严重时造成的后果,明确稍有不慎将直接影响到人身设备安全或经济损失,与我们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增强防范意识。同时还要普及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风险的分类方法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风险的识别、辨识、响应和预控的方法及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

二、全过程控制。

全过程控制包括公司日常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和主营业务(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全面风险控制平台(或数据库)来实现,该平台(或数据库)涵盖公司流程组织即各部门职能职责活动行为过程的风险预控,以及主营业务即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实施过程的风险预控,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的控制来实现全过程控制。

流程组织的风险预控平台(数据库)。

主要是指公司的所有职能部门、事业部、分公司、项目部、专业公司和其它二级单位,应针对自己的职能职责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辨识,找出主要的、对本岗位的职能活动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分类和归类,按照识别辨识响应控制的步骤进行消除或削减,防止或减弱风险因素的危害,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并在控制平台中(数据库)得以体现。如监察审计部的结算审计工作,应从学习公司相关经营制度和审计制度入手,了解办理工程结算流程和手续的要求、熟悉套用定额子目和取费标准的相关规定,然后结合以往审批过的审计结算资料,找出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结算手续是否齐备?结算签字是否齐全?工作量统计计算是否真实?套用定额是否合理?取费标准是否合规等。对于出现的上述问题进分析归类即辨识,制定针对性的纠偏措施即响应,最后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消除或削减即控制。最后将上述过程的内容整理归纳成数据表格,即为控制平台(数据库)。

2、主营业务的风险预控平台(数据库)。

风险识别论文 篇五

关键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进行投资。然而,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企业13000家,对外投资积累达到2457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2011年7月初,中铝宣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奥鲁昆铝土矿资源开发项目最终告吹,项目损失高达3.4亿元;2011年6月,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项目亏损达人民币41.48亿元;2009年底,中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3个油气田项目,累计亏损1526.62万美元;2009年9月,中国中铁在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亏损,合同总额4.47亿美元。还有一些海外投资亏损具体损失没有数据显示。如此巨额的投资亏损不难看出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内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2006年6月,国资委制定并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于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推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2008年6月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企业应当建立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然而就2006年国资委在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以来,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本文力求从企业风险识别及评估的实践角度,论述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在企业实践中如何更好的增强风险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为形成自上而下、全员风险管理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提供支持。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简介

1.企业风险的定义:2006年国资委的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将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将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本文提到的风险主要是指仅带来损失可能性的纯粹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根据指引的定义,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3.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分为五个步骤,如图所示:

本文主要侧重从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及风险评估的实践角度,研究分析如何有效的开展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工作,为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提供可靠保障。根据指引的规定,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及风险评估的解释如下:

(1)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应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分工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

(2)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二、企业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实践方法论介绍

1.风险识别方法的介绍及应用:

(1)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潜在风险。通过对公司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构成状况的分析判断公司经营管理结构,初步判断风险可能存在的主要环节。通过财务指标与行业的横向对比分析及3-5年的纵向分析判断风险的形成及变化情况。

固有风险是指管理层不采取任何措施减少其发生可能性或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原本就存在的风险。

剩余风险是指考虑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之后,仍然会发生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损失的风险,考虑的是经过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之后风险仍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3)分析解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的剩余风险,分析各项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调研及历史数据搜集,整理出企业的风险事件,研究分析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造成的影响,与各项剩余风险进行逻辑关系对接,从而形成风险逻辑关系图。

(4)流程分析法: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梳理企业流程现状,识别流程目标、流程层面风险及控制措施,并将目标、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匹配。发现流程层面的剩余风险,即缺少控制及控制失效的流程风险。

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可发现公司层面风险并进行分析分解,进一步发现流程层面风险。

2.风险评估方法的介绍及应用

(1)问卷调查法:通过将识别出的公司层面剩余风险按照风险分类编制成公司层面调查问卷,向公司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公司管理人员对公司层面风险的判断。将识别出的公司层面剩余风险按照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划分级别,通过发生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的乘积确定风险等级。

(2)离散度分析法: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离散度测试分析,对各项风险的问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找出离散度较大的风险,访谈风险离散度较高的评分人员,进一步了解原因及风险表现情况。将调查问卷填写不完整、不合理或者离散度较大的情况进行调整,形成公司层面风险地图,将风险划分为一般风险、重要风险、重大风险分布在风险地图上。

(3)管理层访谈法:将问卷调查结果及离散度分析结果汇总后,掌握公司管理层对初步识别的风险等级排序结果的判断。通过了解公司管理层的信息,对风险出现的原因,可能导致的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沟通和分析。

(4)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根据初次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风险评估环节使用德尔菲法,结合离散度分析及管理层的意见反馈,组织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参加风险讨论会。对风险等级排序靠前的风险逐项讨论,进行第二轮背对背的问卷调查,统一管理人员对公司层面风险的认识,并积极讨论应对策略,明确风险的责任归属。根据集体讨论的最终结果,形成最终的公司层面风险排序结果。

三、风险识别及评估实践方法论的应用说明及局限性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落地难”的问题,采用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够相对准确的找出公司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公司层面风险涉及范围较广,逻辑关系相对复杂,容易出现识别风险颗粒度不一致的问题。如何有效的体现实际存在的公司层面风险,并以相对清晰的逻辑关系进行列示和关联,可能直接影响到风险评估环节的合理有效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总结。

2.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要与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紧密结合。本文介绍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主要基于公司层面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风险管理方案及监督改进的工作与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相结合,将公司层面风险进一步分解为流程层面风险,会更有助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地。

3.本文主要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提供了公司层面风险识别及评估的方法及应用实践,对于定量分析的内容尚未进行有效说明,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风险识别论文 篇六

【关键词】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

1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之风险识别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关注的重点和核心。其过程如下:

风险识别即在风险发生之前,认识各种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因素的潜在原因,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工作程序中关键的一步。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相关知识和风险分析方法,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群众不理解、不认同、不满意、不支持的事项,或在日后可能引发不稳定事件的情形,全面、全程查找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各种风险因素。在风险调查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查找并列出风险点,确定可能引发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缩小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在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和各种风险因素的主要来源之后,全面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一阶段的识别和分析主要是定性分析。

2 风险识别的环节

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有潜在的,也有实际存在的;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解决的问题。社会稳定风险识别包括两个环节即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

2.1 感知风险

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的过程。

2.2 分析风险

按一定的程序将潜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选择的风险识别过程,称为分析风险。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分析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

3 风险识别的方法

社会稳定风险的范围、种类和严重程度容易被主观夸大或缩小,使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处置发生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运用风险识别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任何有助于发现风险信息的方法都可以作为风险识别的工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3.1 从主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1.1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在会前确定一个目标,使与会者明确通过这次会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不要限制可能的解决方案的范围,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一般以8~12人为宜。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

头脑风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对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不失为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使用者切不可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应该根据与会者情况以及时间、地点、条件和主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3.1.2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项目风险管理专家以匿名方式参与此项活动。由组织者发给专家的第一轮调查表是开放式的,不带任何框框,只提出预测问题,请专家围绕预测问题提出预测事件。组织者汇总整理专家调查表,归并同类事件,排除次要事件,用准确术语提出一个预测事件一览表,并作为第二步的调查表发给专家。专家对第二步调查表所列的每个事件作出评价,整理出第三张调查表。发放第三张调查表,请专家重审争论;对上下四分点外的对立意见作一个评价;给出自己新的评价(尤其是在上下四分点外的专家,应重述自己的理由)。形成第四张调查表。其重点在争论双方的意见。发放第四张调查表,专家再次评价和权衡,作出新的预测;是否要求作出新的论证与评价,取决于组织者的要求;回收第四张调查表,计算每个事件的中位数和上下四分点,归纳总结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

3.1.3 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

根据发展趋势的多样性,通过对系统内外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设计出多种可能的未来前景,对系统发展态势作出各个阶段的情景描述。当一个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时,往往要考虑各种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用情景分析法来预测和识别其关键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目前此法在我国的具体应用还不多见,但应用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风险识别却有其独到之处,只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3.2 从客观信息源出发的方法

3.2.1 核对表法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风险识别所用的核对表可以根据历史资料,以往类似项目所积累的知识,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其他信息来源着手制订,把风险事件及来源列成一张核对表。在项目社会风险稳定分析过程中,对风险核对表进行逐一评审改进,以供将来项目使用。

3.2.2 图形技术法

图形技术法即用一总流程图与各分部流程图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的一种方法。总流程图统一描述项目工作步骤;分部流程图显示出项目的重点环节;能将实际的流程与想象中的状况进行比较;便于检查工作进展情况。运用这种方法完成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之风险识别结果,可以为项目实施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3.2.3 财务报表法

通过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及财务预测分析报表,识别项目未来的所有财产、责任和损失风险,发现未来的风险,这些都是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要考虑的对象。

4 结论

风险识别是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六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任何一种风险识别的方法或途径都不是没有弱点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中风险识别的策略必须是利用最适合项目具体情况的那种方法或者是几种方法的组合。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参与人员的风险分析技术等因素。例如,项目负责人可应用德尔菲法列出各种意见的理由以及争论点,然后应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流程图及核对表,从而拟出项目的风险列表。

【参考文献】

[1]陈燕平,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项目管理协会有限公司,2002.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篇七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除了在设计上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标准的变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风险管理中,侧重点已经从单纯的风险控制,转变为风险识别与控制同等重要。此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风险因素,如人员素质、材料性能、工序时间分配等,而且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更加密切,其影响程度也更加严重,如果在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主要的风险因素缺乏深入分析,忽略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那么很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发生人员伤亡等意外事故。为此,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从风险识别及其控制措施两个角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成本高,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施工单位一般选用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虽然工人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培训,其防范意识仍然较低,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很大隐患。以往的数据显示,仅2012年6月份到12月份,全国大中城市发生的建筑工程类安全事故就有370多起,死亡人数接近500人,虽然比以往有所下降,但是发生的较大事故却有20多起,死亡人数超过80人,相对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4.21%和18.48%。可以看出,发生较大事故的比例明显增加,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那么事故损失将更大,除了造成更加高额的经济损失外,还很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更加密切,建筑行业间跨国间的联合施工也越来越常见,为了实现该行业与国际标准间的接轨,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正在从传统的DBB(设计―招标―施工)管理模式转变为EPC(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是总价合同,也就是说业主提供承包商的工程总价是固定的,如果承包商因为工程改动涉及到费用改变,业主也极少会进行工程调价。因此,在总价合同模式下,总承包商还要承担因市场波动而引起的费用增加的风险,同时还有成本超支或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的进度延迟的风险。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下,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企业得以生存、壮大,就必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3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即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认识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识别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首先要对将预测的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该因素是确定性的,那么就不存在风险。如果该因素是不确定性的,就要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客观存在。

2)建立风险因素的初步清单

依据工程项目方案对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专家以往类似项目提出的风险清单,建立较为合理的风险因素初步清单。为了保证风险识别的科学性、规范性,必须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清单中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识别,对不合实际情况的因素及时修正或补充。

3)进行风险分类

不同的风险理论对风险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因此,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风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风险的性质进行划分、按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之间都相关性,也都是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通过风险分类,对风险有深入的认识,并根据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

4)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清单以及对风险的分类,对风险做最后的整理与汇总,根据风险识别的层次化理论,建立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工程人员认识到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重要的风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和控制。

4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4.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主动放弃项目或拒绝实施存在较大风险导致巨大损失的项目方案,因此,风险回避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风险损失的后果有足够把握的基础上。

风险回避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策略,是对工程承包项目方案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处理方法。风险越大,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采取风险回避就意味着放弃了收获巨大利润的机会。同时承包商也失去了一次调动资源努力转化和应对风险,从而积累相关经验的机会,对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

4.2风险控制

与风险回避相反,风险控制是一种积极应对风险的措施,是一种充分调动自身资源,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技术和方法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

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承担了项目的所有工作,因此,要在项目的每个环节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控制风险。在设计过 www.xuanchuanyuan.com 程中,要充分考察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并结合业主提供的资料和设计要求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在采购过程中,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走势,严格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要安排专门的组织人员,保证各项工作的衔接合理,并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认真实时项目方案。

4.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项目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方(保险公司等)承担的措施。该措施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少风险发生时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可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对于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来说,主要的风险转移方法有两种,即通过投保工程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或者通过分包合同和供应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应商。

4.险自留

采取风险自留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风险带来的损失很小,采取其他措施的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风险既不能转移,也不能投保,比如工程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等。

参考文献

[1]楼海军。 国际EPC工程风险因素辨识[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0,6

[2]梁毅力。 论国际EPC工程风险管理[J].中国水泥,2009,7

[3]蔡绍宽。 水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 2008,41(9)

作者简介:

风险识别论文 篇八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拥有最大的不确定性与机动性。房地产投资一旦展开进行,很难从项目建设中撤出,否则会付出高昂代价。房地产投资决策阶段风险主要源于政策和经济方面。

1.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全局的,政策的潜在变化可能给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带来各种形式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完善的条件下,政策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

(1)产业政策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影响房地产商品需求结构变化,决定着房地产业的兴衰。国家强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会直接促进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楼宇市场的繁荣。政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紧缩投资于房地产业的资金,将会减少房地产商品市场的活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损失。

(2)金融政策风险

房地产投资绝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而进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2003年6月央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资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方面作了严格规定,提高房地产企业贷款准入门槛,使那些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3)土地政策风险

房地产开发建设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政策的变化势必对房地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土地产权制度的变更、不同的土地取得方式、土地调控制度以及不同的土地政策执行力度都会带来房地产投资风险。

(4)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的变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重大。税收政策和土地调控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两个有力工具。房地产投资中,各种税费名目繁多,占开发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一旦提高税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巨大成本风险。

(5)城市规划风险

城市规划除了涉及到规划指标和用途的相容性、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限高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布局调整和城区功能调整、交通的变化等来对房地产业带来影响。因此,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及早预测规划目标,选择增值潜力较大的合适地块,是决定项目开发成败的核心因素。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市场供求风险和通货风险。市场供求风险是最直接的风险。市场供应量、市场购买力、市场价格等反映供需状况指标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供需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进而极易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形成市场供需风险。相反,市场供需不平衡会导致大量商品房空置滞销,使投资者承受资金积压的风险。另外,房地产投资周期较长,其间可能遭受由于物价下降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也可能遭受因物价上涨而形成的通货膨胀风险。膨胀率下降会抑制对房地产商品的需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给房地产投资者带来损失,膨胀率增大会刺激对房地产的需求。

3.区域社会环境风险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各异,这使得不同地域的房地产开发面临不同的风险因素,同一风险因素在各地的影响程度也相差悬殊,即风险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

4.开发时机风险

从房地产周期理论可知,项目开发时机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长,易受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趋势就成为影响开发时机的主要因素。所以说,风险与开发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

二、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投资的实施阶段是指房地产投资计划的具体实现过程,它包括从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设计施工等过程。此阶段将面临具体的风险因素。

一方面,在土地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协议、招标和拍卖意投等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土地,这三种获取土地方式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风险。

另一方面,时间、质量和成本是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三大管理核心,也是三大风险因素。管理不当,将会使企业面临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1.工期拖延风险

工期一旦被延长,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状况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错过最佳租售时机,如已预售,会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另一方面,会增加投入资金利息支出,增加管理费。

2.项目质量风险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开发项目质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与环境协调性五个方面。消费者重视房屋的物理质量,更强调房屋的效用。承包商施工技术水平落后、偷工减料,建筑结构有安全隐患等,是造成项目质量风险的主要因素;房屋设计和户型结构未充分考虑潜在消费者功能需求,也是房屋质量不佳的重要方面。

3.开发成本风险

房地产项目开发成本风险源于开发的各个阶段。建设前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程度达95%—100%,越到后期影响程度越小。在规划设计中,方案陈旧、深度不够,参数选用不合理以及未进行优化优选设计,都会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建设期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采用新的要求或更高的技术标准,也都会使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除此之外,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导致的建材价格上涨和建筑成本的增加及项目是否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的保证、施工中意外事故等都是这一阶段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

房地产项目建成后,资金投放工作基本结束,投资过程就转入到房地产销售、出租或物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阶段。该阶段决定着房地产投资收益的实现,是房地产投资风险最大的环节之一。其中包括:营销策划风险、物业管理风险和其他风险。

1.营销策划风险

营销策划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成本能否收回、利润能否实现。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价格定位、销售渠道、营销方式等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其中,定价最关键,因为消费者对价格最敏感。价格过高远离市场会引起房地产销售困难,难以实现利润;而价格过低不仅会减少房地产利润,还可能致使消费者怀疑商品房的质量,从而影响房地产商在市场中的形象和信誉风险。

2.物业管理风险

物业管理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后继生存与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不仅注重其价格和质量,而且注重其售后服务,即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需要一些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这也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专业管理队伍、管理构架、管理公约以及管理费用等。

3.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不可抗力以及由人们的过失或故意行为所致的灾害等等。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较大的。

总之,房地产投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涉及面广且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房地产投资者与政府部门、最终用户等之间的诸多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政策、法规和法律问题,要做出一系列非确定性决策,这些决策属于风险性决策范畴,决策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投资的效果甚至投资的成败。因此,必须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作全面、系统的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晓音。房地产投资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2,(9).

[2]李伟。房地产投资分析与综合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俞明轩。房地产投资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篇九

关建词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应用模型

一 、引言

随着当今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其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风险对企业持续经营及发展的影响也日趋严重。与之相对应,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ERM)应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已经成为国际上大型企业的普遍管理行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石之一,将促进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但是,如何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履行监控和评价的控制职能,通过评估运营风险管理,提示运营风险,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二 、风险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战略决策的启用,风险审计成为决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协调一致,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内部审计这一职业的成长,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风险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三、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及流程简述

风险管理是企业的决策层及经营层的职责,制定什么样的内部规章及程序来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业务流程中应该予以事前明确规范。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鉴别风险;二是区别可控制的风险;三是指出缺乏控制或过度控制的区域并提出建议。

四、 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应用

1、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广泛收集风险因素

要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点及要点,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必须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做法是针对公司及下属分、子公司、以审计对象为单元,建立审计信息平台,按季度定期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信息平台由四部分构成:

(1)基本信息栏

(2)历史审计信息栏

(3)当前信息栏

(4)风险管理信息栏

2、确定风险管理审计重点和要点

在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大量风险信息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因素分析,确定权重,逐一评分,按重要性原则确定公司风险审计的重点及要点。

(1)根据风险因素企业整体风险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每一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并对每一个风险因素确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2)给各种分析因素评分。在对各种风险因素评分时,主要是利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参考标准,确定该风险因素处于评分标准的哪一个区间,给出相应的分值。

(3)风险排序。将每个审计对象包含的各项风险因素的分值与相应的风险权重相乘并加总,得出每一审计对象所得风险分值。按所得分值从高到低进行风险排序,以确定风险审计对象的重点及要点。

3、风险管理审计的测试

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测试共分六大模块,旨在明确需要测试的内容,建立相应的测试标准。

六大测试模块分别为:

(1)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模块: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情况,职责的落实情况,具体的措施情况。

(2)战略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依据测试,被审计单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程序测试,被审计单位对自身的优劣势的分析情况。

(3)市场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有被审计单位产品分析程序的测试,竞争对手分析程序的测试,客户及供应商的分析程序测试

(4)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对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情况的测试,预警作用的实际发挥情况的测试。

(5)运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的测试,组织机构职能及其履行的测试,产品结构及技术能力等风险管理程序的测试,各项资源管理中得风险识别评估应对能力的测试

(6)法律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及应对模块:主要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法律风险的分析、研究及把握能力,测试应对法律风险的措施执行效果。

4、风险管理的审计评估

(1)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范围的合理性

对于被审计对象在风险管理范围的确定方面是否全面和合理,通常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PEOW分析、SWOT分析、KSF分析、核心竞争力分析、财务收益分析、会计比率分析等方法。

(2)评价被审计对象风险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被审计单位应该根据风险管理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风险因素评价标准。若被审计对象没有相应的风险评价标准,则应认为是一种缺陷。

(3)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功能

结合企业的经营战略,通过对审计单位的识别、分析、评价的职能分工、机构设置和具体业务流程进行检查,测试风险控制流程,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能完成风险管理的使命与目标。

(4)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措施

现代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一般有五种,分别是:规避、控制、保留、转移和利用。每种措施的应用对应于一定的条件,否则就可以认定为不恰当。

①规避措施的评价。被审计单位采用规避措施,应该具备如下条件: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或虽可避免但将产生另一新的更大风险;采用规避措施最经济。

②控制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控制措施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评价措施是否能将风险控制在审计单位可以接受或承担的范围内。

③风险保留措施的评价。当被审计单位采用风险保留措施时,审计人员应审核该风险是否是不可转移与不可避免,审核处理风险的成本是否大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风险可能发生的损失单位是否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④转移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保险或财务性非保险等风险转移措施,审计人员应审核其保险条款及保险范围与风险的适应性,财务性非保险转移措施是否存在的法律风险。

⑤风险应用措施的评价。如果被审计单位采用利用措施,审计人员应该对利用风险可以带来的收益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成本是否匹配进行,对风险利用措施的系统性及未来效果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

5、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监管系统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风险监管系统,一般有四个基本要求,即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的支持结构和资源、实施的方案、持续的评估和审核。

6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预警功能

风险评价指标与风险临界点构成风险预警系统的两大支柱。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审核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建立了标准的风险临界点,主要根据风险的性质(最好是能够定量)、发生的概率、发生的频率,计算出风险数值(风险度),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层制定的临界点进行对比,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宣传员给大家整理的9篇风险识别论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风险识别的相关认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