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悖论
1.芝诺的四个悖论分别是什么
芝诺的著作现在早就已经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西奥斯为 《物理学》所作的注释是我们现在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依据,当然还有一些残篇能 够当做证明,保存到今天的芝诺悖论至少有八个,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四个关于运动 的悖论。
芝诺的四个俘论,验证的是看起来似乎是极端的荒谬的“证明运动是荒谬的”这一个论证。对这四个悖论,亚里士多德的记述如下: 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芝诺的四个悖论,除了第四个是一个数字游戏之外,剩下的三个都是对直观的数字思维的深刻辩驳,在很大程度上危及了初等数学的根基,并且最终引发了第二次数学危机。这三个悖论所涉及到的极限思想,就是现在广为应用的微积分的基础,但是微积分今天依然没有能够证明极限的正确,即使是现代数理逻辑已经建 立,极限的证明依然不能够让人满意。
2.和岁月文友谈如何克服诗歌创作的困惑
诗歌的陌生化以及其它王克楠思索之一:伟大的诗歌都是重视理性的一首好诗的诞生可以仅仅凭借感情,但一首伟大诗歌的诞生必须融入理性,这里好像有了悖论,其实理性和感情是统一的。
一个人反观自己的写作,没有纯粹感情的写作,也没有纯粹理性的写作;不可能写成歇斯底里的哭喊,也不可能写出一篇哲学论文。评论家苗雨时说:“诗中的理性是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一种照澈人们心智的光芒。”
说得极好。一首诗歌大约是这样诞生的:先是在感情上受到了冲击(被冲击的由头千奇百怪),然后头脑中产生了艺术感觉——意象的碎片,再然后这些碎片再一定的“主导元素”作用下,形成原始的诗句,再然后和理性结合而成智慧之光,再然后一鼓作气写出了诗歌作品,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一小部分人(照亮人类总是显得不合时宜),一句话,得善于把超现实主义的玄想和现实生活里的现象结合起来。
诗歌讲究理性并不是说可以漫无边际地议论。现代诗歌最忌讳的是议论,像北岛先生早期的适合于广场朗诵的诗歌,有的全篇皆为议论,淋漓畅快是畅快,但。
与诗歌的艺术性渐行渐远了。
诗歌是一壶老茶,是让人品琢滋味的,不是顺下去就完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来了怎样?要存到某一个山沟,好好保存一下,养养鱼虾,种植一下荷花,品品才行。
宋代诗人容易“以议论为诗”,只抽象地讲道理,那是不行的。中国的不少诗人对诗歌里偶尔出现一两个“名句”(诗中的警句)特有兴趣,好似一旦有了一个警句,这个句子就成了专利,往往忽略了整篇的格局。
诗中的警句虽然可以说是“诗歌形象皇冠上的宝石”,但是它的诞生并不是无源之水,是在整篇诗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诞生的。为了这个句子而舍弃整篇谋划,是不足取的。
思索之二:诗歌写作里的陌生化笔者偏爱写作散文,觉得散文这个文体散开了写,自由一些,舒服一些。散文写作讲究“陌生化”,唯有陌生化,才能增加读者的阅读美感。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重复得多了,就太熟悉了,就没有美感了。英国诗人王尔德曾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
谎话重复一万遍可以洗脑,可以成为“伪真理”,但是谎话依然是谎话。诗歌写作要远离谎话,远离假话,诗歌要出“超越”。
有专家考证,“陌生化”是从俄国传来的,是形式主义诗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不管从哪里传来的,只要对提高中国的现代诗水平有用,就要好好消化。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上和艺术表达形式(文本)上违反司空见惯的东西,以情思和形式的全新表达,唤醒潜藏在读者心中的美好,或者当头一棒,惊醒读者的愚钝(颇似启蒙主义)。值得注意的是。
“陌生化”也是需要发现的,没有发现,就不会有火眼金睛,为了陌生而陌生,也会弄得像东施效鼙,四不像,还不如不陌生。对于诗人来说,陌生化的革命应该首先从意象创造开始,意象是现代诗楼房里最基本的东西——砖瓦以及碎片,碎片革命了,整体上才有效果。
说到陌生化的整体效果,不得不说语境。语境大于意象,一首诗歌的魔力不是终于发明了一个新奇意象,而是创造了怎样的魅力语境(符合“这一个”特质)。
意象进入了语境,就进入了多向化的选择,意象在语境的温床上,从内部受孕,怀胎,生产。正如布莱克所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进了这个特殊语境,就等于进了一个神奇的艺术宫殿;自然万物都可以复活,都可以变形,都可以纯真得像一个孩子。
带有伟大气质的诗歌是超越时代的,即提前走入下一个时代,我们可以用法国伟大诗人勒内·夏尔的诗歌做例子,“我们居住在闪电里/闪电处于永恒的心脏,还有“诗人不能长久地在语言的恒温层中逗留/他要想继续走自己的路/就应该在痛切的泪水中盘作一团”如今还有多少诗人能写出逼近心灵的诗句呢?凡是伟大的诗人都充满了内心的搏斗,自己的人心脏不断地被狂暴与柔情、热爱与失望、讴歌与反讽蹂躏。
被这一系列的事关伟大作品创作的元素所折磨,终于折磨出了伟大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说,伟大来自苦行。
勒内·夏尔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伟大诗人,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夏尔“是一个相信美的力量能够纠正所有错误事物的诗人”。加缪也这样说:“面对他那个时代的虚无主义……夏尔的每一首诗,都为我们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想来挺悲哀的,中国当下的诗歌已经远离了众人心灵生活,成为少数人的事业。
诗歌的陌生化可以接近诗歌文本的“出新、变异、不落俗套”。诗人在强悍的外部世界面前不能毫无作为,应保持积极进取,努力解构和发现,创造体验的机缘,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
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每个诗人都可以进行陌生化写作的,每个人的才情不一样,思想沉淀的水平不一样,创造艺术世界的能力也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对所有诗人要求进行陌生化写作。况且,陌生化写作是有风险的写作,是有难度的写作。
思索之三:叙述可以在现代诗里占一定的位置叙述的元素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弱项。叙述的元素可以控制空洞的说教和歇斯底里的呐喊。
当下社会生活的荒诞和快节奏让一。
3.有关诗歌的问题,帮帮忙,谢啦
1、《诗经》据音乐 的不同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2、从艺术风格方面看,《山鬼》属浪漫 主义诗歌。
3、“岁既晏兮孰华予?”中,“晏”的意思是暮、晚。
4、屈原的《九歌》共有 11 篇。
5、《饮中八仙歌》是典型的柏梁体诗。
6、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 婉约 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7、“元龙臭味”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xiu,意思是情趣。
8、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9、《有关大雁塔》的作者是“他们”诗派的领军人物 。
10、普希金被称为是“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二、单项选择题
1、《诗经》中的诗篇以(B)言为主。
A、五 B、四 C、三 D、七
2、关于《山鬼》营造的诗歌境界,正确的说法是(D)。
A、平和冲淡 B、旷达豪放 C、如诗如画 D、奇丽幽深
3、杜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A)加以概括。
A、沉郁顿挫 B、壮浪纵恣 C、清丽幽深 D、平和冲淡
4、下列句子描写李白的是(B)
A、眼花落井水底眠
B、自称臣是酒中仙
C、饮如长鲸吸百川
D、高谈雄辩惊四筵
5、“我最怜君中宵舞”句中“君”是指的(A)
A、陈亮 B、陈遵 C、陈登 D、祖逖
6、最能概括辛词风格的是(C)
A、沉郁顿挫 B、清丽幽深 C、沉雄豪迈 D、平和冲淡
7、诗歌《回答》中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是(A)
A、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B、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C、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D、如果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8、《有关大雁塔》表现了诗人(B)的情绪。
A、对传统的认同。
B、对传统的消解与颠覆。
C、对现实的不满。
D、追求理想,超越日常生活逻辑。
4.可以帮我写一篇有关诗歌与时代的论文吗
诗歌写作的一些悖论,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纪初,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
当然,从后现代哲学中所谓的似是而非的思维特征来判断这个现象,悖论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既然是一个悖论,人们也有思考之的必要。
这个悖论的定义就是:诗歌是时代的反映;诗歌不是时代的反映;或者说,起码不是直接的和简单的反映。 于是,在第一个判断句的内涵里,诗歌和时代的呼应,成为衡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但是绝非唯一的条件; 在第二个判断中,诗歌对于时代的脱节,或者说背离,是诗歌写作的常态;起码诗歌拒绝成为时代的镜子(像列宁说的,托翁是俄罗斯的一块镜子)。
这个悖论可以和上个世纪最后一些年代的非悖论时期的诗歌做个比较,以利分析悖论存在的条件。当然不用说在五,六十年代,诗人们只能,也只好歌功颂德,甚至有厮磨之嫌。
近读老诗人穆旦七十年代的诗做,所谓的时代感呼之即出,但是已经不是所谓的厮磨之做,而是间离之做,是拉开距离以做观察而后投去一弹之做。他的武器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时代的反思之精神。
继而言之,什么又是他的反思精神呢?鄙以为,就是他在诗歌的文本中注入的理性思维;这个思维,是对于弥漫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关于异化的思考;由此思考引发出人们对于人的地位及其尊严的追求 ---- …… 人 神在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魔, 魔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神只; 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 我们该首先击败无限的权力! 这神魔之争在我们头上进行, 我们已经旁观了多少个世纪! 不,不是旁观,而是被迫卷进来, 怀着热望,像为了自身的利益。 打倒一阵,欢呼一阵,失望无穷, 总是绝对的权利得到了胜利! 神和魔都要绝对地统治世界, 而且都会把自己装扮得美丽。
心呵,心呵,你是这样容易受骗, …… 但现在,我们已看到一个真理。 (节选自穆旦 [神的变形]) 严格说来,这首形象性较弱而思维性颇强的诗作,尚未将人们在那样一个充满了神魔世界的内在感受完全彻底地再现出来。
但是所谓坚冰已经打破,却是不虚之实(我们中的多数人当然还记得关于凸现人道主义之说的那场争论;那场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源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争论……)。穆旦的诗歌在取消神话的层面上欲图恢复人的存在和尊严,这个内涵是当时的艺术的也是政治的呼吁。
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类诗歌层出不穷,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产生了有影响的诗人。无论这类诗人的艺术水准如何,当时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
如,我们引用了一万遍的"我不相信……"那首诗,艺术的角度也是不如思维的契入更加来得震撼;因为在据说是同类作品中,在早于此作十年,就有另一种呼喊,叫做"相信未来"。 新诗的出现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自不待言。
但是诗歌的创作毕竟不是新闻纸,所以他们在时代的强音试做弱处理的时候,往往游离至生活的表面以外。但是,一种更加深层的回顾却在这类游离中浮现出来。
他们和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也是看似作者化,个性化了。进而推论之,由于这类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广泛的影响,作家和作品也会在远距离近观中回馈于社会,甚至回馈于新闻的产生。
比如说,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笔下的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种反馈。究竟是在历史和事件影响着诗人还是抑或相反,看来是两者兼备的。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那些近在咫尺的历史事变,从这个世纪初到前一个世纪初。 秋槿,谭嗣同,汪精卫……早期的诗歌,承前启后,体制完备。
加之诗人本身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地位,他们在呼应时代的政治变革方面,是双重的权威。他们的诗歌甚至更加有时代感,有新意,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都是千古不弃,却几乎已被遗忘的伟大杰作。
而七十年代改革之初的诗歌中蕴涵的精神力量,在表现和接受方面,不如说是用,或者说是代用诗歌的名义,做一个政治的和社会的呼吁,做一个呐喊。不象上述新古体诗歌,做为表现者和接受者,二者统一。
在白话统治了文坛近半个多世纪后,表现者和接受者的层面出现了反差。一方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皆训练无素的文革后读者,另方则是稍微接触了中西文化的诗人,二者的间距不大,但是仍旧形成了反差。
政治性文本的传播就像传播小道消息一样受到普遍关注。因为,在那样一个后"革命"时代,人们还无暇顾及诗歌微妙的和唯美的倾向,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贵族化和西化倾向了。
虽然这个倾向很快就接踵而来了。 中国的这种诗歌政治或者说政治诗歌的局面,很是维持了一个阶段的。
究其根源,是因为当时的读者也许只能接受这样的"美学"文本;我们根本无从想象,一个经历和接受了文革的读者群,会对政治以外的什么美学形式抱有好感和期待。这样的读者群,其实也反过来影响了作者。
早就有作者提出"当代中国无大师"(仲维光)的看法,就是要指出,当时的作者的局限性--我们看到的,后来被称誉为什么"圣殿"的诗歌局面,从来也没有在中国这快陆地上出现过--那些苟活一时的诗歌小组的活动既无组织实力,也无思考实力--和俄罗斯的赫尔岑们,曼杰利什塔娒们的大制宏篇相。
5.芝诺提出的四十五个悖论是什么
芝诺(埃利亚) (Zeno of Elea),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约公元前490年生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埃利亚;约公元前425年卒. 芝诺生活在古代希腊的埃利亚城邦.他是埃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学生和朋友.关于他的生平,缺少可靠的文字记载.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记叙了芝诺和巳门尼德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去雅典的一次访问.其中说:“巴门尼德年事已高,约65岁;头发很白,但仪表堂堂.那时芝诺约40岁,身材魁梧而美观,人家说他已变成巴门尼德所钟爱的了。 ”按照以后的希腊著作家们的意见,这次访问乃是柏拉图的虚构.然而柏拉图在书中记述的芝诺的观点,却被普遍认为是相当准确的.据信芝诺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辩护.但是不象他的老师那样企图从正面去证明存在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他常常用归谬法从反面去证明:“如果事物是多数的,将要比是‘一’的假设得出更可笑的结果。
”他用同样的方法,巧妙地构想出一些关于运动的论点.他的这些议论,就是所谓“芝诺悖论”.芝诺有一本著作《论自然》.在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中,当芝诺谈到自己的著作时说:“由于青年时的好胜著成此篇,著成后,人即将它窃去,以致我不能决断,是否应当让它问世.”公元5世纪的评论家普罗克洛斯(Proclus)在给这段话写的评注中说,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40个各不相同的悖论.芝诺的著作久已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西奥斯(Simplici-us)为《物理学》作的注释是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依据,此外还有少量零星残篇可提供佐证.现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 8个,其中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尤为著名.芝诺因其悖论而著名,并因此在数学和哲学两方面享有不朽的声誉.一则广为流传但情节说法不一的故事说,芝诺因蓄谋反对埃利亚(另一说为叙拉古)的僭主,而被拘捕、拷打,直至处死. 下面是芝诺关于运动的4个著名悖论: 一。 “两分法”:向着一个目的地运动的物体,首先必须经过路程的中点;然而要经过这点,又必须先经过路程的四分之一点;要过四分之一点又必须首先通过八分之一点等等,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结论是:无穷是不可穷尽的过程,运动永远不可能开始的。 二。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善跑英雄。 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远也无法超过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乌龟。
因为他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而当他到达那一点时,乌龟又向前爬了。因而乌龟必定总是跑在前头。
这个论点同两分法悖论一样,所不同的是不必把所需通过的路程一再平分。 三。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 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
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
四。“操场或游行队伍”:A、B两件物体以等速向相反方向运动。
从静止的C看来,比如说,A、B都在1小时内移动了2公里;可是,从A看来,则B在1小时内就移动了4公里。 由于B保持等速移动,所以移动2公里的时间应该是移动4公里时间的一半。
因而一半的时间等于两倍的时间。
6.求各种悖论
意识自由
如果上帝无所不能并在造出我们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们会做什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够拥有自由意识呢?
回答:这个悖论可以用上帝存在超越时间来解释——他可以知道未来,就如同他知道过去和现在。正如过去并不干涉我们的意志自由,未来也不会干涉。
鳄鱼困境
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那么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那会怎样?
回答:这是一个无解得问题。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祖父悖论
一个人回到了过去,在他祖母能遇到祖父之前就杀了他的祖父。这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父母之中有一个不会出生;依次这个人自己也不会出生;这就意味着他没有机会进行时光旅游挥刀过去;这就意味着他的祖父依然还活着;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能构思回到过去,并杀了自己的祖父。
回答:当时间旅行者改变了过去的某事的瞬间,那么平行宇宙就会被切开,这个可以由量子力学来解释。
沙堆悖论
有一堆1,000,000颗沙粒组成的沙堆。如果我们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有一堆;如果我们再拿走一颗沙粒,那么还是一堆。如果我们就这样一次拿走一颗沙粒,那么当我们们取得只剩下一颗沙粒,那么它还是一堆吗?
回答: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0,000颗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0,000颗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颗沙和10001颗沙就有点不合理。那么就有一个解决方案了——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并不需要知道。
全能悖论
上帝能造出一个重到他自己也举不起的东西吗?如果他能,那么他不能举起这个东西,就证明他力量方面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那么不能创造出这样一个东西,就证明他在创造方面不是全能的。
回答:最普遍的回答是上帝是全能的,所以“不能举起”是毫无意义的条件。其他的回答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像“正方形的圆”一样。
无法阻挡的力量悖论
当一个无法阻挡的力量,碰到了一个无法移动的物体?如果这个力量移动了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就不是无法移动的。如果这个力量没有移动物体,那么这个无法阻挡的力量就被挡了下来。
回答: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因为如果真有无法阻挡的力量,那么就不会存在无法移动的物体,反之亦然。更有趣的是,不会有无法移动的物体。一个无法移动的物体必须有无限大的惯性,无限大的惯性,就需要无限大的质量。而无限大的质量不会存在于我们这个有限的世界。
埃庇米尼得斯悖论
埃庇米尼得斯在一首诗中写道:“克里岛的人,人人都说谎,邪恶的野兽,懒惰的胴网!”然而埃庇米尼得斯自己却是个克里岛人。如果埃庇米尼得斯是一个克里岛 人,并且是一个说谎者的话,那么他的诗中所说的“克里岛的人,人人都说谎”就是一个谎话。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克里岛人都是诚实的人,那么埃庇米尼得斯所言就是实话。那么这个悖论又回到了开始。
回答:如果埃庇米尼得斯知道至少一个克里岛人(除了他以外)不说谎,那么他的诗就是一个谎言(因为他坚称所有克里岛人说谎),即使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说谎者的事实也是真的。
7.用悖论语体分析《当你老了》急
《当你老了》之赏析1.假设与发现“当你老了”是一种对时间的假设,叶芝写这首诗时才二十九岁,而“你”所指的茉德·贡才二十七岁.但这种假设却因为“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这些意象而具体起来.“老了”的那一刻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它是朦胧的、昏暗的,几乎是静止的,就像墙上的一幅画,然而又是那么的生动,让人触目惊心.站在时间的彼岸,“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与昔日的自己两两相望,你看见了什么?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时光留下了浓重的阴影,摧毁了容颜,带走了青春,在衰老了的脸上刻上痛苦的皱纹,然而,时光也验证、创造了爱情.只有当站到那么远的、“老了”的距离,才看得清遥远的青春.也只有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爱情才能坚如磐石、历久弥新.整篇诗都是用第二人称,然而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诗人的在场.在第一、二节里,诗人的语气平缓、节制,仿佛是一位老朋友,站在“老了”的“你”面前,请“你”取出这部诗作,不动声色地揭露一个秘密.而“你”在出场时,依然懵然无知,心满意足地“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正是由于“你”的多年的(直到“取出这部诗作”前的)无知和冷漠,才造成了诗人的隐忍和节制.2.消逝与隐藏在第三节,秘密揭露了,你的“冷漠”与诗人的“隐忍”形成的平衡被打破.炉火闪耀起来(我们可以想象炉火旁两张痛苦的老去的面孔!)你“凄然的”低下头去.关于诗人依然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看“你”表现出痛苦时加倍的痛苦.“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这句最为凄切,整篇诗的声调跌至谷底.时间创造了爱情,又带走了爱情.时间证明了一切,袒露了真相,又早已将你愚弄.而你,只剩下叹息、凄然和喃喃自语.至此,我们仿佛可以感到“你创造的,你毁灭”,“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的幻灭.然而接下来是一个奇峰突起的句子.“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爱情并没有烟消云散,毁尸灭迹,而是在头顶的山上,在众神居住的地方,在一群星星之间,隐藏了自己.“星星”与“众神”,这个高度会让我们想起永恒、不朽、神圣,同时又不胜寒意.和众神、星星在一起,赋予了爱情永恒、不朽,甚至神圣的含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才不同凡响,让人恍然醒悟“爱”原来自身蕴涵着这种凛然的高度和高贵的品质,从而真正成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远离尘世,高不可攀——因为它“隐藏”了自己,“缓缓踱着步子”.“隐藏”是出于悲悯,它不愿以自身的光,去刺痛那已经在岁月里沉沦的心灵,“缓缓踱着步子”是因为流连于往昔不忍离去.这“隐藏”和“踱步”也让我们感到,即使在那个高度,诗人依然是一往情深,从而抵消了因“高处”而带来的寒意.3.升华清人陈延棹说,一首好诗,贵在沉郁.世上的爱情诗很多,沉郁的诗也不少,然而能像叶芝这样,把爱情诗写到如此沉郁的却少见.沉郁源自感情上的极度哀伤 ……。
8.分析《回答》与《相信未来》在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回答》充分体现了北岛诗歌典型的思维方式:悖论性思维。如开头两句的对比和第二自然段两句设问中体现的悖谬感以及第五自然段连续四个排比句,都体现了悖论性思考方式。这种悖论性思维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成为北岛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形的式,为北岛诗歌赋予了深厚的美学特质。
《相信未来》以极其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组接,采用了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全诗形式整饬,每节都由长短大致相近、节奏统一的四句组成,使诗作情感激越饱满,音韵跌宕,节奏铿锵。
嘻嘻(*^__^*) 嘻嘻……答得不错吧~~加分哦~~~~
9.什么是芝诺悖论
埃利亚的芝诺(Zeno of Elea,约公元前490—425年)是希腊的哲学家、数学家,他因提出有关运动的连续性的悖论而著名。
该悖论的其中一种为:假 如一个物体以恒定速度从点0到点1直线移动,那么该物体一定先完成路程的 1/2,然后完成剩下的1/2,即总路程的1/4,接着再完成剩下的1/2即总路程的 1/8,以此类推,该物体将永远地运动下去。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该物体永远都 到达不了终点1。
因为总有路程未走完,该运动是不可能完成的。通过另外一种方式看这个悖论,芝诺用了一个寓言来讲述一个行动迟缓的人与阿嘻琉斯 (Achilles,速度是前者的100倍)赛跑的故事。
这个人在阿喀琉斯前10杆起跑, 在相同时间段内,他总是前进阿喀琉斯跑的路程的1A00。 理论上,阿嘻琉斯 不可能超过他。
英国的数学家、作家查尔斯•道奇(Charles Dodgson, 1832— 1898 )即刘易斯•凯罗尔,利用阿喀琉斯和行动迟缓的人来阐释他所说的无穷 数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