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的目的
1.诗歌朗诵有什么意义
(一)音声性 诗朗诵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音声性,这也是一切朗诵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朗诵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朗诵者对文字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如何深刻,不论他对朗诵的整体设计如何精妙,最终都主要体现在有声语言表达上,进一步说,就是朗诵者的语言和声音上。
因为,听众是通过朗诵者的有声语言表达来接受文字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朗诵者的艺术修养、欣赏文字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在此,有声语言几乎成了诗歌艺术唯一的载体。
因此只要思想深刻、情感浓烈就能朗诵好诗歌的说话是不成立的。音声主要指朗诵诗歌的声音。
优秀的朗诵艺术家总是不断地进行声音训练的,甚至有这样的经验,只要他一张口,听众立刻就会被其富有磁性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吸引住。声音虽然不是诗歌的全部,但是它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是增强诗朗诵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进行诗朗诵的训练过程中,练声既是基础性的工作——它是进行诗朗诵的必备条件,也是贯穿始终的工作——它制约着诗朗诵水平提高的幅度。 (二) 规范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朗诵所选择的文字作品和所使用的语言上。
一般来说,朗诵时选择的文字作品都是规范的,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大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朗诵诗歌要使用普通话。到目前为止,大家所听到的诗朗诵绝大多数都是使用普通话的,其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为大多数听众所熟悉,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规范的语音和最能体现诗歌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富于韵律的特点,最能表现出诗朗诵的艺术魅力。
(三)文学性 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人们在日常说话时,涉及的话题多种多样,说话的状态也非常轻松,思绪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跳跃的,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只要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就可以了。
而朗诵则不同,一般来说,其文字作品的主题相对集中,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富有情感,文字洗练精美;在朗诵时,须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
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也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
(四)艺术性 朗诵不同于传播信息的语言表达,如不同于新闻播音。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主要是为了把事情说清楚,因此,往往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样态来转化文字语言,字音、音长、音强、音色、语气、节奏的变化都限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其朴实性和真实感异常重要。
而朗诵则不同。因其现场性的要求,所以朗诵时声音运用有其特殊的要求。
因其感情浓烈,所以朗诵时语气、节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因其声音的特点,所以要求朗诵者要通过训练增强其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等。所有这些要求,都体现出诗朗诵艺术性的特点。
(五)综合性 朗诵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朗诵所依据的文字作品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要求朗诵者对文字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以及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强,有时还要求配乐、灯光、舞美等多种因素的完美配合。这不仅要求这些因素自身的完美,还要有机配合,彼此映衬,互相促进,既不能显出弱势,也不能互相“抢戏”,否则,语言与配乐的力度对比反差过大、内容与花呢今年感的格调背离都会影响到朗诵作品的艺术效果。
此外,朗诵者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场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身心状态,使自己传达的思想、抒发的感情能够真正达于受众的心目中。所以说,朗诵的艺术效果是朗诵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六)依赖性 一般来说,朗诵都要依据一定的文字作品来进行。无论是理解稿件、引发情感,还是运用技巧、形之于声,都是在文字作品的规定之下进行的。
作品基调的确定、情感的浓淡、具体表达技巧的运用都受到文字作品的制约,抛开文字作品而任意发挥是得不偿失的,那样,朗诵者将有置于无主题状态而不知所终,听众也会听得一头雾水。 (七)创作性 创作性是针对依赖性而言的。
朗诵虽然要依据一定的文字作品来进行,但决不是照本宣科、见字出声,而是要对文字作品进行真正的创作。文字语言是不可能把作者的全部想法都表达清楚的,“言不尽意”既为此意,朗诵者要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那些隐藏在文字之外的意思补充出来;同时,文字作品不可能把一句话恰切的的语气体现出来,这也要靠朗诵者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另外,朗诵者有声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动听的声音、高超的表达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字作品增色,加之配乐、灯光、舞美的设计等等,都使得朗诵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八)欣赏性 诗朗诵并非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由于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朗诵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之朗诵者对诗朗诵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排练,并可以辅以音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诗朗诵无论是在。
2.朗诵的目的是甚么
目标决定人们实践的努力方向,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身点和归宿。
可现在很多老师对朗诵训练的目的模糊,在教学进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的随便性。课堂上,“请同学们朗诵课文”、“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朗诵这1段。”
这些统领性的提示与要求屡见不鲜。像这样为读而读,目标含糊,终究致使朗诵指点训练不到位。
其实,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朗诵目标,不同类型的课文又有不同的目标,乃至具体到某节课、某个教学环节、某个班级、某个学生个体都应有不同的目标。固然,我们不可能在1堂课上把朗诵教学的目标设置得如此细密,但作为执教者,要对自己展开朗诵活动的目的了然于心、不但要制定具体又明确的目标,而且应根据不同的文本语言,不同的作者心绪,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不同的文章内涵,非常明确地提出每次朗诵训练的具体要求,并将之细化到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和时段。
比如学生初读前,可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甚么如此等等。对自学性朗诵,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忌来去匆匆“雁过无痕”。
对美读,不但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腔调,还应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掌控好朗诵速度,从而到达声情并茂的效果。对分角色朗诵,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个性。
如果是个别朗诵,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诵,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3.古诗诵读大赛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含义深刻,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一、活动基本原则
本着基础性、趣味性、参与性、发展性、自主性的原则,各校要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所有学生全程参与整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古诗文语言、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二、活动组织安排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该次活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由单位分管领导及教研员、学校校长组成的组委会。
2、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各单位应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和课外阅读等时机,广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更多青少年在诵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全员参与,形成氛围。各单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开展展示、比赛、表演等形式,努力营造诵读古诗文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经典诗文的热情,并在诵读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学习古诗文的好处
1、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
2、古文的名篇佳作,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本,可以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
3、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4.朗诵诗歌的好处
好处:增强情感,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引人入胜。
它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扩展资料:
朗诵诗歌的技巧: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