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情感
1.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题目与题干
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例:
山中留客 唐 高适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
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2.知人论世
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
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2.诗词鉴赏中的思想情感
一、怎样快速把握一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
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2007年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题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标题直接表明了久雨初晴,作者放眼远望村野之景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从题目中得知,这是一首抒离愁别恨的送别诗,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抒怀诗,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标题的一个“问”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中“眼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 (二)学会知人论世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且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再如高考中几次考到王维的诗,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再加上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擅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几者相互影响,故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或清幽恬淡或壮丽雄阔,“诗中有画”就是王维诗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当然,如李白的乐府歌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五七言绝句豪放飘逸;杜甫一生工于诗作而命运多舛,其诗以其爱国忧民的激情,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东坡才冠古今,虽宦海沉浮屡遭排挤却超然豁达,其诗词更多地表达经过人生历炼后的一种大气,一种感悟,更体现了他不凡的人生境界。
(三)把握古代诗歌的常见类型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歌类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多,其中写景诗多是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借物表达自己的志趣、胸襟或抱负。 山水田园诗。
下笔多描写山林的静谧、田野的悠闲,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
抒写羁旅之愁,表达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忧愁伤感,真切动人。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
追慕古人,表缅怀之情,实则是怀古而伤今,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吟咏史实,多为借古讽今,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以上几点谈到了快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方法,在迅速领会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二、懂得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 和其它文学作品的阅读一样,古典诗歌表达的基本技巧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把握。 (一)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指的是诗中有直接表达喜怒哀乐和理想愿望等情感的字句。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表达了一种旷世的孤独感。
还有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直抒胸臆,真切感人。 借景抒情在古诗中很常见,因为中国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的宗旨——诗贵在含蓄。
诗人的感情往往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现出来,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丞相祠堂的冷落凄清来表达命运不济,壮志难酬的失落;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出无限的凄凉之情,感人至深。 2.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
3.总结归纳古诗类型情感
诗歌鉴赏感情类型归纳一、别离诗1.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别恨离愁.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乐观旷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4.表达自己的志向. 5.离愁别意: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贬谪诗1.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报国无门之激愤、怀才不遇之寂寞、孤苦无依、贫病潦倒、天下之大无处容身的忧怨和愤懑之情. 2.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3.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三、爱情怨女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四、思乡怀人诗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思乡怀人、思乡念亲、相知相思、游子迁客之凄凉,思念亲友、边关思乡等.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五、咏物抒怀诗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六、山水田园诗 1.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2.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或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 3.通过对景物描写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或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时光易逝. 七、咏史怀古诗1.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 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讽喻现实. 3.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或自比自况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八、边塞征戍诗 1.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2.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情感,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3.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4.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5.抒发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4.如何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题目与题干题目是一首诗的眼睛,通过题目,有时可以抓住整首诗的主旨,如以"别"、"送"、"忆"为题目,基本可以确定上反映离情的。
另外,题干和注释,也能对我们理解整首诗提供帮助,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帮助。一定要认真对待。
例:山中留客 唐 高适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正面描写山景的只是第一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并且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境界。因为本诗的重点是"留客",重点内容应在"留"上,又由于不是"家中留客"而是"山中留客",留客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山中美景。
因此诗中舍去了山中泉石花木等具体景物。"弄"字赋予万物以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
"莫为轻阴便拟归",点明"留"意,但只劝说客人"莫为轻阴便拟归"还不够,必须激起客人心中的游兴。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如果说今天没有雨,但天有不测风云,何况"轻阴"已经出现,这样很难打消客人的疑虑,因此后两句便说"纵使晴朗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在这里作者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你怕天雨湿衣吗?天晴也会"沾衣","沾衣"虽然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境界啊!此诗必须抓住题目中"留客"二字,才能明白诗中所写景物的用意,才能不会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2.知人论世高考命题,不会过多地涉及诗歌本身的背景知识,但有些是属于高中生应具备的历史大框架知识,命题人也不会回避。比如:研读唐诗,要知道安史之乱,唐王朝由此由盛转衰,这也影响到诗坛的创作。
乱前,诗坛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或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是隐士,好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是侠少。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李颀、高适和岑参。或者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如王维、李白。
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安史之乱后,诗歌创作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忧虑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以杜甫为代表,他的《三吏》、《三别》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与此类似,研究宋词,就要知道统治者提倡填词,要知道柳永是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情景交融,在景色的描绘中抒发了词人真实的离愁和身世之感;就要知道宋与金、元的对峙,要知道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就要知道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风的大变化,就要知道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将军,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
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的情感、思想甚至风格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
5.如何把握诗歌鉴赏的情感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