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的论文(佛教对于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100 2022-07-26 22:41 小诗

1.佛教对于中国文学有哪些影响?

东汉以来,由于佛典的不断翻译,引发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 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

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 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诗和绝句。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文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其著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 颇受佛教文学的影响。

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 《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的文采,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

为普及佛法而盛行于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就是把佛经内容演 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非 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 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 近乎白话的唐宋诗,如白居易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 僧人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

梁启超先生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 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了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 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阐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 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仿效禅宗的笔法。

明清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文之后 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毫无疑问是受佛经中 “长行”与“偈颂”并用形式的深刻影响。 。

2.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详细一点!谢谢!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罗什是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是新译时代之俊杰;奘译卷帙,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两者智等誉齐,势均力敌。旧译多尚直译,所以罗什译本,带有极丰富之西域天然语趣,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飨尤巨。

至于新译时代,则转趋意译,其文笔之生动有趣,格式之新颖,词语之创新,结构的精美,竟使中国文学,为之变质,兹举三点如下:(1)国语内容为之扩大中国自汉朝以后,学者唯古是尚,不敢稍有创作,虽有新观念,亦必套以古词,使一切学术均带有灰色,毫无生趣。 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现在之佛学大辞典,虽然推未能搜尽佛经所有新名词,但睹之亦足使人叹为观止。

至于日本所编之佛学大辞典,所收集之三万五千余语,皆汉晋至隋唐间,诸译师所创之新语,此等新语之加入中国语言系统,而变为新成分,国语内容,焉得不扩大之理?(2)语法及文体之变化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 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此种新文体的创立,罗什及其门下居功至伟。 唐朝佛经翻译虽盛,但若从文学方面较量,则后之译者,竟无过于罗什。

(3)文学情趣的发展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因为中国佛教,自罗什以后,几为大乘派所独占,然大乘之勃兴,却在佛灭后。 其首先倡导者应推马鸣,读罗什马鸣菩萨传,知其实为一大文学家及大音乐家,其著作及弘法事业,均本所学,故其著「佛本行赞'一书,可以说是:一首三万余言的长歌;译本虽然不重音韵,但读之,就觉其与孔雀东南虱飞等古絮乐府相仿佛。

其所著大乘庄严论,则简直是‘儒林外史’式的一部小说,其材虽取自四阿含,但经其美妙之文笔点缀,竟使读者心动神往。 马鸣以后的大乘经典,大都以壮润文澜,演极微妙之教理,如华严、涅燊、般若等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译界宗匠,以极美妙之国语为之翻译,读之,即使不信佛理,亦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至于。

佛教,中国,诗歌,影响

3.跪求一篇有关‘苏轼诗词’中流露的儒,道,佛等思想的论文结合你学

赤壁此词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恶浊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

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 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

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第三,浸染释、道的思想又令苏轼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 并非苏轼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他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载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这跟他读书的过程有莫大关系。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佛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在几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经历中,苏轼却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

宋代释智圆说:“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闲居篇•中庸子传上》)在宋代三教合一日益思想界一般潮流的情势下,对此濡染甚深的苏轼将其大大地具体化了: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 他将这两件思想武器,随着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变得旨趣相通。“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这一哲学就是“外儒内道”,他的内心痛苦,只在幽深的自我反省之中,只在对佛老思想的日益追寻中,只在对人生的善意自嘲中,而他的外在,却是极为恭谨,极为合乎儒家理念的。

这不仅影响着他在各种境遇中的状况,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 “外儒内道”,苏轼不是第一个。

如陶渊明,如王维,如白居易,几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有这一特点。但是在这些人里,苏轼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的这种思想已经达到三者溶而为一的境地,不论是在做人还是做官,或是做文上,都已经形成自己独一的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则造成一种笔力纵横、挥洒自如的气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黄州任上,表面上是谈古事,其实是借此抒发自己一腔感慨。

贬官黄州,是苏轼人生中又一次重大变故。但这时的他,可以说对人生哲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了。

虽然心中一腔忧愤,却能够坦然面对,不再拘泥,于是才有了这气象豪迈、词气旷达的《念奴娇》。既写出了三国古战场的雄奇壮丽,又生动勾画了周瑜的形象,令人感受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里不再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只是一种历尽沧桑后对现实的平静回顾,而这种沧桑豁达的美,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交融后的人生哲学的最佳体现。 第四,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

4.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流传过程中,以自身的文化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从而对汉代以来整个中国文化产生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佛教与道德佛教道德与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的纲常名教本来是严峻对立的,但佛教对此一直采取调和的立场,协调两者的关系。

中国佛教常常通过比附融合、撰文论证、编造佛经以及确定有关宗教仪式来宣扬儒家的忠孝观念,对于忠孝道德观念的深人人心,积淀为社会心理起了辅助作用。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大大超越了儒家“仁爱”的范围。

儒家“仁爱”之德被“亲亲有等”的原则所限,因此减弱了它对社会下层的影响力。 同时,儒家道德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和取得并保持权利的装饰,有时就变得很虚伪,这样也就多多少少地失去一些对人们的约束力。

因此佛教的施爱比儒家更为深厚和广阔,其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在道德实施上比儒家有更大的鼓舞力。佛教是宣扬平等的,“若论平等,无过佛法。

惟佛法最平等”。中国古代所尊崇的“礼”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了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

佛教平等意识的输入,在民众的道德观念中孕育出一种新的成分。例如,自宋开始,中国农民起义开始直接亮出“平等”的旗号;中国妇女信奉佛教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信奉道教的,其中佛家平等观念打动了她们,就是原因之一。

至于在学术的层面上,佛教道德中的禁欲主义、“去染转净”的心性修养方法等,也丰富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学说。2。

佛教与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以家长制的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道德准则的论证,重视以治国安民为出发点的天(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对人和一切生命的本源和宇宙本体,虽也有涉及,但论证不深人,也不统一;虽重视敬神祭祖,但对灵魂和死后的世界,缺乏神学论证;提出了性善、性恶等人性论和从凡至圣的说教,然而对心理的分析论证却比较粗糙。 佛教的传入,以其庞杂的大小乘的宗教教义和哲学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刺激和启发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论证方法。

佛教理论中的时空无限、心性净染(善恶),以及对心理所作的细密分析,对心在解脱成圣中的决定作用的论证等,都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佛教将宇宙本体(真如、实相、法性)与心性(佛性、真觉本心)相沟通的“理”概念的提出,禅宗的“即心是佛”、“识心见性”的解脱论,直接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3。佛教与艺术汉魏以来,佛教在建筑、美术和音乐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

佛教建筑最主要的成就是寺塔。 最古老的寺塔当属石窟寺,其中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和龙门三大石窟,都是根据印度佛教造型艺术,融进中华民族形式而营造的。

佛塔建筑,大约起源于三国时代,除了印度的佛教样式外,多为中国式样,即采用中国原有的阁楼形式,建成可供凭眺的楼阁式佛塔。藏传佛教的寺庙,一般都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

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佛理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内在影响。

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则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这些议论都深谙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梁代张僧繇是中国佛教绘画的开创者,创立了“张家样”。

北齐曹仲达所创立的“曹家样”与唐朝吴道子创立的“吴家样”并称,史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评语。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

王维开创了一种别具风格的禅意画,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古代的壁画自魏晋后,几成怫家之天下,或见诸佛寺,或取材佛教,或出自释门之手。

在绘画风格上,既有粗旷遒劲的西域画风,又有线条飞舞的汉族传统画法,带有明显的汉画风格与域外画风相混合、相融合的特点。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的作用。

佛教音乐传人中国内地,始称“梵呗”。由于汉、梵语音不同,曲调难以通用,约在三,国时“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配唱经文,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音乐。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受各地方言、民间音乐和风俗习惯差异的影响,佛教音乐形成多样的风格。唐代鼎盛时期,佛教音乐的创作、演唱和演奏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佛教音乐自成体系,有整理的管乐曲谱和歌曲。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乐律、音阶、音型、音调和字谱学的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4。

佛教与文学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译成汉文。在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

佛经的翻译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而且还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意境和新的命意、遣词的方法,使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朝时代,由于吸收了佛教中谈鬼说神的寓言故事及中国古代流行着的神仙传说,产生了我国文学上的新文体——鬼神志怪故事,如《拾遗记》、《搜神记》等。

唐宋的传奇小说,多掺杂佛教观念,因此呈现前所未有的情调。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变。

5.佛教对诗人诗歌的影响,举例说明(1500字)

必须1500字嘛?您是不是要交作文啊?简单的说佛教自传入震旦(中国)后,很快的就和本土的宗教融合了。

其中和道家,儒家相和的程度是最高的。佛教对于各个时期的诗人影响是深远的,简单的举一个例子。

王维——号称的诗佛其中最为得力的是心境。诗歌是灵感的文字表达方式,而佛教尤其是禅宗是最注重灵感的。

看看禅宗开悟的祖师,他们留下的公案是不是也能带给人们会心的感受呢?禅宗就像用火柴点燃一盏灯,修行是划火柴的动作,开悟则是点燃那盏灯了。而那盏灯在哪里?我们其实都有那盏灯的,他就在我们的内心。

王维的诗歌是那盏灯的光明外显,其中禅的意味很浓。(不具体举例了)。

包括李白,陆游,等,……。时间有限……。

6.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为组织的解剖的文首次在中国的出现。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去去无识所译为鸣“佛所行赞”的影响,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诠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人: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二、胡适则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有三大影响:

(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

(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普曜经”、“佛所行赞”、“佛本行经”等都是伟大的长篇故事;“须赖经”一类是小说体的作品;“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等是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弹词,平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又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的论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