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100 2022-07-11 18:21 小诗

1.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歌中蕴藏着灵魂深处的力量,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舒婷的诗歌以迥异于他人的诗风,在中国文坛自成一派。它借助对各种事物细致的描写,折射出了迷惘与希望并存的复杂心路。

朦胧诗派中,舒婷的诗歌创作很有代表性。以她优美的风格,口语化的叙事内容,触动了无数人敏感的神经。她的诗歌特色还在于充分展示了一个女性所特有的细腻与柔美。通过层层递进与韵律的转换,把种种深刻的哲理平实的展现出来。因此研究她诗歌语言的创作特征,对于现在的诗歌发展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1.憧憬与忧伤并存的特点。在舒婷的诗歌中,鲜明的交织着两种不同的感受。

1.1 像早期的《至大海》,刻画出了不畏风暴,顽强抗争的主题,作者写到:“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当她反思当今社会的时候,不会只沉浸在无望的痛苦中,而是积极的做出自己的反应。到后来的《神女峰》,表达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淋漓尽致的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

1.2 舒婷的诗歌创作始于“四害”横行的年月。当时,到处弥散着沉重的优郁和感伤,痛苦和哀怨。她以自己敏锐的情感触角,无声的记录下那段屈辱与荒诞的时代。“我的痛苦变为优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雨别》);当一代人的青春即将凋落,她惟有用如此无奈的言语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悲哀。正是由于有如此愤慨的反抗风暴,才孕育了后来对人生无尽的思考:“或许追求了一生/仍然得从追求本身寻找”(《送友出国》)。

2.以“爱”贯穿主题。“爱”是她情感供养的神明,是她潜意识里最朴素的心声。

在舒婷的诗歌中, 既有自爱: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没有沉沦”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灯亮着 ——它用这样火热的恋情 回答四面八方的问候 灯亮着 —— 它以这样轩昂的傲气 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正是她这种蔑视黑暗的勇气,才有了对“生命人性的呼告”。在《致橡树》里,更是提出了一种明确的爱情观:“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不与是一种爱屋及乌的附和,而是对爱情的坚持与理解。“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不用世俗的眼光审视爱情,不把爱情当作一种交易。一起走过的日子有风有雨,有高潮与低谷,皆是心灵交融的大爱。显而易见她的这种不拘泥于世态的爱情观,对如今的社会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简述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概述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概括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2.舒婷诗歌有哪些艺术特色?(简答)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主要特征,诗歌,舒婷

3.舒婷的诗有何特点

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4.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歌评价及特点!

原名:龚佩瑜 祖籍:福建泉州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5.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

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6.简答:分析舒婷诗歌的修辞特点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7.舒婷诗歌有哪些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8.舒婷诗的特点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 等。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写于1979年4月20日,发表于1979年7月,曾获中国作协“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一、舒婷的“朦胧诗”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穷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每节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 写贫穷落后的中国。( 重写实)(写历史) 哀痛 第二节 : 写痛苦追求的中国。

( 重精神) 第三节 : 写摆脱束缚 、蒸蒸日上的中国。(写现在 )欢悦 第四节 : 写“ 我” 要献身祖国。

(“我”的宣言)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那些事物来表现的?这些事物什么特点? (1) 、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

(3)、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 3、“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1)、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生死相依、血肉相连 …… 舒婷的诗的特点是通过具体意象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诗人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我们要学习她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舒婷的爱情诗 舒婷的爱情小诗韵味无穷,读后遐想联翩,因为在这些诗里总有一个道不清说不明但却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空间,令人心驰神往。

如《四月的黄昏》:“四月的黄昏里流曳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在峡谷低回/在天空游移/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湿柔地/四月的黄昏/好象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也许有一个约会/至今尚未如期;/也许有一次热恋/永不能相许”。诗中显然是一个过去了的爱情故事的演绎,尽管仅有着淡淡的影子。

再看《夏夜,在槐树下》,诗中写了在城市公共汽车站牌下,一个女孩子在等候公共汽车时,总是与一个男青年不期而遇,他俩似乎心心相印,但却没有交谈,更说不上交往了。当这一天女孩再到这站牌时,男青年没有来,从此再也不见他的踪影了。

此时女孩子的内心是:“末班车开出去,/已经这么多年,这么多年/我还在想着那块站牌/那条弯弯曲曲的路线,/签在旧日历上的/备注,/已随记忆的暗潮慢慢飘远。/但,当你名字的灯塔/在汪洋之中发出信号/我的胸口,便有什么东西/回答以断裂声。”

这男女青年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如同前一首诗一样,它似有若无。如果说有,它是那么空蒙灵幻;如果说无,女主人公为什么为它肝肠寸断? 对读者说,诗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它带给人们的想象、回味是长久的。

这是为什么?在我们看,舒婷的这些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实在是一种生命情感的原型。所谓原型,实质上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相同的处境积累下来的普遍经验并作为意象表现在人们身上,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情境而凸现出来的。

舒婷上述诗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往日情感的追忆正是我们中国诗歌中的“人面桃花”型的又一次再现。据《本事诗》记:“(崔护)举进士下第。

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古扉。”

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由于这首诗极为典型地表现出人们生命感情之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影响着后出的一代代诗人的同类作品的创作,虽然诗中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但却有着普遍的情感体验。在崔护诗中是“此门中”,以后的诗人也可以是小廊,如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晚落花”;也可以是“红楼”,如赵嘏的《红楼感旧》:“独上红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也可以“旧板桥”,如刘禹锡《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下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但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一种回忆。

9.简析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

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 虽然也曾流星般划过几位灿烂的女诗人的名字,但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似乎是男人的世界。

古代且不必说,甚至到了“五四”以后,新诗出现了,男人主宰诗坛的情况也未有根本的改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时期到来之前。

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

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

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爱情是女性诗人着力开发的一个领域。

舒婷也不例外。《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原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

“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情方式全然是女性的。

再如《无题》中的句子:“‘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

/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

“‘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

/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爱,而这种爱的表情方式偏偏是“我不告诉你”。在诗中,“我不告诉你”成了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深沉、委婉而又略显调皮。

“我不告诉你”的表情方式,使诗歌显得朦胧。不过,创作与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告诉的。

诗意不是已清楚地暗示出,“他是谁”中的“他”正是诗中的“你”吗?“不告诉”,也正是达到更好地“告诉”的一种手段,这体现了舒婷对艺术辩证法的娴熟把握。 《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

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舒婷的爱情观,也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保持自己的人格的独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种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

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 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

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一向被历代文人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礼赞。但是在舒婷以前,却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诗人乘船行进在巫峡,面对千百年来被人赞颂的神女峰,想起了那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发出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

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对传统文化中对神女守贞的礼赞,表示不能认同,因而借助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而“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

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礼赞的石头偶像要好。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子》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为惠安女子塑造了一座雕像:。

简析舒婷诗歌的主要特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