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的诗歌是怎么样的
日本近代诗歌指日本近代(明治、大正年代)的文语自由诗和口语自由诗,主要指口语自由诗而言。
日本古典诗歌主要是小巧的、抒情性的、非叙事性的。特点小巧的、抒情性的、非叙事性的⒈日本古典诗歌主要是小巧的、抒情性的、非叙事性的。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歌、俳句都非常短小,根本不具备叙事功能。所以日本没有真正的叙事诗。
日本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日本人独有的,其特点是感受性、情绪性、柔弱性、淡雅性。诗人们只是抒发对客观外在事物的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是细腻轻柔的,决无阿拉伯诗歌的那种粗犷狂放,也无中国诗歌所推崇的“风骨”精神。非说理性、无逻辑性和无思想性⒉止于表现感受的诗歌,自然导致了诗歌本身的非说理性、无逻辑性和无思想性。
日本古典诗歌中没有哲理诗、格言诗,诗人从不把说明、表达某种思想作为写诗的任务和目的。日本诗歌只是写一景致或表达一种感受,这只相当于中国诗歌中的“比”、“兴”的部分。
超现实性、消遣性和唯美倾向⒊无思想性又导致了日本古典诗歌具有很强的超现实性、消遣性和唯美倾向。日本诗人们一直努力地使诗与现实保持最大限度的距离。
日本诗人们甚至也不在诗歌中直接地披露和反映自己。他们把写作和歌看成是一种艺术修养,一种高雅的怡情养性的消遣,所以,历代诗人们关心和讨论的不是诗与现实、诗的思想内容等问题,而只是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属于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古典诗歌是一种高级的语言艺术游戏。题材的单纯性⒋与无思想性、超现实性、消遣性和唯美倾向相联系的是题材的单纯性。
日本诗歌的题材绝大多数无非是四个季节、风花雪月、生死离别、恋爱应酬之作,其他题材极不受重视。“贞门俳谐”企图扩大题材范围,想以日常生活入诗,结果反而导致庸俗化和非艺术化。
可见,题材的单纯是由日本和歌的独特的审美特质所决定的。
2.日本歌的特点
1、俳句的起源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
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
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2、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 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
生于伊贺上野。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
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 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
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 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四周闲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
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以及作者内心的无比激情。
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下面再看一首芭蕉的《赏樱》: “树下肉丝、菜汤上,飘落樱花瓣。”
这首俳句了有了明显的生活气息,但是那股子闲寂依旧透过文字扑面而来。 芭蕉还有一首《春雨》深受芥川龙之介推许: “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
” 四、与谢芜村和小林一茶 芭蕉之后,最出名的俳句诗人莫过于与谢芜村与小林一茶。 与谢芜村(1716—1783)日本俳句诗人、画家。
少年时代即爱好艺术。二十岁前后丧失家产,漂泊至江户,拜师学习俳谐,寄寓于芭蕉传人早野马人的夜半亭,为江户俳坛所瞩目。
以后十年间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震。
一七五七年成家,恢复俳谐创作。一七六七年断承夜半亭俳号,发展成为一代宗匠。
他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 芜村的俳句,擅长对自然景物作细致的观察,作写生式的描写。
作风以绚烂华美见长。 下面是芜村的四首俳句: “秋风寂寥,酒肆吟诗有渔樵。”
、“春雨细细落,润泽沙滩小贝壳。”、“蔷薇开处处,想似当年故乡路。”
、“春已归去,樱花梭巡而开迟。” 像上面第二首中,通过对细雨润贝壳的描写来表现出的那种优雅的美,正是芜村的擅长。
小林一茶(1763—1827)本名弥太郎,生于信浓国水内郡柏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十岁即开始学习俳谐。
由于他的动荡不安的经历,一茶的俳句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有人评论他,说“自嘲自笑,不是乐天,不是厌世,逸气超然。”
一茶有一首写故乡的俳句十分出名: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 ” 对于故乡,一茶是怀念的,也是不满的,这首俳句将那种复杂的心情写了出来。
一茶的一生坎坷不遇,他的俳句里常常会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感觉和对现实的愤懑,下面是他的三首俳句: “元旦寂寥,不止我是只无巢鸟。”、“回家去吧,江户乘凉也难啊。
”、“雁别叫了,从今天起,我也是漂泊者。” 但一茶同时又是质朴天真的。
他的代表作之一、怀念六岁时的一首俳句: “到我这里来玩哟,没有爹娘的麻雀。” 便将这种质朴天真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五、正冈子规 正冈子规(1867—1902),本名常规,生于爱媛县。 1891年冬,着手编辑俳句分类全集。
3.分析日本人为何特别钟爱白居易的诗文论述啊!!!
嗯?这不是我们现在正在学的历史吗。
和你简单说下吧,不过你要自己思考哦!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在唐朝时,文化经济繁荣昌盛,唐长安被誉为国际大都市,其文化辐射范围非常广泛,称为儒家文化圈,西传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东传高丽,也就是朝鲜,日本等诸国。日本对中原唐王朝的强大与富庶非常敬仰,先后共十几次派出“遣唐使”来唐吸取科学技术与文化内涵,其中不乏一些留学生,僧侣来华,他们尤为钟爱唐朝诗人的著作,认为那是先进的文化,便争先学习,(在历史书上,有个日本和尚手抄的一份唐诗人诗词,你可以看下,我书没带回来),而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且是唐朝一代大文豪,日本人便极为钟爱。
但究其本质是唐朝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所导致的文化辐射,所以日本人尤为热爱白居易的诗文。
4.我为日本写了一首诗,有不实之处大家尽可以骂我,我想知道日本是怎
日本主要由99.9%的和族(又自称大和族或大和民族,明治以后民族主义膨胀的结果)与阿伊努族.台湾人组成。
和族是由古代日本众多的部落和东北亚迁徙来的游牧民族及古代中国江南地区移民融合演变而成。16世纪末,赴日传教的葡萄牙人罗德里格斯在《日本教会史》中写道:“日本最早的移民来自中国浙江,日本国王即其后裔。”
并认为周泰伯二弟仲雍的子孙自称姬氏移民日本,到第六代称王,即神武天皇。和族属于蒙古人种,和族是在古坟文化才完全形成,而和族文化与北亚大陆以及朝鲜半岛上的文化属阿伊努族(虾夷族,爱努族)。
阿伊努族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人种未定。据日本史料记载。
阿伊努人在公元五世纪时被称为“毛人”,因为他们的特征是皮肤比较黑,毛发浓密而长,有波纹,脸上和身上的汗毛都很多,身材不高,成年男子身高约1.6米。
5.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国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不同
与中国诗歌比较而言,和歌与俳句大致相当于中国的近体诗或词曲,即和歌(主要是短歌)与俳句都具备自己的形式规则 “音数律”。
由于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粘着语”日语与属于汉藏语系的“孤立语”汉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和歌、俳句的音数律不像中国的诗词格律规定的那般烦琐和苛刻,但在音节数量的限制上也很严格,亦即短歌必须遵守“五七五七七”音的规矩,俳句则不能违反“五七五”音的准绳。
从本质上讲,俳句其实就是短歌的一种裂变,即把短歌“57577”音的前三句“575”音剥离出来,赋以独立诗型的意义。所以着眼于音数律,短歌又被称之为“三十一文字”,俳句则又被称之为“十七文字”。
2.和歌、俳句、古诗定义
和歌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代,记纪歌谣中保存着它们的孑遗,只是在形式上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待到“万叶集”时代,和歌以短歌为中心,包括长歌、旋头歌、片歌等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扩展资料:
日本官方说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国古代汉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将中国汉诗的乐府诗发展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做中国汉诗,并对此非常喜爱,所以,俳句的形成影响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饭覆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大部分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6.日本文学的传统
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曾接触过几个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顾客。
第一个日本人,是在我开彩色冲印中心时候认识的。有一天,他来我的店里照二寸的证件像,拍照结果,他很满意,后来就常来冲印照片,成了我的一个老顾客。
他是来中国开酒店的日本商人,很谦躬,每次见面都行礼鞠躬,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不习惯,但我也礼貌地向他鞠了躬。 他看上去大约55岁左右,很大方,从不讨价还价,我对他印象非常好。
后来我到他的酒店请客,因为认识,他多次为我们敬酒,还免费送给我们了几扎啤酒。那天,我们在他们酒店的游戏活动中还意外地获得了一等奖,一件法国进口的高级男士衬衫,价值六百多元,我送给了我的客人,我们吃得很开心,玩得也很开心。
买单后,那位日本老板还特意地送我们出门上车,让我真的体验到了“顾客是上帝”的感觉。 第二个日本人是我在广东开打字复印社的时候认识的,也是我的顾客,看上去年龄有四十岁左右,也很谦恭,每次也是鞠功致谢的。
他中国话说得很好,有时候还和我聊上几句,他说我讲的普通象北京人,他能听得懂,广东人讲的普通话,他常常只能听半懂。 见面鞠躬虽然是日本的民族习惯,对于日本人是逢人就做的事,但还是让我对他们的礼貌有点感动,因为我平时接触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国人,“谢谢!” 二字都难得听到,在国人的眼里,我光顾你的店给你生意做,就算看得起你了,你赚了我的钱,无论你做得多么好,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可谢的,何况鞠躬。
其实,日本人的文化很多都是吸收中国的文化,包括他们的文字、传统服饰、礼节等等,在日本人的生活与文化中无不反映有中国传统的影子。日本人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延伸发展成自己独道的民族文化和日常行为礼节,而我们中国人却在久远的历史中把这些美好的传统礼仪渐渐遗忘了。
近些年,人们见面多施行西方人的礼节——握手,而且这也仅表现在社交场合,一般朋友和亲人的见面都是寒喧几声问吃问喝,更有甚者是粗言秽语的骂几句,嘻嘻哈哈作为见面开场白。我不知道这是国人的幽默,还是粗俗,活到四十多岁的我,始终不能理解。
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为什么被外国人延用至今,发展成人家的独道礼节,而我们却变得越来越粗俗、越来起没有自己文化与修养了。 连外国留学生编的小品中都用中国人见面的语言“你吃过饭了吗?”“你干什么去?”来搞笑料,我们的观众还附合着一片笑声,完全不考虑这是幽默还是讽刺。
想让人服己,先要服人,相得到别人的礼遇,首先要礼遇别人,有整天翻找历史的伤痕骂别人的功夫,不如潜下心来研究别人为什么比自己发展的快?为什么人家一个资源溃乏,人口密积度不比中国小的一个岛国能在战争的创伤后,几十年的功夫发展为世界顶尖的经济强国?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一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吗?不应该借鉴一下人家近代与现代的科技文化精髓吗? 中国人现在还是少骂点,多学点,多用点,多做点。 能把日本人现代文化与科技发展借鉴过来,延伸发展成中国自己的文化与科技,而且要做到“青出于兰,胜于兰”后,再去和他们算旧帐,让他们心服口服地道歉。
各方面不如人家的时候,人家既便是道歉,也是逗着你玩,无论如何不会有诚意的。 。
7.日本最著名的古诗
雨にも负けず(不败给雨)------宫沢 贤治
日剧《给深爱的你》也出现过这首诗。男主角是著名摄影师,却面临失明的命运,回想自己年少离家,到东京闯荡,在列车上正是这首诗给了自己安慰和勇气。。
日语原文: 雨にも负けず
雨にも负けず 风にも负けず
雪にも夏の暑さにも负けぬ 丈夫なからだをもち
欲はなく 决して怒らず いつも静かに笑っている
一日に玄米四合と味噌と少しの野菜を食べ
あらゆることを 自分を勘定に入れずに
よく见闻きし分かり そして忘れず
野原の松の林の阴の 小さな萱ぶきの小屋にいて
东に病気の子供あれば 行って看病してやり
西に疲れた母あれば 行ってその稲の束を负い
南に死にそうな人あれば 行ってこわがらなくてもいいといい
北に喧哗や诉讼があれば つまらないからやめろといい
日照りの时は涙を流し 寒さの夏はおろおろ歩き
みんなにでくのぼーと呼ばれ 褒められもせず 苦にもされず
そういうものに わたしはなりたい
------宫沢 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