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同学们毕业前都要进行最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答辩是一种有组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答辩应该怎么准备才合适呢?下面宣传员为大家整理了3篇硕士答辩开场白范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硕士答辩开场白。
硕士答辩开场白 篇一
九年教龄,第一次参加学科业务培训就是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这,注定是我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加油站,我与语文长相伴!
九年双十,六年高中四届学生,三年初中两届学生,勇猛奋进!
我,双十惟一的八零后参训教师,这次厦门市骨干教师培训让我脱胎换骨,我与双十共奋进!
2.迷航
2012年10月20日前的我,左手轻狂,右手迷惘!左手自大,右手无知!
九年的教学经验,我已不再是青涩懵懂的教坛新手,我已能意气风发,谈笑之间,指点江山,抓好成绩!
九年的教学历练,我被认为是年轻老师中的老教师,我的课堂却沉闷,一池死水,思维滞涩,专业发霉!
2012年,我专业成长的关键词:迷航!
没错,迷航!迷惘!迷惑!专业成长,何去何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何在?奋斗方向何去何从?未经深思熟虑的立志与奋斗实际对专业的自我否定!
3.启航
2012年,三十而立,我专业成长中出现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很荣幸地参加厦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10月20日那天的开班式,我已预感到自己的专业成长将迎来凤凰涅,专业纠结,都将化在笔端;成长困惑,也亦将化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厦门市教育局领导、首师大傅树京教授等导师们的谆谆指导中!
任局的致辞别开生面!“师者,做最好的自己,为师有道,成为名师,为什么不?”整场开班式,我反复思索任局这段开场白。初上讲台,我一直在不断问自己,如何才能成为最好的语文老师?从学识魅力走向人格魅力,从修炼业务走向修炼艺术,从本土名师走向国内名师,从自然发展走向自觉发展,从阶段发展走向持续发展,从努力优秀走向努力卓越,从学科专家走向教育专家,从实践探索走向理论升华,从素质全面走向特色凸显……开班式后的半年里,通过继教网的自我研修,通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共同体的共勉成长,我深刻认识到要成为最好的语文老师基础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关键是完善自我,战胜自我;境界是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昨天的我,生逢其时,已经奋斗其时;明日的我,奋斗其时,更要长期奋斗!
傅导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平实之中韵味深: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发展……一组组平实的词汇,荡起我心中千层涟漪,督促我学会思考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与计划,我收获了自己第一份专业生涯及规划简纲:
2000年,18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4年,22岁,到厦门双十中学任语文老师
2005年,23岁,被评为中学二级教师
2006年,24岁,担任教工团支书
2007年,25岁,成为省语文学会会员
2008年,26岁,担任德育处干事
2009年,27岁,担任年段长
2010年,28岁,考上在职教育硕士
2011年,29岁,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2012年,30岁,担任保卫科副科长
2013年,31岁,在职教育硕士开题,答辩,毕业
……
教育博士
……
高级教师
……
我的语文工作室
……
……
在自己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德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学会端视教师职业,认识到教师是从事教育与管理的职业,是一个需要较多简直判定的职业,是一个充满智慧、感情与变化的职业;我明白了教师职业的挑战性,社会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先导性,文化反哺,充满了不确定性……
4.远航
2013年3月厦门、夜未央。
盛夏扑面而来、杜鹃花、桑葚树、还有期待着火红的凤凰花……
厦门的精神是“爱拼会赢”!如何才能让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呢?这次骨干教师培训给我很强烈的专业触动:做成功的语文老师。有信心感,在厦门,在双十深厚文化底蕴潜移默化中,发现不足,积极改进,教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有学习感,成长过程中向老教师、家长、同龄教师学习请教,沉心静气,集思广益;有科研感,加强教研,长计划,短安排,目标明确,阶段安排,工作有前瞻性,感受研究乐趣。
感念这次厦门市直属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此时此刻,我享受着奋笔疾书的酣畅!享受着为伟人领路的荣誉!享受着激情洋溢的教学!享受着与莘莘学子共成长的快意!享受着专业成长更上一层楼的幸福!
此时此刻,鹭岛上,鹿洞旁,共研磨,习琴书,和弦歌,乐未央,气象煌。勤毅信诚,敬业乐群,努力奋斗,激情洋溢,秉承一份信任与期待,追求内心梦想和憧憬。
此时此刻,永不止步!学习成长中,我珍视这份专业成长的幸福!二十年后,我定会霸气回忆,三十而立的自己已在勾勒人才培养的蓝图。
硕士答辩开场白 篇二
关键词:体裁分析;学术论;引言;语言特点
随着当前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中西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专家、学者在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上用英文提交论文已呈一定趋势。学术论文属于一种特定的语篇体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即交流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作为流行的语篇体裁,其写作技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作者在建构语篇时,必须遵循体裁所要求的惯例。从其宏观架构来看,英语学术论文包含摘要、引言、主体、结语四部分,且每部分都有其鲜明的结构特征,都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摘要、引言具有特定的语步模式。目前,学术界对摘要的研究、探讨较深入,其特定的语步模式也逐渐被熟知和应用,对引言的分析则较薄弱。而引言是文章的开头,是读者看到的第一段,是读者对作者作品的第一印象。因此,写好文章的引言段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英谚所云: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文拟打算对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出现的常见问题做一些分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并对引言的结构模式逐步规范化、标准化,以期更好地发挥引言的功效,以适应学科领域的需要并为大家所接受。
一、体裁理论、引言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体裁(genre)?作为语篇分析的方法之一,其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并力求从深层解释语篇。Swales认为,体裁是包括具有共同交际目的的一组交际事件。Bhatia进一步阐述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束成的交际事件,在建构语篇时,必须遵循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可见,我们应该遵循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因为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会交际工具。作为体裁的学术论文引言,Hoey 把它分为四个组成部分:situation, problem, solution和 evaluation.。即,Move1: Situation――Establishing a territory; Claiming centrality; Making topic generalization(s); Reviewing items of previous research.主要讲目前课题所处的背景;Move2: Problem――Indicating a gap.指出差距,提出问题;Move3: Solution――Occupying the niche and Outlining purpose of paper.说明本研究的目的,阐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Move4: Evaluation――Negative evaluation creates a whole new situation/problem.是对论文课题的评价及对将来的预测。
(二)引言即绪论是论文的开场白,其作用是引出文章,通常要向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提出所研究问题之性质和范围,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理论依据,并阐述研究的主要结果。中英文化中都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说法,说明任何事情开头的重要性。因为文章的开始是读者看到的第一段,是作者及其作品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可见写好文章的引言段尤其重要。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成渝地区部分高校外语系07、08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答辩、存档的毕业论文各十份,CNKIjournal, 期刊文章十篇。借助Hoey的“结构模式”理论,作者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存在的语篇结构和语言问题,调查引言部分是否规范,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基本要素是否俱全。
三、研究结果和问题分析
作者通过对四十篇学术论文引言的认真阅读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如下表):
首先,如图所见,学生基本没有理解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写作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引言大部分只提到研究问题,如图占82%,而研究生和期刊文章的论文引言则对所谈问题很明确,占到100%。前者只接近一半而后两者几乎绝大多数提到研究背景。但三者在信息出处上都交代不清,即在引言里有许多“前期的研究成果”、“前期的研究传统”、“相关的研究”、“所讨论的问题”等等的表达。在这些表述之后也没有列出相关的文献和明确提出相关的研究出处。另外,分析评论也都欠缺,大多数作者只是列举了相关的文献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但对不同作者的研究、见解缺乏分析比较。即作者注意到了以往研究与本文研究的相关性,但紧密性不够,区别特征也不明显,或是列出的相关文献与相关研究并不是最新的和最前沿的成果。
其次,本科毕业论文在研究途径、方法和对论文课题的评价及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上几乎无人提及。只有一篇文章略微提到研究方法,也只是因为涉及到数据分析而谈到,语步四则为0%。相比较而言,后两者在这方面意思更明确些,表达也比较恰当,分别是80%和65%,而研究生论文在方法表述上好于期刊文章。三者在对论文课题的评价及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上都不尽如人意。
再次,笔者还发现一些作者只是大量列举与题目相关的背景知识,而对引言部分的四个基本要素认识模糊,不知从何着手。有些作者也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的主次关系,认为每句话都很重要,以至信息重复论述,而表述显得罗嗦累赘。这是引言写作的大忌。
总之,大多数论文引言语步混乱、层次不够清楚、信息模糊、重点不突出、显得模凌两可,引言本身的地位不突出,有失引言的引导功能。可见作者在这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欠缺,以上问题应该引起论文指导教师和作者的广泛关注。
四、学术论文引言的语言特点
从对四十篇引言资料的分析发现,学术论文引言的语言特征与普通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相似。主要可分为修辞、句子结构、词汇三个方面。
(一)修辞特征
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语态为被动语态。常用人称是三人称。一般现在时主要用来叙述真理,介绍客观规律和事实。与学术文章的客观性相适应,其使用最普遍。如:在语步一中,用一般现在时建立中心议题,概括论题内容。在语步三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和方法。在结尾处,介绍文章结构,同时进一步说明某一具体领域的发展情况;介绍已往的研究时,主要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以表明论题的发展背景、介绍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完成的工作,所以,常用于语步一、二中。在引言的写作中,被动语态较常用。目的是为了突出焦点信息和主要研究成果,其原因是被动语态将所要讨论的对象放在主语的突出地位,因而更能突出所要论证及说明的主旨。学术论文一般以专业人员和对该领域有较强兴趣或比较了解的非专业人事为读者对象,常常侧重叙事和推理。因此,必须准确、客观,在人称上常使用第三人称表达。
(二)句子结构特征
由于学术论文引言的语步模式是介绍以往研究过什么?与现实相比还有什么缺陷、不足,进而指出需研究的问题。因此,在写作中常会出现类似的句子:“作者从什么角度出发(So, this paper examines… from perspective…)”,“关于某问题的讨论,已有许多不同理论解释,本文试图采用……,(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field to solve problems. And we attempt to use…),”“本文准备讨论/侧重于……方面的问题(What we what to discuss/emphasize… in the study),”另外,主题句在结尾处常用句型为:This paper discusses/essay focuses on/report is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primary interest of this article is to/ basic purpose essay is to/chief goal work is to/… In this paper/article/work,I intend to/hope for/will discuss等。
(三)词汇特征。
因为是学术文章,所以较常用专业词汇。又由于其语步特征明显和较固定。人称、时态上的特点,则出现了一些常用的固定词汇。如:表目的的常用词:investigate, discuss, explore, aimed to, examine, justify, intention… 表时态和近来变化的词:have changed, used to, have been made, show, be conducted……
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学术论文代表着该学术领域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其语言特点的重视尤其重要。通过了解其语言特点从而促进更规范、地道地进行学术论文引言部分词句的特征分析,以期提高学术论文引言的写作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当前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写作中的不足,发现并归纳了引言的体裁特征及其语言特点。可见,英语学术论文引言有其固定的结构模式和撰写规律,规范表达学术论文引言,一方面作者要熟知引言表达要求,另一方面要掌握和恰当运用其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全面了解规范地道的引言写作提供一些参考。相信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论文体裁模式关注的学者的增多,引言写作必将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恩光。谈英语短文引言段的写法[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1).
[2]Swales, J.M.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 search Settings [M]. Cambridge:cup, 1990.
[3]Bhatia, V. K. 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 sional Settings.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3.
[4]张伟坚。英语学科学术论文的体裁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
硕士答辩开场白 篇三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有“摘要”和“Abstract”(英文摘要)两项内容。笔者逐篇审阅学生的论文,发现很多论文的目录页上,中文摘要内容上方是“摘要”两个字,但在英文摘要内容上方,却没有对应地显示“Abstract”这个词,而是出现了论文的英文题目。笔者觉得这样不太合理,就建议学生将英文题目对应地改成“Abstract”字样。但学生却说:“老师,虽然您说得有理,可是这个不能改,因为学校给的模板就是这样的。”笔者说:“不合理的地方就需要完善,不用管什么模板不模板。如果你认识不到问题,那是改不了;但是你现在已经觉得我说得有理,认识到了问题,为什么还不改呢?”学生看见笔者很认真的样子,就说:“老师,模板是学校给的,错了也不关我们的事;况且,如果我们改了,最后通不过,那算谁的呢?”听了学生的话,笔者感觉事情严重了许多:学生分明是把学校给的模板当成了教条,对待模版,似乎只有遵行的份儿,不敢有半点怀疑;即使认识到其中有问题或有错误,也不敢改正。此刻,笔者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或原因使学生变得如此唯唯诺诺,缺少最基本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呢?怎么一点怀疑的勇气都没有呢?
大学生之所以没有怀疑的勇气,这恐怕要缘于他们在大学所接受的日常教育。很多人认为,在大学,就是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诚然,学习文化知识确实很重要,然而,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培养学生的自由思想,养成独立的人格。若要自由思想,怀疑的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当今一些大学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所讲授的东西产生怀疑,所以讲课时说话毫不含糊,论断也斩钉截铁。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笔者也曾听到一个好心的督学老教师的建议:一定要让学生觉得你讲的都是对的。现在一些大学生之所以缺少怀疑和批判精神,跟大学中的这种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仔细想来,大学教师的各项研究真的到了毫无疑义的地步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吧。即使教师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要忘记告知学生还应该去大胆怀疑;如果教师只是讲授教材上自己并无专门研究的内容,那就更没有理由让学生相信所讲的都是对的,都是不容置疑的。常听人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上课时,对遇到的一些问题常说三个字“我不懂”,有时候一节课竟有几个“我不懂”。无独有偶)www.xuanchuanyuan.com(,2012年6月7日去世的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曾回忆,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月涵)先生有“洵洵儒雅、和蔼谦虚、近乎木讷、‘过分’谨慎的一面,正如校园里流行的一首打油诗所描述校长讲话的特色: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以为,恐怕仿佛不见得”[1]。教师们固然不必效颦,但至少应该告诉学生,对课上所学的东西不应该照单全收,而应该大胆质疑。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理应有自己的判断,教师们更应该教给他们怀疑的勇气。钱学森先生去世后,“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曾经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似乎也仅仅停留在被炒作的层面,是否真正有人深入地思考这一问题呢?笔者觉得,现代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忽视培养学生怀疑的勇气,这严重阻碍了杰出人才的产生。须知,没有怀疑便没有探索;没有探索,何谈杰出人才!
在欧美的大学里,学生也并非天生具有怀疑精神,一些教师也经常将教科书当成教条。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社会系名教授之一吉丁斯(Franklin Giddings)上第一堂课的开场白,还让主张治学应在“不疑处生疑”“不让人家牵着鼻子走”的胡适,在时隔40余年后仍记忆犹新。吉丁斯说:“积三十年教书之经验,余深知教书的不二法门便是教条主义!”他接着便解释道:“一个钟头的课,实际上至多只有四十五至五十分钟。假若我模棱两可地向你们说,这个似乎如此,那个未必如彼,那你们究竟学到些什么呢?你们当然既不愿听,也不愿信了。所以我只有说:‘毫无疑问的,毫无疑问的,我就这样告诉你……’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我说教条主义是教书的不二法门的道理。[2]”虽然欧美大学中也不乏吉丁斯所说的教条主义的教师,但是,他们的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还是相对强烈的。那是经过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结果:他们或是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或是常有怀疑精神的提倡。因此,在师生中间大都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学会怀疑,在接受任何论断之前都要有怀疑的精神。詹姆士·兰迪在为萨根的名著《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译本)所作的“再版序”中引用了萨根的话:“怀疑主义和好奇都是经过磨炼和实践才能获得的技巧。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使它们和谐联姻应该成为公共教育的基本目标。[3]”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库克给刚入学的学生开设了“英语语言研究”的课程,他在教科书中有这样的话:“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建立教条,而是应该使受教育者意识到世间万物的迁流。在本课程中,你应该同任何学科的受教育者一样,质疑每一个论断,通过自己的观察鉴别其真伪,提出自己的反议。任何时候都不要被动地接受任何东西。[4]”文化学者奈达也说过:“在生活中,能疑要比善信更重要,因为太多的人喜欢相信一些不可相信的东西。[5]”
英语中有一句古谚“To err is human”(人总会犯错),虽然汉语也有“人孰无过”的说法,可是人们却惯于轻信、迷信,不善怀疑。大家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在孩童时代人们的疑问比较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疑问似乎越来越少。其实,疑问不是真的少了,而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不善于生疑了。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忙得没有时间质疑了。有人会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丰富了,疑问也就少了。这似是而非,知识多了,未知的东西应该更多,疑问也应该更多。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的知识可以比作一个圆,圆周所接触的是人的未知,那么,圆越大,其未知的东西会越多。因此,人们的不善怀疑,是后天习惯养成的。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在谈到鲁迅先生的读书趣味时说:“鲁迅先生爱读杂书,且终其一生受西方思想影响,推崇‘个人意识’的觉醒,主张年轻人应该有‘怀疑精神’。[6]”在讲到如何在大学培养独立精神时,孙郁先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相信自己,不要找导师。[7]”笔者真诚地希望鲁迅先生的话能对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起到一些作用。
怀疑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天生就有的,怀疑勇气的获得也需要经过磨炼和实践,在很多时候,怀疑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上述学生的话“如果我们改了,最后通不过,那算谁的呢?”就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或许也是许多人惯于轻信某些权威的话,放弃独立思考的真正原因。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书本”也是一种权威,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在某书中见到过,一定没错。”这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的崇敬,但人们也要知道,书也是人写的,经过了人的加工;而人是会犯错误的。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需要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人人有理性,此间无权威。
大学生本应该是思想最为自由、开放的群体,可是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在对待论文模板时却出现了宁信模板,不敢怀疑求真的怪事。这跟“郑人买履”还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在本应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尚且如此,那么日后出得校园,又如何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其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精神跟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致的。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应该是,唯真理是从,绝不是培养学生看权威行事。如果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就不致于盲从任何权威了;如果能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那么也就庶几学会独立思考了;如果能事事经过独立思考,那么独立人格也就有望养成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苏美尔人创办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里,先生曾用这样一个谜语来测验学生的智商:犹如天空一个屋,形如书罐外裹布,好似鸭子墩上矗,闭着眼睛走进去,睁着眼睛把屋出。[8]”拱玉书评论说:“只有在这里(泛指学校——笔者注)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心明眼亮,辨别是非,告别愚昧。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苏美尔人才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从闭着眼睛到睁开眼睛的过程。这种认识和比喻非常深刻,其内涵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今人能够理解的范围。[9]”笔者高度认同苏美尔人对教育的认识和拱玉书先生的评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睁眼”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学校中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一切。
参考文献:
[1]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96-97.
[2]胡适,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3-94.
[3]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1.
[4]Albert B. Cook III.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1969: 76.
[5]Eugene A. Nida. Fascinated by Languag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1.
[6][7]孙郁。从鲁迅的读书趣味说开去[R].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讯,2008(4).
[8][9]拱玉书。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152、154.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3篇硕士答辩开场白范文是由宣传员精心整理的硕士答辩开场白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