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1篇
各位评委老师您好! 我是来自齐鲁大地XXX的XXX号考生XXX。齐鲁自古多才俊,在这块人才辈出的热土上,我在XXX高中接受了三年的优秀教育。
我骄傲,因为我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才华去诠释这块土地的人杰地灵;我期待着,现在是你们,将来是更多的观众,能够倾听到XXX这块热土成长的声音。
我喜欢长笛,喜欢钢琴,喜欢用或舒缓或热烈的音乐表达我对生命的热爱,诠释我对人生的理解。而喜欢电视编导似乎也来自这种表达的渴望,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倪萍一样拥有为所爱挥洒汗水和泪水的“日子”,愿意和白岩松一起“痛并快乐着”,希望了解崔永“不过如此”背后的付出,愿意和水均益并肩站在“故事前沿”,更希望像黄健翔一样为了理想“像英雄一样去战斗”。
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现在,影视编导,就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我会紧握着自己的梦想不放,固执地守候,真诚地期待。我知道,自己就像一只蛹,需要更磨难与砥砺。我希望能得到这次机会,从而让自己变成那只最美丽的蝴蝶,无限接近视编导那份光环与荣耀。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2篇
在《琅琊榜》之后,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推出了《欢乐颂》,这又是一部引发了全民讨论的热剧。与对梅郎,对靖王的迷恋不同,《欢乐颂》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面对22楼的五个姑娘,谁都可以代入,可以表达自己的好恶,可以结合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进行分析。在大众语境中,话语平台总是需要这样准入门槛不高而又可以进行深入讨论的作品,在话语的狂欢里,在共鸣与分歧里,拨云见月地看到一点世界与人生的结构,找到自己的坐标与同类,发现彼此的有限与困境,然后从正能量的角度看,可能寻找到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目标与方向;从负能量的角度看,偏见可能更加深化,分歧可能更加尖锐。
欢乐颂小区22层的五个姑娘各有各的性格,性格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塑造。比如邱莹莹,她天真热情,但眼光和判断力都那么不足。她是从小地方的普通人家来的,父亲开汽修店,宁可补贴她也要让她留在上海“奋斗”。但她的路走得磕磕碰碰,好像她总是要以身试法,碰得头破血流,才能从生活的教育里得到一些别人从成长环境里就能得到的对情境人事的理解。她总是会拎不清,但又总是能热情洋溢,性格的优点和弱点往往是相辅相成,并打上了来自原生家庭的烙印。
—这是《欢乐颂》的一个长处,当一个人物出现,一种性格呈现时,它能给出这个性格的令人信服的成因。
但从性格的成因出发,阶层的分化以及对阶层分化的社会学式的概括性分类与描绘,则触动了几乎所有人的敏感点。在这部电视剧里,“不平等”是一个起点,主人公们,她们是承认与接受这个不平等的。容貌的不平等,智商的不平等,这是先天的不平等;而原生家庭所处的阶层,是富二代,是知识分子,是普通市民,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底层市民,这是后天的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后天的阶层不平等在一个短时间内成型,却迅速地树立起了难以跃迁的樊篱,安迪通过智商与教育完成了跃迁,带有很大的命运的偶然性因素,而樊胜美希望通过美貌来完成跃迁,则被曲筱绡毫不留情地冠上了“捞女”的名号。
剧中安迪之拒绝奇点,曲筱绡之追求赵医生,在她们的感受里都完全可以成立,但是不是只有“成功”,才能换来一切,才配得所有最好的?这个严格的序列不但过于封闭,而且令人生疑。它体现了一种价值体系的单向度,所有资源与“美好”都向金字塔尖端汇总的趋势,在对这种趋势的观察中,《欢乐颂》批判了邱莹莹的不着边际的成功学书籍,但它隐藏着更深刻的成功学,一种赢家通吃的原理。然而因为缺乏多元的,丰富的价值观进行互补与对照,让每个姑娘都好好努力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象的、最成功的人能得到最好的对象的观念,在热闹的情节的背后,其实是颇为单调而无趣的。从这个角度看,《欢乐颂》在让情节有趣可看的技术层面上不算失败,但思想却过于贫乏。
欢迎各位同学踊跃留言或者私信。
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3篇
我的名字叫xx。这个名字对于别人可能很普通。对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名字里不仅蕴含着父母之间的感情,还包含着他们在我身上寄予的成功的希望。 我是一个性格多元化的男生。我既有戏文需要的沉稳,也有导演需要的活泼。生活中我是一个踏实上进的人。我的爱好很广泛,在我脑海中的知识库就好像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懂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都了解得很透彻。 每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中大放光彩时,我都深深的感受到正是有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精心策划,才成就了台前明星们的光彩,因此我怀着对前辈的敬重选择了编导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中国传媒的发展出一把力.同时也为自己将来规划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想,做任何事情都要看自己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做什么事情自己是尽力了,还是拼命了,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好,是最好的最棒的,那么,我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今天,我有幸得到这个机会站在这里,这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希望到贵校继续深造,为我的梦想增加一个台阶,为我的成功迈进重要的一步。 谢谢各位老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影评
一、主题的困惑——谁为谁打工?
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获得各方良好评价的同时,又传来了习见的“后院起火”的消息。编剧和导演各执一词,互相攻讦,一点没有受他们拍摄的电视剧感染的意思。
在这背后,其实反映了这个电视剧的主题究竟是由谁确定的问题。
从导演韩刚的介绍中知道,中国作家写出的初稿,难以令人满意,于是不得不另请乌克兰的作家重起炉灶,有的章节几乎推倒重来。
这说明,中国人拍这部电视剧时尚未明晰他们要拍什么、怎样拍,不得不在进入实拍阶段后,仓促地把剧本主权托付给别人,向别人定做剧本,然后等米下锅,“写一集拍一集(该剧导演原语)”。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说是乌克兰的演员为中国人打工,倒不如说是中国人为他们打工。因为一剧之本是人家搞出来的,你投资不错,但电视剧的“根本”发生了逆转,必然导致风格和性质的嬗变。
这也许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回想到该剧导演嘉娜曾任副导演的《红色恋人》,也曾请来好莱坞的编剧来编写剧本。我们感到,我们有胆量到异国请来他国演员,但却似乎不敢用自我的独立思考来确定主题立意,只得如履薄冰地用别人的脑袋来代替自己的思想,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构思作嫁衣。
于是电视剧的得意之笔“红色风暴”、“肃反扩大化”等都不是中国观众和读者关心感兴趣的问题,但乌克兰编剧专门花了笔墨,展开描写,如此硬插进一个创建苏维埃的故事中就显得相当的不伦不类。
我不知道,当初美国人拍《末代皇帝》是否请来中国的编剧来协助创作。当中国人对其在剧中丑化皇帝登基表示憾意之时,人家并没有屈从于中国影视对皇帝骨子里的尊崇,依然执着于自己的构思。好莱坞拍《花木兰》请来中国编剧吗?歌剧《图兰多》到中国演出,但它只让出了导演一衔,但至关重要的编剧一职并没有因惧怕冒不象的罪名而拱手相让啊。因此,我感到,这决定了这部电视剧还是我们为人家打工。
乌克兰编剧根据本民族的习惯,台词写作时注重了生活化,其中包含了浓重的幽默语调,但却缺乏中国电视剧对话的连贯性和心理刻划,使人物台词很有异国风味,即像译制片,但人物的内心却未能细腻地展示。比如在开初的章回,保尔总是一声不吭,虽体现了他的执着的个性,但其心理活动却难以看见,因此,形象很单薄。
二、保尔卷入情天恨海——“红色恋人情结”的作用
我的名字叫xx。这个名字对于别人可能很普通。对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名字里不仅蕴含着父母之间的感情,还包含着他们在我身上寄予的成功的希望。
我是一个性格多元化的男生。我既有戏文需要的.沉稳,也有导演需要的活泼。生活中我是一个踏实上进的人。我的爱好很广泛,在我脑海中的知识库就好像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懂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都了解得很透彻。
每当看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中大放光彩时,我都深深的感受到正是有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精心策划,才成就了台前明星们的光彩,因此我怀着对前辈的敬重选择了编导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中国传媒的发展出一把力.同时也为自己将来规划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我想,做任何事情都要看自己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做什么事情自己是尽力了,还是拼命了,我觉得,任何事情都要相信自己能做好,是最好的最棒的,那么,我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今天,我有幸得到这个机会站在这里,这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我希望到贵校继续深造,为我的梦想增加一个台阶,为我的成功迈进重要的一步。
谢谢各位老师!
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4篇
电影《×××》讲诉了一个×××的故事(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不宜长)。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在叙事选择上很独特,能够从不一样的视角诠释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说“编剧应该执着于内心的好故事”,基于这点,影片编剧从多元的空间流程发展结构展开,运用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从而构成更为完整、客观的真实,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出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从而实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从×××导演的从影经历来说,是一次新的突破。
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5篇
1.李显杰在《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中指出:“当影片中的特写以一种特定的目光聚焦和注目于人或物的细部而刻意加以审视时,特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修辞格而发挥作用的,从而具有了特定的修辞功能。”
2.影视艺术被称为“微相艺术”,就是因为影视艺术可以运用特写镜头,细微地表现被摄物的细节特征,将生活中不常见的视觉感受带给观众,引起情感的变化和共鸣。
3.从导演的角度上,景别更重要的是一个叙事手段,导演通过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4.大全景景别,既能通过景物陈设和灯光布置向观众交代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和时间,给叙事提供整体背景,同时人物在画面中的比重较远景更大,也能更好地对人物整体进行表现,让观众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编导高分影评范文 第6篇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在988年执导的第二部影片。该片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获得了欧洲电影奖等多个奖项。该片采用倒叙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小男孩多多的成长经历。艾弗雷多的过世使得多多拾起了过去的时光。本片的结构非常简单,由现在和过往两个部分组成。当然,导演将该片的重心更多是放在回顾往事上。过往的经历也并不是漫无目的在进行着叙述,也是有取舍的。导演专门将多多过往的经历也做了分割,将其分割成两个部分,分别是:少年时期的多多的过往和成年时期的多多的过往。这两个时期的多多分别体会并感受到了除亲情以外的情感。一个是天堂电影院放映师艾弗雷多给予他的友情,另一个是多多的初恋艾琳娜所给予他的爱情。天堂电影院作为媒介不仅承载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多多的过往,也同样也承接了现在。它让多多在现实中又找寻到了他那些曾以为自己早已忘却但始终都不曾忘记的过去。导演将天堂电影院作为多多感情的交汇点通过现在和过往这两条线索,始终贯穿整部影片。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以天堂电影院作为节点,不断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导演除了在构图上的掌控能力非常厉害以外,对镜头的把握也极为准确。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只是先让观众看到了一个长达一百五十三秒的镜头。这个空镜头中所描述的环境非常简单:一个面向海洋的阳台上放有一个长有一小株绿色植物的花盆。这个一百五十三秒的镜头导演利用拉、移两种手法使得该镜头由空镜头转为人物镜头用镜头语言向观众们慢慢的交代了这个阳台上其他的外部环境。这个看似简单地镜头其实一共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可以将“花盆”看成一个已经停靠在海面上的“船”。因为导演在最开始并没有给花盆特写而是通过推拉镜头的方式,让我们慢慢辨别出其实那是一个放在阳台上的花盆。在这里“花盆”被当成“船”,而这个“花盆”其实指代的就是“多多”。看似在外面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多多应该在外面早就有了归属的“地方,但实际上看到未必就是现实,有可能就是表面现象,就像我们看到镜头里的那个“花盆一样。为了防止观众不理解,导演再次利用其他的镜头语言来向我们说明这一点。多多一直更换着的枕边人再次强调多多在外面其实是一直在“漂”。导演就利用这么一个简单地镜头告知观众,多多现在过得生活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他不想回来也不是因为外边很好让他不舍得回来,而是他没有找到一个契机,可以使他下定决定回来。而艾弗雷多的死就是让他找到了契机,所以他选择了回到家乡。之后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多和母亲的对话得知,多多是坐飞机赶回来的,很快就回到了故乡,也再次告诉观众,其实多多很想回到故乡。他对故乡的感情仍旧是那么深,那么浓,那么难以忘却,永远不会模糊掉,永远不会遗失掉,因为对他来说是这些酸甜苦辣都是美好的。该定镜头的第二层意思也可以说镜头中的“花盆”其实在暗指“多多的家”。三十年都没有回到故乡的多多就像一个始终在外漂泊的种子,一直没有办法像其他种子一样在泥土里扎根、落脚、定居。而而这个花盆就像多多的家,一直为他留着地方,一直在等着他回来。
该片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影片之一。导演用最简单的构图、叙事和镜头做出如此经典之作,可见导演他是多么用心的在做电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李安的作品《喜宴》,通过讲述伟同为了隐瞒自己与美国男友赛门的^v^情,与在美国求学生活潦倒的女孩威威结婚,以应付父母的到来所发生的事情。开始伟同和赛门以及威威为了各自利益,为了隐瞒这对来自台湾的老夫妇,开始了他们的谎言;在一系列的意外之下,伟同和赛门的感情濒临破裂。影片从开始到结尾,人物的性格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能够感觉到他们从最开始的欺骗到坦白,精神上所发生的自私到奉献的转变。
影片中用到了两段画外音,对影片的背景介绍以及情节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段画外音,都是来自伟同母亲的声音,在影片中表现为母亲寄给伟同的录音带。第一段是电影的开头,伟同在健身房健身,带着耳机,耳机里播放的内容就是母亲寄给伟同的录音带。通过这封特别的家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伟同是从台湾留学到美国参加工作之后拿到了绿卡;伟同至今仍然是单身,并且伟同的父母亲都很着急;伟同母亲着急着帮他张罗相亲。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通过伟同母亲所描述的人际关系的情况来间接了解到伟同家里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还有伟同母亲寄录音带而不打电话的原因,显示出伟同家里虽然经济状况优越但是母亲勤俭持家的品格,进一步推测出伟同家里的文化状况。第二段画外音,是伟同填写了择偶要求之后,母亲给出的回复。母亲这一次的语气少了一份焦急,多了一种欣慰与迫不及待;而伟同却又惊讶又尴尬,他惊讶这么刁钻的择偶要求居然有人符合,他尴尬不得不应付这次相亲。所以这一段画外音相当于整个《喜宴》的导火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影片中没有通过任何镜头来介绍伟同的家庭,但是通过这两段画外音,我们对主人公伟同的家庭状况已将大概了解了,并且在这两段画外音之后,大家便开始编织起谎言了。所以,这两段画外音在影片中,起到了缩小篇幅,扩充信息量,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同时,影片中光线的运用也对气氛的渲染和人心理的展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影片开头中,伟同和赛门在餐厅吃饭,这时影片还没有情节以及相关镜头交代这两人的恋人关系。此时,导演运用的是侧光,并且餐桌上摆放着几只蜡烛,光线昏暗,我们只能看清楚他们的半张脸。这时候,这种昏暗迷离的光线就渲染出了种暧昧不明的气氛,再加上赛门对伟同的亲昵撒娇的行为,观众就不难揣测出这俩人的非比寻常的关系影片中多次出现伟同和赛门一起洗碗的镜头。在这些镜头中,用的是暖色调的光线渲染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突出了这俩人的感情。镜头拍摄两人洗碗的背影,表现了着俩人对彼此的信任感。后来,伟同和威威结婚应付家长,赛门同女孩约会之后,伟同吃醋到赛门的房间去找他。光线暗到只能够看到人物的面部,看不清表情。表现了气氛的不和谐以及俩人关系进入到僵硬冷战状态。所以,就以上而言,电影中恰到好处的光线运用对气氛的渲染和人物心理的表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看电影就要结束的时候,剧情的转折让结局变得温情起来,让观众感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当观众以为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谎言而让矛盾更加激化的时候,伟同父亲对赛门的坦白,以及对儿子与他恋情的接受都出乎观众的意料,这也展现了电影的戏剧性。包括伟同父亲的英文台词“ watch hear,Ilearn”,暗示伟同父亲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场谎言,并且他的富有深意的台词表示他看到了赛门的可贵之处思想传统的他也默默接受了儿子的爱情。威威在伟同的陪同下去打胎,但是到了医院她却反悔了剧中的威威是一个没有绿卡,拖欠房租,生活狼狈的女孩子,但是她为了这个小生命,放弃了自己的青春前途和未来的婚姻。当伟同得知威威放弃打胎的时候,他是站在威威的立场上去思考的,他也不是那个心里只装得下他那伟大的珍贵的爱情的伟同了。所以影片最后的坦白和接受以及奉献思想的变现,都使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
影片从一个谎言开始,伟同和赛门为了爱情,威威为了生存;影片在坦白中结束,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那三个年轻人都得到了成长;影片也是在人物的奉献精神中得到了升华,传达了思想的包容,爱情与亲情的伟大。可以看到,影片的主人公们从欺骗走向坦白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煎熬,同时也能看到他们精神上从自私走向奉献的伟大之处。
我们所坚信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人,而不是动物,信仰本身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宏大命题,但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找到了答案。李安用优秀的视听语言撑起了成长与信仰这两大主题成长的苦难和在摇摆中愈发坚定的信仰让这部片子励志味十足,奇幻的噱头和纯美的画面也让人更容易为这部电影所动容,但平心而论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中的讨论近似于流于表面的隔靴搔痒,他并未提出足够厚重和富有层次与深度的问题,最后抛出的选项也略显寒酸,因为他已经先入为主给了观众他自己的引导性答案最后抛出的选择其实已经是前戏十足的定项选择。
人在面对信仰、面对自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种种情况都发生在了派的身上,虽然在长途漂流中几乎都是派的独角戏,但是这三种冲突让这个故事拥有强大的内在张力,稳而有序,步步为营,优质的镜像般画面更是内化了整部片子的气质和精神,剧本对原著小说的改编没有折损太多原著的精气神,李安对于电影两大主题的把握也熟练到位,对于成长主题的细腻拿捏也一直是李安高水准的强项,总而言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算得上是李安近些年来最为成功的一部商业片,但是相对于他之前的系列作品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无非常大的突破,讨论停留于表面,主题表现生硬急切,深度与广度略逊色,这一剂药只作用在表层,并无深入肌理之猛力。但不论这些,从院线商业片的综合素质上来说,少年派拥有众多可以赢得掌声的元素:成长与磨砺的主题、励志向上的精气神、精彩的剧本、奇幻元素、完美无瑕的特效以及对信仰的讨论等等,它足以赢得观众们的尊重。
电影的主人公派并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与残酷的磨砺而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他的信仰,这个没有答案的宏大问题似乎在派身上没有起效,接踵的灾难与家庭的厄运证明了救世神明的不可靠性,但是在主人公的身上,这种强力打击却只能让他愈挫愈勇,其实这种坚定根植于派幼年时的经历,耶稣基督的受难牺牲与上升的价值体系根植于他幼小的内心之中,猛虎于心,恶的一面也是可以驯化的,因为他选择了从善,现实苦难中的所犯的原罪让他内心长期斗争纠葛,这种纠葛与斗争也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恶是一种适应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法则,但它在派心里已然被强大的善之信仰所驯服,而意象化表达便是与虎为伴中的相互适应和驯化了。宗教信仰是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寻找内心世界的宁静,善待世界,但从不那么干净的历史上来说,它又是一种奴化人内心的工具,它让你忍耐,让你驯服温顺,忍受各种压迫且安于现状,但是可笑的是历史的巨轮往往又是一群不安分的反抗者所推动的。总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融合了各种多元的文化,汇总出来的却是一股普世之驯服温顺之意,这既可以说是大多数向善者的必然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屈从,毕竟信仰这种东西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怀疑论者永远存在。结尾蜻蜓点水似的抛出一个选择题让观众面对,看上去画龙点睛,其实却反映出了这部电影深层次上的简陋和生硬,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案板之肉初看惊喜,但之后细细品起,发觉其熟的太透太急,硬且失嚼头,结尾对故事意象解读的平白台词显的略显多余,另外前半段背景部分的铺垫略显冗长,还有那个充满狐獴的食人岛让人略为匪夷所思。总而言之,“宗教信仰胜利了,善之纯真也胜利了”,一切都是上帝的恩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绝对是一部够格的优秀商业片,排除这算是精彩的故事,就是那美轮美奂的特效已然值得一看,在目前鱼目混珠的电影市场当中,这部电影的优质真算是鹤立鸡群了,特别是在这片没有什么信仰的土地上,它带来了一点值得期待的东西。这源于内心的猛虎虽是生存法则上的胜者,但它需要善象的指引与驯服,不然它便会吞噬一切美与善。和自己内心的另外一面斗争需要时间和毅力,而学会放下和成长更需要毅力和时间,每一次的放下便是一次成长蜕变的过程,从放下亲人到放下心中的猛虎,派经历了接连两次成长与蜕变,而这缺失的道别,权可当作成长中的一把辛酸吧。
《少年派》特效画面美丽的惊人,3D效果也很优秀,李安极好的用视觉效果深化了这个故事的灵魂,相比于目前很多商业电影以故事服从视觉的潮流,李安对高科技的把握和运用是非常恰当的,它帮助电影更好的叙事,却没有盖住故事本身的光辉,善用器者得天下,善用器的导演得票房和掌声。故事中澄净的海和天空其实映照出的便是主人公派的内心世界,相由心生,你的内心有多澄澈,你看到的海水便有多透明,这一切源于你的内心。最后引用一句里尔克的诗作为结尾:我们都像是花岗岩的纹理,在上帝坚硬的慈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