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优秀范文(汇总3篇)

0 2024-10-31 15:4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第1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第2篇

2019年全国II卷高考作文:历史一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权威专家解析】

2019年全国Ⅱ语文卷作文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强调对考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考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题紧贴时事政治,凸现时代主题;紧贴青年实际,指向立德树人;呼应核心素养,引领价值观念。引导考生将个人置身于时代洪流中。本次命题直接体现了对应用文体的考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实用性,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演讲稿、书信、观后感与慰问信的文体特点,注重格式的规范性。

在审题立意上,应注意题目中明确的指令任务,准确把握历史背景,考生要在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突出时代主题,启示考生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树立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考生应立足“青年考生当事人”身份,在五个特定情境中任选其一,以特定的身份完成规定任务写作。

2019年全国二卷语文作文优秀范文 第3篇

实际上,考场上的考生纵使知道这一概念也未必能解释地很到位,因此阅卷时绝不会在这方面为难学生。但是,对材料所述故事进行概括,并指出生活中对应的、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应该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考生应先抓住材料给出的“多数人认为应防护中弹多的地方”和“专家认为应防护弹痕少的地方”这一组矛盾,以及“专家是正确的”这一言之凿凿的结论。然后将其与生活中的现象一一对应起来,明确指出“中弹多的地方”就是“能被观察到的事物”,“弹痕少的地方”就是“未被观察到的事物”。这则材料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的事物很可能带给我们部分正确的、偏颇的或完全错误的印象或结论。

提炼出生活现象,并举出生活中对应的例子,那么“是什么”部分就很完整了。接下来要重点论述“为什么”。“为什么”部分要分成两大块。其一是论述“为什么会产生幸存者偏差现象”,即现象发生的根源。其二是论述“为什么要避免发生幸存者偏差”,即现象带来的后果。

发掘“根源”通常有三种思路: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三种思路没有好坏之分,要根据不同材料和不同的知识储备灵活选择。我试以主客观原因的思路解读本题。

在主观上,每个人都受到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知识和经验会使人进步,也会使人受限。人类在分析未知事物时必然会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而思维、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是人很难主动意识到的,这就会造成“幸存者偏差”。

如果人们没意识到或不重视“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很可能会带来“得到错误的结论”,“使自己的思维受误导”,“强化了固有的偏见”等不良后果。

那么该“怎么做”呢?要避免发生“幸存者偏差”,或者要想及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幸存者偏差”,就要尽可能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同时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元认知能力。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结构组织文章,重点写清楚现象发生的根源和带来的后果。这样的文章至少二类卷中上起评,即55-60分。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