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论文范文 第1篇
风险级别以儿童和未成年人作为试验对象是否有充足的依据,主要考察试验期类别、试验背景和目的来确定。设计“涉及儿童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表”,分别从是否有充足的合理的依据和论证、风险级别、风险控制措施、知情同意书几个方面再次对15项临床试验项目进行评估。
2结果
2.1风险级别总体评价
2.1.1期类别。某院近年来儿科临床试验项目Ⅱ期5个、Ⅲ期8个、Ⅳ期项目2个。
2.1.2研究背景及目的。2个项目试验目的是更改剂型,在临床上有多年使用历史,更改剂型,降低不良反应;7个项目是进口药品注册临床试验;3个项目是3.1类新药(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且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临床试验:即已在国外上市,国内尚无同类药品上市的临床试验;3个项目已在国内上市,更改说明书,或进一步考察疗效及安全性。
2.1.3伦理初始审查决定。12个项目是同意;2012年和2013年审查的项目中有3个是做必要修正后同意的。
2.1.4风险级别。根据2.1.1、2.1.2和2.1.3可知:这15项临床试验用药均有前期临床验证的基础,风险级别总体较低,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最终均通过了伦理审查。
2.2以儿童和未成年人作为试验对象的理由和风险最小化的考察15项临床试验均是儿童用药,以儿童作为受试者有充分的理由;15项临床试验开展儿科试验前均有充足的临床前研究数据,如不是未成年人特发性疾病的已经有成人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本中心儿科专业组研究团队成员水准较高,主要研究者为科主任,研究者均为中高级职称,研究护士由护士长牵头。研究团队资质符合要求,为临床试验的质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3方案设计可优化处探讨
3.1安慰剂对照组
受试者权益保护15项临床试验中,有5项以安慰剂为对照,占所有项目的1/3,且近年来以安慰剂为对照的试验项目比重逐渐增大。但安慰剂组的权益保护问题不容乐观。所以在试验方案中对安慰剂组受试者的权益保护存在可优化处。安慰剂组的补偿:由于安慰剂无药理活性,受试者服用安慰剂其正常的治疗必然受到影响,而受试者仍需花费时间、精力依从于方案要求进行相应的访视。一般可以考虑在揭盲后给予合理的补偿,提倡药物补偿。而80%的临床试验项目未提及安慰剂组受试者的补偿问题。辅助用药/可选择的其他治疗方法:某些疾病状态下,受试者的病情可能暂时加重,需要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一些设计比较周密的临床试验中,会免费提供部分缓解症状的药物给予受试者;或者在方案中告知若病情加重,或出现不良反应时的详细的处理措施。在调查中发现有20%的临床试验项目未写明在病情加重时提供缓解用药或提供详细的处理措施。退出标准不完善:为观察疗效指标,试验往往会要求受试者禁止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如“以安慰剂为对照,某糖浆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或急性肺炎所致咳嗽”的临床试验,治疗咳嗽的相关药物均为禁忌用药。对于安慰剂组受试者,若咳嗽加重,有可能得不得及时的治疗。为保护受试者,应在“退出标准”中明确,“若咳嗽加重,需要药物干预,应及时安排受试者退出,接受及时的治疗”。而方案中的退出标准较为模糊“研究者认为受试者不适宜继续参加研究的情况下,受试者需退出”,并未明确此条款。在本调研中,60%的项目方案未明确退出标准。
3.2优化给药方案
安全性低、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使用应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尤其婴幼儿、儿童用药,必要时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设计给药方案。“评价某糖浆消除或缓解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临床试验,由于该糖浆包含马来酸氯苯那敏(有中枢抑制作用,过量会中毒),方案中的给药方法是所有2~6岁受试者5ml/次,每日3次;临床上一般按体重给药,给药标准是:每公斤1mg/次。虽然试验中的给药方案更简单易于操作,对于体重较轻的患儿,氯苯那敏的剂量可能偏大。
3.3优化血液采集方案
由于儿童对疼痛和不适,对血的恐惧相对于成人更加敏感,在成人身上可轻易做到的操作,在儿童身上可能会造成更多的痛苦、心理压力及不适。如“右布洛芬口服混悬液治疗儿童感冒发热的解热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试验”,入选1~12岁儿童,需在48小时内抽血2次,且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等”,采血过于密集,采血量过大,对于低龄儿童易造成较大的不适和痛苦。建议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或者通过优化检测技术减少采血量。
4儿童的知情同意书调研结果
4.1知情同意书要素评价
根据“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列出知情同意书审查要素表,共10项,具体如下:
①研究目的;
②试验步骤;
③受试者参加试验不需要承担费用;
④可能的益处,包括研究对受试者本人的益处和研究对社会群体的益处;
⑤可能的风险,包括使用试验用药物或器械带来的不适和参加试验本身可能的风险;
⑥补偿或赔偿;
⑦受试者的权利告知(自愿、自由参加和退出、知情、同意);
⑧替代治疗方案;
⑨保护受试者隐私和数据机密性的措施;
⑩指定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这10个要素为标准,对15项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的完整性的考察。15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告知要素基本齐全,基本都符合“指导原则”对于知情告知的要求,但也存在下列问题:
①仅有2项在知情同意书中告知“备选治疗”,只占了13.3%。“备选治疗”是知情同意书必备的告知要素,在伦理审查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原因可能是一些疾病不存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或者是否存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许多病种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临床上常规处理方法应该告知。告知“备选治疗”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受试者了解了“备选治疗”,就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参加临床试验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从而能更好的维护自主选择权利,尤其在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需要确保受试者知道“备选治疗”,保证受试者自主权利的维护。
②有2份知情同意书对于损害赔偿未明确告知受试者,“如果发生与试验相关的损害,申办者会按照中国法律进行赔偿”;
③有3份知情同意书未告知伦理委员会的联系方式。
4.2知情同意的过程
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中对知情同意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如何获得知情同意有详细的描述,包括明确由谁负责获取知情同意,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规定;计划纳入不能表达知情同意者作为受试者时,利益充分正当,对如何获得知情同意或授权同意有详细说明;在研究中听取并答复受试者或其代表的疑问和意见的规定。15项知情同意书对于上述要求在知情同意书签字页基本有所体现:
①明确告知受试者:“您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可以随时向医生咨询试验相关的问题”;“参加试验是自愿的”;“随时可以退出,医疗权益不受影响”;均设有受试者签字处和法定人签字处;并提醒“您的孩子如能做出同意/不同意参加研究的决定时,应尊重您孩子的意愿”。
②签字页均要求研究者签字并留联系方式。其中11个项目的知情同意书签字页处有研究者声明:“我确认已向受试者解释了本试验的详细情况,研究可能的风险和获益,并且回答了受试者所有提问。他/她已经阅读并保留了一份签署过的知情同意书副本。”然而,仍有4份知情同意书无上述研究者声明的内容。
4.3改进知情同意书内容及表达的建议
4.3.1提供未成年人版本的知情同意书。15项临床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基本实现告知充分,语言基本符合一般大众的理解水平,且均要求研究者在知情过程中听取并答复受试者或其法定人的疑问和意见。然而,在15项临床试验中,有12项入选标准中包括了学龄儿童或青少年(年龄≥7岁)受试者,仅1个项目提供了儿童专用版本知情同意书,其余项目均只提供“法定人”版的知情同意书,不利于儿童充分的知情同意,此外,知情同意书还有在许多问题(具体分析见表3)。临床试验应取得在儿童能力范围内的同意,一般学龄儿童(7~10岁),青少年(11~16岁)已经具备部分或完全的理解能力,应在试验之前获得他们的同意,必要时可制作不同儿童版本和青少年版本的知情同意书。
4.3.2简化试验过程的介绍。15个项目中仅有1个项目的知情同意书的试验过程以简明的流程图表示。临床试验过程对于无医药学背景的受试者来说往往过于专业,不易完全理解,试验过程介绍不清楚,往往会影响受试者的依从性。一些方案设计中往往有简明的流程图提醒研究者每次访视需要完成的事项,知情同意书可以参照制作更加简明的流程图,告知受试者访视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受试者对试验的理解和依从性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3.3去除诱导性语言。有4个项目的知情同意书中存在诱导或广告性用语,如“某药治疗某疾病比市场上同类药品疗效作用好,不良反应轻,安全性良好”。作为未上市的药品,上述描述是不合规范的。
4.3.4对专业术语增加标注。知情同意书中常常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如“随机”“双盲”“安慰剂”;“IL-4、IL-5”“IgE抗体”;“肝药酶诱导剂、_”,“CYP3A”,“β2受体激动剂”等,共6个项目存在此类问题。使用专业术语有时不可避免,但专业术语应该予以解释说明,英文术语应该给予中文注解,否则不利于受试者的理解和充分知情。
5总结
儿科论文范文 第2篇
经典的学习必须要和临床结合才能显得更有意义。只有不断地积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创新才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笔者作为一名中医儿科医师,在学习、理解《黄帝内经•素问》过程中与中医儿科临床相结合,收效甚佳,现举例介绍如下。1外感风热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生气盎然,阳常有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六淫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上焦,上焦失于宣发,郁闭不利,则可致腠理闭塞,卫气不得泄越,正气与邪气相争,而可见发热。小儿热证居多,并非见不到寒证,由于小儿感受寒邪后,很快入里化热,所以小儿门诊以风热、暑热、湿热、痰热、燥热之证居多,风寒证相对较少。《素问》载:“阳盛则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笔者在治疗小儿发热病尤其是风热证时联系上述原文所阐述的病机是上焦不通,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在临床自拟银翘退热方,疗效甚佳。其方为经方银翘散加减,但功效却大于其原方,其方药组成:银花、连翘、芦根、石膏、牛蒡子、大青叶、蒲公英、青蒿、柴胡、黄芩、枳实、槟榔、熟大黄、山药、生甘草。
此方取其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其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以辛凉解其表热;石膏甘寒泄其内热;青蒿解其郁热;柴胡、黄芩调理气机;由于热闭拒于内,玄府不通,故取柴胡、黄芩调之;以芦根透热于外;小儿热病多有大便秘结,故加有枳实、槟榔、熟大黄,清泄肠腑之热;山药、甘草调和诸药。笔者认为,退热需用石膏,而且用量应大,1岁以上,3岁以下可用到15~20g,3岁以上7岁以下,可用到20~30g,七岁以上可用到30g以上,不要超过60g。患儿,男,7岁,2013年8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3d,体温最高39℃,伴鼻塞,流清涕,咽痛,偶咳嗽不剧,纳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小儿体属纯阳,加之逢暑夏之际,易感风热暑湿之邪,外邪从口鼻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故可见鼻塞、流涕、咳嗽等症;邪气郁于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正邪相争,故可见发热;小儿脾常不足,肺金受邪,子病及母,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故见纳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于肃降,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热邪灼津,津亏液少,故见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均为风热袭表之证。风热之证当辛凉解表使邪达于外,甘寒清凉以清内热,通腑导滞清解郁热。遂拟银翘退热方。处方:银花10g,连翘10g,芦根15g,石膏20g,牛蒡子10g,大青叶10g,蒲公英10g,青蒿10g,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槟榔10g,熟大黄5g,山药10g,生甘草6g。2剂,水煎服,每2h1次,每次90mL,嘱患儿多饮水。8月24日复诊,诉其服药1剂,体温降至℃,未超过39℃,咽痛稍好转,解2次稀汤洋大便,味臭秽,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第2剂服完后,体温降至正常,复诊前未有反复。复诊患儿热势已经衰其十之有九,余热尚未清除,热邪又可入里郁积肺络,遂在原方基础上去青蒿、柴胡、黄芩、枳实、槟榔、熟大黄、山药,加入瓜蒌皮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前胡10g、栀子10g、杏仁10g,石膏减半为10g。2剂,水煎服,每天1剂。
后随访患儿病告愈。按: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然热病多有饮食积滞,且常邪热郁于脏腑之间,又可伏于皮里膜外,治法当以透热达表于外,清泻里热于内,故在治疗过程中,透清结合,小儿里热之证,每与饮食积滞有关更当消食导滞,热随滞下。故选用银翘散类清热透表,取承气汤类通腑泄热。小儿之病变化多端,传变迅速,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宜安未受邪之地,故在治疗热病后期应加一些治咳类中药。2小儿咳嗽笔者在临床治疗儿科鼻炎、咳嗽等疾病时,常以《内经》理论为指导。《素问》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如小儿鼻炎常见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可认为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上源之水不能下达膀胱,而循经上犯鼻窍,鼻窍为湿邪阻滞,而见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而咳嗽之症,多由痰作祟,痰之所成,与肺脾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之物,痰贮于肺中,常规治法宣肺、止咳、化痰,然而笔者据此条文在治疗小儿咳嗽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利尿之药,通利膀胱,使痰邪随小便而走,每获疗效。
患儿,男,5岁6个月,2013年10月20日初诊。症见:阵发性咳嗽5d,昼轻夜重,喉中有痰,痰声漉漉,咳出为白色泡沫,质稀,纳可,大便调,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厚,脉滑数。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受阻,膀胱不利。该患儿以咳嗽、痰多为主要表现,结合舌脉辨证为“痰热郁肺,湿阻膀胱”。故选用验方“苇茎宣痹汤加味”宣肺祛湿、化痰止咳,处方:苇茎15g,杏仁10g,冬瓜子10g,郁金10g,桔梗10g,射干10g,瓜蒌皮15g,枇杷叶15g,木通5g,石韦15g,紫菀10g,款冬花10g,黄芩10g,葶苈子10g,前胡10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天1剂,100mL/次,3次/d,嘱其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温燥之品。3d后复诊,咳嗽次数减少,咳痰较前减少,且易咳出,舌苔较前变薄,遂守前方。服药3剂后,咳嗽大减,遂投清金润肺汤加味:天门冬10g,前胡10g,浙贝母15g,京半夏10g,桔梗10g,桑白皮10g,蜜炙紫菀10g,茯苓15g,杏仁10g,麦冬10g,枳壳10g,枇杷叶15g,瓜蒌皮10g,甘草6g。3剂,水煎服,2d1剂,100mL/次,3次/d。1周后随访患儿,咳嗽症状已经消失,病告痊愈。按:小儿之咳嗽,无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之患,其治在肺,其本在脾肾。治疗小儿咳嗽往往不能只是医肺,而不顾其他脏腑,因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笔者在治疗小儿咳嗽的过程中,认为咳嗽多由痰作怪,所以痰既是咳嗽时的病理产物,也是引起咳嗽的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所以在治疗咳嗽的时候,都要使得痰有所出路,然小儿年龄尚小,不会咳痰,所以笔者认为二便是一出路,故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加一些通利二便的药物有助于去痰化痰。所以治疗疾病不能局限于一脏一腑,一方一药,而应辨证思考,遣方用药,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第二篇: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分析
0引言
儿科接诊的患儿一般年龄都比较小,血管较细,治疗依从性较差,往往需要多次穿刺才能完成临床治疗。但这样会导致血管受到损伤,患儿也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不仅对血管刺激较小,留置时间也比较长,方便临床治疗[1]。本文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其中男45例,女25例,患儿年龄岁,平均年龄(±)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衡(P>),具有可比性。
穿刺方法
儿科论文范文 第3篇
1.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培训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关键是做好医德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凭借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可以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学过程,感受专家的职业素养、得体的仪态举止、温和的语言、周到的服务,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教师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规范化的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掌握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作为社会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对儿童的整体护理,有良好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2.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儿科护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三是具有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的操作技能。五是具有较好沟通协调、服务等综合能力。
3.加强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的训练
儿科论文范文 第4篇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实训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探索校内与临床岗位对接、具有针对性、适用性的儿科临床实训项目开发路径与模式,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很有意义。
推进我校课程改革进程“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无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使学校课程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使学校课程设置更合理,更全面、更科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只有不断地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才能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相匹配[2]。
填补儿科临床实训教材的空缺、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针对目前实训教学脱离临床工作过程的实际,提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院校合作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实训项目的思路、方法及实施途径,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与融合。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临床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具有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依托临床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对推进我院职业教育有着长远的意义。
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
推进和完善我院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儿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清楚地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辐射功能,研究其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2儿科临床实训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思路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填补我院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材的空白;满足儿科实训教学的需求。凸显职业特色,为学生搭建就业的快捷平台。
使所学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儿科论文范文 第5篇
进化论医学即达尔文医学(Darwinian medicine,DM),它运用进化论从四维时空(三维空间+时间因素)解释疾病及医学问题,从物种而不是从个体的观点研究疾病,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疾病。儿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生长发育。小儿在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患生长发育性疾病。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与人类的进化过程极其相似,我们可把小儿看作人类进化的一个缩影。在此,我们运用DM的理论对儿科疾病的护理进行讨论。
1感染性疾病的护理
儿科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是肺炎和肠炎,其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和腹泻等。DM指出,人体对感染做出的反应是有助于战胜疾病的适应性变化,发热、咳嗽和腹泻等症状都是机体的防御反应。发热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它可促进炎性细胞的趋化、加快抗体的合成,有利于杀灭病原体。退热治疗有时会使疾病病程延长,但如果患儿体温太高,又易发生热性惊厥,这时就应及时退热治疗。小儿患肺炎时的咳嗽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可选择一些祛痰药物,不用中枢性镇咳药,并鼓励患儿咳痰。小儿患肠炎时的腹泻亦有助于排出病原体,治疗时不应使用止泻药物,有时反而需要清洁灌肠治疗。我们应用DM理论对上述症状护理时,家长常不理解,而要求对症治疗,这有待更新观念、加强宣教。
随着各种疫苗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我们已彻底消灭了天花,基本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但是,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仍在流行,禽流感、SARS、疯牛病、艾滋病等新病层出不穷。DM认为人类与病原体的抗争、竞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人类始终是落后的追逐者。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之快、数量之多,它们一天的进化速度可以和人类的一千年的进化速度相比。它们出现的抗药性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都来不及更换“型号”。近年临床开展了微生态疗法,通过以菌治菌的战略来控制感染,例如治疗肠炎时伍用双岐因子或双岐杆菌制剂等。
2营养性疾病的护理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科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其发病率虽呈下降趋势,但仍持续存在。DM认为由于服装的应用,人类由有皮毛的动物进化为无毛的现代人,由室外活动为主转为室内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减少,佝偻病的患者增多。对本病的护理方法为日光照射和食物补充,应鼓励小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并合理膳食、不挑食。小儿贫血的病因也多为膳食结构不合理所致。
近年来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常合并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低等代谢综合征。DM认为,以肥胖症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病或富贵病等,是人类基因与生活环境不能同步进化的结果。古人类时期是狩猎一采集的生活方式,即“多动少食”。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不再仅为食物而奔波,也不需为生存消耗过多的体力。现代人类的遗传基因变化很小,不超过两万分之一。从DM的角度防治肥胖症的主要方法是“多动少食”。
3免疫性疾病的护理
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仅有吞噬细胞;鱼类已有胸腺和淋巴细胞;禽类有了腔上囊,可产生特异抗体;哺乳动物能产生IgM、IgG和IgA;人类则还有IgD和IgE等五类。随着免疫结构和功能的进化,人类更易患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小儿湿疹的病因,除与遗传因素和环境温、湿度有关外,奶、蛋、肉类等食物是主要的过敏原。近年来,随着乳母食物的丰富多样,常使过敏原通过乳汁而致敏哺乳的婴儿。只要减少乳母的饮食种类和成分,就可减少婴儿湿疹的发生,但又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对本病的护理应以保证小儿生长发育为前提,适当调节乳母的饮食。
人类个体发育是种系发育的重演,虽然胎儿期已能够产生IgM,但有效的IgG抗体应答要在生后3个月后才产生;生后6个月内有母亲IgG的保护,小儿不易受感染;但此后,随着母亲IgG的逐渐减少,小儿自身IgG的增多不足,小儿易患前述的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至青春前期时,随着各种免疫球蛋白达成人水平,小儿又易患风湿热、肾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无论小儿患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病,都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免疫功能特点,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4心理行为疾病的护理
焦虑症是小儿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反应,即防御反应。虽然本病可引起不安的情绪和行为,但对小儿却有保护作用。例如,婴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或社交性焦虑,常表现为哭闹,其实质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这如同鸡雏离开母鸡时的鸣叫一样,有助于母鸡的找寻。学龄儿童的焦虑症常表现为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胸痛等。近年来,本病还有新的表现形式,如叹息样呼吸、高通气综合征等[a-m]。从DM的角度看,这些症状都是人体对危险的适应性反应,是抵御危险的准备状态,如果缺乏这种准备,人体将会蒙受更大的打击和损伤。我们对焦虑症的护理不是要针对其症状,而是要找出其病因。无论其症状轻重,大都有明确的心理诱因,如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只有脱离了环境中的危险因素,才能消除症状。
5性疾病的护理
从四肢爬行的脊椎动物到双足行走的类人猿,从类人猿到人,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转折点。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特有的“直立性疾病”,诸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脑缺血、下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痔疮、胃和肾下垂等。小儿常见直立性调节障碍,这是由于小儿自主神经发育不成熟,血管舒缩反应不良,直立位后身体下部血液贮留,而上部器官供血不足产生的。对本病的护理是:在转变时,采用按摩、加压等方式刺激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下肢血管舒缩。通过游泳、跑步等运动疗法治疗。
儿科论文范文 第6篇
小儿体质“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决定了临床用药多为甘寒、凉润之剂,而忌用辛热、温燥或苦寒沉降之剂。因为小儿“纯阳之体”,滥用辛温之药,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反而常使小儿的热性疾病更加严重。儿科临床医籍对儿科四大证之一的疳积的治疗有:“凡疳证热者,皆虚中之热,冷者,皆虚中之冷,治热不可以过凉,治冷不可以过温,切不可汗下,以致杀人。”的说法。在治疗小儿外感病症时,多采用辛凉平剂之银翘散。病例介绍林某,男,7岁,主诉:发热2d。病史:患儿2d前外出淋雨着凉后,出现发热,测体温℃,微恶寒,伴有咳嗽,喷嚏,流涕,舌红苔薄白。体检:神志清楚,咽红,咽喉后壁有滤泡,双肺呼吸音清,心(-),腹软。辨证:风寒侵袭肌表,肺气失宣,正邪交争,郁而发热。诊断:感冒(风热型)。治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处方:金银花9g,连翘9g,桔梗6g,牛蒡子9g,石膏20g,葛根9g,薄荷6g,淡豆豉9g,淡竹叶10g,荆芥6g,甘草3g,稻香陈6g。二诊父母诉药后热退证轻,诸证皆平。按:银翘散中以甘寒之金银花、微寒之连翘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轻宣疏散为主药;竹叶清热除烦;薄荷、淡豆豉、荆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辅药;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热邪易伤津耗液,故配以葛根退热,石膏清热生津。诸药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吴瑭论银翘散曰:“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缉盗之弊,又清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对于小儿外感疾病,常忌大汗之法,因为汗为心之液,心阳受伤,必有神明内乱,谵语癫狂,内闭外脱之变。而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更忌伤阳劫阴之弊。
2体质对儿科临床用药剂量的影响
小儿生长机能旺盛,精气蓬勃生长,故称其为“纯阳之体”。然而,有人误以为小儿生长代谢旺盛,药物在其机体内代谢同样加快,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酌情增加剂量方有疗效,这是错误的观点。“集诸病者证治,小儿类有之,但疾各有原,治各随证,由博而约,不过大人之法推之,小儿多热,用药不可过温,惟小小分剂调而平之,毋至以药胜病,则得之矣。”(《仁斋小儿方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于成人,而对药物的耐受力更弱于成人;而且小儿的脏腑柔弱,不能承受大剂量峻猛的药物。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要严格控制对小儿毒副作用较大药物的用量,而且对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剂量也十分严谨把握;小儿临床用药剂量常是根据其体重计算出来,力求精确而安全用药。临床用药的效果不仅在选择最准确的药物,还在药物的精确剂量,要保证安全而有效的原则下用药。
3儿科临证用药应重视脾胃功能
儿科论文范文 第7篇
常用口服药的指导
在儿童常用口服药品说明书中,虽然90%以上有儿童用药内容,但标明儿童剂量的比例不高于,标明不同年龄段及适应症剂量的只有。在儿科常用药物中,抗感染药物在标明剂量方面情况较好,呼吸系统药物和消化系统尚可,心血管药物只有28%标明了剂量[1]。药品说明书中缺乏有关儿童剂量的标明,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许多个体化研究表明,因种族、地区和年龄等差异,会带来治疗药物浓度和效果等方面的差别,然而,关于儿童的个体化研究较少,这一点更加大了儿科临床药师指导用药的难度。因此,作为儿科临床药师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学习相关书籍和文献,但也不可尽信参考书或文献,一定要学会综合分析,结合自己的药学知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儿童液体制剂的正确使用,儿童使用的液体制剂大部分为混悬液,一定要嘱咐患儿家长使用前混匀。口服制剂是儿童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制剂,但是患儿对口服制剂的依从性往往极差。一个合格的临床药师应该学会帮助患儿提高口服药的依从性。基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我们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同情心,对患儿家长的过度焦虑要予以理解和同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治疗方案,才能得到患儿及其家长的配合。
常用注射剂的指导
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因为病情需要或口服制剂依从性差改为使用注射剂,其中绝大多数为静脉滴注。而儿童静脉滴注最重要的是掌握补液的原则,作为临床药师必须完全掌握儿童的补液原则,儿童补液要综合考虑溶媒、渗透压和液体总量,从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需要熟记各种Na+、K+、Cl-等不同离子溶液的渗透压,计算其张力,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2与儿科特殊疾病相结合的药学监护
掌握这些常规药物的使用方法当然是不够的,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涉及的病种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更广。在我们医院就诊的患儿中,呼吸道、胃肠道疾病占大多数,其他病种也比较多,我们结合疾病特点进行药学监护。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儿童哮喘和慢性咳嗽的药学监护
儿童哮喘又称哮喘病,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在儿童病例中,主要为变应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是导致患儿气道高反应性的主要因素。对易感者,此类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其气道具有对刺激物的高反应性。慢性咳嗽指咳嗽持续4周以上的非特异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AV),应按照哮喘治疗;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airwaycoughsyn-drome,UACS)包括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③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cough,PIC);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GERC);慢性咳嗽与哮喘一样需要长期治疗,病因不同治疗时间不同。在哮喘和慢性咳嗽的治疗中,依从性低的问题是患儿长期治疗的主要问题。作为儿科临床药师,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哮喘和慢性咳嗽的本质和发病机制,使患儿家长充分认识到疾病的危险性及可预防性,帮助患儿接受规范治疗,从而减少费用。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出于对吸入性药物的副作用的担忧,往往会主动停药,此时临床药师就应该结合激素的换算方法,以及不同剂量单位的换算公式,使患儿家长明白:吸入激素是局部用药,甚至有些产品按常规剂量正确使用,使用半年的量相当于一次急性发作时的静脉注射激素的用量,这样可以解除患儿家长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在哮喘和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往往会使用一些吸入制剂,但是大多数患儿的家长对哮喘和慢性咳嗽缺乏认识,不了解正确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治疗的周期和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储雾罐和舒利迭等吸入剂等,药师可以用示教的方法教会患儿家长。因此,作为儿科临床药师,可以在住院病房,也可以到门诊,主动参与指导正确使用药物,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比如,常会有家长反映患儿无法配合氧喷,患儿不停哭闹;即使想在患儿睡着时氧喷也行不通。针对这一情况,药师分析了原因,发现氧喷时发出的声音比较响,患儿因此产生恐惧心理,建议患儿睡着时慢慢开启氧喷开关,氧气流量由小到大,其声音也就由小到大,这样患儿就有慢慢适应的过程,从而提高了依从性。
.肺炎支原体患儿药学监护
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氏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它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磺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治疗无效。按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国际治疗原则,阿奇霉素治疗的疗程较长,一般为3~4个疗程;住院治疗1~2个疗程后,出院后需口服阿奇霉素2~3个疗程,很多家长容易搞错服药间隔和时间。因此,临床药师可以运用一些自制的卡片给患儿家长,写清具体服用和停用阿奇霉素的日期,提高出院用药的依从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多样,需告知患儿家长常见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处理方法:①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期间宜吃易消化的药物,避免空腹用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若在使用阿奇霉素出现胃肠道反应时可以口服思密达或山莨菪碱,或者用耳穴压籽法刺激相应的穴位起到缓解胃肠道反应的作用。②肝胆系统是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婴幼儿的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增大,肝功能不全患儿应慎用,同时用药期间应随访肝功能。作为临床药师应结合不同患儿的情况,重视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川崎病患儿的药学监护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MCLS),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50mg/kg,分2~3次口服,热退后调整为3~5mg/kg。在病程10d内(多主张7d内)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目前国际上多主张2g/kg单次使用,使用原则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建议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在川崎病的治疗中必须使用阿司匹林,因此如何正确安全的使用阿司匹林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药师不但要关注阿司匹林的剂量是否合适,按照指南的要求及时减量,还要关注其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瑞夷(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甚至出现血尿等,对G-6-PD缺乏患儿,阿司匹林禁用。
腹泻病患儿药学监护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时要及早补锌,补锌能加速肠黏膜再生,增加刷状缘酶水平,有利于肠黏膜对水和钠的重吸收,使水和电解质分泌减少,减轻腹泻的严重程度、缩短腹泻持续时间。针对慢性腹泻,大量实验已证实补锌10~20mg/d,直至腹泻停止,能显著减少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严重性和病程,但是常规的补锌制剂如果按说明书的用量则达不到要求,因此,临床药师应根据患儿体重计算正确的补锌量,从而起到合理补锌的作用。对严重腹泻伴有休克不能进水的患儿在静脉补液后,口服补液盐(ORS)可作为维持治疗。标准口服补液盐1000ml溶液中含枸橼酸钠、氯化钾、氯化钠、无水葡萄糖20g,其渗透压为2/3张电解质溶液。低渗口服补液盐1000ml中含枸橼酸钠、氯化钾、氯化钠、无水葡萄糖,其渗透压为1/2张电解质溶液。低渗ORS与标准ORS比较,通过减少组分中氯化钠及葡萄糖的含量,使钠的浓度由原先的90mmol/L降至75mmol/L,葡萄糖浓度由原先的110mol/L降至75mol/L,总渗透压由310mol/L降至245mol/L。低渗ORS不是抑制腹泻时肠道的分泌,也不是减缓腹泻速度,而是恢复机体必需的循环容量、碱和钾等,以消除腹泻的代谢性影响,有利于患儿恢复体力和病因学治疗。因此,儿科临床药师要注意儿童服药的每个环节,指导医生/家长正确选择补液盐和补锌制剂,并结合疾病的特点进行调整。
3结语
儿科论文范文 第8篇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