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分析范文(推荐7篇)8-15-82

0 2024-07-12 23:38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1篇

关于散文作品的分析

散文类

真要说散文其实很难,不但要了解文学的各种文体,还要了解文学的历史。现在讲散文又不得不将古文和白话文划分开来。因而散文应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是古典散文,另一部份则是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散文。而且现今文学理论上已把散文的核心分开了,古典散文以“文以载道”和“代圣贤之言”的形式,转变为“以我为中心”的人权情感的文体,而且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化较大。从审美观来看,现在散文也把文学与文章划开了。但散文的宽泛,仍然没有从文理上说明白,什么是散文?例如散文与小品文、随笔、杂文、美文的区别是相当混杂的,这也给散文的评论和和鉴赏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我在《关于文学(三续)》中将散文按照应用形式分了十大类。由于散文的类别繁多,侧重不同,要将各类散文评论和鉴赏都一一说到,几乎不可能,但我们还是可找到一些普遍性或共性和主要类别的个性上来分析这类文学作品。

散文的普遍性原则,传统的说法有几点:1、文以载道。2、文理。2、文体结构。3、语言风格。4、意蕴境界。5、情趣。

散文普遍性原则

文以载道:这条原则很早就有了,早在神话传说期,也就是人类巫文化产生时,就已经渗入到了口头文学中。如巫师在祭祀的唱颂中,已经自觉地布道出“神”的旨意,这就是在载道。因为那时人们不知道自然规律,他们将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现象归于神灵或鬼灵。这种道是一种“神道”或“巫道”。春秋战国时期,人道开始盛行,文字变成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工具,于是有很多文人开始集结学说,百家争鸣起来,这时的道变成了了人性化的“道”,即哲学和伦理等文化知识。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时,就很明确地提出了“文以载道”之说。而五四运动时,胡适在提倡新文化时就反对“文以载道”之说,然而此说仍然对文化影响深远,在文学领域里依然盛行此说。

文理之说,是指行文中符合语言的民族阅读习惯,比如说文章的断句和交流表达。如果文理不通,其意就不明白。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就讲到了文章的法度,他把这法度称为文理。“古人论文多言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才求助之方”。五四运动时,白话文的兴起,将语言的表达的逻辑性进行了规范,如标点符号,开设了语法学,修辞学,使其语言真正成了大众化的工具。

文体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谋篇所需的基本构造,如承、启、转、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层次。

语言风格,指语言的大体内容和形式。散文行文与诗歌不一样,一般要求直观,明白。言辞应用上各不相同。

意蕴境界,这条在一些散文中,文采上的需要,往往有典故或寓言等蕴意成份在里面,作为增加文章色彩的必要手段之一。另外语言的风格需要,有时也加入一些更加形象的一些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生动性。。从审美活动中,有人借故用佛经中的词来评论文学界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境界作为诗词品赏罚分明的标准之一。后来多把它用来评论和鉴赏文学作品。

情趣:五四以后的散文,基本上脱离古散文那种哲理和伦理性的说教,强调自我为中心,以文载情,注意情景交融。而且消遣性、娱乐性催使个人的精神创作和享乐作为创作的支撑点,提倡个性的自由,

散文的个性原则说明

传统的说法:1、气。2、骨。3、音韵。4、境界。5、神态。6、情调。散文的个性特征往往是评论和鉴赏的关键内容。评论和鉴赏的重要一点就是寻找文学作品的个性,当然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也是找精典或品质高的作品,而不是去分析那些渣渣类的垃圾作品。因为精典作品或品质高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陶治的是情操。一个人读文学作品时,也会出于境界不同而有所取舍。如娱乐式的阅读是一种心情释放,他们不会去深究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而文学爱好似的阅读却是一种精神寄予式的阅读,这种释读是一种心理理解和感情化的精神活动。许多文学教科书和学术性文章多是从普遍性来分析散文,而省略了散文的内在品质,虽说是谈个性,却往往在共性中找个性,而不是从个性中找品质。我下面我细说一下散文的个性原则。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2篇

徐志摩作品分析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曾就读于沪江大学、北京大学,后留学欧美,1922年回国后,先后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高校任教。他参加并发起新月社,为“新月诗社”的著名诗人。1925年主编《晨报副镌•诗刊》。1928年任《新月》杂志主编。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裴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散文集有《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等,散文成就不亚于诗歌。

徐志摩早期诗歌多表现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也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和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诗作。后期诗歌多表现理想破灭后的彷徨、感伤、空虚和颓废情绪。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方面,他的诗语言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

另一方面,诗人主张艺术的诗,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写于一九二八年,是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讲学后归来的途中所写。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新月派: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代表人物:分前新月和后新月时代。前新月时代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代表人物,后新月时代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3篇

约翰克弗席勒(1759-1805)出身于医生家庭,学过法律和医学。他是和歌德齐名的德国启蒙文学家。席勒在青年时期,在狂飙突进精神的影响下,写出了成名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确立了他的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唤起民族觉醒的创作道路。

《强盗》反映了青年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席勒写了“打倒暴纣者”的口号,并且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特的话:“药不能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战斗热情极为强烈。_说这部剧作是“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剧中女主人公露伊斯的性格体现了当时德国进步青年反对封建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她所呼喊的“等级的限制都要倒塌,阶级可恨的皮壳都要破裂!人就是人!”可以说是时代的心声。_说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以后差不多十年,席勒没有从事创作,他转向历史和哲学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他着眼于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运动。他是把历史和当前德国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正是这样,他后来的几部历史剧都是接古喻今,对德国社会进行批判和控诉。在哲学上,席勒是康德的信徒。

他的美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自己的美学著作《美育通信》中,强调通过美的教育来改造社会,并且虚构了一个由美学原则统治的国家。但是当他接受歌德的帮助后,就离开了唯心主义哲学。

席勒在“魏玛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实践他的美学理论。席勒后期写了《华伦斯坦》、《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等重要剧本。

《华伦斯坦》是以三十年代战争为题材的,剧中主人公华伦斯坦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席勒在他身上反映了民族统一的要求,并指出了他失败的原因。

《奥里昂的姑娘》 取材于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斗争事迹。 她使法国转败为胜,免于亡国之辱。

《威廉退尔》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反对封建暴君、争取自由的要求。这三个剧本的主题意义都在于呼唤民族意识,号召民族统一。这是当时德国的时代要求。难能可贵的是,剧中还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和力量。这表明席勒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所增长。不过,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和严重脱离社会斗争实际,席勒的创作往往从概念和理想出发,因而形成“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种“席勒”的缺陷。《堂卡洛斯》是带有这种缺陷的典型作品。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4篇

新闻作品欣赏与文化浸透论文

首先,文学教育不只能培育学习者的思想能力。包括区分剖析能力、批判能力和选择能力,而且能培育学习者的想象能力。包括触类旁通的能力、从有限推知无限的能力以及从可见事物想象不可见事物的能力。培育学习者的发明能力,包括富有发明性地、灵敏地处理问题。这应该是新闻创作所努力于到达的终极目的。

其次,文学教育能够培育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位与健全的人格。优秀文学作品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滋养,必然会提高学习者的总体素养和审美情味,使学习者逐步生长为“有品位”、“有情味”、“有鉴赏力”的人。正如余秋雨所指出的:“只要艺术涵养在社会上的升值,才会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肉体素质,谐和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在的人格形象,从而在基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德。”文学艺术的涵养关于人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人生就会相形见绌,而关于具有良好文学艺术涵养的人来说,他的人生则愈加丰厚多彩,文学艺术的永久性和深远性能够贯串人类历史,而且还将穿越漫长的将来岁月。可见文学艺术关于个人与社会群体都是不可或缺的、具有终极性的目的之特性。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先从语义层面,即根底的层面。过渡到语篇层面,是从欣赏开端阶段慢慢进入佳境,这只能是个过渡,真正的主体局部是审美层面。只要到了这一层面。才到达了文学欣赏的极致,才干说是真正的文学欣赏者,能力够“登堂入室”,到达审美境地。审美层面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由于言语之美就是开放的,具有无限性。

再次,文学教育还能培育学习者的文化宽容肉体。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由于文化的差别,所以在文学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育学习者本身的“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开阔他们的胸襟、加强他们的想象力、增加对别人的了解。经过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从而到达开阔视野、培育文化宽容肉体的目的。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5篇

因为本人是新闻专业毕业的,现在在媒体也混了几年了,前不久听到学弟学妹们说现在新闻专业不好找工作,所以写了这篇文,希望能给各位一点启发。

大家都知道,新闻工作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灵活的反应能力,刚毕业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很显然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如果是自身优势比较明显,找到好工作也并不难。

新闻专业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考生都想考上新闻系毕业之后能顺利进入媒体工作。而众所周知的热门专业背后是有很大的隐忧的,目前全国大部分媒体采编人才基本饱和,要想挤进去分一杯羹是很难的,那造成这样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呢?

新闻竞争最终还是体现在内容上,如何才能在新闻资源相似的情况下作出别具一格的报道呢?这就需要靠采编人员的能力了,而这个时候,具有广泛社会资源的专家 型记者是最吃香的。我有一个同期同学,她毕业之前系去了一个电视台实习,因为自己家很多亲戚是做媒体的,她本身也很会利用这些资源,毕业之后,她就接到了 很多的offer,因为媒体看到的就是她有的这些社会资源。

新闻专业想找工作,首先要看清自己哪方面是专长,在求职简历中要记得突显出来。不会的不要紧,但是如果不会也不懂得学习,那就是问题了,不管是哪份工作,如果不学习,总是会被淘汰出来,那也就怪不得别人不录取你而录取其他人了。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6篇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实践,它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自然来源于生活,这无可厚非,而艺术往往都会高于生活。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可以体味出不同的感受,当然文学理论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其实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各类人群对文学的见解和栓释。

不过对于学习文学的同学来说,要想对一部好的作品有更深刻于其它人的理解,就要运用文学理论,拿起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拨开那些作品表面层层朦胧的面纱,让作品的本真状态像古代希腊的雕塑一样,真实动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更大的震撼和冲击。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1】学习文学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应当更理性的去剖析它、解释它。

例如海子的作品之一《亚洲铜》,如果不用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的科学体系去分析它,那么也许我只能读出无尽的浮想,读到诗作意象鲜明生动、联想丰富而大胆、视域广阔、节奏张驰有效和极具情绪感染的效果,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却只是一种朦胧的美,就像一团云雾,早晚有散去的时候。

但要是通过我们这半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它就可以挖掘出诗的更深层含义,甚至得出该诗价值之所在。

文艺学做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多元性的,它是教我们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一样作品。

所以我就只选择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说《亚洲铜》。

“亚洲铜”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

“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

新闻写作分析范文 第7篇

韩愈的作品分析

韩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