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通用6篇)

0 2024-05-14 23:18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1篇

1、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而事实的确如此,在效率至上的当代人们更缺乏质疑一件事的能力。

点评:引述作文原材料,完全认同观点1

2、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的难度更高,这一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它早已蓄谋已久。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纷繁芜杂的信息在交互过程中极易造成人云亦云、三人成虎的现象,使人措手不及。未经过处理或是加工过多次的信息往往带有指向性,轻而易举地能将思辩能力差、不加思考的人们骗得晕头转向。然而,有判能能力的绝大部分人也被裹在信息洪流中,选择轻信一件事。可见,无关于人的思考能力,社会环境占据了很大的因素。

点评:此段从外在环境信息芜杂的角度论述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3、“人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萨特曾言。功利社会效率至上,它无不压在迫于生计的人们身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与价值,人们主动成为了复杂信息的接收者,放下了对未知的警惕性,凡是社会外界输出的内容皆来之不拒。他们也曾有质疑的精神,也曾以凡人之躯抵抗过这个世界。但正如尼采所言“他终究未能追上太阳,他还是死了”他们最终还是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

点评:此段从外在环境功利社会效率至上的角度论述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引用论证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4、不可否认的是,质疑一件事远比相信一件事付出的代价更大。在教会主导一切的中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无疑在挑衅教会所主张的地心说。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证明了真理一定会战胜谬误。苏格拉底追求真知,他看穿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谎言,哪怕在公民大会上被判决死刑,仍然坚守正道、舍生取义。英雄伟人用生命教授予我们质疑的力量,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惰于思考,宁愿做信息的接收者而不是信息的输出者,最终成为单向度的人。

点评:此段采用比较的手法,从两者的结果来论证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

5、相信一件事是结果,质疑一件事是过程。然而,手段被置换为目的,这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追求效率没错,寻求捷径没错,但有错的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有了偏差,它反映了即使人们有了放慢生活脚步的机会也不愿花费时间去质疑一件事情的真伪。

点评:此段分析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表述很有哲理

6、密理瓦的猫头鹰早已在黄昏中起飞,当今的人们也应该心如明镜,志如尺衡,睁开心眼,勇于质疑,全力对抗这个真假难辨的世界。

点评:此段结尾化用黑格尔哲学典故收束上文,进一步点评题旨,有画龙点睛之妙。

总评:本文标题醒目,观点鲜明;思维全面,论证角度多;思想深刻,论证透彻。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2篇

刷到几条新鲜的微博,转发、点赞;朋友圈里又有好看的图片,转发、点赞;甚至知乎、豆瓣,哪里都少不了这个“大拇指”的符号。点赞是个好功能,但点赞上瘾绝非好事,只有点赞功能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在我看来,“点赞”不如“点评”。

点赞功能大多是想传达一份正能量,它的设计出于一个温暖的初衷,也不难理解为何大众能够迅速接受“全民点赞”的模式。在数字信息的高速发展下,微博、朋友圈似乎成为许多人保持联系的纽带,点一个赞,似乎也成了一种表态:我还在关注着你,我也关注着你的生活。久而久之,“点赞”功能退化成了“已读”功能,只是为了让受赞方不时想起,在天南地北还有这样一个朋友。

“点赞”让我们能够对现世的大众心理来个“惊鸿一瞥”:每个人都渴望被注意,每个人都渴望发声。人们对于被遗忘的恐惧,早已远远超过交往中本身。

只有点赞功能让人们过度点赞,为了维护关系的热度又不知道如何开始一段对话,很多人便选择了点赞,生活的喜怒哀乐全被一个大拇指贴上了标签,这对点赞方和受赞方来说,都是堪称悲剧的。前者将“点赞”当作“已读”,殊不知这对点赞功能本身就是一种误用;而后者无穷尽地接受点赞,在大拇指地海洋中飘然自喜,迷失于自我的世界,或是因为分享一段哀思却只收到点赞而勃然大怒。

人们难以找到一个节点,去平衡虚荣与应和、真诚与热切。这是媒体与人类进化的阵痛,但总有方法使我们共同迎来新生。

既然渴望表达,为何不说呢?白岩松在《白说》中写道:“不说,白不说。”当点赞无法填满心中发声的欲望,就让评论地文字去填满它。一则短小的评论可能需要评论者的深度思考,但它更多出了真实的表达和浓重的情谊。受评者哪怕回一句“谢谢”,也算是完成了情感链的流转与轮回。

评论相较于点赞,是更能进行完整情感传输的方式,也更能让你被注意,被记忆,以巩固一段珍贵的情谊。点赞与评论结合,可能才相对客观,让人不易迷失于自己的空中花园。

该说就说,拒绝“点赞”的套路与应和,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3篇

有人认为无法从中获取经验的经历,毫无意义,诚然此言放在一定角度中颇有道理,但以我之见,经历本身无论提供经验与否,都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经验至上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逐步提升的当下,实用主义成为了现代人簇拥的对象,人们奉价值理性为圭臬,认为经验赋予人们存在的价值,同时能够产生经验的经历本身被忽视,将其价值多少作为衡量其意义所在。虽然我们无法否认经验本身的意义,但单纯重视经验的这一观点事实上已经折射出现代人格泛工具化的异化。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已然成为价值理性至上主义者。

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从经历本身来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无论是什么经历,在某个角度上总能提供相应的经验,其原因在于经验本就是从经历当中提取出来的,经历是经验产生的母体。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从实用角度而言,这一经历的确说明不了什么,但川端康成从美学与自然的眼光审视这经历,获得了生命的新感悟;苏洵青年时期不学无术,在各地游览探访,这经历对考科举毫无意义,但也为他后来著文开辟了新的视角与观点。同样,普希金年轻的时候踏遍俄罗斯大地,李白青年时期探访名山大大川,如今欧美学生流行的“GapYear”概念都证实了一个观点,看似对实际规划毫无用处的经历,其实也为自己提供了实用之外的经验。

而当我们从观点本身思考,能够提供经验的经历就一定有意义吗?如今盛行的“几分钟看电影”恰恰揭示了我们缺乏自身经历而渴求经验的现状,即时碎片的知识、奶头乐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孰不知只是在“电子穷人”的背后挖出了更大的缺陷,我们所追求的经验是从真实的自我体验中而来的吗?缺乏真正的自我经历,没有个性化的体验消化和吸收,这样贪快速求而来的所谓经验,又会带来怎样的意义呢?咀嚼他人吐出来的渣滓,盲目迷信他人的经验,要么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要么成为他人经验的书橱,这样得来的经验又何以能指导实践而产生意义。

经历与经验,本质上是共生关系,而所谓意义,则是人们以自己价值为标准而赋予的意义,我们所要做的是揭开意义本身的价值需求,以经历来提取经验。我们并非要完全杜绝吸收他人经验,而是要注意经历本身丰富的价值意义,单纯以经历来提纯经验,从看似的“无”之中获得真正的“有”,从而促使意义的产生。

北岛说:“你所行走的土地就是你的世界”,仅以此作结。

点评: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4篇

题目: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范文:

慎于小,勇于梦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但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过度的谨慎只是懦弱,更往往使机遇失于眼前。

私以为,此二者的观点皆有可取之处,三思而后行可有效地规避风险,而勇于击流正行更是立于潮头的必要品质。换言之,即是慎于小,勇于梦的态度,面对世界、人生的无尽变数。

三思而后行是必要的,因为足够的深思熟虑方能使我们规避危险,而这也是人性的闪光点。无论是实践前对于风险的计算即思危;或是对于是否、何时可适时脱身的计划即思退;抑或是对于可能产生的变局、自己应对方法之考量即思变,都是成本考量的体现。而有效的成本考量与取舍是避免风险投入过大的关键一步。正如帕斯卡尔闪烁真理光芒之语:“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考作为人类的独特品质,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之时,便应发挥着帮助我们减少负面灰机、提升正面效益的作用。

但精细的成本考量并不适用于一切场景。若面对人生理想、家国使命时仍因利弊计算而徘徊不前则只能困于自身,无法取得质的进步。

故言,我们更应有勇于追梦、不计后言的坚定。正是因为如此不拘一格造英雄的气概,金毅诚敢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二度重撰几十万字的《知识论》;正是如此的无畏,梁林夫妇走遍华北村落,为中国建筑史作下不可磨灭的功绩,以一己之力抗外敌与民国政府的不懈,坚守自我理想。因言,成大事者更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为得不计失、偏向虎山行,理想的强大和成就足以抵消风险的存在。

综上,这般的“慎”与“勇”的辩论,应是分类而论的成果。勇于追梦方能突破自我,承担未知风险的勇气是必要的条件;慎于小事更是成本考量的必要手段,只有借此,方能促使我们在逐梦途中减少不必要的停滞与坎坷,做敢于挑衅丛林的猛虎,更如猛虎细嗅蔷薇般的谨慎。

在此刻价值理性被压倒性取代,成本考量与工具理性占据青少年的大脑之时,解决多度求安稳,迸发出青少年活力的法宝,更在于此,如行使青少年如猛虎般拥有激情又使其拥有细嗅蔷薇的细致,是留给我们的课题。

将“三思”贯穿于行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子此言强调了谨言慎行的重要性。但是在创业创新盛行的当下,不少人批判此类过于保守的行为,而肯定创新的勇气。我认为,“三思”不应该只注于“行”前,而应贯穿于“行”。

基于经验主义,儒家三思而后行的思想备受肯定。“思危”,优先考虑后患;“思退”,保证安全的后备;“思变”,尽可能地覆盖风险。这样的三部曲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降低试错的可能,降低失败的概率。这种做法的确可能使我们后续的行动更为顺利,按部就班地按照预期前进。

但是,人无完人,我们无法预测所有的风险,更大程度上,我们基于前人的经验进行预测。一旦在行动中遭遇预料之外的事,三思者可能便束手无策。可怕的并不是这次的失败,而是人们更加畏惧下一次的行动。从而由三思不断发展为四思、五思。不断地极端化,沦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行动前尚未充分的准备。但是此类的充分是无限度的,造成人们更加地畏惧行动、踌躇不前。

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风险”,它不应等同于消极的挫败。而应被认可为有价值的失败。诸如我国的航天事业,纵然在专业指导下,各方面工作已做好充足准备,但是仍在太空中遭遇意料之外的情况。专家视这类未知为动力,进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发展航天水平。

在此情形下,三部曲不免显得过于保守。平凡之辈在面对挑战之时,唯能依靠的是不断的努力。故而,面对创新突破的挑战,我们应将三思的精神不断贯彻于克服挑战的每一个阶段。正如_战争以来,有志之士一次次对西学的探索与努力,正是不断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转变,才能攻克中国为有之大变局。当然,肯定失败的价值,不等价与盲目的试错。

综上所述,三思的价值本质上没有缺陷,错的事,人们只把它运用于行动之前,而没有将三思的精神贯彻始终,以三思的精神攻坚抗敌。

预与不预

《论语》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提醒着人们做事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然而,在如今的社会中,这句话已经不能被当作唯一真理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同样重要。

诚然,三思而后行具有其合理性。通过思危、思退、思变,其根本目的是对于事情做到充分认识,尽可能地了解其可能存在的变化以及其后果,并且为此制定好解决方法。正如王阳明所说,知是行之始,建立了这样完善的认识,对于行必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面对过程中的各类变化,一份详尽的计划不仅减少人思考解决的时间与精力,也让人面对突发状况能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总而言之,三思而后行对于行是存在其益处的,且益处并不小。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大爆炸,人们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追求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社会中每秒甚至每毫秒都发生着数不清的变化,机会对于个体而言转瞬即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危、思退、思变所要耗费的时间可能已经让机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此外,充分认识事物的难度要远比想象中大得多。正如《乌合之众》中提到的那样,各类事件之间的联系无法探清,由蝴蝶效应所连接,可能极小、可忽略的变化便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学中的不完备定理于现实世界也同样适用,个体抑或是人类总有无法证真或证伪的命题,更别提在受到时间、空间、认识局限下的个体,其认识注定只能是冰山一角。在这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的能力与随遇而安的心态就尤为重要。人们应当学着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事物,而不是在彻底认识事物后实践。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中,必然存在着“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样的时刻的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思而后行应被彻底抛弃。只是应当对其做出适当的调整,在思的间隙中加入实践的过程。不论何种情况下,一个大致的认识与计划都是行动的必要推动力,行是知之成,无知,又何来成?同时应当注意这一认识与计划的花费不能耗费过多的时间成本,以至于耽误实践。

预时则按计划进行,不预时便顺风掌舵,唯有面对预与不预都能顺利执行,事才能立。

成在深思笃行

常言道:三思而后行。有人认为,这“三思”,当先思危,在思退,后思变。私以为,思变较于思退有着更优先、更重要的地位。

思是行之端,这是毋庸置疑的。思能指导行,使行更具合理性,同时也有助于规避不当之行。“思危”的意义便在于对行拥有一个全局的把握,权衡行的利弊,从而判断此行的可行程度、执行价值、风险系数,为后续的更细致的思奠定基础,提供评判价值标准。由此可见,思危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样也是关乎之后一切行与思的重要基石。因此,思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思考因素。

在对行动有了整体的把握并初步有了执行大纲之后,“思变”则是让指导大纲更具灵活性,让人们面对变能从容应对,让行动的成功执行更有可能实现的关键考量。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也从不以个人意志为轴心而运转,因此面对变的处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思变要求人们以长远的、发展的目光看待事物,有时以不变方能应万变,但更多时候早已规划好成型的备用计划才是足以力挽狂澜的重要策略。

相较于思变,思退往往是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所需的使代价尽可能减小、后果尽可能减轻的计策。诚然在行为真正发生并呈现最终结果之前,没有能预测它究竟会走向何处,因而思退便是能尽可能减少更多的无谓的成本投入,不失为一种保底手段与“体面”的败。但也正因为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成功也可能就在下一个路口,因此面对挫折时,思变比思退更给行一线成功的可能,只要进一步的投入成本不会带来显而易见或可预知的不良后果,“思变”都应优先于“思退”。

三思而后行,是基于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后总结而得出的经验,没有思想指导的行无异于无头苍蝇,难免于处处碰壁。而所谓的“三思”也未必局限于危、变、退,也可以是对自己的能力与行所需的能力的考量,亦可以是对事件的轻重缓急的权衡……总而言之,思能在理论上指导行,使行更易于趋向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行都有充足的事件让我们去考量权衡,当情况十分紧急,关系十分重大,如拯救他人生命于瞬息之间,我们的行往往是出于已有经验的快速反应与内心中追逐真善美的爆发。但在如此情况下,思似乎是无的放矢,但实际上“行”仍是长期之思在顷刻间演化呈现出的具体表象。

以思考指导行为,用深刻的思考去权衡、规划、纠正、改进行的表现。行是思的外在表现。败在疏思妄为,而成在深思笃行。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揆诸当下,风云变幻的现代社会的确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纵观古今,有多少惨痛的历史都在告诫着我们“三思”的重要性,秦二世而亡,数代的努力付诸东流;南宋朝廷一味忍让后退,只换得个灭亡的下场,清王朝闭关锁国,致使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终遭列强侵略……这桩桩件件,无一不强调做事前要先思危,思其后果,乃不可冲动,盲目自大。

而即使考虑了危险因素,有时也不一定值得我们去做,有些事往往要求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为了效率最大化的考虑,有些事做了不如不做,退后一步放弃也许是更佳答案。

最后说到“思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当中,没有哪件事情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意味着事物的局势态势随时在发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事物内在的联系性要示我们不得不从整体考量事物,把握全局,将一变动因素放入考虑范围内,否则就会如同王安石变法一样失去既得的支持,落入失败的境地。

究其本质,“三思”实际上是人们做事前成本与回报的较量,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自会在重要思考后选择利益最大化的答案。但若是瞻前顾后,以己利为本,那么这样的“三思”是否有其价值?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5篇

信息时代,我们在便捷地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类型:现象类

写作指向:对信息时代点赞、转发以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这一现象的看法(对以点赞、转发代替思考这一现象的看法)

构思过程

1、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阅读公众号推送,拉到文末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

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

在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2、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合理性是什么?

(1)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缩短了我们的操作路径,让我们越来越便捷地在一次次点赞、转发中,向朋友们表明“这就是我的想法”。

(2)设计点赞功能提供了一种积极表态的方式,让我们拓展了社交的空间,在互动中找到存在。

3、信息时代,点赞、转发的不合理性是什么?

(1)凭个人好恶和直觉选择性接受,而非以事实为依据。

(2)不思考却又有见解,其见解往往只是情绪的宣泄,很多人认为,情绪就代表着观点。

(3)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往往利用这种情绪化观点的势头以博取关注度,他们精挑细选他们认为合适的言论,受众看到后,就会认为这种情绪化的反应代表的就是大众的观点,时间一久,大众舆论就形成了。

4、信息时代,盲目点赞、转发会造成哪些后果?

(1)个体思维的泯灭。习惯性停止思考,逐渐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社会形态单一化、程式化。盲目点赞、转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体思维固化、僵化。个体思维的弱化必将导致社会形态朝单一化程式化发展,并越来越顽固。

(3)创新成为奢望。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标准化的螺丝钉,他只会随着机械臂在固定的范围和既定的模式下坚守和跳动。

5、信息时代,点赞、转发前我们该如何做?

(1)在转发前先有思考,在点赞前先有理解,对信息多一点耐心,对事实多一些甄别。

(2)理性思考,保持敏感,在这个信息扑面袭来的时代,青年可以做的,不应当止于点赞。或许可以通过写评论来表达观点,倒逼自己独立思考。因为评论是思考的外化,要想让一篇千字评论更有说服力,离不开完备的知识体系、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这些都会倒逼我们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考模型,从而训练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却能透视海面下数十米的冰层,在喧哗中拨开迷雾,直抵本源。

2019语文一模作文范文 第6篇

1、有人说,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件事更困难,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而我认为质疑一件事确实比相信一件事更难,更有挑战性。

点评:此段引述材料,直接肯定观点1

2、从客观上来讲,这不仅与该事情的自身持道的本质,对个人、对社会、对一个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程度有关,而且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就如古时候,封建制度盛行的时代,如若有人对某个礼俗或规定提出质疑,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落得一个小到被贬,大到九族被诛杀的场面。在他们看来这不单单是因为他质疑制度,更是因为挑战了天子的权威性。

3、正所谓被他们铭记于心的“天子权威不可犯”的道理,这就导致他们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哪怕这个事情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因为一不小心,他们可能自身难保。如窦娥因被诬陷不守礼教,就遭到被诛杀的场面,对此,那些与窦娥交好,熟知她品性的村民没有一个敢质疑,就相信此事。

点评:此两段回顾历史,从客观的角度,也从质疑的后果来论证质疑的艰难,论证比较透彻。

4、主观上来讲,质疑一件事比相信一件事更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个人是否有这勇气敢于质疑,不受任何世俗打扰,就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通常情况来说是非常难的,因为“敢于质疑”就要求这个“质疑的人”具备面临质疑后续所发生一切的准备,而且还要求这个人有合理的、充分的、可以质疑该事情本质的新的观点或观念或一个事实。

5、西方国家正有一个这样的人——哥白尼,他不认同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相信的地圆说是正确的。他起初自己质疑,后面进行大量实验,验正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就昭告天下自己的质疑并发表日心说。当然,这在当时时代因为大部分人或也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已相信地圆说这个观点,就不敢质疑它的正确性,固执的相信它,不接受哥白尼的观点。这就导致哥白尼惨遭教会的手段,因为哥白尼确实挑战了教会的权威。

点评:这两段从主观的角度论证质疑的艰难,举例比较典型

点评:此段总结上文论证过程,从质疑的艰难反证质疑的重要,思路清晰

7、愿你我就算做不到像屈原一样“天下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敢于质疑,不随波逐流。相信难,质疑更难,不质疑,何以相信?

点评:结尾进一步明确态度,观点鲜明。

总评: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选材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