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国的着装礼仪

0 2024-12-14 05:1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我想排一段民国风味的学生装礼仪表演,请问民国礼仪是什么样的

这个不好具体说,民国时期很多礼仪都有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握手礼、剪发辫,废裹足,婚姻习俗等。

清代后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赶回祖国,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中山装)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要说具体在哪方面体现,还真不容易,只能挑比较有代表性的

2.请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着装礼仪

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

3.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民国初期,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长袍马褂的装束在民国男子中是十分常见的。长袍有单、夹与棉之分,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冷暖季节,可以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的日常生活与礼仪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商、官与文人墨客各色人等的需要。

中山装是孙中山亲自创导,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领口作关闭式八字形,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口袋,上面的口袋有戴盖。后来的中山装款式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4.民国时期服饰是怎么样的

民国制服的造型基础除了中装之外,还加上了西装或中西合璧的元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璧三大类别。

男性服饰:从长马褂到中山装、西装民国初期,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长袍马褂的装束在民国男子中是十分常见的。

长袍有单、夹与棉之分,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冷暖季节,可以适应当时社会一般的日常生活与礼仪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商、官与文人墨客各色人等的需要。中山装是孙中山亲自创导,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

最早的中山装领口作关闭式八字形,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口袋,上面的口袋有戴盖。后来的中山装款式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女子的着装恰好反映了当时女装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是上衣下裙类,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下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这是民初女装的时尚。

第二是上衣下裤类,这与上衣下裙类似,只是下装的裙改成了裤。第三是旗袍,这是属于满汉交融类型的旗袍,大襟右衽,连袖直身,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

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

5.民国人们穿什么服装

《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党礼服2种。

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2种,书知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

常礼服也分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道

女子礼服则只有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衫裙均加绣饰。

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

扩展资料

民国代表性服装

1、中山装

直立领,有四个贴袋,袋盖倒山形笔盖式,门襟五粒纽扣。这种服装既是对西式服装的模仿,吸收了西装贴身、专干练的优点,同时也加入了新的中国元素,如立领、贴袋、及五粒纽扣的设计增添了对称、庄重的风格。

2、旗袍

旗袍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民国服制》公属布

6.民国时期男子的几种习惯装束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服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其穿着者主要是官吏,留学归国的革命者、大都市的知识分子等。

当时的都市口岸城市中,学生、教师、洋行和机关办事员着西服的最多,最初的西服几乎是清一色的进口货。 1994 年,“王兴昌记”制造出第一套西服,可谓“国产”,其实仅的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院,裤管窄小。

西装这种新生事物的流行,表明社会的变革,也成为支持民国的一种表征,当然以后也被人附庸为时髦,于是这种以崇洋为目的的西装者便遭到了批评。“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它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猫阿狗,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中山装 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示意,由奉帮裁缝制成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此服被冠以中山装。穿着者多为革命者和政府公务人员,在南京政府时,中山装成为党政人员的服装,也为苏区领导接纳。

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明袋还制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作成倒山形笔架式,与中山装配套的裤子为西裤,它是由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学生装 最初的学生装,主要是由清末留日学生带回的制服,形制比较简洁,立领,左胸前缀有一袋 长袍、马褂 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一般交际场合多穿此服。民国时期马褂崇尚狭窄,一般多以黑色丝麻棉毛织品为质料,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纽扣五粒。

长衫多用蓝色,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并齐。 民国后期,马褂越来越少,趋于淘汰,不过民国时期是长袍马褂月西装革履并举,穿着上半中半西,亦中亦西者大有人在。

长袍西裤、圆形礼帽,脚穿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这样的装束的不少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的时尚。 袄裤 上着衫袄,下着裤,这是一般民间百姓衣着,通常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脚蹬布鞋或棉靴,俗称“短打扮”。 大髦 在北方地区,还流行穿大髦,即斗篷,穿着者多为一些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当时军政所在地,也是服饰流行的中心。政治中心南移后,则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所以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中国民国的着装礼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