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应具备的礼仪标准
礼仪有分为很多中,如在职场中礼仪,是一个人的气质表现,通过礼仪就可以看出你个人的修养品德。
所以礼仪对于个人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礼仪主要表现在个人平时及日常生活当中,从接任待物,礼节礼貌,说话,举止,个人形象,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具体怎么做那有太多太多了,在这我也不好讲,也将不清,具体在个人的实践与体会,学习及培养。
我建议你到网上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进行学习。对于求职来说那是必备的第一个条件,因为你的面试官他想录用你的话,他看你的文凭那只是想了解一下你个人的资料,然而他要录用你则是通过你的礼仪来判断你这个人的品德修养,及为人的举止,看你是不是一个值得培养的来。
因为他可以从你的礼仪中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注重细节小节细心的人,还是一个粗心大意,不用心的人,所以你应该具备礼仪中的接人待物,谈吐,举止,个人形象,还要会把握和注重细节。所以你要想求职成功就应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我在这也不好讲,所以先讲这些其它的,你自己去摸索吧 /。
2.大学生需要哪些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 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3.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礼仪要求是什么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大学生礼仪方面的资料,不过论文要自己完成啊,你也知道自己是个大学生嘛,有这个能力可以做的很好的! 首先给你一些关于礼仪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礼仪? 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什么是礼貌? 答: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3、什么是礼节? 答: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4、什么是仪表? 答:仪表是指人的外表。
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5、什么是仪式? 答: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6、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代发展性。
7、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答: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 8、礼仪的四个功能是什么? 答:沟通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功能、教育功能。
9、为什么说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答: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10、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答: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1、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12、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13、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做到什么? 答:(1)要自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2)要有正义感和原则性; (3)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肋人为乐。 14、怎样陶冶自我情操? 答:(1)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2)性格乐观、开朗、大方;(3)热情诚恳、善解人意、善良友好。
15、交友的原则是什么? 答: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不卑不亢。 16、什么是化妆? 答:化妆是人们在政务、商务、事务及社交生活中,以化妆品及艺术描绘手法来装扮自己,以达到振奋精神和尊重他人的目的。
17、仪表礼仪应注重什么? 答:应该注重仪表的协调,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场合。 18、佩戴饰物要注意什么原则? 答:无论佩戴的是何种饰物,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体型、脸型及服装的美感。
19、佩戴戒指在不同的千指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婚;中指上表示正处往热恋中;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结婚;小指上则表示独身;而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 20、选择项链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答:项链的选择,价格并不重要,个管是什么样的款式,与年龄、肤色、服装的搭配协调才是主要的。
21、说明饰物中耳环的作用? 答:耳环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保护视力、防治眼病、预防和治疗近视的作用。 22、选戴手镯时应注意什么? 答:如果只戴一个手镯,应戴在左手上;戴两个时,可每只手戴一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戴三个时,应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一手戴一个,另一手戴两个;手镯要与戒指、服装样式协调统一。
23、胸针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饰品? 答:胸针是人们佩戴在胸前的一种装饰品,广义的胸针包括别针、插针、胸花等。 24、选戴眼镜时应注意什么? 答:眼镜影响整个面部轮廓的印象,选戴时应注意镜框形状和脸型必须平衡:镜框颜色应与肤色相协调。
25、女性的披肩起什么作用? 答:披肩除了装饰外还有应付早晚温差大的作用。 26、女性皮包的作用?分为几种? 答:是女性在各种场合中都不可缺少的饰物,它既有装饰价值又有实用性。
就外型和用途来说可以分为三种:肩挂式、平提式、平拿式。 27、女性服饰中丝补袜的作用? 答:一双漂亮的丝袜可以衬托出女性腿部的曲线美和神秘感,丝袜是女性必备的服饰。
28、戴什么面料的手套可使女性显得温柔,更加女性化? 答:针织手套。 29、行握手礼要注意什么? 答:(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 (2)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 (3)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 (4)握手时,男士应脱下手套,女士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 (5)握手时,应伸出右手,绝不可伸出左手; (6)握手的力量要把握适中,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太用力。
30、跨国文化交流的人如何注意无声语言“手势”的交流? 答: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无声语言也因民族而异。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一种手势可能十分普遍,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这种手势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
所以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人来说,最保险的行动准则是“入乡随俗”,这样可以避免误会,避免陷入困境。 31、简要说明接待礼仪的重要性。
答: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
4.大学生仪容仪表基本标准是什么
1、发型基本标准
(1)男生发型:男生不留长发,颈发不超过发际两横指,鬓发不超耳朵,鬓角不超耳垂,额前不低于双眼,不烫发、不染发、不留胡须、不打发胶、魔丝等定型剂,保持自然。
(2)女生发型:头发整齐清洁、不烫发、不染发、不散发披肩、发卡不过于异型、花哨,保持自然。
2、面部要求
(1)不画眉、纹眉、不绘眼影、不涂唇膏、不抹粉(学生参加文艺演出除外)。
(2)不穿耳洞,不戴耳环。
3、着装基本要求
(1)升旗仪式,重大集体活动统一着校服、戴校牌。
(2)进入校园不穿背心、吊带衫、无袖衫、透视装、低胸装等不符合学生身份的奇装异服,女生穿裙子必须过膝。
(3)提倡学生在校服装简朴大方,不时装化、不盲目攀比、不购买高档名牌衣物,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倡导学生购买穿着合身的衣服,不能穿着怪异,盲目追求时髦。
4、穿鞋要求
(1)学生在校应该穿球鞋、运动鞋、平底休闲鞋,不得穿高跟鞋。
(2)穿鞋不踩鞋跟,不穿拖鞋。
5、指甲要求
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保持指甲干净整洁。
6、其他要求
(1)不佩戴饰物及其它挂件(包括项链、手链、玉佩、佛珠、耳环等)。
(2)不得纹身,校内不准戴墨镜。
(3)平时自觉佩戴校卡,主动接受学校仪容仪表检查。
仪容仪表 :
人的外观、外貌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其中的重点,则是指人的容貌。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仪容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影响到对方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在个人的仪表问题之中,仪容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5.大学生的仪容、仪表、仪态有哪些要求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大学生化妆应以所在群体为标准,以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化妆应以自己面部的客观条件为基础,适当强化和美化,不可以失真:要妆而不露,化而不觉,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化妆还应该随着环境、场合、时间、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应该注意的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不化妆为宜;在社交娱乐活动中,适当浓一点是可以的。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
化妆应和服饰相协调。穿着不同,妆的浓淡和体现的格调就要不同。化妆品的色彩要和服饰色彩一致或具有一定的反差;化妆和服饰的格调也要一致。化妆还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妆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和强化美点,这个美点,或是眉,或是眼,或是唇,或是肤,只要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总会找出这个值得突出强化和令人羡慕的美点。
关于大学生的着装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各高校又都制定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其中要求大学生“服饰简洁、大方,在进入教室、图书馆等地,参加集会、演出,参加集体活动以及在各公共场所不穿着跨栏背心、吊带背心、拖鞋、运动短裤、超短裙等不适宜学生穿着的服装”。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希望的一个群体,应该自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多穿着便于行动、适合年龄要求的休闲装、便装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着装上应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味。
6.大学生需要注意哪些礼仪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
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
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
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
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
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
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
7.简述大学生遵循礼仪的一般原则
1,宽容的原则:于人交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敬人的原则:要敬人之心常存,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可侮辱对方人格。
3、自律的原则: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待人接物,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要求,自我约束。
4、遵守的原则:在于人交往时,必须自觉、自愿遵守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5、适度的原则:应用礼仪时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认真得体。
6、真诚的原则:诚信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从俗的原则:入乡随俗,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8、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礼仪交往的核心,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应该一视同仁。
8.大学生需要注意哪些礼仪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
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
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 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
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
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
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
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
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
9.在学校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礼仪要求
礼仪名目众多,细则纷繁,讲究商务礼仪还应掌握必要的世界各国的礼仪习俗。那麽如何才能有效掌握?我们认为,在从事各种商业活动,具体遵行商务礼仪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中包括言行文雅,态度恭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表里一致。
1.“尊敬”原则
有人曾把礼仪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充分地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感情”。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长辈,关心客户,这不但不是自我卑下的行为。反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仪,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礼”的良性循环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而得以声声不息。当然,礼待他人也是一种自重,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骄人。尊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总之,对人尊敬和友善,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2.“真诚”原则
商务人员的礼仪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个人和组织形象,因此礼仪对于商务活动的目的来说,不仅仅在于其形式和手段上的意义。同时商务活动并非是短期行为,而是越来越注重其长远效益,只是恪守真诚原则,着眼于未来,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获得最终的利益。也就是说,商务人员要爱惜其形象与声誉,应不仅仅追求礼仪外在形式的完美,更应将其视为情感的真诚流露与表现。
3.“谦和”原则
“谦”就是谦虚,“和”就是和善、随和。谦和即是一种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举止、言谈、态度都是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谦和,再社交场上即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 ,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因而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着较强的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
4.“宽容”原则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品格和态度。在商务活动中,处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难免出现冲突和误解。遵循宽容原则,凡是想开一点,眼光看远一点,善解人意、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利益。
5.“适度”原则
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交距离,也就是要善于把握住沟通是的情感尺度。在人际交往中,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是的感情尺度,即人际交往缺乏适度的距离,结果会适得其反。eg ,在一般的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有不能轻浮阿谀。所谓适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达到沟通的目的。
总之。掌握并遵行礼仪原则,做待人诚恳,彬彬有礼之人,在人际交往和商务活动中,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