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称呼礼仪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
姓名称谓
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
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
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
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
2.[礼节礼仪]称呼的种类有几种
称呼的种类
(一)泛称呼
在社交场合,由于不熟悉交往对象的详细情况,或因其他原因,仅以性别区分,对男性一律称之为“先生” ,对女性一律称之为“小姐”或“女士” ,一般而言,对未婚女性称“小姐” ,对已婚女性称“女士” ,对年长但不明婚姻状况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布莱尔先生” 、“汉斯小姐” 、“怀特夫人”等。
(二)职务性称呼
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通常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
3.礼仪的分类及类型
传统意义上的礼是一种涵盖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话,今天的所谓礼则仅仅是对礼貌和相关活动的礼仪形式而言的,这也是我这一组话题所要讨论的主要范畴。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
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4.社会称谓语的分类有哪几种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 我 你 您 他 她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社交称谓 先生 小姐 女士 夫人 殿下等
3)职衔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 同志 老师 师傅 老板 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 大名 绰号
6)亲昵称谓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 “犬子”“小女”“足下”。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2、用动词来修饰, 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伏:伏惟、伏闻
3、用名词来修饰,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 ,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 (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比如:舍弟、舍侄。总结 “家大舍小令外人”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 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庠序; 同学称:同窗。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5.礼仪的分类
传统礼仪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1、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2、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3、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礼,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头之礼分为九拜,稽首最重,顿首次之。所谓大礼,不过跪拜九次,不复再多。
扩展资料
礼仪之争: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
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礼仪
6.称谓礼仪的规范
称谓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表现出尊重,是否符合彼此的身份和社会习惯,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称谓问题必然频繁地出现。
一般来说,在中国,称谓应按职业、年龄来选择。如到机关联系工作,应称同志,单位内部除称“同志”外,习惯上也可用“小张”、“小王”之类称谓。在医院称“医生”和“大夫”,到工厂叫“师傅”,去学校称“老师”、“教授”或“同学”。邻居按辈数称呼,如对长辈可称“大爷”、“叔叔”、“老伯”等。对小孩叫“小朋友”、“小同学”等。
使用称谓的注意
不能把剥削阶级道德观念当成社会新潮流,如称“掌柜的”、“财主”、“马夫”、“少爷”等。有的人对这些称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沾沾自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礼貌的称谓在公共场所不要用,如“老头”、“老婆”、“小子”等。而这些称呼在家庭中或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反会产生亲昵的效果;
青年人称呼人要慎用或不用“哥儿们”、“姐儿们”之类的称谓,以免给人以“团伙”之嫌。
7.称谓礼仪有哪些
西方人姓名排列正好跟我们相反,前面 是名,后面是姓氏。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 对女士则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 “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 对那些在社会上较有地位的人,如法官 (Judge )、教授(Professor )、医生(Doctor )、政府高级官员如参议员(Senator)、军官 如将军(General )、上尉(Capital)和 宗教人士如主教(Bishop )等,可将其姓 名连同职业一起称呼,如“DoctorJack”, “ProfessorWhite”,也可只称呼其职业名称, 如 “Mr。
Judge”,“Mr。Lawyer”。
相比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上就比较随便。通常只招呼一声,哪怕是第 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还可直呼对方的名 子表不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人们就要讲究礼仪了。 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 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
8.称呼礼仪有哪些要求
称呼是人们交往中第一个说出的词语,是开始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一张通行证。
称呼的不同种类
称呼在商务交往和社交中使用非常频繁,而且称呼的种类也有很多,但也会常常因为称呼不当遭遇尴尬,而称呼准确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首先要清楚称呼有哪些分类:按姓名称、按职务称、按职业称、按代词称、按传统称等等。
称呼的先后顺序
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合乎礼节的称呼也是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我们不仅要抱着正确的态度和尊敬的心情来称呼别人,而且还应了解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尊称,如:您、贵、贤、尊等。
称呼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称呼别人时要注意自己的声音。音量适中,声调缓和、热情洋溢,同时表情和姿态更要大方从容,如果我们在同一场合称呼不同人时声调、语气有明显的变化,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
9.称呼礼仪的方式基本可以分为
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姐、胞弟、胞妹等。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姐、姻弟、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姐、家弟、家妹等。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弟、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姐--姐,姻弟--弟,姻妹--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和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也不那么讲究了,如:您爹、您妈、我哥、我弟等。不过在书面语言上,文化修养高的人,还是比较讲究的,不少仍沿袭传统的称谓方法,显得高雅、礼貌。
职务称谓职务称谓就是用所担任的职务作称呼。这种称谓方式,古已有之,目的是不称呼其姓名、字号,以表尊敬、爱戴,如对杜甫,因他当过工部员外郎而被称“杜工部”,诸葛亮因是蜀国丞相而被称“诸葛丞相”等。
现在人们用职务称谓的现象已相当普遍,目的也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主要有三种形式:用职务呼,如“李局长”、“张科长”、“刘经理”、“赵院长”、“李书记”等。
用专业技术职务称呼,如“李教授”、“张工程师”、“刘医师”。对工程师,总工程师还可称“张工”、“刘总”等。
职业尊称,即用其从事的职业工作当作称谓,如“李老师”、“赵大夫”、“刘会计”,不少行业可以用“师傅”相称。行业称呼。
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老师、教练、医生、会计、警官等等。
性别称呼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先生”。其中,“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不明确婚否者则可称“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