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食物句子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氓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2.中国古代饮食礼仪,你知道多少
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饮食生活实践中,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规范化饮食礼仪。中国饮食礼仪,数千年来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以一贯之,成为中国一种文化现象的特征,据文献记载可知,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曾经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和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而当代世界的饮食礼仪甚为规范,尤其在正式宴会中更显得井井有条,发挥着重要的用作。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
目录: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二、现代中餐礼仪(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二)中餐宴请礼仪1用餐地点的选择 2 点菜礼仪 3 中国酒知识 4 餐桌摆放礼仪(三)餐具使用礼仪(四)用餐礼仪 1.座次安排 2.上菜程序 3.夹菜、敬酒、喝汤特别注意 4.宾主礼仪 5.餐桌上如何说话 6.餐桌礼仪中餐礼仪正文:一、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ii]二、现代中餐礼仪(一)中国餐饮(宴会)类别餐饮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中餐宴会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宴会,遵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宴请活动就其目的性质而言,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是礼仪性质的,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或举行一项重要的仪式等举行的宴会,都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另一种是交谊性的,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再一种是工作性质的,主人或参加宴会的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这三种情况又常交相为用兼而有之。宴会的目的形式性质不同,但宾主所遵循的基本礼仪是一致的。
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宴会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正式宴会,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
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较高档的饭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讲究排场、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对于到场人数、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音乐演奏、宾主致词等,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
非正式宴会,也称为便宴,也适用于正式的人际交往,但多见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从简,偏重于人际交往,而不注重规模、档次。
一般来说,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不邀请配偶,对穿着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二)中餐宴请礼仪1.用餐地点的选择吃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因此餐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用餐空间,用餐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餐宴的效果。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地大物博的疆域和历代的风流人物,都成了各类餐厅取之不尽的素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以特定的历史朝代为主题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在菜肴、装饰和服务等方面,都尽显历史风貌,如大唐酒楼、清宫御膳房等。(2)以特定的地方菜色为主题很多餐厅都是选择众多菜系中的一种,作为制定菜单、。
3.中国的饮食有哪些礼仪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这是周代那个崇尚礼仪的社 会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尤其对于饮食礼仪,人们态度之严肃,远不是我们当 代标榜有现代意识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产生于饮食活 动,饮食之礼是一切礼仪的基础。
饮食礼节虽然不是文明社会所独有的现象, 它的产生可能与饮食本身大体同期,但文明社会的繁文缛节远不是野蛮时代 所可比拟的。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对夏商时期的饮食礼仪不是太清楚, 但至迟在周代,饮食礼仪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
这些饮食礼俗即使在 今天,有相当多的内容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有许多规范一直保存在现 代人的饮食生活中,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周代的饮食礼俗,后来经过儒家的精心整理,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周 礼》、《仪礼》和《礼记》的《曲礼》、《礼器》、《郊特牲》、《少仪》、《玉藻》 等章节中。
这里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进食之 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由此可见周代饮食礼俗之大端。 客食之礼作为一位客人,赴宴时入坐的位置就很有讲究。
首先,要求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古时无椅、凳之类,席地而坐,在一般情况下要坐 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而饮食时则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 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食物掉在坐席上。
其次,要求“食至起,上客起”。 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 立。
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 人,必须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才可入席落座。
享用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须得“三饭”之后。所谓“三饭”,指一般的 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须主人再劝而食肉。
实际上主要馔品还没享 用,何得而饱?这一条实为虚礼。据《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一食,诸侯 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
这是说天子位尊,以德为饱,不在于食味,所 以一饭即告饱,要等陪同进食的人劝食,才继续吃下去。而诸侯王是二饭, 士和大夫是三饭而告饱,都要等到再劝而再食。
至于农、工、商及庶人,便 不受这礼法的约束,所以没有几饭而告饱的虚招,吃饱了便止,正所谓“礼 不下庶人”。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饭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 食。
主人未饱,“客不虚口”。虚口是指以酒浆荡口,以清洁安食。
主人未食 毕而客先虚口,便是不恭。 宴饮完毕,客人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 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如 果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如果 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便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 以让年轻点儿的人来干。
待客之礼主人及至仆从待客,也有一些很具体的礼节。仆从安排筵席, 对于馔品的摆放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带骨的肉要放在净肉的左方;饭食要放 在客人左边;肉羹则放在右边。
脍炙等肉食放在外边;醯酱调味品则放在靠 人近些的地方。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
如有肉脯之类, 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这些规矩大致上还是切合实际的,主要还是为了取食 方便。
食器饮器的安排也毫不含糊。仆从摆放酒尊酒壶等酒器,要将壶嘴面向 贵客。
端出菜肴时,如果客人问话,仆从回答时,须侧脸,避免呼气和唾沫 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 侍食之礼陪侍年长位尊者进餐,自己不是主要的客人,主人亲自进馔, 则不必出言为谢,拜而食之即可。
如果主人顾不上亲自供馔,客人则不拜而食。陪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坐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
长者表示 不必如此,少者方可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一杯酒没饮尽,少者不得先饮 尽。
长者如有酒食赐予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谢,地位差别太大, 连道谢的资格都不给。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准备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 食,却又不得自个儿先吃饱肚子,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 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准备随时能回复长者的问话, 谨防喷饭。
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能抢先。
进食之礼进食时无论主宾,对于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吃饭食肉,都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主要有:共食不饱。
同别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太饱,要注意谦让。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要再放回饭器中去,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咂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声,以免有不满主人饭食之嫌。毋固获。
“专取日固,争取日获。”是说不要因喜欢吃某一味食物就只独吃那一种,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时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可混用。 毋刺齿。
进食时不要随意剔牙齿,如齿塞须待饭后再剔。周墓中曾出土过很多牙签,并不是绝对禁止剔齿。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可用手擘;而干肉则不能用嘴撕咬,须用刀。
4.中国菜的饮食礼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译成现代的文字,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蒸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陈干肉、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大鱼脊向宾客的右方。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歉醢,主人辞以篓。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的大意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于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5.周王朝的饮食礼仪是怎样的
周王朝非常重礼仪,强调“人无礼不 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的 “礼仪之邦”之说也就是打那时流传开 来的。
“奖食”为饮食的礼数,也就是饮食上 的尊卑等级区别。除天子之外,大家有啥 就吃啥好了。
“大夫无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阁。天 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公、侯、伯于房中 五,大夫于阁三,士于坫一。”
“国家干部”没有四菜一汤的待遇讲 究,到了七十岁才有资格拥有专门的搁 置食物的橱柜。而天子的食柜标准量是 十个,公、侯、伯拥有的食柜是天子的一 半,也就是五个,大夫可以有三个,至于 “士”级的“国家公务员”,只允许他们有 一个设于堂中供祭祀、宴会时放礼器和 酒具的土台子。
6.很急的问题,关于《诗经》和周代礼仪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之中关于情爱的使不少,但其中不像你说的会有那么多畏于身份等级而无法结合的怨诗。如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孔子也推崇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可见这些男女自由恋爱在当时是正常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
但必须注意,这些只是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上的新的道德规范正在形成,《周礼·媒氏》也规定了人们结婚必须要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是如此
7.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古人在吃饭时有哪些规矩
首先,古人吃饭很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并借此体现出一定的礼仪规范。从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饮食的礼仪规范。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为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旁放着蒸葱;干肉脯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 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如此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感激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不不忘本。即使在今天,这些礼俗的某些方面依然 还保留着。如湖北鄂州的一些家庭,在招待 客人时,吃鱼的规矩基本上还跟周代的礼俗 相似。
其次,无酒不成宴席,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而古人喝酒时也会有很多礼仪。宴席上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做“献”;宾客回敬主人, 叫做“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 叫做“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 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 相,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再次,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中所独有 的一大特色,用筷礼仪也就成为古人饮食 礼仪中的主要内容。古代用筷礼仪很多, 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 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也应当遵守不持筷越“河”的礼仪。用筷子给别人夹菜也要看具体情况。虽然用筷给客人夹菜可以表示尊重和热情,不过,当主人老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人夹菜时,虽热情有余,但会令有的客人难以接受。据说袁世凯在宴席上喜欢给客人夹菜,即便是筷子上自己的口水欲滴,客人也不敢不吃。“袁府盛宴佳肴美,总统筷上口水鲜”说的就是这种 尴尬的局面。虽说“礼多不为怪”,但这种不卫 生的“礼”显然令人难以接受。
另外,除了自己要讲究饮食礼仪之外,古人 还注重加强对子女饮食礼仪的教育。至今,香 港有句俗语“餐头食饭教仔女”,其实就是根 据《礼记》中有关饮食礼仪的内容得来的,意 即要教导子女就要从饮食礼仪开始。这种做 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