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礼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
礼仪是人类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治礼,敬为大.”孔子在谈到礼的实质和作用时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内敬外恭,平等有礼,能促进人与人的交往和友谊.孟子也说:“尊敬之心,礼也.”我国
礼仪经典枟礼记· 曲礼上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强调“毋不敬” .如前所述,“礼”无非就是“示敬” ,礼物、礼貌、礼节,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 .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
2.中国古代唐朝的外交礼仪
唐朝自称为西凉李暠之后,近人亦有疑其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论,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统。唐朝除太宗太子承乾具有胡化的性质,因和此时的文化不相容而被废外,其余指不出一些胡化的性质来,其当认为汉民族无疑了。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天下既定之后,其哥哥太子建成和兄弟齐王元吉,要想谋害他,为太宗所杀。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参看第六至第十章可明。
对外的情势,此时亦开一新纪元。突厥因隋末之乱,复强盛,控弦之士至百万。北边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时亦然,突厥益骄。天下既定,赠遗不能满其欲,就连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边几千里,无处不被其患。太宗因其饥馑和属部的离叛,于630年,发兵袭击,擒其颉利可汗。突厥的强盛,本来是靠铁勒归附的。此时铁勒诸部,以薛延陀、回纥为最强。突厥既亡,薛延陀继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乱加以翦灭。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国颇谨。在西域,则太宗曾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龟兹,以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之地为四镇。
在西南,则绥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浑。西藏之地,隋时始有女国和中国往来。唐时有一个部落,其先该是从印度迁徙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是为吐蕃。其英主弃宗弄赞,太宗时始和中国交通,尚宗女文成公主,开西藏佛化的先声。太宗又通使于印度。适直其内乱,使者王玄策调吐蕃和泥婆罗的兵,把他打败。而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广。只有高句丽,太宗自将大兵去伐他,仍未能有功。此乃因自晋以来,东北过于空虚,劳师远攻不易之故。直至663、668两年,高宗才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
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因国威之遐畅,而我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举国华文化,实在此时。其余波且及于满族。公元7世纪末年,遂有渤海国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国为模范。南方虽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时,仍为中国的郡县,替中国在南方留了一个文化的据点。西方则大食帝国勃兴于此时。其疆域东至葱岭。大食在文化上实在是继承希腊,而为欧洲近世的再兴导其先路的。中国和大食,政治上无甚接触,而在文化上则彼此颇有关系。回教的经典和历数等知识,都早经输入中国。就是末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压迫,才传播到东方来的。而称为欧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术、罗盘针、火药,亦都经中国人直接传入回教国,再经回教国人之手,传入欧洲。
3.我国古代有哪些基本的外交礼仪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强大的统一帝国,和当时的一些周边小国相比,夏、商、周等朝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在与异民族的交往中长时期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对方往往被称为藩属或附庸。《周礼》中记载古代设有怀方氏一职,专门负责接待各邦国的诸侯、使臣和边远蛮夷小国的首领、使者,帮助他们办理向中央王朝的纳贡事务,并负责迎送来宾、发放各种通行证件、供给来宾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饮食等。
怀方氏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外交礼仪包括一些固定的程序。
首先是郊劳,邦国诸侯、藩国首领及其使者到达京城边境的时候,中央政府要派官员去迎接,并且互赠礼品以示尊重。郊劳后由专人将来访者迎到城中的宾馆下榻,并设宴款待。
接下来就是隆重的朝觐仪式,按照中央政府确定的接见日期,来宾先乘车在王室祖庙门外等待,然后由专人引入,恭敬地面见天子,向天子进献珪玉等贵重礼品,同时要行跪拜拱手低头礼。诸侯和藩属在朝觐时还要露出自己的右臂,表示有罪,请求天子的原谅和安抚,这个程序称为请罪。
朝觐之后,中央政府向来宾赠送车马、服饰和食品,由专人负责宴请和护送出国境。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朝见清帝时拒绝下跪,而代之以屈膝之礼,中央政府接待外国使臣的礼仪被打破。
4.简述外交礼仪的基本规则及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答:餐饮礼仪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1.“5M”原则 5M指的是:约会(Meeting)、菜单(Menu)、举止(Manner)、环境(Milieu)、费用(Money)。
指在安排宴请或者自己参加餐饮活动时,必须优先对约会(约会的具体时间和对象)、菜单(宴请菜品)、举止、环境、费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应力求使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符合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 2.“餐饮适量”原则 在餐饮活动中,不论是活动的规模、参与的人数、用餐的档次,还是餐饮的具体数量,都要量力而行。
务必要从实际需要和实际能力出发,进行力所能及的安排。切忌虚荣好强,炫耀攀比,铺张浪费。
5.会面礼仪的核心内容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
(握手的表现)。 见面礼仪的几个重要细节 问候。
问候者打招呼也。问候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1、问候要有顺序,一般来讲专业讲位低的先行,下级首先问候上级、主人先问候客人、男士先问候女士,这是一个社会公德;2、因场合而异。
在国外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来,这是在国内,在工作场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场合讲女士优先,尊重妇女。
3、内容有别。中国人和外国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样。
下面讲两个要点,一是那些称呼是最普遍的适用的,1、称行政职务;2、称技术职称;3、行业称呼;4、时尚性称呼;先生、小姐、女士等;和外商打交道时,更习惯称呼先生、女士。慎用简称。
商务交往中的介绍 自我介绍、介绍他人、业务介绍。 自我介绍,第一尽量先递名片再介绍,自我介绍时要简单明了,一般在1分钟之内,内容规范,按场合的需要把该说的说出来。
介绍别人:第一谁当介绍人,不同的介绍人,给客人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我们专业的讲法是三种人:1、专职接待人员,秘书、办公室主任、接待员,2、双方的熟人,3、贵宾的介绍,要由主人一方职务最高者介绍。第二是介绍的先后顺序,“尊者居后”,男先女后、轻先老后,主先客后、下先上后、如果双方都有很多人,要先从主人方的职位高者开始介绍。
业务介绍。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把握时机,希望、想,空闲等,在销售礼仪中有一个零干扰的原则,就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向客人介绍产品的时候,要在客人想知道、或感兴趣的时候再介绍,不能强迫服务,破坏对方的心情。
二是要掌握分寸,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明白,一般来说业务介绍要把握三个点:第一人无我有,产品技术同类产品中别人没有我有,第二人有我优,我有质量和信誉的保证。第三人优我新。
行礼的问题 行礼要符合国情,适合社会上的常规,我们还是比较习惯于握手。握手时第一要讲申手的前后顺序。
“尊者居前”尊者先出手,主人和客人握手,客人到来之前,主人先出手,客人走的时候,客人先出手。伸手的忌讳:一般不能用左手、不能戴墨镜、不应该戴帽子、一般不戴手套、与异性握手是不能双手去握。
与外国人见面时他怎么待我我怎么待他就行了。 见面礼仪详细解说 现代人工作节奏繁忙,而工作之余各类纷繁芜杂的交际应酬也日渐增多,想想看,除去几个难得能把自己关在家里休养的日子,你每天要与多少人会面呢?而每一次的会面都不是盲目的,无论是出于公务、结交朋友,还是其他的愿望,人们总是怀着既定的目标与人交往。
会面是人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机会,在为人们提供沟通、交谈的平台同时,也让彼此可以互相审视,在心里默默地做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与其日后花费时间精力弥补最初因为礼仪不当造成的裂隙,不如从相见的第一个微笑起,用恰当的言谈、得体的举止给对方留下美好和乐于交际的印象。
1. 介绍礼仪:走向熟悉的第一步 在社交场合,我们往往有为不相识者互相引见的义务,这便是为他人作介绍。为他人作介绍,有几点礼仪要求: 什么时候该作介绍? 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你的接待对象遇见了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的人。
谁该做介绍人? 在公务交往中,介绍人应由公关礼仪人员、秘书担任;在社交场合,东道主、长者、女主人、身份较高者或与被介绍的双方均有一定交情者都可以担任介绍人。 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受尊敬的一方有优先了解另一方是谁的权利。
所以通常我们必须掌握的介绍顺序是: 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 先将下级介绍给上级; 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先将迟到者介绍给先到者; 先将熟悉的人介绍给不熟悉的人; 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先将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 集体介绍的礼仪顺序 如果需要介绍的不是单个人,而是许多人,则需要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时需要注意以下礼仪细节: 细节一:先介绍人数较少的一方或者个人,后介绍人数多的一方; 细节二:如果被介绍的一方年长或者地位、身份尊贵,则最后介绍; 细节三:在会议、比赛、会见、演讲、报告时,可以只将主角介绍给大家,而不需要一一相互介绍。 2. 名片交换礼仪: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 (见面礼仪常识: ) 发送名片别贪早 选择适当的时候交换名片是名片交换礼节的第一步: 除非对方要求,否则不要在年长的主管面前主动出示名片; 对于陌生人或巧遇的人,不要在谈话中过早发送名片。
因为这种热情一方面会打扰别人,另一方面有推销自己之嫌。
6.中国古代唐朝外交礼仪
“以我为主”的外交格局 唐朝之际,中国的外交体制获得良好发展,唐朝“以我为主”的外交已经相当成熟。
所有与唐朝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被唐朝纳入自己的外交体制中。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与唐朝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在唐朝的观念中,中国居于天下之中,“四夷”环绕着中国,而“四夷”这个观念来之久远,唐朝不过是沿用而已。不过,正是因为这个观念的存在,相应的制度设计也会相配套。
比如“四方馆”,就是一个专门接待外国使者的场所,并有一整套制度,如每有使者前来,就会有专门的人员接待、访问、记录,尤其是访问记录来访国的风情、制度等文字,都会保存在唐朝的史馆之中。在唐朝的外交体制中,交往各国都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级进行。
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 鸿胪寺的长官鸿胪卿、副长官少卿也有相关的出使任务,“若诸蕃大酋渠有封建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
册封政治首脑,是中国皇帝(唐太宗开始也称“天可汗”)的权力,而鸿胪卿等是执行者,即参加各国首脑的加冕仪式,表达中国皇帝的政治姿态。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
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等位,显然是个关键因素,具体而言,“三品已上准第三等,四品、五品准第四等,六品已下准第五等”。
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使者很可能没有官阶,不过唐朝也有安排,即“其无官品者,大酋渠首领准第四等,小酋渠首领准第五等。所乘私畜抽换客舍放牧,仍量给刍粟”。
(以上引文,俱见《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级别不同,待遇不同,这是那个时代的等级特色。所谓品阶,就是唐朝的官员品阶,包括职务、将军号和爵位等。
国外领袖,获得唐朝的官职,在当时很普遍,显然是双方共同遵守的一项规则。以阿史那思摩为例,他是突厥人,在东突厥内部官职为“夹毕特勤”,没有兵权,几次出使唐朝,唐高祖最初封他为“和顺郡王”。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唐太宗任命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化州都督”,五月又册封为“怀化郡王”,将军号为正三品,而郡王品阶为从一品。很多册封,是具有沿袭性质的,比如新罗王为乐浪郡王、百济王为带方郡王、高丽王为辽东郡王等。
与唐朝交往各国,率多为附属国,向唐朝称臣朝贡,而接受唐朝的册封官职,应是其中的内容之一。史书对于唐朝的邦交国,也称“外臣”。
因为唐朝主宰外交事宜,与中国交往的条件与待遇,各国或者只有接受一种可能。形式上的平等交往并不存在。
朝贡,实质为经济贸易 古国外交,实力原则贯彻得赤裸鲜明,丝毫不加掩饰。看看古代波斯帝国流传至今的万国来朝浮雕就能明白,国际关系的实质不平等是根本性的。
在实力相当的大国之间,小国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不得已只好首鼠两端。西汉时期与匈奴长期战争不休,致使很多小国朝秦暮楚。
楼兰王对汉武帝说:“小国在大国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存”,获得汉武帝的同情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以,与大国交往,小国追求的绝不是与大国分庭抗礼,而是其他实际利益。
朝贡看上去是附属国的进贡,在政治上主仆分明,但是现在研究表明,朝贡与其说是政治关系,不如说是经济关系,所以学术界又称之为“朝贡贸易”。唐朝对于这种朝贡贸易,有独特的语言描述。
对于朝贡一方,唐朝称之为“献方物”,名马、战象、狮子等等,都是具体的“方物”。唐朝有专门的规定,如何接收处置,都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
如果方物是药物、食物,一进入唐朝边境,边境的州县就要验收、打包、封印,然后交给使者,同时上报鸿胪寺。鸿胪寺检验无误,通知少府监和市场管理部门,派专门官员检验贡品并且确定价值,然后奏报并送往朝廷,是否引见、宴会等皆听从朝廷指示。
使者归国(称作“还蕃”),一定要赏赐(“赐各有差”),地点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员负责引导使者领取,并教会使者拜谢礼节等。为什么“赐各有差”呢?之前对朝贡品的定价,在最后的赏赐环节发挥因果作用,皇帝的赏赐是有依据的,即根据进贡方物的价值决定赏赐的多寡。
虽然没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质上就是交易。唐朝皇帝对外交使节的赐物,并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纺织品,这就是“赐物”的真正含义。
不过,赐物分内外,如果是朝臣,“赐物十段”的具体内容是绢三匹(四丈为一匹)、布三端(五丈为一端),绵四屯(六两为一屯),如果是“赐蕃客锦彩”,则“十段”为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看来为蕃客准备的赐物更加丰富多彩。
唐朝与边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有些物品不许用来互市。根据唐朝的《关市令》:“锦、绫、罗、縠、绣、织成、紬、丝绢、丝布、牦牛尾、真珠、金、银、铁,并不得与诸蕃互市及将入蕃”。
同是锦绫等丝织品,皇帝的赐物中有,但却不许互市交易,或许是想体现浩荡皇恩的独特性。朝贡贸易本质上是贸易,但毕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所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可避免。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回鹘曾经援助唐朝平乱,这为唐后期的。
7.简述外交礼仪的基本规则及中国处理外交礼仪的基本原则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的五条基本原则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良好形象。
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基于下列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真实地体现着他的个人教养和品位。
第二,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客观地反映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第三,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如实地展现了他对待交往对象所重视的程度。
第四,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都是其所在单位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不知道某一个人的归属时,他个人形象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顶多会被视为个人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
但是,当人们确知他属于某一单位,甚至代表着某一单位时,则往往将其个人形象与所在单位的形象等量齐观。最后,每一个人的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的形象。
基于以上原因,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
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
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
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
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
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
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
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 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 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
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
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 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
第二, 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中国在处理外交礼仪中时另一个基本原则——三A 规则 第一个A 接受对方。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
8.礼仪的核心和宗旨
尊重他人是礼仪的核心和宗旨。
礼仪的含义: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礼仪的宗旨是尊重和建立和谐关系。 礼仪的本质是一种为了达到彼此的尊重、和谐和保持良好的心情的行为规范。
礼仪有三大要素:语言、行为表情、服饰器物。一般地说,任何重大典礼活动都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要素才能完成。
礼仪的分类很多,可以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商务礼仪等,还有外事礼仪、习俗礼仪、礼仪文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