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
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
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
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
“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
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2.道德修养与礼仪的关系
礼仪的道德功能在现代社会里,“礼仪”是一个常用的词语。
然而,翻阅诸多综合性辞书,却无“礼仪”的条目。惟有《辞源》做过简单的解释:礼仪即行礼之仪式。
所以,对“礼仪”的普遍性涵义的解释,只能借助于对“礼”和“礼节”的解释,《辞海》解释“礼”的主要涵义:一是指表示敬意;二是指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三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 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四是指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是指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礼”解释为:中国儒家的社会道德规范,一般指礼节;把“礼节”解释为:规定社会行为和职业行为的习俗和准则的体系。
可见,“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已经包含了“礼仪”,即同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从现代的意义上说,“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涉及到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对“礼”和“礼仪”的政治学研究较多,而对其伦理学研究至今还很薄弱。
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礼仪”,阐述它的道德功能及其实现机制,对于拓展伦理学的视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伦理学视角的礼仪,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以风俗、习惯、传统的形式固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具体地分析礼仪的道德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或者说是三种实现形式: 以礼“引”德: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扬雄:《法言·问道》)不学习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从人的一生来看,最初接触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和“礼仪”。
人出生后,首先教给他的是简单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在接人待物方面,要恭敬、谦逊、礼貌;在仪态仪表方面,要端庄、调和、文雅。这是人生的第一堂德育课。
此后,人们才学习善良、宽容、诚信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以教“礼”为基础,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有道德的人。
以礼“显”德: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礼仪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从他的仪态和行为中,体现出对“礼”的价值的认知水平和对“礼”的执行的修养程度。
从“礼”和“礼仪”的关系看,实际上是一种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礼”是道德精神,“礼仪”是道德行为,“礼”是“礼仪”的内在本质,“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
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
所以,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行为举止、语言文字,往往可以了解他内心的道德世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倾向和伦理精神,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 以礼“保”德:礼仪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这种规范和准则的操作性很强,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也是保证“礼”的实施的基本条件,“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记·冠义》)礼的开始,就是要体态端正,面色和悦,语言流畅,做到这些,礼就具备了。
“礼”和“礼仪”的关系,也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所以,我们选择适合“礼”的内容的“礼仪”,就可以贯彻“礼”的精神;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礼仪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它能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显现人们的道德精神,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好礼仪的道德功能?首先,要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抛弃那些落后于时代的繁文缛节,保留有普遍意义的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礼。其次,要健全现代的礼仪体系。
构建现代的礼仪体系,要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继承民族传统礼仪中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的内容;吸收国际礼仪中具有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的内容,同时还要面向现代化,增加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3.礼仪的含义是什么
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 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 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
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
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 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个人礼仪应该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如果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
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
4.关于文明礼仪道德优美语段
文明礼貌用语
1、您好! 2、请坐!3、请问!
4、请稍后! 5、对不起! 6、请原谅!
7、很抱歉! 8、没关系!9、不客气!
10、谢谢! 11、请不要着急!
12、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13、您请讲!
14、请问您有什么事?15、请出示您的《XX证》。
16、请您填写会客登记。 17、我会尽量帮助您。
18、为您服务是我应该做的。19、有不懂的地方您尽管问。
20、请稍等,我帮您查。
21、请收好您的证件及有关资料。
22、欢迎您再来!
5.礼仪的含义是什么
礼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需。
从我们懂事起,父母就告诉我们要讲礼貌、不骂人、不损坏物品、见到阿姨说阿姨好!上学了,父母告诉我们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见到老师要行礼、上课之前要问老师好;工作了,要尊重领导、礼待同事、修饰仪表、规范举止纵向看,我们成长、生活与工作中,礼仪无时不在;横向看,我们在社会中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进行各种活动,如我们要与家人、同事、上下级及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事,为保持做事的正常秩序和顺利进行,就必须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看到,此时礼仪无处不在,无人不需。
这起码是因为礼仪与道德密切相关。 道德,就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指“道”与德关系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道是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是指立身根据或行为准则。道德是人们判断是非好坏善恶荣辱的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教育、道德观念等形成无形的力量,调整着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都把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秩序、明辨是非、文明礼貌等一些道德要求当作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
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除了能使用工具劳动外,最重要的就是具有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对人们提出的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
社会公德是礼仪的基础,是形成礼仪的前提;礼仪则是社会公德健康发展的结果,是完美社会公德的集中表现。没有社会公德的礼仪是虚伪的,没有礼仪的社会公德是不易为人所认同的。
就个人来讲,礼仪集中反映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文明程度。即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 礼仪的部分基本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言语谈吐及相应仪式等方面依约定俗成的规范方式,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
或简述为:约定俗成的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 相关的概念还有;礼、仪、礼貌、礼节、仪式及仪容、仪表、仪态、语言、作风。
礼:本意是敬神,引申为敬意的通称。主要是表示敬意的态度。
仪:仪是礼的动作或方式,是外在形式。 礼和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是内在的,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尊重、敬意的态度;而“仪”是外在的,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动作、形式等表现出来的“礼。礼是仪的本质,仪是礼的现象。
另一方面,礼和仪密不可分,即内在的“礼”只有以外在的“仪”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礼和仪的完美形式结合并表现出来,才是完整的礼仪。
礼貌: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侧重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
通常说某人有礼貌,是指其人注重仪容仪表整洁得体,仪态举止端庄优雅,言语谈吐谦逊温和。 礼节:是在交际场合,表示尊重、友善的惯用形式。
是礼貌在言语、仪态、行为等方面的形式体现,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往往是向对方表示尊重、友善的方式,如迎来送往、敬意问候、祝颂哀悼、握手行礼等。
仪式:在一定场合举行的、有专门程序规范的活动。如开幕仪式、发奖仪式、签字仪式等。
仪容:是指人的容貌、形体及个人卫生。重点指人的容貌及服饰覆盖以外的外露部分,包括头、面、颈、手 臂、腿脚等处。
仪表:即人的外表。主要指服装和饰物。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表情、姿势、动作等,即“体态语言”。 语言:是用以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大类。
即除口语的有声语言外,无声语言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实物语言等。通常指口语。
气质:指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泼好动、怡然安静等。和通常所说的“脾气”“性格”相近。
气质四种类型: l 多血质--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善于应酬,不拘小节,是社交场合的核心人物。但易轻信人,伤人自尊,被人利用,好心做坏事。
活泼型 l 胆汁质--性格活泼,思想外露,取胜心强,性格专一。头脑简单,马虎大意,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自我约束力差,缺乏应变能力。
大咧行 l 黏液质--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喜好清净静、沉默寡言、。善于察言观色、自我约束力强、不爱表现自己、对社交不感兴趣。
内向型 l 抑郁质--性格内向、谨小甚微、思想深刻、主观性强、待人冷漠、行动冷漠。不善交际难于接近。
冷漠型 素质: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
风度:具有个人特色的举止、姿态。 形象:人的形状、相貌、模样,事物的具体形状。
作风: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做法。 现代礼仪的本质: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
个人礼仪行为的本质:是心态在行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是由个人的礼仪素质决定的。 个人礼仪素质:是由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掌握的具体礼仪规范所决定的、在礼仪方面的个人特点。
在现代社会交往中,所谓“礼”,是叫人尊敬和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仪”,是叫人在行为上恰如其分,使之合乎“事理”。 礼仪的概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