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浪平镇的风俗礼仪

0 2024-12-06 11:30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博白的风俗

博白县

博白县,古称白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属于玉林市。东接广东省湛江市,南依北海市,西邻钦州市,北靠玉林市。 地处东经109°38′-110°17′北纬21°38′-22°28′.属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为1756毫米,全年无霜期一般长达350天以上。商品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名牌产品有编织工艺品、优质米、桂圆、荔枝、香蕉、博白蕹菜、瘦肉型猪、三黄鸡、速生丰产林、剑麻等。

历史

秦代以前,博白地处于岭南,居民为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部族。 汉代初期.今博白县地属南越国。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博白开始建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

行政区划

全县设置乡镇33个,其中镇28个,辖村委会(街道居委会4个)319个,村民小组8622个。

镇:博白镇、亚山镇、三滩镇、三育镇(已与径口乡合并为径口镇)、双凤镇、绿珠镇(已合并到博白镇)、水鸣镇、大利镇(已合并到水鸣镇)、永安镇、那林镇、江宁镇、沙河镇、东平镇、松旺镇、龙潭镇、双旺镇、沙陂镇、那卜镇、大桐镇、新田镇、凤山镇、文地镇、宁潭镇、旺茂镇、合江镇(已合并到东平镇)、顿谷镇、大坝镇、黄凌镇、菱角镇、英桥镇。

乡:径口乡(已与三育镇合并为径口镇)、浪平乡(已改镇)、三江乡(已合并到文地镇)。

面积、人口、民族

全县总面积3835平方公里。2001年全县总人口 147.99万人。全县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水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146.6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1.31 万 人。

语言

县内主要通行客家话(也称新民话)、地佬话.

风土人情

博白县是客家人聚居地,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历代从浙江、福建、广东迁移过来的客家人,与闽、粤、港、澳等地习俗相近,岭南文化源远流长,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名胜

王力故居、云飞嶂、宴石山风景区、马门滩、伏波祠、绿珠庙、大平坡水楼、温罗温泉、江宁千鹤岛。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有金、银、铜、钨、铅、铁、汞、锰、钛、独居石、锆英石、石灰石、花岗石、高岭土等40多种,其中银和瓷土的藏量较大,瓷土是全国十大瓷土基地之一,花岗石可采储量达15亿立方米。

参考资料:

1.博白信息网 - /dtzx/bobai)

2.浪岐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之夜,琅岐人有“迎灯”的传统习俗。

所谓“迎灯”,就是游灯踩街活动。传统是由各姓氏宗族单独举办。

琅岐镇四大姓“朱、董|、江、陈”过去都有“迎灯”的习俗。随着改革开放热潮,下岐朱氏宗祠首先恢复了这个传统的习俗,为喜迎新春增添文明、祥和与欢乐。

琅岐正月有“迎神”的传统习俗,虽然迷信的色彩比较浓厚,却也增添不少喜迎新春的热烈气氛。 一方水土一方神。

旧社会,劳动人民饱尝天灾人祸的蹂躏,无力回天,只能祈求“神明”保境安民。所以琅岐岛每个乡村(境份)都供奉有“地头神”,如闽琅镇下岐乡供奉“金奇尊王”、上岐乡供奉“昭烈尊王”、衙前乡供奉“通济尊王”,这三乡又共同供奉着“东岳泰山王”。

按旧时相约:农历正月初十日游下岐“金奇尊王”,十一日游上岐“昭烈尊王”,十二日游衙前“金奇尊王”,十三日三乡共游“泰山大王”。“临水夫人”是福州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三乡也共同供奉着,就约定十八日共游“临水夫人”。

3.博白有什么特色文化

博白客家人素有“七月十四大过年”的说法。

“七月十四”也叫“中元节”,民间亦称之为“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这天,乡亲们一日三餐摆上祭品供奉祖先,以飨在天之灵。

七月十四前的十多天,天一落黑,乡间的平畴旷野的上空便飘起一阵阵不绝于耳的“喃嘟乐”、“喃嘟乐”的乐声,一直到更深人静。这乐声旋律单调,节奏舒缓,乐音低沉压抑,如泣如诉,凄凉哀怨,常常令人产生一种“心有戚戚焉”之感。

七月十四为什么要吹喃嘟乐,让人听了心里怪难受。 三闾大夫的《招魂》篇中有这么几句:“魂兮归来!何远为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据说是屈原在召唤楚怀王的亡魂,呼唤“远游的孤魂快回来吧,快回到故居来吧!”三闾大夫的呼喊与喃嘟乐两者岂不有同工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不同的是:三闾大夫是用文字语言来呼唤亡灵,而喃嘟乐是用音乐语言来呼唤亡灵。可见,喃嘟乐比《招魂》更原始,因为“吭唷吭唷”总该比语言文字诞生早些吧。

越原始的东西越有价值,就象出土文物一样,明代的瓷器总比清代的瓷器值钱。 喃嘟乐之原始简陋,令人难以置信。

砍一节竹尾,将一端削薄后挖一块舌簧,再在另一端挖两个音孔,再用露古(一种野生植物,学名叫露兜勒,现常用来卷羊角粽)把音孔这端卷成一个喇叭状的共鸣器,便制成了一支最原始的喃嘟乐了。八十年代中期,博白县文化馆馆长王保威先生对原始喃嘟乐进行了改革,研制成了有固定调性的高、中、低三种,由两个发音孔增加到六个发音孔可吹出十二个音符,既可独奏又可重奏的喃嘟乐,经改革后的嘟乐可曾获广西民间乐器改革奖,1986年12月晋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又获二等奖殊荣。

据说后来有帮日本佬到桂林游山玩水时,曾指名道姓点王先生到桂林专门演奏喃嘟乐给他们听。博白人为拥有这样的“乡粹”而骄傲和自豪。

4.红白喜事礼仪

其实各个乡镇的风俗也有不同,估计你应该不是利辛县的吧,我就是利辛的。那就和你说说总体都有哪些习俗吧。喜事,结婚一般都是前天晚上新郎派车《自己不去》去新娘家接亲,随车去的一般会有5个人左右,两个长辈,具有权威的,代表新郎家人。3个年轻点的,较滑头的,因为路上会有拦车索求喜烟喜糖的,那这些人呢,就是由这些滑头的人来打发。接到新郎家后会和伴娘安排在新房里。等到开席的时候再由新郎接出来,敬酒。这一说又多了。

白事,有个禁忌,就是死者的晚辈会送有马,棺帐等东西,这些会由死者家乡的晚2辈,就是孙子那一辈,来送到下葬点,期间是不容回头的,否则会很不好。 如果你想知道的更确切,你可以再说清楚点,我会再帮你解答的!

望采纳 谢谢

5.平海镇的民间风俗

平海传统民间风俗和艺术丰富多彩,逢传统节日,平海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元宵的闹花灯,三月三的摆戏台,端阳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拜月会。逢到三年一次的大庙会时,群众自发举办的大游行,有舞龙、舞狮、舞凤、舞鱼、扮景等。民间流传的平海渔歌更具特色,曲调深沉,优美抒情,共有40多种,曲调被收入《中国曲艺辞典》。

6.博鳌镇的文化习俗

据传,清咸丰年间,有一次,海南岛108人从文昌铺前港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途中风浪覆舟,农历九月十五日被某岛载南王所捕,除一厨工逃脱外,均被误认为是海盗而被杀。后来108兄弟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108忠魂”,后人建庙祭祀称“昭应庙”、“孤魂庙”或“兄弟公庙”。海南侨民、渔民多建此庙祭祀,以保平安。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海南人聚居的地方建有此庙。

此外,还有木头公,三江晶信夫人等。《正德琼台志》载三江庙“在县(乐会)东十里博鳌浦,宋天圣元年,乡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七月二日持牲致祭。”

7.南江镇民风民俗

位于幕阜山麓的南江镇,有一种独特的民情风俗,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也是平江县其他乡镇和毗邻的岳阳县、湖北通城县、江西修水县都不曾有的,惟独南江镇有。

古制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大会,民间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之为孟兰盆道场。全国各地这一风俗早已失传,在南江镇却至今续存了这一风俗。自七月初一日起,家家户户都要恭备三牲祭品,将三代以内甚至更远的已故先人的遗像摆出来供奉,至十五日焚包为止。一日三供饭,早晚一炉香。在这段时间内,家家户户都要封包。所谓“包”,就是用火纸(即土纸)数张(十张左右),折叠起来,用白纸封为三寸宽、五寸长的包封,在七月十二日至十五日集中焚化,过期无效。每个包上都要写先人的名字,包面右边写“中元化包,寅具青蚨(或冥资)一束,上奉”,中间写“故父某公(或曾祖、祖父、母亲,祖母等)某某大人仙鉴”(女的为纳或笑纳)。左边写:“不孝子(或孙、曾孙)某某(自己的名字)敬具”,有子孙的还要写“统男统孙”字样。如果给某先人封了五个包,则五个包上都要写同样的字样。包封要求用墨笔书写。包封的数量按亲缘关系的远近而定。亲的一般在五至十个,远的则少一些,但不得少于两个。焚包时,还要封几个特殊的包封,一是封给城隍爷的,二是封给门神土地公公的,三是封给游思大士(孤魂野鬼)的。左边仍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大概这也是拉关系或贿赂吧!右边的称谓前要用“钦敬”二字开头,包内的火纸要用铁做的铜钱模形打印,否则也无效。七月十二日开始,据说祖先就要投“南柯”,陆续要告别了,所以从这天开始,就可以烧包了。有的还要为自己最亲的亡人备上纸衣服、鞋袜等。烧包时,要宣读包单,要备三牲祭品和酒水茶饭,焚烛鸣炮。主持人要祈祷求福。烧完之后要问卦,看先人是否满意。至此,中元大会才算结束,此为“烧家包”。

另一项为“烧新包”。每年农历七月之后亡故的亲人,在次年七月至八月要做“烧包道场”,主家要为亡人制作“灵屋”,纸衣服,鞋袜,金元宝等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连纸做的汽车,电视机,电脑,沙发,麻将桌都一应俱全。一到七月,市面上都有这些东西卖。其他亲朋好友,都要送包,有亲戚关系的,还要送金银山,摇钱树等。新包要烧在家包之后,一般在七月底至八月初,烧新包是要看期的。烧包当天,要请道士或僧人做烧包道场。要吹吹打打,放鞭炮和礼炮。亲人都要“着白”,即穿白衣。孝家和近亲人还要哭一场。主家要请亲戚吃“烧包饭”。纸高楼,纸汽车,金银山,加上成千上百的包封,摆在数十个平方的柴草上,一旦点火,烈焰腾空,其场面甚为壮观。自此,新亡人的事情就算全部结束了,后人也算尽到责任了。

还有一项叫“送新包”。就是上面提到的为新亡亲戚或好友或好友的父母送包封。送新包是十分讲究的,包封大小与家包一至,要封得工整、方正,一般为两个一束或四个一束。要用红纸条贴在包中间,红纸上写亡人的称呼。如果是亲戚关系,就要在姓氏后面加上亲戚称谓,左边要具上送包人的称谓。例如,送给李姓妻子的老兄的:右边:中元大会寅具青蚨四束上奉。中间为:李府某翁内兄先生仙鉴。左为:愚妹丈某某某统男敬具。如果是朋友的父亲,左边的写法相同,中间则为某府某翁前丈先生仙鉴。右边为:愚世侄某某某敬具。在写称谓时,六十岁以上的称翁,六十岁以下的则称老。如果亡人是女的,称谓后面都要加:孺人或老太君字样。按年纪大小而定。与男士的翁和老的区别相同。送包时,以前要搭配送粉或送肉等,现在则送钱,少则三十,多则上百,按关系而定。

这是一种良风善俗,迷信色彩并不浓厚,而人情味十足。人们通过这种形式来缅怀先人,体现“孝悌”;并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礼尚往来。这种风俗的存在,说明南江人崇尚纯朴的古风,也是南江老百姓维护和谐社会的体现!

广西博白县浪平镇的风俗礼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