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0 2024-09-11 15:1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

原发布者:泥越

中国古代礼仪

一.概说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从考古材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展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明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明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闪现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化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失败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体例的是西周的礼制。“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纪录、生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的“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则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创立与实施进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古人首先注重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显示在对日月的崇拜及对星辰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肯定祭地礼仪还有四望山川(望祭天下名山大川

2.现代社会中发展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首先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其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再次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是何等重要。青少年儿童一代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今天的孩子从小就不是“一张白纸”,五颜六色印入脑中,环境影响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污染。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就整体情况看,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青少年儿童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人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孩子们身上正在淡化。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虽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有可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各种致命的弱点事先予以纠正

3.中国古代礼仪在当代的地位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从礼这里出发衍生出来的。这就是完整清晰的知道了孔学礼教和现代社会学说联系起来了。孔学的礼不是仅指一般的礼仪,礼仪只是遵循礼(社会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礼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礼,所以三代不同礼(夏商周),礼也是与时俱进的。

孔孟之道是指由孔子和孟子的言论及思想所构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从汉代董仲舒上表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孔孟之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呢?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在各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较量的文化大格局下,孔孟之道又怎么才能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呢?

对于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之道包含许多思想,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在今天也值得人们思考的主张。我认为,从今天的视角来观察孔孟文化,其精髓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提出。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他们一直向统治者阐述普通百姓对一个国家、对社稷的重要,这在以权为尊的古代是很难能可贵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还主张君王要像周文王那样将皇家园林与民众共享,说:“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论语·尧曰》赞扬历代古王的“民为贵”行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对于民与国的关系之轻重,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以免生命受到威胁(“乱邦不居”)。孟子继承他的思想说:“杀害无辜的老百姓,读书人就可以离开他的国家。”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 《孟子·离娄上》 )孟子又在回答梁襄王“谁能统一天下”的问题时说:“不轻易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些,充分体现了孔孟之道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国家、君主都重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每一个在位的古代君王取得的统治上的昌盛都离不开对人民的关心和重视。现在说“爱是没有国界的”、“和谐地球村”,也就类似孔孟之道的“大同”思想。这种思想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方针是有共通之处的,当然孔孟之道中的爱民是建立在忠君的基础之上,这与今天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4.古代礼仪的意义

第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礼”是人际关系中最公平中正的表现形式,人人都必须约之以礼、行之以礼。对个人来讲,让生命过得有意义并使自己完美,同样需要礼待自己。心灵秩序的建立就是礼的道德的现实践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就是符合礼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文以之礼乐”(《论语·宪问》“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学礼、知礼。子女对父母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兄要“友于兄弟”,弟要“出则悌”,夫妇要相互“贤贤易色”,朋友之间应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等等。这种自我约束和礼待他人,有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调和各种冲突,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个人、家庭、社会关系。

第二,“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序是礼的精神,稳定和谐的秩序必须用礼仪规范作为基础,社会的正常运转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和秩序基础上的,没有秩序,社会必将出现混乱,社会有序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居的前提,是人们的一种需要,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法。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依靠礼乐制度来保障的,通过礼的约束、调节和控制,能使国家成为一个稳定而有序的国家,社会成为一个安定而和谐的社会。

第三,“礼”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达到一种社会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生态高度相统一的状态,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同样应该守礼。孔子认为,人类如果不敬畏自然,甚至破坏自然规律,就会得罪自然,最终受到自然的惩罚,“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人类与天相处就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探索与认识自然规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总量相适应。人类对自然的无量开发和无情掠夺所造成的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中国古代的礼仪中保留了这份原始的对天地的崇敬,我们今天更加应该继承并发扬,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第四,“礼”与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关系。“礼”构筑了“法治”之外的人情世界,为营造温情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喜乐建起了一座桥梁。“礼”从人的心灵和美德塑造方面弥补了法治的空缺,通过这一途径提高了国民的文明程度,协调了群体、社区的关系,促成了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建立新时代的礼仪文化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礼”的世界意义在于对自我的克制和对他人的尊重,以实现最大范围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友好与和谐。

5.古代礼仪的主要社会作用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并不是说当代的人都不知道礼仪,而是指当代已经无社会秩序可言。

因此期待能够恢复周朝的”礼”,也就是周朝时的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所谓”礼”便是指一种上至天下至庶人的规范,

就算是”天子”也包含在”礼”之中。

而”礼仪”是一种体现”礼”的方法,

透过各种礼仪确保每一个人对”礼”的规范的遵从。

每一个人都遵守这一套所谓”礼”的规范时,便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有关”礼”,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只是一种仪式。”

礼”在维持古代社会运作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6.1.文明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 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因为,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社交的功能与作用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 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2、增进感情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3、建立关系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4、充实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古代礼仪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