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观后感

0 2024-09-09 23:3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2010/07/18 16:14入殓,这个词好像听过,但如果真正要我说出这个词的意思,我只能说是把遗体装进棺椁,《入殓师》观后感。

直到今天,看了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日本拍的电影《入殓师》,才对这个词有了一种全新,更深层次的理解。纯属是一次偶然,上午打开电脑,突然想到今天是佳片有约,想都没想就把播放列表调到了CCTV6,这时主持人刚刚和嘉宾谈完话,电影迅速的就开始播放了。

《入殓师》,虽然不是什么美国大片,但凭着自己的好奇心里,还是坐在电脑前耐心的看了起来,两个小时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沉浸在电影之中,这部剧情片居然给我有很大的触动,真的不愧是一部佳片。男主角大悟所在的乐队解散,为了节省开支,他只好和妻子美香搬回乡下母亲给他留下的房子里去住。

此时正愁苦着找工作的大悟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NK公司的广告,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当上了入殓师,尽管工资很高,但他却始终不敢和妻子提起自己的工作。直到妻子在NK公司推广的录像带上看见了丈夫,这才发现了原来丈夫从事的是自己认为不正常的工作。

于是,家庭的关系变得紧张,朋友们知道了此事也对他感到忌讳,感到孤立无援的大悟君却还是坚持做着自己的工作,直到最后澡堂的老奶奶去世,妻子和朋友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他的工作,这才打消了他们的误解。在影片的最后,大悟君找到了儿时抛弃他的父亲,并亲自为父亲入殓,同时也原谅了他。

剧中大悟从事的入殓师这个职业可以看做是人生的最后的化妆师,从大悟小心翼翼的为逝者擦拭皮肤,给女性涂抹胭脂,给男性剃掉胡须这些行为中能感到一种对逝者的尊重,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他们把逝者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好让他们上路,这应该是一种对生命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逝者在他的打扮下,真的好像没有死,而是进入了一段甜美的梦乡。生命在临走的时候如此美丽,死亡的恐惧一下子就减少了,更多的只是一种留恋。

难怪很多人跪下来感谢大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逝者有这么美丽。当妻子让大悟不要在碰他并嫌他那和尸体接触的手不干净时,大悟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

看来他应该是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死亡在他看来已经不再是死亡了,尸体在他的手下也能焕发出生命的鲜活,这与他的性格息息相关。尽管好多次他都在犹豫,但每次他都能遇见一个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他启发,比如社长,比如殡葬场的老头,看来他是命中注定要这么一直下去。

看起来情节似乎有些老套,其实当你用心去看去聆听的时候就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之美。从名字上看感觉这剧中一定全是死亡,悲痛,哀伤,但剧中出现的大提琴的音乐声,石头信的美妙传说又给人以希望和美好。

在圣诞节之夜那圣洁的琴声只让人觉得忧伤之中带有希望,最后大悟把他在父亲临死前握在手里的石头贴在妻子肚子上时又给人以一种新生的力量。不知道谁以前这样说过,死神虽然带走了离去的人,但同时他也带来了新的生命,这就叫生命的交替。

剧中很多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感觉无法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其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话也折射着太多太多。殡葬场的烧炉工的那句话给了死亡一个全新的解释:死亡是一扇门,我们推开他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我知道,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我们都抱着这样的期望,因为我们活着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逝去人的感受和想法,那些对我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个谜。所以,就让我们一直把这个谜留在心里,直到生命的最后,再把这个谜解开吧。

〔《入殓师》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2.入殓师观后感

一、入殓师观后感: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3.入殓师的观后感

这是一个讲叙边缘职业:装殓工的故事.开篇时就是肃穆的葬礼,在沉重的大提琴背景音乐下,作为新手的大悟亲自给他眼中的"美女"净身、整理遗容,结果在一片沉痛而微带一点涟绮的气氛中,一脸庄重的大悟露出了古怪的表情,不得不中断而求助他的老师,原来这是一名“伪娘”。荒诞的开场,大大冲淡了死亡/尸体带来的阴暗和沉重,让人有种忍俊不禁的开怀。导演用艺术的表达手法,巧妙的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尸体这类阴暗恐怖的话题上吸引开来.然后字幕升起,影片正式进入主题,倒叙回到了几个月前。

好的序幕给影片增色不少,极大激起了我继续看下去的兴趣。接着,影片娓娓谈来,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在一幕又一幕的场景中得以体现。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表述手腕,每一个可能引起观众不快的场景过后,一定会有几个相对轻松愉快的事件舒缓观众的情绪。尤其背景音乐里深沉的大提琴乐,更是最大程度上的安抚了我浮躁不安的心。

影片以大悟的心路历程作为主线,从排斥而不得不因为生计而从事这个行业、在一场场的葬礼中逐渐认识到了入殓师工作的神圣,从而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去送每一个客人踏上安乐之路。中途穿插了数次他对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回忆和怨恨,并以此引出了片子最重要的两个道具:大提琴和小石子。慢慢的他的工作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朋友、妻子的肯定和接受。就在大家以为故事就会这么淡淡的结束时,突然有了他失踪三十年的父亲的消息。

前面的铺垫终于有了结局,就在他怀抱着怨恨,亲自为父亲整理遗容的时候,父亲紧攥手中的一颗小石子掉落下来,全剧终于达到了最终的高潮。父亲是因为什么而抛妻弃子离家出走,是因为什么而宁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偏僻港口三十年不愿回去,这些都不重要了。大悟对父亲三十年的怨恨因此洗刷一空,原本毫无感情例行公事的工作因此而变得情绪激昂。终于, 在泪流满面中,他脑海里原本模糊不清的父亲印象逐渐清晰。

在父亲的遗体旁,怀孕的妻子微笑着含泪递给他父亲留下的小石子,泪流满面的大悟紧紧的捂着妻子的手,郑重的放到了她的肚子上.至此,全剧的主题终于揭示:即使是生死也无法割舍的亲情

很久没看过样的精品电影了,这样的导演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全剧犹如一篇结构严谨的美文,前后呼应,前面看似琐碎的铺垫,知道最后主题的揭示才让人明白导演的独具匠心。

片中描叙的数次葬礼,都能引起观众的唏嘘不已,然后在最终的巧妙安排,让观众的前面的积蓄的眼泪一次性宣泄出来,让我也痛痛快快的流一次眼泪

4.求一篇《入殓师》的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5.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偶尔在CCTV6看到这部日本影片,节奏很慢,我看到中途睡着了.第二天特意从网上搜索补看齐全.现在仍然泪眼婆娑,我想,这是一部值得纪念的影片.入殓师,就是陪故去的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人.生活中,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他们,看到他们时是我们最伤心的时候.这是我看电影之前的认识.现在我想,如果身边的朋友中有在这个岗位工作的人,我一定会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声"谢谢".影片中那位入殓师,是因乐团解散生活无着的大提琴手,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回到乡下父母的故居.为了谋生,隐瞒妻子在NK代理社做入殓师这种人人嫌弃的工作,为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们化妆\\擦洗\\换衣\\纳棺.开始厌恶\\恶心,到赢得众人的尊重,男主人公走过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其间妻子美香不理解跑回到娘家,从小长大的朋友不理解对他令眼相看\\劝他另谋职业.而招聘他进入这一行当的年迈的社长在每一次送行时都饱含爱意,举手抬足之间给予故去的人最大的尊重,使他们的最后一次化妆却成为一生最美的时刻.言传不如身教,男主人小林大悟果然从中悟中人生的深意\\工作的意义.片尾,故事进入高潮.大悟的父亲六岁起离开大悟和母亲,三十年间从无联系.除了一块小小的石头,父亲留在大悟心里的只有怨恨和思念.当大悟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决定肯为父亲送行,分开死去父亲的右手,发现紧握其间的居然是三十年前他送给父亲的一粒圆圆的石子,恨,化开了,仅有父子之间的深情留存.大悟在悠扬的大提琴伴奏声中轻轻地为父亲擦洗\\整形.观众也不禁感慨,父子二人三十年间,第一次亲密接触竟是阴阳两隔时.世间,爱的生命比恨更长久对予他人足够的爱,不管他是生者或者故人.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入殓师,电影观后感,观后感《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6.电影《入殓师》观后感(原创)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原创)]看了电影《入殓师》,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小林君曾是个大提琴演奏师,因乐队解散,生活无着落,搬回乡下母亲留给他的旧居,电影《入殓师》观后感(原创)。

他和妻子住在一起,被一则与旅行有关的广告所骗,开始从事入殓师工作,观后感《电影《入殓师》观后感(原创)》。工资不低,但这种工作很不体面,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其中也有很多辛苦,有一次他为一位死了两周的老太太入殓,老太太的尸体已经腐烂,以至于他看到她妻子放在桌子上的鸡就呕吐。

他的妻子也因为得知他做入殓师工作而不理解,离开他,回了娘家。我看到了他对这种工作从开始的不认知到后来很喜欢,觉得能对一个即将离去的生命做最后一件事而感到开心的转变。

特别是他在他父亲遗弃他和他母亲30年后能把对父亲的仇恨放下而去为他父亲送最后一程,很令我感动。这就是父子情,他父亲没脸见他,但他最后还是手里攥着儿子小时候给他的石头,说明他父亲在深深的挂记他。

这个电影里的一句话“人生的最后一件东西是别人给卖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入殓师·观后感

[入殓师·观后感]前几个月看余英时的《东汉生死观》,觉得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入殓师·观后感。

该书对于汉代的葬礼、彼世观念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详细的介绍。但是由于我的学问不够,只看懂了此书的不及十分之一,却对"生死观念"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又是一个很偶然的原因,昨晚我把一部叫做《入殓师》的电影看完了。大学里看过一部连续剧,也是日本的,叫《死亡化妆师》,个人觉得和《入殓师》可以说是相呼应的。

假若我没有记错,日本应该有一种叫做"生死一如"的观念。圣斗士《黄金十二宫》里,佛陀对沙迦说,"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

圣人都超越了生死的界限。"车田正美认为这个就是佛教所说的"阿赖耶识"(又被翻译成"第八感"或者"第一识")。

而个人认为,阿赖耶识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对阿赖耶识有过解释的唯识宗、地论宗、摄论宗都不是好懂的。

且各有各的解释。我们在这里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日本人确实有生死一如的彼世观念。

彼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那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按佛家的说法,就是"西方世界",而入殓师中的"彼世",则更多的有"来世"的意思了,观后感《入殓师·观后感》。

而由此世通往彼世,需经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葬礼。《入殓师》中介绍,入殓分为含棉和汤灌。

汤灌就是将死者这辈子的烦恼、疲惫、忧伤洗去,因此也被称为是来世的"诞生水"。这种仪式,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于死者能在来世忘却烦恼的生活的祝愿,更有对于死者的今生表示感谢的意思了。

一般而言,死者死后,他的所有罪孽也就随之逝去,或者说,生者与死者的芥蒂也将随之逝去,剩下的,只有彼此的情谊。于是,在入殓师这部电影里就有很多列斯的场景。

若男与他的父亲,澡堂婆婆和他的儿子,以及小林和他的父亲。那个殡仪馆的老者说,今世和彼世之时一道门,而他是一个将死者从今世送往来世的守门者。

我觉得这就揭示了为什么日本人这么看重葬礼,因为他们觉得灵魂不灭,精神不死。或许,我能否这样理解,死者死后,他的灵魂中恶的一面就是随之逝去,只留下善的一面,让人追慕,不然,我们何以解释生者与死者的冰释。

《而恐怖片中的厉鬼,是否就是另一回事?为什么甲级战犯就没有变成厉鬼,然后被某位天师搞得灰飞烟灭,哈哈哈哈) 〔入殓师·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8.《入殓师》观后感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

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

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

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

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9.入殓师的读后感,要800左右的字

看《入殓师》之感

入殓师,这个职业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在看电影前,看到这个词语,我还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但看完后,我才知道我错了,我完全的错了。

入殓师,是一个职业,说白了,就是为死人化妆打扮的职业。这个职业在大部分人心中的地位并不好。因为人们总是隐隐约约的会认为和死人有关的职业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其实每一个正当的职业都有存在的价值。或许有些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好,但是这些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清洁工,很多人不屑于这样的职业,而且也会对从事这样职业的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但是这样的职业却又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也许会有人有意义,人都死了,还要化妆做什么啊?的确,我也是完全的唯物无神论者。不过仔细想想,每人都会死,人死后本因毫无意义,可是对于生者,那就并非完全没有意义的了。入殓师最神的地方,就是让死者恢复到生前的姿容,将死者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生者。主角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没有将死者的妆画好,结果竟然引起了死者家属的不满,再由不满引起了家庭中的相互责怪,再发展到打斗。相反,他师父的手艺非常完美,起到了出奇的效果,家人甚至感觉死者并未死去,只是睡着了而已。生者含泪笑着,不忍打扰死者。死者在火化前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了生者。

如果说公平的看待各种职业是入殓师所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对于亲情的重视则是这部电影另一个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许这个世界上有你憎恨的人,而且这个人还很有可能是你的亲人,因为越是亲的亲人,人们无意识间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他达不到,他的形象就一下子垮了。大悟的父亲在大悟六岁的时候离开了他,不知缘由,而且从来没有找过他。大悟恨父亲,当大悟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时,认为父亲和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不愿意去领父亲的遗体。身边的人怎么劝说他,他也不想听。或许如果他的职业不是入殓师,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他更知道了尊重死者,对于一个陌生死者,他都会认真沉稳的工作,替死者化妆,摆好姿势,让死者留下最灿烂的一面。而那个父亲虽然是离开了自己,可是他已经去世了,对于已世之人的尊重让他决定入殓自己的生父。

如果不是入殓师这个职业,大悟不会去领父亲的遗体,如果不是入殓师的职业,大悟不会去尊重父亲的遗体,如果不死入殓师这个职业,大悟更不可能在为父亲摆姿势的时候发现父亲手中篡着的那颗石头。那是他父亲和他的约定。看到那颗石头,大悟哭了,他一直只知道恨父亲弃他而去,但是他没有想到,即使父亲弃他而去,父亲仍然不忘和他的约定。这就是亲情。

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观后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