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拜是各个国家的最高礼节吗
※※※※※※※※※※※ 跪拜的起源和历史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
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
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
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
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
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 古代礼仪的分类 揖、长揖,都是拱手自上向下的至膝为礼。
上古即流行。唱喏,揖的俗称。
和揖不同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 寒暄,亦做“暄寒”、“暄凉”,见面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
旧时多在拱手之同时道“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康泰否。 请教尊姓台甫,与人初次见面请问对方姓氏、表字,忌问名。
“台”原为高而平的建筑物,亦用作官署名,如御史台。由此引发而用作对高级官吏的敬称,如抚台,又用作对一般人的敬称,如称兄为兄台。
“甫”原为古代男子之美称,多附缀于表字之后。后遂与表敬的台字连缀而成表字之代称。
抗礼、亢礼,是长揖不败,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 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 拱揖,拱手作揖。
打恭,亦称“打躬”,屈身作揖行礼。 合掌、合十,两手当胸前,十指相合,表示敬意。
原为印度的一般礼节,为佛教所沿用。 执手,古时国君用以待功臣之礼,在许多大臣的陪同下和乐声中,握住有功将领的手,以示亲热、慰问。
手拜,古代女子跪拜礼,两手点地而抬起拱合,同时低头至手。 敛衽,敛其衣襟,表示肃静之意。
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说敛衽。后来专称女子之 拜曰敛衽(亦作“裣衽”)。
道万福,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后来用做妇女行礼的代称。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簪笔,古代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五寸长的簪头上,插在冠前,又示礼敬。
磬折,像石磬一样的弯折身子鞠躬。 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
回拜,亦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亦应前往复见客人。 投刺,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
式(轼),站在车上,俯身而抚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 前行示敬,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而领先,必推尊长前行,以示尊敬。
却行,向。
2.男士单膝下跪并亲吻女士的手是哪个国家的什么礼仪
吻手礼由维京人(生活在8~10世纪)发明,维京人有一种风俗,就是向他们的日耳曼君主“手递礼物”,“吻手礼”也就随之出现。
主要在欧洲大陆流行当封建领主离开后,他走过的门、他摸过的锁和他碰过的门闩上,都要求臣民们亲吻,而且,对每样东西的吻都相应地被授予名称:门之吻,锁之吻和门闩之吻等等。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
英法两国喜欢“吻手礼”,不过在英国和法国,行这种礼的人也仅限于上层人士。这种礼节的特点,决定了它宜在室内进行。
吻手礼的受礼者,只能是女士,而且应是 。手腕及其能上能下部位,是行礼时的禁区。
3.中国古代标志性礼仪"下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下跪是从汉以前开始的。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
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
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扩展资料: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
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
不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宣布民国通用礼节为,男子礼节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跪拜礼
4.下跪这种礼仪是怎么来的
下跪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礼仪,也算是一大发明。
据说外国以前无下跪,后来也学会了。它的意义深刻,单从感情色彩上理解有不同意义。
第一是褒义的,膜拜、感激、尊重;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
下跪也叫叩首,《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旧时的礼节,磕头,例:三跪九叩首。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
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在时代变化了的时候,自古产生了下跪,从参拜天和朝拜地,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了参拜帝王将相。
过去大臣早朝见皇帝都要跪呼万岁,到了清朝尤盛。老外们是无法理解大清帝王和官僚们的逻辑,即:下跪礼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
原来威权主义,不仅仅是靠制度维持,还靠物化的礼仪形式。 帝王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敏感性,时刻提醒。
大臣们不但自觉下跪了,也自觉的强制外人下跪。这其实就是宗教:它具备了宗教的所有特征,即排他的教义和拜物的神器。
帝王是神,下跪是神器之一。对神器的蔑视即是对宗教本身的不尊。
在官员看来,拒绝下跪都不过是异教徒,道不合不足与谋。 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跪过的,因为在这个国度里过去祭神连皇帝都要下跪。
后来人死了,为了表示对死人的尊敬,都要对死了的人下跪。跪也有不同样的,单个膝盖着地为跪,双膝盖着地为叩。
俗称:三跪九叩。这在古代是一种盛大的礼节。
作为人,我们的膝盖并不是用来跪的。 这里还是亏得发明跪的人。
我们对死去的人跪,那叫敬仰,那么对活着的人跪也是敬仰吗?是否变成了臣服? 下跪主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文化中的“奴性”。孔孟思想让人民要对官下跪,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
是圣人,那么我们今天也要给他下跪。孔子可谓是聪明极顶。
创立了儒教,他便是儒教的创始人。 下跪主义的具体表现为:小孩不听话,大人就要他跪下。
这是让小孩屈辱。犯罪的人在刑场上,也让他跪下,据说这是让他跪死谢罪。
给死人下跪,那叫哀悼。人民给官下跪,那叫臣服。
对于一个民族的脾性,我们可以用刚烈强悍来形容,也可以用懦弱来形容。 帝王们往往将下跪主义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来作隐蔽。
你下跪了,你就是爱国的;你爱国了就要下跪。因此下跪主义是要培养一批奴才,奴才也算有才的,但终究是奴才,脱不了奴性。
而今天的人才却是把人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进步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民也需要人才,经济的提高需要人才,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
但是某些人还是期望培养出奴才。因为奴才他听话,从下跪主义熏陶下就象巴儿狗一样,见到主人会摇着尾巴向主人献媚。
如果你的穿着不够体面,如果你不是富人,或者比它的主人差,那你得小心。就算你不惹它,也会耀武扬威的奔过来咬你,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脸。
培养奴才是很多帝王和官员必要的任务,如果培养出人才来,哪天超过了自己,怎么办?哪天造反了,怎么办? 因此妒贤也是下跪主义的一种实质表现。 就算你是贤人,你向他下跪了,他还是不安。
岳飞为什么会被戴上“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秦烩就是妒贤。
岳飞这样的忠君报国之士是绝不会给他这样的人下跪的,只对皇帝下跪。因为岳飞忠君,自古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便是给秦烩有机可乘了。忠君下面才是报国,可想孔子的儒家教道不过是变相的下跪主义。
因此下跪主义也就扭曲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下跪主义的另一实质表现是,在下跪时,你还得装着笑脸,他可能还用冷屁股让你贴。
若是不笑,搞不准挨上一顿皮鞭。这样便又培养出马屁精英。
那张嘴脸是可爱至及。 如今也行跪了。
小女孩手机被偷,小偷不给,没有办法小女孩只有向小偷下跪,小偷也就还了她。 一女孩自行车不小心把一个富人的豪华轿车给蹭破了一个指甲大的漆,富人让赔钱;女孩没有钱,于是给富人下跪。
副市长也下跪了,这似乎让我们震惊。一直以来是下官给上官跪的,或者老百姓给官下跪的,可如今官给民跪了,那一定是犯了罪。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贪官的丑态。 折射出一种自身轻贱,诞生出一个民族中的弱性。
超市保安向顾客下跪,因为到点不关门,安防部得负安全责任。交警下跪,说是为了排除交通障碍。
路上时常见到乞讨的,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也流行下跪。这跪,已经跪出了一种水平,跪出了一种文化。
作为人,膝盖本是用来走路时弯曲所用。 如今有了新的用场,更有新的意义。
它的价值更不可估量。因此有些人便从下跪中发现了利益。
可以得到商计,可以逃避罪孽。 过去当官的叫父母官,所以走到哪里,人民都要给他下跪,因为有着严格的等级。
我们中国在被满族人统治了260多年下做了260多年的亡国奴。 这下跪主义就更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下属跪拜上级后,如果要退出去只能面对面的脚步向后退,而不能转过脸,将屁股对着上级,这是大不敬的。所以一般都是跪拜。
5.哪个礼仪属于下跪叩拜
最早时期,古人“席地而坐”就是跪坐,相互叩拜是对等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而在祭拜天地、祖宗才是单方面的三拜九叩。
在以后的环节中演变成日常习俗,在遇到德高望重、权力大的人(官员、元老等等)常作揖跪拜表示高度的忠诚和尊敬。而在中国孝道文化传承中,在中国大多数地区还保留着过年时晚辈向家族长辈跪拜的习俗,通常长辈会在晚辈(通常是未成年儿童)施跪拜礼后发压岁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磕头是崇敬的最高标志,对某个人的跪拜行为表明对这个人的忠诚与尊敬,同时,被强迫对别人跪拜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耻辱。
另外就是宗教信仰的中拜扣之礼,如道教,佛教中的跪拜。这也会在日常中贯穿的行为。而在宗教重要仪式,也有三叩九拜。
在中国过去习俗中,在结婚,也有新人对长辈的叩拜之礼。在旧时候,入门,拜师也会有这样的礼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