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礼仪动作有几种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拜:两膝跪地,双手合抱放在地上,头低下触到手。
再拜 :拜两次叫再拜,是进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礼方式。 跪:两膝着地,腰和腿伸直,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礼的一种,后来行这种礼不限于君臣之间。行这种礼时,跪在地上,伸出头在地上作较长时间停留。
拱、拱手、作揖:这是三种相同的行礼方式。 磕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进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唱喏:古时男子行的礼。
给人作揖,同时向人说致敬的话。 道万福:特指女子与人见面时所行的敬礼。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以上是我对您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中国古代礼仪动作有几种
9种。
拜:两膝跪地,双手合抱放在地上,头低下触到手。 再拜:拜两次叫再拜,是进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礼方式。
跪:两膝着地,腰和腿伸直,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礼的一种,后来行这种礼不限于君臣之间。
行这种礼时,跪在地上,伸出头在地上作较长时间停留。 拱、拱手、作揖:这是三种相同的行礼方式。
磕头: 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进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唱喏:古时男子行的礼。
给人作揖,同时向人说致敬的话。 道万福:特指女子与人见面时所行的敬礼。
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腿屈身以示敬意。 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3.中国古代各个朝代见面时的礼仪,要具体的动作,一定要注明是哪个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4.中国古代礼仪手势
见面礼节: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
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广记》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
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内。
喏毕,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
揖尊位,则手过膝下,喏毕,亦以手随时起,叉手于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
5.跪求古代公主的礼仪,分别是什么动作要解释
1、和颜悦色,语言简洁,语调亲切,语速适中。 2、认真聆听,切忌心不在焉,不轻意打断言者。 3、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适时点头、应答。 4、多人交谈时说话时间长短适度,不滔滔不绝。 5、礼貌性的交谈应使用谦词和敬语。 6、用右手,双腿并立站直,微笑着注视对方眼睛。 7、一般由年长的向年轻的伸手,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 伸手,女士向男士伸手;拜访时主人先伸手,告别时客人先伸手。 8、在多人握手时,顺其自然,不交叉握手。 9、与贵宾或老人握手时宜用双手,身体微微前倾。 10、男士与女士握手时,时间长短和力度适中。 11、站立时挺胸、收腹、抬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 12、穿礼服或旗袍站立时忌双脚并列,应以一只脚为重心,双脚前后适当错开。 13、坐立时上身保持端正,女士穿裙装坐沙发不应太靠里面。 14、两腿交叠而坐时,悬空的小腿回收,脚尖向下。 15、与人交谈时身体适当前倾,可根据内容需要做适当手势。 16、走路时身体挺直,自然摆动双臂,不左摇右摆。 17、穿旗袍走路时胸微含,下颌微收,步幅不宜太大。 18、在室内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打喷嚏时适当掩口。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望采纳。
6.唐代礼仪动作
一 稽首第1步:举手齐眉第2步:双膝跪下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第6步:手放下二 叩首第1步:举手齐眉第2步:单膝跪下第3步:头触地。
手放于两旁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
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三 顿首第1步:双膝跪下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低头第3步:顿首第4步:双膝起四 空手第1步:双膝跪下第2步:手交叠放于地,头碰手(但不要碰上)第3步:双膝起五 作揖第1步:举手齐眉第2步:庄重缓慢的鞠躬45度同时两臂自眉下移至胸部还有微微的作揖第1步:举手齐胸第2步:微微鞠躬六 颔首(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平时起立而不是坐着的时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七 拱手只举手齐胸一下,上身不动八 万福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第2步:右脚后支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第2步:右脚后支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福"。
7.古人的动作
唱诺、地位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
剪拂,对尊者弯腰,右胳膊伸直向外拂动施礼,口中说符合时令、场合、身份的礼貌用语。 下拜、对尊者、长辈行大礼,双膝下跪,双手按地,以头沾地叩首,叩拜1-3次,然后直身拱首问安。
这时候尊者就扶起下跪者,说“贤侄免礼了”一类的套话,下跪者顺势起立。 见面礼节: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
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广记》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
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内。
喏毕,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
揖尊位,则手过膝下,喏毕,亦以手随时起,叉手于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
唱喏无非是致敬语,《夷坚支丁》卷5《李晋仁喏样》说李佑为县令,参拜磁州知州,“初上谒,鞠躬,厉声作揖。守惊顾,为之退却”,“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启齿”,知州“大怒”,他最后向知州具状说:“高来不可,低来不可,伏乞降到喏样一个,以凭遵禀施行。”
成为当时的一个笑话。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折,张珙见红娘,称“拜揖小娘子”,红娘唱“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 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见面礼又各不相同。
《金史》卷35《礼志》说:“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复却,跪左膝,左右摇肘,若舞蹈状。凡跪,摇袖,下拂膝,上则至左右肩者,凡四。
如此者四跪,复以手按右膝,单跪左膝而成礼。”但有的记载是跪右膝,蹲左膝,左右膝位正好相反。
蒙古人最初是左膝下跪,后改为双膝跪拜。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7记载自己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小说第二回王进见高俅,“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
第七回林冲在白虎堂见高俅,“执刀向前声喏”。第十一回林冲见王伦,也是“向前声喏”。
第十六回杨志见梁中书,“叉手向前,禀道”。第二十四回武松见潘金莲,“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
潘金莲失手滑竿打了西门庆,“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见武松,“叉手道”。
第三十回“武松到厅下,拜了张都监,叉手立在侧边”。小说中的唱喏也有不同,如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王婆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第二十六回“武松唱个大喏”,第三十八回宋江等四人“大家唱个无礼喏”。
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见毛太公,“声了喏”,乐和“看着顾大嫂唱个喏”。第五十五回汤隆“叉手向前,说出这般军器和那个人来”。
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寿张县做假知县,“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
’”“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第八十一回,“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为的是压住李师师的“一点邪心”。
古代的拜,在席地而坐与改为垂足而坐时,并不相同,小说中的拜应是作揖。此类看来都是汉人礼节,而不是蒙古人的礼节。
又: 古人的见面礼仪 我国古代,是没有握手这种礼节的。但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在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却有其他与握手不相同的许多的礼节。
这里对古人的一些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一介绍。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
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
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
《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
8.古代见面礼仪有哪些
1、作揖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的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2、长揖
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
3、跪拜
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又称叩头,磕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下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
4、顿首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
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
5、稽首
稽首(qǐ shǒu),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稽有(jī)和(qǐ)两个发音。有学习礼仪的学者认为稽首的发音应该是jī shǒu。
注意,中国传统礼仪的稽首动作和佛教的叩头动作是不一样的,手的动作是不一样的,当然它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佛教的叩头动作手心是向上的,意为承接佛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作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跪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顿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稽首
9.古代所有礼仪
跪拜礼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
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
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
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
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
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
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10.古代礼仪有哪些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 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 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 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 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 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 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 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 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 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 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 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 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 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