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礼仪葬礼

0 2024-08-20 07:4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道教葬礼仪式

建国前,道教、汉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

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

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1、小殓: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

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

入棺暂不加 盖,称"小殓"。2、报丧: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

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

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3、大殓、成服: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

"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

大殓时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3、安灵、堂奠: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

孝子孝孙跪地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

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

4、超度: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灵(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天七夜。

5、做七: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

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今已无此忌。6、出柩: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

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

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者即可归家。

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

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现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

7、检骨改葬:安葬后八至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

此俗原为客家人丧葬一大特点,称"二次葬"。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

后己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的,实为一种陋俗。这种习俗现在已摒弃了。

扩展资料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的首先是十殿冥王的地府信仰。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文化中已有较为模糊的阴间概念,汉代的镇墓文中,便发现了很多阴间的官吏和职称,如墓皇墓主、蒿里君、泰山令等等。

同时,佛教也有彼岸世界的种种信仰和观念,但道教将这些系统化、具体化,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传说中道教的冥界在酆都(今重庆丰都),其君主称为酆都大帝,下辖十位冥王:1、第一殿为秦广王,是鬼魂的报到处,称黄泉黑将,管生死寿天。

2、第二殿为楚江王,掌功过,是初动刑处,有16个小地狱。3、第三殿为宋帝王,主管刑法,有黑蝇大地狱和16个小地狱。

4、第四殿为五官王,专管诈伪、欺人之类案子。5、第五殿为阎罗王,这是从佛教中借过来的,梵名为奈落伽(Naraka)、泥犁(Niraga),据说是“地狱之王”。

6、第六殿是卞城王,专管奸淫、盗窃。7、第七殿是泰山王,这是从中国传统信仰中移置过来的,在道教信仰中,专管僧、道犯罪。

8、第八殿是平等王,专管大案要案,有阿鼻地狱,这也是从佛教中借来的。9、第九殿是都市王,专管不孝不悌、邪恶作伪。

10、第十殿是转轮王,这也是从佛教中来的,他所管辖的也是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轮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习俗。

2.在中国参加葬礼的礼仪有哪些

白事礼仪的诞生以来是带着美好的祝愿的,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送终介绍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中国民间白事礼仪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介绍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介绍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但在江苏徐州及周边地区,却是脚朝里头朝外。 守铺介绍 死者的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搁棺介绍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居丧介绍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吊唁介绍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接三介绍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出殡介绍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

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 转棺介绍 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

3.谁能总结一下道教叩拜的礼仪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规范而独特的礼仪。

植根于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道教,其礼仪相当完备且十分讲究。除了郑重场合、重大活动必须依礼进行外,就连日常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也都有一定的仪规。

现仅将常见的敬神礼仪简介如下。 一、叩拜 道教对常人行拱手礼或行作揖礼,而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

因叩拜过程中亦有拱手、作揖,我们先介绍一下拱手礼和作揖礼。 (一)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

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

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

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二)作揖礼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

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

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1)站在跪垫(拜垫)前,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 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

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

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

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有老道长说,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总而言之,向神行礼是为了表达对“道”的信仰和对神的尊敬。

道教还规定,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午、戊寅、戊申、戊辰)不能焚香、送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每逢“戊”日前天傍晚,大殿门外必须悬挂“戊”牌,告示道众。

盖此日名曰:“鬼哭日”。有懂得道教礼仪者,遇见道士(一般尊称道长)一面行礼(拱手礼或作揖礼),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福生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便可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教内道侣相逢则多是一面行礼(拱手或作揖),一面亲切地道声:“慈悲”。有事求问,也必先道一声“慈悲”。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礼貌语。盖道徒崇尚道祖老子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并落实到平日言行中。

二、上供与上香 金炉常焚,香烟篆就平安字;玉盏不息,灯焰结成富贵花。 供,享献也;养,以饮食供奉也。

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在供桌上。

其供品,平日为香、花、灯、水、果,此为常设之供品。做道场时则在前面五供的基础上,增设茶、食、宝、珠、衣五供,合为十供。

供有一堂供、三堂供、五堂供、七堂供、九堂供几等。每五盘(或碗、或碟)供品为一堂。

现今道观所献供品一般有茶(茶叶或茶水)果(水果或干果)、饭食(米饭或米制品)面食(馒头或面制品)、菜(青菜或干菜),还可以酌水献花以表道心。但供果禁李子、石榴、黑枣和梨,李子不供太上老君,石榴不供真武大帝。

神的供品,也要依礼摆设。其排列顺序是从内到外:一茶、二果、三饭、四菜、五馒头。

献供时,先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致礼,然后轻放供桌上。供献讫,还要敬香、叩拜。

道人上香,先在香炉中虔诚地上三炷香。不上断香,不上没燃着的香。

点燃后若起明火,可上下摆灭,不可用秽气吹灭。三烛香点燃后,来到垫前双手举香与额相平,躬身一礼,再到香炉前,左手上香,香与香之间距离不可过寸。

上香次序为先中,次左,再上右香,上香后复回跪垫礼叩。 烧檀香比较讲究。

烧檀香或降香、沉香,皆须有专备的香炉,香要劈作一分粗细,一寸长短,还要另备一些香面,燃一点点线香插进香面,香面在香灰的掩盖下自然燃烧,这时拈香者的初炷香入时,就会有一缕祥烟,从炉中直腾起来。

4.道教的藏礼仪式是什么样的

道教葬礼道 教 从 一 开 始 形 成 , 就 从 事 或 参 与 葬 礼 。

以 后 道 门 葬 礼 , 或 者 说 道 教 对 葬 礼 的 参 与 , 成 为 中 国 民 俗 的 一 部 分 。 中 国 人 重 视 养 生 送 死 。

儒 家 所 说 的 慎 终 追 远 , 就 是 重 视 死 亡 与 追 念 先 祖 的 连 接 , 要 求 通 过 一 定 的 仪 式 加 以 表 现 , 也 加 以 强 化 其 间 的 观 念 。 儒 家 的 礼 仪 , 比 较 具 备 理 性 色 彩 , 而 民 间 以 及 上 层 社 会 , 都 有 一 些 带 有 宗 教 性 的 仪 式 。

其 中 主 要 是 让 亡 灵 得 到 安 宁 , 同 时 要 人 鬼 分 途 , 死 亡 的 阴 影 不 再 笼 罩 活 人 , 保 证 活 人 的 平 安 。 同 时 , 古 人 又 重 视 死 者 的 亡 灵 能 够 上 天 堂 , 与 诸 神 和 先 祖 同 在 。

西 汉 文 帝 时 下 葬 的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帛 画 中 , 有 引 导 妇 人 即 墓 主 过 一 桥 走 向 天 堂 , 前 有 一 人 奉 献 一 盘 , 盘 中 盛 金 丹 的 场 景 , 可 见 当 时 人 已 经 将 亡 灵 升 天 与 方 士 ( 即 道 教 的 前 身 ) 的 烧 炼 金 丹 、服 食 成 仙 的 观 念 结 合 在 一 起 。 这 些 都 是 后 来 道 教 葬 礼 形 成 的 重 要 观 念 基 础 。

早 期 道 教 教 派 主 要 在 民 间 活 动 , 所 以 参 与 民 间 的 葬 礼 几 乎 是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 比 如 墓 门 解 除 ( 一 种 为 死 者 墓 室 举 行 的 法 术 仪 式 , 意 在 使 人 鬼 分 途 , 同 时 也 包 含 镇 墓 功 能 ) , 解 除 复 连 ( 使 造 成 死 亡 的 厄 运 和 晦 气 不 干 扰 活 人 ) , 都 是 经 常 性 的 活 动 。

以 后 在 发 展 中 , 葬 礼 的 内 涵 逐 渐 突 出 孝 的 主 题 。 强 调 经 过 道 士 作 法 , 使 亡 者 早 升 天 堂 , 使 已 亡 的 祖 先 早 日 脱 离 幽 冥 之 苦 。

这 类 活 动 , 很 早 就 成 为 民 间 常 行 的 风 俗 。 唐 代 , 玄 宗 时 规 定 , 不 准 士 庶 之 家 平 时 与 僧 尼 道 士 往 来 , 但 在 家 中 的 吉 凶 需 作 斋 时 , 先 於 州 县 陈 牒 通 知 寺 观 , 才 能 准 许 前 往 。

可 见 , 凶 事 用 僧 道 , 在 当 时 早 成 风 俗 。 明 代 , 朱 元 璋 重 视 道 教 及 佛 教 在 民 间 丧 葬 习 俗 中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 但 认 为 应 当 制 为 定 式 。

所 以 他 让 人 编 纂 《 大 明 立 成 玄 教 斋 醮 仪 》 , 并 且 亲 为 撰 序 , 称 : 「 官 民 之 家 , 若 有 丧 事 , 非 僧 非 道 难 以 殡 送 。 若 不 用 此 二 家 殡 送 , 则 父 母 为 子 孙 者 是 为 不 慈 , 子 为 父 母 是 为 不 孝 , 耻 见 邻 里 。

」 这 位 一 度 做 过 和 尚 的 皇 帝 知 道 民 间 用 佛 道 二 教 送 葬 的 习 俗 根 深 蒂 固 , 所 以 制 为 定 式 , 以 加 统 一 , 并 且 由 之 推 行 孝 慈 的 宣 传 。 明 代 的 儒 生 , 多 有 对 道 教 和 佛 教 参 与 民 丧 俗 抱 批 评 态 度 的 , 但 并 没 有 能 够 阻 塞 其 源 。

有 位 叫 王 朗 川 的 说 : 「 今 世 丧 家 , 用 僧 道 作 斋 , 或 用 水 陆 会 , 写 经 造 像 , 云 为 死 者 减 罪 恶 , 必 生 天 堂 , 受 种 种 快 乐 ; 不 为 , 则 入 地 狱 。 甚 者 , 日 则 孝 子 沿 街 随 僧 迎 经 , 夜 则 破 狱 照 星 。

或 作 人 物 戏 具 , 讲 经 唱 法 ; 或 男 女 夜 出 迎 灵 。 法 禁 不 能 , 理 喻 不 晓 。

士 人 家 变 复 为 此 , 曰 未 能 脱 俗 , 聊 复 尔 尔 。 」 ( 明 ● 王 朗 川 《 言 行 汇 辑 》 ) 他 所 说 的 士 人 家 , 主 要 指 那 些 读 过 儒 书 的 士 大 夫 , 他 们 作 为 儒 门 中 人 , 照 理 应 该 维 护 圣 人 的 教 诫 , 不 找 僧 人 和 道 士 参 与 葬 礼 , 但 却 不 能 实 行 , 全 是 为 了 从 俗 。

道 门 的 葬 礼 有 相 当 完 整 的 仪 式 , 不 过 在 民 间 施 行 中 , 渗 入 了 许 多 民 间 的 因 素 。 道 教 的 葬 仪 , 严 格 来 说 , 属 於 斋 的 范 畴 。

不 过 从 宋 以 后 , 醮 的 影 响 超 过 了 斋 法 , 人 们 习 惯 上 也 称 它 为 打 醮 了 。 无 论 是 道 门 人 士 化 去 , 还 是 为 一 般 信 士 亡 过 , 都 有 相 应 的 斋 醮 。

比 如 , 全 真 龙 门 派 祖 师 邱 处 机 化 去 后 , 门 人 为 之 举 行 灵 宝 黄 斋 仪 。 《 红 楼 梦 》 第 十 三 回 写 到 秦 可 卿 死 后 , 择 准 停 灵 四 十 九 日 , 既 请 了 一 百 另 八 位 僧 人 诵 经 , 又 请 了 九 十 九 位 全 真 道 士 打 四 十 九 日 解 冤 洗 业 醮 。

当 然 那 里 描 写 的 是 贵 族 之 家 的 排 场 , 一 般 民 众 , 或 到 宫 观 中 打 上 一 两 场 醮 , 或 请 道 士 上 门 做 法 事 , — — 比 较 多 的 是 做 七 , 即 逢 亡 过 后 每 七 天 做 一 场 法 事 , 从 头 七 做 起 , 多 的 做 到 七 七 , 一 般 的 做 到 五 七 , — — 都 是 常 有 的 事 。 道 门 斋 仪 内 容 极 为 丰 富 。

单 看 宋 代 重 编 过 的 《 无 上 黄 箓 大 斋 立 成 仪 》 及 诸 种 灵 宝 大 法 , 其 葬 仪 之 完 善 , 仪 式 之 丰 满 , 简 直 让 人 瞠 目 出 舌 。 明 代 由 朱 元 璋 亲 自 审 定 的 仪 式 , 比 较 精 减 。

它 们 分 为 建 醮 一 日 和 三 日 两 种 。 以 一 日 言 , 也 仍 包 括 十 五 个 节 目 : 1 . 发 直 符 , 2 . 安 监 坛 , 3 . 诵 经 , 4 . 请 师 , 5 . 降 神 通 意 , 6 . 关 灯 , 7 . 召 亡 沐 浴 , 8 . 参 礼 咒 食 , 9 . 设 食 祭 孤 传 戒 , 1 0 . 设 醮 , 1 1 . 献 供 , 1 2 . 祭 酒 , 1 3 . 读 疏 , 1 4 . 送 神 , 1 5 . 化 财 满 愿 。

这 已 经 大 大 简 化 , 将 几 项 内 容 合 为 一 项 。 不 过 , 从 民 间 的 实 际 施 行 看 , 视 事 主 资 产 的 丰 寡 , 举 行 仪 式 时 间 的 长 短 , 而 有 种 种 变 化 , 而 且 在 与 民 间 文 化 长 期 互 动 的 过 程 中 也 采 纳 吸 引 了 若 干 一 时 一 地 民 间 文 化 和 习 俗 。

从 民 间 风 俗 的 角 度 看 , 道 门 葬 礼 有。

5.道教葬人法

道教葬礼 道 教 从 一 开 始 形 成 , 就 从 事 或 参 与 葬 礼 。

以 后 道 门 葬 礼 , 或 者 说 道 教 对 葬 礼 的 参 与 , 成 为 中 国 民 俗 的 一 部 分 。 中 国 人 重 视 养 生 送 死 。

儒 家 所 说 的 慎 终 追 远 , 就 是 重 视 死 亡 与 追 念 先 祖 的 连 接 , 要 求 通 过 一 定 的 仪 式 加 以 表 现 , 也 加 以 强 化 其 间 的 观 念 。 儒 家 的 礼 仪 , 比 较 具 备 理 性 色 彩 , 而 民 间 以 及 上 层 社 会 , 都 有 一 些 带 有 宗 教 性 的 仪 式 。

其 中 主 要 是 让 亡 灵 得 到 安 宁 , 同 时 要 人 鬼 分 途 , 死 亡 的 阴 影 不 再 笼 罩 活 人 , 保 证 活 人 的 平 安 。 同 时 , 古 人 又 重 视 死 者 的 亡 灵 能 够 上 天 堂 , 与 诸 神 和 先 祖 同 在 。

西 汉 文 帝 时 下 葬 的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帛 画 中 , 有 引 导 妇 人 即 墓 主 过 一 桥 走 向 天 堂 , 前 有 一 人 奉 献 一 盘 , 盘 中 盛 金 丹 的 场 景 , 可 见 当 时 人 已 经 将 亡 灵 升 天 与 方 士 ( 即 道 教 的 前 身 ) 的 烧 炼 金 丹 、服 食 成 仙 的 观 念 结 合 在 一 起 。 这 些 都 是 后 来 道 教 葬 礼 形 成 的 重 要 观 念 基 础 。

早 期 道 教 教 派 主 要 在 民 间 活 动 , 所 以 参 与 民 间 的 葬 礼 几 乎 是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 比 如 墓 门 解 除 ( 一 种 为 死 者 墓 室 举 行 的 法 术 仪 式 , 意 在 使 人 鬼 分 途 , 同 时 也 包 含 镇 墓 功 能 ) , 解 除 复 连 ( 使 造 成 死 亡 的 厄 运 和 晦 气 不 干 扰 活 人 ) , 都 是 经 常 性 的 活 动 。

以 后 在 发 展 中 , 葬 礼 的 内 涵 逐 渐 突 出 孝 的 主 题 。 强 调 经 过 道 士 作 法 , 使 亡 者 早 升 天 堂 , 使 已 亡 的 祖 先 早 日 脱 离 幽 冥 之 苦 。

这 类 活 动 , 很 早 就 成 为 民 间 常 行 的 风 俗 。 唐 代 , 玄 宗 时 规 定 , 不 准 士 庶 之 家 平 时 与 僧 尼 道 士 往 来 , 但 在 家 中 的 吉 凶 需 作 斋 时 , 先 於 州 县 陈 牒 通 知 寺 观 , 才 能 准 许 前 往 。

可 见 , 凶 事 用 僧 道 , 在 当 时 早 成 风 俗 。 明 代 , 朱 元 璋 重 视 道 教 及 佛 教 在 民 间 丧 葬 习 俗 中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 但 认 为 应 当 制 为 定 式 。

所 以 他 让 人 编 纂 《 大 明 立 成 玄 教 斋 醮 仪 》 , 并 且 亲 为 撰 序 , 称 : 「 官 民 之 家 , 若 有 丧 事 , 非 僧 非 道 难 以 殡 送 。 若 不 用 此 二 家 殡 送 , 则 父 母 为 子 孙 者 是 为 不 慈 , 子 为 父 母 是 为 不 孝 , 耻 见 邻 里 。

」 这 位 一 度 做 过 和 尚 的 皇 帝 知 道 民 间 用 佛 道 二 教 送 葬 的 习 俗 根 深 蒂 固 , 所 以 制 为 定 式 , 以 加 统 一 , 并 且 由 之 推 行 孝 慈 的 宣 传 。 明 代 的 儒 生 , 多 有 对 道 教 和 佛 教 参 与 民 丧 俗 抱 批 评 态 度 的 , 但 并 没 有 能 够 阻 塞 其 源 。

有 位 叫 王 朗 川 的 说 : 「 今 世 丧 家 , 用 僧 道 作 斋 , 或 用 水 陆 会 , 写 经 造 像 , 云 为 死 者 减 罪 恶 , 必 生 天 堂 , 受 种 种 快 乐 ; 不 为 , 则 入 地 狱 。 甚 者 , 日 则 孝 子 沿 街 随 僧 迎 经 , 夜 则 破 狱 照 星 。

或 作 人 物 戏 具 , 讲 经 唱 法 ; 或 男 女 夜 出 迎 灵 。 法 禁 不 能 , 理 喻 不 晓 。

士 人 家 变 复 为 此 , 曰 未 能 脱 俗 , 聊 复 尔 尔 。 」 ( 明 ● 王 朗 川 《 言 行 汇 辑 》 ) 他 所 说 的 士 人 家 , 主 要 指 那 些 读 过 儒 书 的 士 大 夫 , 他 们 作 为 儒 门 中 人 , 照 理 应 该 维 护 圣 人 的 教 诫 , 不 找 僧 人 和 道 士 参 与 葬 礼 , 但 却 不。

6.道士礼仪是什么

道士,遵从的是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最重要的礼仪是斋醮礼仪,内容共分十个方面:

(一)早晚坛功课

道教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

(二)祝将科仪

常用于道教早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祝为恭请之意,将即神真;祝将是恭迎神真登临坛场。

(三)祭孤科仪

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

(四)祝寿科仪

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时的科仪。祝为庆贺之意,寿为寿辰,祝寿即庆贺祖师寿辰。

(五)庆贺科仪

亦为道教用于祖师圣诞之日的科仪。庆为庆祝之意,庆贺即庆祝祖师诞辰。一般在祖师圣诞日白天举行。

(六)接驾科仪

道教专用于玉皇巡天之晨的科仪。接为迎接之意;驾为圣驾,指玉皇大帝;接驾科仪指迎接玉皇大帝时所行的朝科。

(七)大回向科仪

常用于道场圆满时的一种科仪,是为道场圆满做的总忏悔。

(八)进表科仪

进表亦称“化表”、“焚疏”,是道教斋醮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仪,广泛应用于各种大犁的斋醮活动中。例如金箓、玉箓、黄箓,或者大型醮会,均要举行此仪。

(九)水火炼度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炼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

(十)灯仪

道教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指以灯为丰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行。包括:九幽灯仪、北斗灯仪、本命灯仪、血湖灯仪等。

以上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道教礼仪”词条。

7.中国人的丧殡习俗与道家鼻祖老子有关吗

一: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中国传统中人死后的第七日 其魂魄会回来家中以作最后的怀缅,家人会为「他 」准备 其生前 最喜爱 的食物 及物件 以作 最后的致意,中国人称这天为「头七」。 二: 丧葬礼仪习俗-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

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仪式。

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有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

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三:“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

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

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

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

“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

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

“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死后百日头上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

这天死者的一般亲戚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近亲中的晚辈如侄儿、外甥、已出嫁的女儿等必须上坟祭祀。在陕北的延长县一带,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坟上去请灵,去时头顶木盘,内放一个大蒸馍,馍上插根高粱杆,杆的顶端夹一长方形的自纸,上写“恭请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位”(或显妣*氏**孺人之神位),当地称为“牌位子”,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仍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返回,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

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

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

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

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

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

道教的礼仪葬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