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最常用的交际礼仪

0 2024-08-17 10:1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佛教礼仪中,在家居士最常用的是什么礼仪

一、起床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心中应该想什么呢?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这都非常重要。

很多人修行,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他已经起床了,牙都刷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么?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么,那就是佛法。

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己:“我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将会不断地向上。

我要成为一个欢喜的人。”先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心,时时刻刻都可以这么去想,告诉自己要断掉烦恼,要成佛。

那么,你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开头的一颗菩提种子,已经种下去了。

佛法是通的,对世俗的人,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我会告诉他,可以这么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开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作为佛教的居士,接下来,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忆念三宝。

没有这样的忆念,你今天一天都会觉得离三宝很远。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

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宝,这样我们离三宝才会越来越近。然后,告诉自己:“起床。

不要赖在床上。”徐徐地起床。

倘若是作为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洗漱的东西。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

修行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佛门的仪规,第一先要早起。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没时间,很紧张,那往往是因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钟。如果早起三十分钟,你会觉得自己多了很多时间。

你会在那没有人打扰的三十分钟里,把很多事情解决掉。起来,先洗漱。

要把佛法用到这里边去,第一你就要先想到节约用水。不要乱消耗,本身也是培福。

牙在刷,水还在白白地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仪规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让自己不断地向上。二、上香洗漱完了,起码的,肯定要给佛上香。

那么现在就要说到上香的礼仪。无论是到庙里上香,还是在自己家里的佛堂上香,都有礼仪。

平时在家里上香,不必烧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为三柱香烟太大。

一柱清香,就代表着一片虔诚。很多人不会拿香。

应该把点燃的香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一举,举到眉心,然后上香。三、礼拜接下来肯定要礼拜。

礼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说一说合掌的仪规。

很多人不会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简单:两手的指尖先合起来,然后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

掌的高度就是当胸,双肩放松,打开你的肘。礼拜的姿势,很多人学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示范了。

如果你们想再规整地学习一下,可以看相关的书和光盘。一般我们礼拜,是礼三拜。

其实,拜三拜,起来一问讯,这只是一礼。真正的礼佛三拜,是拜九拜,这才是一个大礼。

四、诵经这时候,你可以诵经。早晨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诵《金刚经》,诵《大悲咒》,或者诵三遍《心经》……都好。

跪在佛前诵也行,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坐在那里诵也行。诵经的时候,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

诵经有两种重要的方法。一种叫止诵,一种叫观诵。

止诵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观诵。

观诵,比如诵《心经》时,“观自在菩萨”,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或者诵《弥陀经》时,诵到各方有佛,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看到东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这个佛堂,忘掉你这个家,忘掉这个地球,这就是观。如果止诵,就不要去思维,不要去分别;如果观诵,就要思维法义。

比如诵《金刚经》,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呢?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当然,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诵经的时候,只是一刹那间而过。

为了能够观诵,平时你要去听闻讲《金刚经》,了解其中的意思。诵经后,我们要回向,回向给谁呢?给所有众生。

不要只想着你自己。不要想着:“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刚经》吧。”

如果你腿疼,你要想着:“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样腿疼的众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扩开,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

如果在你身上打转,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

不是去执著什么,而是放弃、舍掉。回向之后,再礼佛三拜,结束你的功课。

五、早餐下来,作为家庭主妇的,就是要做早餐了。我们现在的人很懒,大多睡到九点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轻的人,不做早餐。

医学上说,早餐如果不吃的话,心脏负荷会超重,而且特别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几乎不吃。

当然我们也不必强求谁。可是,你想身体健康、精神百倍,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早餐时,你不应该想到:“天天给先生做早餐,给孩子做早餐……多麻烦。

2.佛教常用的礼仪有哪些

佛教常用的礼仪有: (一)合掌这是佛教徒的普通常用礼节。

亦称合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以 表由衷的敬意。

(二)绕佛围绕佛而右转,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圈、千圈,表示对佛的尊敬。(三)五体投地也称五轮投地。

“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 最高礼节。

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 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

藏传佛教的五 体投地,则幅度很大。

3.佛教礼仪有哪些

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四、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

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4.佛教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礼节

法师开示: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方法。

2、操手

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具体方法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3、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至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4、问讯

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5、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暮课诵,又名早课、晚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大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齐诵《阿弥陀经》或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及蒙山施食等。

6、过堂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云彩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现在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

5.佛教的礼仪有哪些,佛教礼仪基本常识,佛教礼仪忌讳

佛教有哪些礼仪?

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佛教中最常用的交际礼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