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的含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礼仪的核心是倡导人们要修睦向善。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
扩展资料;
礼仪的由来有以下2种观点:
1、礼仪起源于祭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2、礼仪为是表达自身感情而存在的。
在没有礼仪存在的时候,人们祭祀天地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敬畏,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如同语言一般,因为需要才产生的,后来拓展开始向长辈行礼来表达本身的敬意,
在后期贵族阶层出现,扭曲了礼的意义,使之在不尊敬的情况下使用来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礼丢失了本质而变成了礼节。存有敬意施礼才是真正的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仪意义
2.礼仪的含义
1.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2.礼仪的特点 2.1. 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 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
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
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2.2. 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
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2.3. 礼仪具有广泛性特点 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
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2.4. 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
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
所以交际礼仪的沿习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礼仪虽然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它也毫不例外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社会交往的扩大,各国民族的礼仪文化都会互相渗透,尤其是西方礼仪文化引入中国,使中华礼仪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发生了更文明、更简洁、更实用的变化。 3.握手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应注意握手时间要适可,握力轻重适度,握手部位要合适,握手时态度要诚恳热情,同时要注意握手的先后顺序。
3.2.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 时握手注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
握手时双目注视着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3.3.遇见朋友要先行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
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 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 住对方的,以示敬意。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4.服饰与个人形象的关系: 4.1.男同志的礼服为上下同色同质的毛料中山装,配黑色皮鞋或民族服装 ,在国内参加对外活动时,男同志可穿中山装、西装或各民族的服装,夏季除穿中山装、民族服装、西装外, 还可穿两用衫。 女同志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民族服装、中式上衣配长裤,旗袍和连衣裙等,夏季也可穿长、短 袖衫配裙子或长裤。
4.2.(1)平时穿任何服装均应注意清洁、整齐、挺直。(2)任何情况下都不应穿短裤参加涉外活动。
(3)参加各种活动,进入室内均应摘帽,脱掉大衣、风雨衣、套鞋,并送存衣处。(4)在室内一般不要戴黑色眼镜,不得赤脚或只穿内衣,睡衣、短裤接待客人。
4.3.男同志一般可着黑色或深色中山装,女同志着深色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不戴 装饰、首饰。 5.白金法则和3A法则的内容: 3A法则具体内容: 1、接受对方(Accept) 接受对方的三个要点:⑴接受交往对象;⑵接受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⑶接受对象的交际礼仪。
2、重视对方:(Appreciate) 3、赞美对方:(Aadmire) 白金法则:白金法则的内容是“别人希望让你如何对待他,你就如何对待他,”其本质是以顾客为中心,满足消费需求,为顾客创造价值,使顾客价值最大化、顾客成本最小化。
3.礼仪的基本含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礼仪礼貌礼节仪式仪表的含义,区别和联系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
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
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礼貌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品质和行
为。礼貌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
文明修养。礼貌总是在一个人接人待物的过程中,通过仪表、仪容、
仪态及言谈举止来体现的。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
会生活正常秩序的客观条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难免发
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能够讲究礼貌,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矛盾
就容易得到化解,生活就会充满友好和温馨。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民族,处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行为环境中,表达礼貌的形式会有所
不同,但在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在诚恳、谦恭、
和善、适度的要求上也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出言不逊、
冷漠自负、动作粗俗,就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他肯定是没有礼貌
的。礼貌应当是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真实体现,对人的尊重友好
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表面虚伪的客套不是礼貌。讲礼貌应当做到彬
彬有礼、落落大方,热情过度、过分殷勤、低声下气,并不是礼貌。
礼节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致意、祝愿等惯用的规
则和形式。礼节是表示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外在行为规范,是礼貌
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与礼貌相比,礼节处在表层,
礼节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动作、行为。但这并不是说,礼节仅仅是一种
表面形式,而是说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
现出来。比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
来体现;欢迎他人的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时起立、握手等礼节来
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借助这些礼
节,对他人尊重与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懂得礼节,在与
别人交往时,心中虽有对别人尊重的愿望却无法表达。因此,礼节不
单纯是表面上的动作,而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礼仪与礼貌、礼节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说礼貌侧
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强调的就是这种品质的外在表
现形式。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
意,却不知怎样去表达,因而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尴尬、紧张、手
足无措等。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
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
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深些,它侧重于社会交
往中,人们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多用于
较大规模或较为隆重的场合。礼貌礼节多指交往过程中个别的行
为,而礼仪则是指社交活动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程序、方式来表现
的完整行为。一般说来,礼节产生于礼仪之前。最初的社交活动规
模较小,礼节也较为简单,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化和现代化,交往活
动越来越频繁深入,礼节也越来越复杂,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些约定俗
成的礼节程序,礼仪就从礼节中自然而然地游离出来
5.礼节礼仪有什么含义
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词,它们虽有联系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礼仪? 它的核心是什么?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这是首先需要弄清的问题。礼的含义“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
“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3)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4)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
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礼貌的含义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从道德、社会风尚方面来研究礼貌,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各种公共场所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二是各种个人交往中最起码的礼节;三是个人私生活中起码应有的行为习惯。
礼貌的主要内容包括:遵守秩序,言必有信,敬老尊贤,待人和气,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礼貌的内容既是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商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礼节的含义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敬、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惯用形式,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从形式上看,它具有严格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例如,在某人生日那天,他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对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或给他送上生日贺卡,或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生日蛋糕等等,这是礼节;在宴会服务时,服务员送茶、斟酒、上菜、送毛巾等按照先宾客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等程序进行,这也是礼节。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礼节也是各式各样的,日常见面礼节就有鞠躬礼、点头致意礼、举手注目礼、握手礼、吻手礼和接吻礼等。虽然现代社会的交际礼节有从简及趋向一致或相通的趋势,但是,各国人民的文化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起来就存在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习惯。
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意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在交往时必须注意尊重对方,以避免出现“失礼”的行为。礼仪的含义 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
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
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例如,在接待外宾时鸣放礼炮;外宾到达宾馆时,服务小姐在宾馆门前列队站立、微笑、鼓掌等。
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了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
6.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礼仪的概念与内涵
1.礼
本意为敬神,今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是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礼特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今天,礼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既可指为表示敬意而隆重举行的仪式,也可泛指社会交往中的礼貌和礼节。
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恭、关心、体贴之意。
2.礼貌
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通过言谈、表情、举止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言谈、表情、姿态等来表示对人的尊重。
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两个部分。礼貌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微笑、点头、欠身、鞠躬、握手、正确的站姿、坐姿等;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如使用“小姐”、“先生”等敬语,“恭候光临”、“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谦语,“哪一位”、“不新鲜”、“有异味”、“哪里可以方便”等雅语。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不仅有助于建立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能够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我国古代把“温良恭俭让”作为衡量礼貌周全与否的准则之一。(即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3.礼节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有礼貌、尊重他人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礼节。如尊重师长,可以通过见到长辈和教师问安行礼的礼节表现出来;欢迎他人到来可以通过见到客人起立、握手等礼节来表示;得到别人帮助可以说声谢谢来表示感激的心情。
借助这些礼节,对别人尊重友好的礼貌得到了适当的表达。不掌握这些礼节,在与人交往时虽有尊重别人的内心愿望却难以表达,所以,我们应掌握正确(规范)的礼节,正确地表达意愿。如果只是富含礼貌之心却不懂得具体表达的礼节则容易失礼。
4.礼仪
通常是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
《辞源》:“礼仪,行礼之仪式。”礼仪就是表示礼节的仪式,这种仪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5.仪式
指在一定场合,表示郑重、敬意、友好而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化行为规范的活动。(例:开幕仪式、颁奖仪式、签字仪式、结婚仪式)
6.礼宾
即“以礼待宾”之意。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涉外活动中,主方根据客方人员的身、地位、级别等给予相应的接待规格和待遇,称为礼宾或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