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正规的跪拜过程
1拜佛礼仪 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详,生起了一份庄严与宁静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进入大殿,礼佛三拜,表达 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
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 、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
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
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
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
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2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 大德拜佛示范 两膝随即跪下。
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
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3拜佛姿势 1、佛者“觉”也,拜佛[2] 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
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
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
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
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
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
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
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
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
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
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
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
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
2.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佛教是合十礼,道教是抱拳礼 ,其主要的不同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跪拜动作的正确姿势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观想后,弯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把)。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把),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把,合共叫“两把半”。这是老名词)。
3、以头垂叩於两掌中间拜垫上,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
4、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左掌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立起。
5、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
二、道教三跪九叩的动作和讲究
1、进入殿堂面对神像,两手计于两腿侧、两脚并拢、离跪垫三步远距离。
2、头脑虚领有冲天之势、下额内收、舌顶龈交,含胸拔背而虚心下气,手掐子午而接通阴阳。(手掐子午就是左手抱右手,左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按在右手 无名指根节即九宫之位处,右手拇指少商穴内侧扣住左手拇指指肚,以此沟通手 肺经气和手少阳三焦经气,达到阴阳相和。男女左右手相反;是为手上太极;亦 称太极阴阳手)合于脐下一寸三分处。
3、迈出左脚、跨出右脚;要求举步轻灵、沉住气,三步走到跪垫前、两脚站定,弯腰鞠躬的同时拱手。此时手型是左右相合的太极阴阳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胸,在嘴前上下位置;然后两手徐徐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 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
4、在右手画半圆的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 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接于右手劳宫穴之位、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 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轻慢的叩三下;腰背形成弧形,命门处向外突出,整个脊背像张弯弓一样,此一动作过程叫做“一 跪三叩”。
5、起身,左手先护住心,右手再起,合成太极手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七脚尖三,脚底涌泉穴成涵空状态,有利于真气上长升和下降;两脚前后虚实分明。双手合住 向前向上拱起、沉肩坠肘;到嘴前上下处,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左手揸入右手,此一动作过 程为“二跪六叩”。
6、再起身,左手护住心,右手随着而起,合成太极于腹部气海或丹田前, 脚踏实地,力量分配为脚跟与脚尖前三后七,双手向前向上起,高不过眉、低不 过胸,两手下降至胸前;左手护胸,右手从左手中分出来,向右向下画半圆。同时身体下蹲,右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按在跪垫前沿上,左手揸入右手,左手拇指 接于右手劳宫穴之处,左手其余四指盖于右手背上,在做手上这一过程的同时, 膝盖跪上垫子,脑门印堂穴向两手合谷处靠近,头点三下,合为“三跪九叩”。
7、起身打拱鞠躬,先退左脚一步;再退右脚一步,两腿靠拢立正,弯腰打拱鞠躬而退出宫观外。
扩展资料:
佛教跪拜礼仪的由来:跪拜,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到整个东南亚,跪拜是一种象征谦虚的东方文化。其实,跪拜之礼流行于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都有行跪拜礼的习俗。古印度时大众认为,一个人需要经常检讨反省自己,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懂得反省,一个傲慢的人,昂首挺胸、目中无人的时候是没办法反省的。
道教跪拜礼仪的由来:道教叩拜礼是对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礼仪百度百科-道教礼仪
3.佛教的跪拜礼要点及图片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第三.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第四.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第五.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第六.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第七.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4.佛教怎么叩拜
佛教行“叩拜”礼时双掌合十在胸前并平胸端直,弯腰伏地后跪下叩头,然后起身伸起两手过额承空,收手以合十收礼,整个动作不紧不慢,谦卑恭敬,而且每一个具体动作都包含着自己的含义。作为叩拜礼仪起首式的“合十”本来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佛教沿袭使用。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所以有分别使用两手的习惯;但是如果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所以通过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和衷心敬意;除此表示外,双掌合十也表示事理契合的意思。“合十”跪地后叩头时要求身体的两手、两膝和头五个部位一齐着地,佛典里也叫做“五体投地”,表示虔诚到了极点。
据著名的大唐高僧唐玄藏所著《大唐西域记》记载,在佛教的九种礼拜仪式里,这种“叩拜”礼仪是最高级的礼节。叩完头后起身两手伸手过额承空的礼仪在佛典中称为“顶礼”,意思是表示已经用自己最为尊敬高贵的头去触碰了佛尊中最为低卑的佛脚,“以我所尊,敬彼所卑”,从而表达对佛陀的无限敬奉之意。“顶礼”后以“合十”收礼,如此步骤方才完成一个完整的佛教叩拜礼仪。
5.佛教的跪拜现象怎么解释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跪拜?
那一定是无比深重的恩德,或无比威严的权势!
在古代,对恩重如山的父母和操有生杀大权的权贵我们都要不由自主的行跪拜之礼。
而在原始的佛教里,佛教一没有强权,二没有欺骗,人们只是由于对于佛教给予人们的智慧和恩德心生无比的感激,便发自内心的用人们所能做到的最高的礼节向他们学习的对象佛法僧三宝进行礼拜,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佛都还能令到当下的人们心生敬仰吗?
汗牛充栋佛典已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持诵,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人了解佛教博大的真实境界。
而对于佛教传承下来的独特的跪拜礼仪,现已被证实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利益。纵然你不是一个信众,你也不能否定通过跪拜礼仪,可能达到养身治病的目的。
如果您愿意了解,您一定会对佛教跪拜礼仪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现下最为流行的一些学者,抑或诸如曲黎敏,中里巴人等养生专家向人们传授的一系列养生锻炼体操中,竟然有很多都类似从佛教跪拜礼仪中分解出来的。
6.上香跪拜、君臣跪拜等的礼仪与姿势
上香跪拜礼仪
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君臣跪拜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7.佛教礼仪中的正规拜佛礼,应该是怎样的拜法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 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8.佛教如何叩拜
汉传佛教拜佛: 1、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 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约八寸; 2、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跨于蒲团上; 3、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4、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5、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6、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故曰头面接足体) 7、以两手屈指翻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8、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9、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10、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和掌之状; 11、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开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两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在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置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连,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置右手之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要略一低而已,手便散开而退。
9.佛教磕头的礼仪是怎么回事
拜佛的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1.忏悔罪过,2.修持禅定,3.感恩礼敬。
佛教中常有批评只知瞌头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惭愧者,那种拜佛,不过是如鸡吃米、如捣蒜头。只有动作没有用心,对於身体健康,虽也有用,对於人格的提升则不起作用。真忏悔是发自内心恳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场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礼拜时的道具,是伟大人格的象徵。对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萨的圣像,具有证明我们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与菩萨的法身,遍处都是,永远都在。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地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著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的敬礼,又称为顶礼。
弯腰低头是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许多的错误。一般人是很难向人低头的,何况还要把额头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伟大的,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众生把大地踩在脚下,把不要的垃圾丢给大地,大地却提供我们无穷尽的资源,我们如此的享用了大地,无以为报,是否应该心诚意敬来感谢大地呢?其实,我们如果能够饮水思源,应该要感谢感恩的人实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会往下低头的,愈成熟愈饱满的,头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秆,倒是头昂天外挺得笔直的。如此想通了,低头礼拜也就不难了。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头不低还真过不了身,不肯低头而趾高气扬的人,往往会阻难重重,撞成鼻青眼肿乃至头破血流,还不知究竟错在那里。
一般人向位高权重的人士低头,较为容易,对於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够低头,就必须具有大修养的工夫了。古时候的一些仁君贤臣,能够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礼贤下士,给一般庶民予礼遇尊重,因而才能获得贤士们之辅弼效命,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现代人,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还是需要礼貌的尊敬。对长辈及上司低头,是受大家认同的,对於夫妻之间及属下之前的低头礼敬,也不能说是不应该的。
犯了错误,当以礼佛来忏悔,心绪烦躁,当以礼佛来定心;得到了利益,当以拜佛来感恩。拜佛的动作,实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