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礼仪行为

0 2024-07-16 19:50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

2.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

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

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

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3.中国的传统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

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

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

结婚时夫妻礼仪。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

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9、鞠躬礼 垂手,躬身。

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

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

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

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

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

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

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4.中国传统礼仪都有什么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

“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

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

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

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

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

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5.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礼仪

丧礼

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P><P>;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

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

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

婚礼

一、纳采:إ

三、纳吉:

四、纳征:

五、请期:

六、亲迎:

6.中国的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礼仪丧礼有关历代帝王的丧礼,历代文献有极丰富的记载,从秦朝至清朝,皇帝及皇室成员的丧葬情况,越来越复杂和排场,礼典备载,汗牛充栋。

限于篇幅,只选择封建社会晚期的两个王朝——明、清时期的帝王丧葬之礼,作一典型进行说明和归纳,用以代表整个封建时期的帝王丧礼情况。 明代皇帝丧礼,又称为大丧礼。

整个治丧过程,可分为遗诏、部议和仪注三大部分。清朝的皇帝丧仪,基本上沿袭了明制,但又结合了满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和古代典礼中的制度。

皇帝驾崩的当天,将卤簿、大驾全部设齐。大殓后,将大行皇帝的梓宫放在乾清官王、贝勒、贝子、公、公主、福晋等高级贵族人员各自回家进行斋戒,政府各部院大臣和官员要到本衙门宿舍中集体住宿斋戒,不许回家。

至于散闲官员,则齐集于午门斋戒住宿。 斋戒期满以后, 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

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作乐(即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指文艺表演),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服未除前,文件票拟用蓝笔,文件一律用蓝色油墨印刷。

京城自大丧之日始,各寺、观鸣钟三万次。 第二天,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

葬礼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陵无坟丘建制。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先祖的葬地也就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了。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许多英雄人物,则根据传说附会建筑许多纪念性的陵墓和陵庙,如河南推田的大吴(伏羲)陵、陕西黄陵的黄帝陵、湖南{需阝}县的炎帝陵、山东曲阜的少昊陵、河北高阳的颛顼陵、山西临汾的尧陵湖南宁远的舜陵、浙江绍兴的禹陵等等,帝王陵墓的出现,大约在战国中期。但由于当时诸侯割据争雄,人力物力分散,陵墓都较狭小,未见有陵园建筑。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原名“丽山”或“骊山”,前后修建了四十年,这种不惜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威严的做法,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只有元代皇帝死后深埋,然后纵使万马奔腾,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痕迹,使确切葬处成为永久的秘密,这是遵照蒙古习俗,当系例外。

此外,唐代埋葬帝王多因山为陵,不另起大型坟堆,高大的封土堆原本是山的象征,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还可考见或保存的帝王后妃陵墓尚多,比较著名的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文帝霸陵、汉武帝茂陵、汉光武帝原陵、蜀先主刘备惠陵、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文景帝修安陵、梁武帝修陵、陈宣帝显宁陵、隋炀帝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玄宗泰陵、杨贵妃墓、前蜀高祖永陵、南唐二陵、北宋八陵、南宋六陵、辽太祖祖陵、西夏王陵、金太祖陵、成吉思汗陵、明中都皇陵、明太祖孝陵、明成祖长陵、明神宗定陵明思宗思陵、清初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容妃墓、光绪珍妃墓等。觐见礼1.诸侯朝觐仪。

两汉时,同姓诸侯王来朝,天子往往以家人之礼相待,甚至宴饮言谈时都不太讲究君臣礼数。以后晋武帝泰始年间始规定,诸侯王每三岁一朝,朝礼皆执璧。

2.百官朝见仪。其一,臣下见君长之礼,为稽首,顿首五拜。

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头成礼。百官见东宫太子或亲王时,行稽首四拜礼。

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来皇宫辞行。其三,国家重臣,特别是那些方面大员来京朝见,鸿胪寺应优先立即带其进见皇帝。

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学士、尚宝司、六科部给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马、仪宾、锦衣卫指挥等官,患病超过三日者,都要身着公服到午门外行朝见礼。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医调治、并赐物慰问以及大臣考满有赐者均在行礼后还得面谢皇帝。

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门时,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逊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员遇着公、侯、驸马等人,应加以敬礼,立要旁立,行则后从;凡三四品官见到一品官的时候,应行逊礼,走和站立都必须在一品官的身后;五品以下的官员仿此类推。

除有宣召,一律不许出现僭越失礼的现象。其六,百官入朝门时,必须拱手端行,威仪整肃,不许私下与人客套寒暄与行礼,不准喧哗、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为。

入朝后,皇帝升座以后,任何人不得出声、谈笑、指指点点、东张西望。其七,百官入朝行礼和退朝下班时,一律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原则,不许径直穿越御道东西行走。

如在奉天门或午门行朝礼,有正当理由必须东西横向行走者,也务必要退到金水桥以南,才能通过。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还是坐,不许面朝南方。

违者以僭逆论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宫中道和五道上行走。

其十,所有正殿正门的中三道台阶,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践踏。其十一,百官朝参时,遇有皇帝圣谕教训时,必须专心致志,拱听分明。

其十二,与皇帝会面,有时也蒙赐坐。其十三,被赐坐的官员们,如遇有另外的官员向皇帝奏事时,必须起立,等奏事完毕才能重新落座,不许倨坐失仪。

还有太子见皇帝,有皇帝见太上皇和太后,有皇后、妃嫔见皇帝,有宫中侍从婢朴。

7.中国传统礼仪

中华大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商务社交礼仪 握手礼仪 握手礼节源于古代欧洲人向对方表明手中未带武器,表明亲切友好之意.其后成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我国也习以为礼. 在当今商务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见面礼. 握手的方式: 双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间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与腰部平齐,手握住对方时,应面带微笑地注视对方,彼此应寒暄几句。

握手时应注意: 1 不要三心二意,双眼要注视对方; 2 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 握手时不要拍对方的臂膀; 4 握手不可用力过度。 朋友强力推荐我看《赢在举手投足间》,说能学到很多礼仪知识:商务礼仪、政务礼仪、酒会礼仪等等。

看了一下效果不错,有助于迅速提升职场魅力。

8.谁知道中国传统礼仪有哪些

1.仪容仪表的清洁 清洁的仪表,得体的修饰,往往影响着工作的效果,不能忽视。

心理学上讲的“首因效应”,即人的知觉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顽固的心理定势,通常在30秒内形成的第一印象,对后期一切信息将产生指导效应。个人礼仪-仪容仪表的清洁: 清洁是仪容美的关键,是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今社会与人交往、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面容清洁 要求每日早晚洗脸,清除附在面部的污垢、汗渍等不洁之物。正确的洗脸方法有助于保持皮肤的弹性,保持血液循环良好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因此要注意洗脸的方法。

首先用温水先润湿脸部,然后用适当的清洁剂(洗面奶、香皂、洗面膏等),用手由下向上揉搓、打圈。手经过鼻翼两侧至眼眶周围正反打圈,从上额至颧骨至下颌部位反复打圈,由颈部至左、右耳根反复多次。

这是借助于光滑的洗面材料而起到对皮肤的按摩作用;再用温水冲净面部的洗面用料;最后用凉 水冲洗,令毛孔收缩。为了养护面容,平日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以保持足够的水分,防止皮肤粗糙干燥。

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使面部看上去红润。夏季要及时擦去脸上的汗,不要让其淌在脸上。

冬天在外出前要擦好润肤产品,以便保护肌肤。口腔清洁 保持牙齿清洁,要坚持早晚刷牙。

常规的牙齿保洁应做到“三个三”,即三顿饭后都要刷牙;每次刷牙的时间不少于三分钟;每次刷牙的时间应在饭后三分钟内。口腔异味影响交际,必要时可以用口香糖来减少口腔异味。

但应指出,在正式场合嚼口香糖是不礼貌的,与人交谈时,也应避免。每日早晨起床,空腹饮一杯淡盐水,平时多以淡茶鼻子清洁 在接待客人前,最好检查一下自己的鼻毛是否过长,以免有碍观瞻。

如鼻毛过长应用小剪刀剪短,但不要去拔。保持鼻腔的清洁,不要用手去抠鼻孔,尤其是在客人面前,这样既不文雅,又不卫生。

头发清洁 应该养成周期性洗发的习惯,一般每周洗2~3次即可。易出油的头发应该2天洗1次;干性的头发洗头间隔时间可稍长一些。

洗前先将头发梳理通顺,湿润后用洗发用品轻揉,最后冲洗干净。 初秋,往往会出现头皮屑增多、脱发、断发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一个夏季强烈阳光的辐射,风吹、汗渍等使头发正常生长受到影响。

所以在入秋前对头发要精心保养。可补充一些营养护发素等。

如发现发尖分岔,就必须及时修剪。在洗发时,洗发剂和肥皂不宜在头发上停留太长时间,因其性质属碱性,对头发会有损害。

梳头时,一定要留意,上衣和肩背上不应落有头皮屑和脱落的头发。手的清洁 在交际活动中,手占有重要的位置。

接待客人时,我们通常以握手的礼节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然后再伸出手递送名片等,客人总是先接触到我们的手,形成第一印象。通过观察手,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的修养与卫生习惯,甚至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应经常清洗自己的手,修剪指甲。手的清洁与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密切相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在任何公众的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雅观的举止。身体清洁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身体勿带异味。

常常洗澡是必要的,尤其是参加一些正式活动之前一定要洗澡。如果有“狐臭”,应及时治疗,避免在公务交往中引起交往对象的反感。

有些人喜欢使用香水,走到哪里香到哪里,这也是不礼貌的,所以在工作中最好不用香水。 2.笑容礼仪:笑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外露。

它具有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作用。笑容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亲切感和愉悦感。

初次见面,笑容是问候语;逢年过节,笑容是祝贺歌;交往有误解,笑容是道歉语;送别友人,笑容是欢送词。笑容是人们相互交融、相互感染的过程,能够创造出融洽、和谐、互尊、互爱的气氛,能够减轻人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

古语云“没有笑颜不开店。”微笑可以赢得高朋满座,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笑容程度 生活中,笑有微笑、轻笑、大笑以及羞怯的笑、尴尬的笑、嘲讽的笑等许多种,其中最美的是微笑。在礼仪交往中,经常要使用到几种不同程度的笑。

微笑。是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微笑是一种礼节,见面时点头微笑,人们会意识到这是尊重和欢喜的表示。

微笑是最富魅力的体态语言之一。发自内心的微笑是渗透情感的微笑,包含着对人的关怀、热忱和爱心。

情是微笑的一种重要内力,它赋予微笑以色彩、能量而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微笑是指不露牙齿,嘴角的两端略向上翘起,眼神中有笑意。

人际交往中为了表示尊重,相互友好,微笑是必要的。微笑是一种健康的、文明的举止,一张甜蜜的带着微笑的脸总是受人喜爱的。

轻笑。是指嘴唇轻启,露出牙齿,眼神中笑意更深的笑容。

在表示热情的欢迎、愉快的会谈、高兴与某人相识等情境下会使用轻笑。大笑。

大笑时眼睛变小,嘴巴张开。人们往往比较欣赏男士的开怀大笑,而女士在大笑时应用手略遮掩一下嘴部。

3.穿着方面的一些注意的事项: 任何服装均应注意清洁、整齐、挺直。衣服应烫平整,裤子烫出裤线。

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裤扣。

穿长袖衫衣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袖口不。

9.中国人的传统礼仪/都有那些

中华民族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我国的传统礼仪行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