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时的礼仪

0 2024-07-16 06:55 来源:www.xuanchuanyuan.com 手机版

1.过节应该注意那些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我们都有古老的一个传统,过年过节都会亲戚、朋友、同事送礼。现在,我们为了增进与客户的友谊,或许会还会考虑给我们的客户送一些礼品。如何送礼、该怎么送礼也就却成了我们的一个难题。真有“礼到用时方恨少,一到过节就犯愁”的感受。

在十七世纪,有一位著名的西班牙礼仪专家——伊丽莎白,她说:“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确实,“礼品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礼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交往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然而,礼品有着其一些特定的讲究或规矩,使礼品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我们,在工作和日常交往中选择礼品,还是需要将它进行合理的定位,就是把礼品看作是做什么用的。如:我们企业在搞公关营销活动时送的礼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推广企业形象,所以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宣传品。但是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打交道时就成了纪念品,需要使礼品能起到“睹物思人”的效果,这种情况下的礼品,就要考虑它的时效性要尽量的长,那么,食品类礼品的时效就不佳,或许刚刚消化就把某人给忘了。

所以,送礼还要考虑“入乡随俗”与 “换位思考”,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我们注意和重视的: 1.要考虑人家忌讳什么,不合时宜的礼品会坏事的。

我们虽然常说:礼多人不怪。其实,这种说法也不一定能站住脚,不合适宜的礼品使会受到责怪的。像我们这地方,就很忌讳给老人送钟、表之类的礼品,因为“钟”与“终”同音,“送终”可是老人最为忌讳的,这就是最不合时宜的礼品。

2.送给别人的礼品应该是对方所需要的、是对方所喜欢的。

我们都知道,给富人送钱不如给穷人送米,在送礼前需要揣摩和了解对方的需求,且不说是雪中送炭吧,也需要考虑人家是否喜欢你的礼品。

3.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合情、合理、合法。

送礼要量力而行,我们在送礼是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礼轻情义重”嘛,只要能表达出你的诚意就可以了。当然,即使有能力送也要讲究合情、合理、合法。平白无故的就给人家送礼,就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所以,我们一般都在过节时才送礼。至于合法,着大家都知道,行贿之类的送礼就不合法。

4.要有特色,做好能“人无我有”。

礼品要送在明处。俗话说:包子有肉有时候还真得放在褶上。随大流的礼品时不易得到重视的。因此,送礼还讲究一个特色:就是与众不同。

5.礼品要考虑如何包装,提升档次。

礼品如果不讲究包装,就会使礼品在档次上受到一些影响,好的礼品还要有好的包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礼品也同样需要包装。

2.过年时有哪些礼节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

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

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

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一、拜年的礼节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

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过早,可能人家还未起床,节日都有休息的习惯;太迟,正适人家吃饭,不方便。

下午应以一时至五时之间为宜。 向长辈拜年,最好安排在节日内,以示敬重。

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

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

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

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 举止、姿态要文明。

要做到文明大方有致,才能使主人喜欢你。不要坐在床上,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抓耳搔头,不要抠鼻抚发,不要抖动二郎腿,不要随意翻动室内物品,不要乱丢果皮,烟头等杂物。

接物要有礼貌。主人送茶,要起身双手接住,并道谢。

主人招待食品,可先让给小孩,然后自己取少量受用。 欢闹要有节制。

不宜大声喧闹,通宵达旦,以免影响邻舍,妨碍别人休息。要表示谢意,邀请人家回访。

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要赞美几句。临分手时,可发出邀请,表示回报的意思。

二、餐桌上的礼节 若你为客人,应邀赴宴时务必衣冠整洁,赴宴时间忌提前。若是应邀赴家宴,请不要忘了带件小礼物给主人。

若你为主人,在家请客,最好将客人随送的食品、酒类等,在就餐时请所有来宾品尝。 在就餐时,安排好客人座次也是一门艺术。

最好将主宾请在你右手落座,次之在你的左手。同时还要顾及男女宾客相互交错落座。

夫妇们双双坐在一起的座次不利于客人间交谈。尚小的孩子最好在母亲旁边落座,以便母亲照顾小孩。

请客时菜肴要丰盛,显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豪爽。餐桌上菜肴齐上,宾主共享。

一般菜肴位置不宜调换,必要时客人可端起饭碗来取食。在餐桌上交谈时,请务必用餐巾拭嘴,以避免食物粘在唇边影响形象。

如果是晚上赴宴,男士请不要贪杯,以免影响了主人的休息。 三、待客的礼节 接待客人是一门艺术,它要求主人讲究礼节,考虑周全。

接待客人需注意以下几点:事先做好准备,仪表要修饰。有客来访,主人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居室收拾干净,待客的必备物品如茶、茶杯、开水、水果、点心、毛巾等都要备齐,能清洗的洗净。对来访的客人,无论职位高低部应一视同仁。

主人要穿戴整齐(切忌睡衣),不能太随便。全家配合好,恭候客人到。

不管是哪位家庭成员的客人,全家。

3.过年应注意哪些礼仪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拜年最好穿新衣

旧时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为什么要穿红色呢,主要是为了趋吉避邪,甚至旧时妓女平时不能穿红衣裙子,但春节时都可以例外。

现在的拜年着装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还是讲究穿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戴全新,质地档次无妨。如果限于经济条件难以全新,亦需“全洁”,整洁干净。色泽上亮丽,妇女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忌讳穿一身黑或一身白。男士的鞋一定要擦干净、打鞋油。着新装的同时,别忘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4.春节的礼仪是什么

1、置天地桌

中国民间信俗。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

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禄福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

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中国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2、祀先祖

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3、烧炮

即烧爆竹,简称烧炮,是岭南历史悠久的民间风俗之一,在岭南地区一直沿袭,场景热闹非凡。是当地祭祝祈年,期望新年丰调雨顺的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烧炮声除旧迎新。

烧炮的仪式内容丰富,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4、年夜饭

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长久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5、接神

接神,传统民俗信仰之一。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中国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界,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接神

百度百科-烧炮

5.过节要注意哪些礼节

过节拜年的礼节

过春节有很多民间的风俗习惯,比如:扫房子,贴门画,写春联、放爆竹、吃年饭、发红包、相互拜年等等。

因为是喜庆节日,过节走亲访友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常规手段。

但是请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登门拜访做客时要有约在先,不要充当不速之客,给主人带来无谓的麻烦。

第二、登门拜访做客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不是主人再三挽留就不要留下来吃饭。

第三、登门拜访做客时要带一些礼物,应该便于携带,便于保存,价格要适中。

第四、登门拜访做客时不要随便到处乱看、乱转,要尊重主人家的日常习惯。

第五、登门拜访做客时最好不要带小孩,已免给主人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六、登门拜访做客时,作为登门拜访者还要讲究整洁自我,谈吐优雅,避免尴尬。

人的教养体现在不经意之处,一定要从小节着手加以注意。

6.春节的礼仪礼节有哪些

1、扫尘,新年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2、贴对联,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对联贴一于门上,为了增加节日气氛。3、贴窗花,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窗花。

窗花还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4、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一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放鞭炮,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7、拜年 ,每逢春节,小孩都要给家长拜年,家长会给小孩压岁钱,一家人在一起开心过大年。

8、包饺子,意思就是让一家人在一起永不分离。

7.关于过年的礼仪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

过节时的礼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