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山东人相处需要什么礼仪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
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
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
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
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
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
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
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主陪发言了。
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
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
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有多,特别容易喝醉。
比如有一种在酒席间斗酒的捉瓶子游戏本人就深恶痛绝。就是比赛双方一人一捆啤酒(10瓶),桌子中间放一瓶。
比赛的人没喝完自己的那一捆啤酒以前,不能碰桌子中间的那瓶。等自己的啤酒喝完了,先抓取中间的啤酒喝的算胜利。
这种玩法老狐狸只玩过3次,2胜1负。第二天别提有多难受了。
还有喝日子的,就是一年12个月,必须说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否则要喝酒,说的出别人喝。往往是还没说到10月份,人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
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
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
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鱼骨头作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
没喝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汤上来了,大家喝掉个子的杯中酒,吃饭,然后筵席结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老狐狸喝酒时间最长、最多的一次记录是从下午5点和两个哥们在大排档开喝啤酒,一直喝到凌晨5点,我们三个人一共喝了108瓶啤酒(为了凑梁山好汉108将的数)。
大排档老板连连称赞我们好酒量,给我们每人加送一大扎啤酒(一升多量),结果哥三个喝完后吐了半条马路。所以在山东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要喝个半斤八两吧?等酒席结束,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
2.和山东人相处需要什么礼仪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
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
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
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
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
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
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
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主陪发言了。
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
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
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有多,特别容易喝醉。
比如有一种在酒席间斗酒的捉瓶子游戏本人就深恶痛绝。就是比赛双方一人一捆啤酒(10瓶),桌子中间放一瓶。
比赛的人没喝完自己的那一捆啤酒以前,不能碰桌子中间的那瓶。等自己的啤酒喝完了,先抓取中间的啤酒喝的算胜利。
这种玩法老狐狸只玩过3次,2胜1负。第二天别提有多难受了。
还有喝日子的,就是一年12个月,必须说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否则要喝酒,说的出别人喝。往往是还没说到10月份,人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
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
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
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鱼骨头作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
没喝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汤上来了,大家喝掉个子的杯中酒,吃饭,然后筵席结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老狐狸喝酒时间最长、最多的一次记录是从下午5点和两个哥们在大排档开喝啤酒,一直喝到凌晨5点,我们三个人一共喝了108瓶啤酒(为了凑梁山好汉108将的数)。
大排档老板连连称赞我们好酒量,给我们每人加送一大扎啤酒(一升多量),结果哥三个喝完后吐了半条马路。所以在山东除了酒量小的,一般人一场酒要要喝个半斤八两吧?等酒席结束,大部分肯定是舌头大了、步子歪了。
3.请教山东人酒桌上的礼节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
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
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
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
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
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 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后每位先满上这样的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
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
主人一般要有一个开场白,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就是说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
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
这样大家在主人的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
但是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经常可以在饭店里面听到这样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
酒桌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此杯,该轮到主陪发言了。
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
这个时候,主人宣布礼毕,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注意了,这个自由活动可不是真的让你出去活动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
一般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一般第一轮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在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宾主的关系一下子能拉近许多。
但这个时候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此时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有多,特别容易喝醉。
比如有一种在酒席间斗酒的捉瓶子游戏本人就深恶痛绝。就是比赛双方一人一捆啤酒(10瓶),桌子中间放一瓶。
比赛的人没喝完自己的那一捆啤酒以前,不能碰桌子中间的那瓶。等自己的啤酒喝完了,先抓取中间的啤酒喝的算胜利。
这种玩法老狐狸只玩过3次,2胜1负。第二天别提有多难受了。
还有喝日子的,就是一年12个月,必须说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否则要喝酒,说的出别人喝。往往是还没说到10月份,人就开始胡说八道了。
酒桌上的鱼 一般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鱼。鱼在山东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
别看什么山珍海味,和鱼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图个吉利,“年年有余”嘛。
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个时候,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一般是“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吃鱼。
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的时候,其实是在说:酒席进行的差不多了,该结束了。鱼骨头作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
没喝过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尝尝,既好吃又不浪费。等汤上来了,大家喝掉个子的杯中酒,吃饭,然后筵席结束。
喝酒时间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 还有重要的一点补充一下啦:在我们那敬酒很少,你想跟哪位敬酒就拿酒跟他蹈酒,蹈几个蹈多少`那就是你的事了,不过蹈几个得说几句吉利话,比如给他蹈6个酒`就是66大顺咯,蹈一个他就得喝一个.喝完6个后还得再蹈一次,这次不喝.意思就是圆场的。
而在其他地方是敬酒就是跟他碰杯子,共同饮完这杯酒.在我们那这不叫敬酒,这叫陪酒.。
4.山东人的风俗有哪些
山东人的民风俗有那些?
山东风俗(一)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每到此时,各大公园、厂矿企业及大街小巷,均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入夜,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光华四射,美不胜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强烈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融入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加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 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叫“龙抬头”,意为龙兴治雨,风调雨顺。清朱蠡尊《日下旧闻考》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这一天,市民早起,炒“蝎子爪”(即豆子腌泡后)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男少儿都理发,以视精神,免除灾病;农村盛行用炉灰“打囤”,预祝丰收。这些习俗已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到清明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边,游人如织。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扫墓 清明扫墓,在阳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携纸、香和供品上坟祭祖,为祖坟添土,追念祖先。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到了唐代,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郊野扫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们都在清明日拜扫祖墓,京都人士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掉念去世亲人的日子。
5.山东人有哪些习俗
山东风俗 破五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
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每到此时,各大公园、厂矿企业及大街小巷,均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入夜,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光华四射,美不胜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
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强烈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融入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加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叫“龙抬头”,意为龙兴治雨,风调雨顺。清朱蠡尊《日下旧闻考》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这一天,市民早起,炒“蝎子爪”(即豆子腌泡后)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男少儿都理发,以视精神,免除灾病;农村盛行用炉灰“打囤”,预祝丰收。这些习俗已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
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
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到清明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边,游人如织。
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扫墓 清明扫墓,在阳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携纸、香和供品上坟祭祖,为祖坟添土,追念祖先。
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到了唐代,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郊野扫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们都在清明日拜扫祖墓,京都人士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掉念去世亲人的日子。
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
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刘桓公北征时,才将这种游戏带到汉族中来。
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
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现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
如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中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之句;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植树造林。
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已有“裕佛会”。
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
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
济南庙宇众多,在过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习。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
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
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
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
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
6.山东人家庭用餐的礼仪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
但本人作为一个山东人,浪迹酒桌十余年,发现山东人其实论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论饮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东北人。但是,山东人酒桌上的风俗和礼节多,喝法也多。
这些东西好坏搀杂,有些增进气氛,而有些则让人不喜欢,这里给各位说个一二。 先说入座。
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所以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的(就是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 在他的对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这两个位置各地叫法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就可以分辨出来。
这两个位置的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叠成圆筒形状,插在杯子里面的。
而主陪的餐巾则是叠成扇面状的。其位置的餐巾则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
整个餐巾的布局有点象是展翅的凤凰。定好了这两个位子,别的位置就好确定了。
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的,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开始倒酒。山东人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大碗喝酒。
这似乎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
你若是在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看到山东人用那种三钱的小酒盅喝酒,那纯粹是在扯淡。山东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究竟是什么人最先时兴起来的这种杯子无从考证,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
酒一般是白酒,度数一般是38度左右(山东人并不太喜欢喝高度酒)。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7.山东人有什么习惯
山东人见面叫“二哥”“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是个堂堂的数字,以它为称谓,总含有蔑视、贬评的含义,如:小二哥(酒店伙计)、二大人(官者之弟)、二大爷(横行乡里者)、二流子(地痞)、二小(奴仆)、二本(汉奸)、二水、二手货、二婚头(再婚妇女)、二毛子(洋人)、二奶、二房(妾)、二杆子(鲁莽之人)、二混子、二汉(男佣人);形容品质恶劣低下,则为“二虎八蛋”、“二性”、“打二五眼”、“二百五”、“二不楞登”、“二乎”、“二流大挂”、“二蛋”。
但与山东人打交道,则必需称其为“二哥”。称“大哥”反而不高兴。
这是为什么呢?一说老大为鳖。民间对鳖奉若神灵,而内心则是厌恶的,以为其寿百千年,必有灵,故称百岁之人为属鳖的,平时也以鳖为詈语。
二说因为武大郎。《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山东,其中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武松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武大的猥琐,令人羞耻;武二的正气,刚烈,嫉恶如仇,令人称赞,堪为山东大汉的代表。三说因为老大憨。
俗以为,弟兄同胞,一般是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三娇惯。四说老大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民间关于兄弟分家的故事很多,以“牛郎织女”为例,老大往往娶了一位没有仁慈心肠的恶老婆,便成了“妻管严”;父母双亡以后,不是好好照料未成年的老二,而是将其撵出家门。但后来,老大往往成为受社会公德惩罚者,如民间流传的一些贪心故事,说老二被老大骗入井中,或骗进山林。
正遇到狐仙们聚会,谈论所见所闻,无非是**员外女儿生了一种奇怪的病,用**草就能治好,谁治好就招谁为婿;或皇帝公主生了一种奇怪的病,与池塘里鳖精有关系,除去鳖精,就会得到高官厚禄。老二按所说去做,果然娶得好妻,得到高官,而老大眼馋,去学老二,而葬身井水、林中、成了野兽美餐。
五说因为孔子。孔子是山东人的骄傲,他的仁义礼智思想给予山东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而孔子正是排行老二。六说山东人谦虚,不愿被人视为“大”,故而喜欢被人称为“二哥”。
但也有例外。在鲁南广大地区,则禁忌人家称自己为“二哥”。
其中原因,有的说“老大王八老二鳖,只有老三是好人”;有的则说“老二”在民间指男性生殖器,除非排行而称二是无可奈何之外,外人称“老二”,就是污辱自己。 一个称谓,打上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
在旅游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今天,必需知讳问禁,只有这样,才能既尊重了别人,又方便了自己。
8.我们山东酒桌上的礼仪
第一,如果自己不能喝,丫就别开始第一口,自己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第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tmd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
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