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礼仪有哪些,佛教礼仪基本常识,佛教礼仪忌讳
佛教有哪些礼仪?
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2.有关佛教的礼仪
佛教作为一种伦理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性宗教,在当今的道德建设方面理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育目标为其道德性宗教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我们知道宗教的特征不仅要有深刻生动的理论说教,而且要有形象、有效的实践演示,撇开实际效果不说,单就演示本身而言,就是礼仪创建、完善、深化的过程。从佛陀最初传教时的不拘形式,不重礼仪,到大乘经典中大肆渲染那种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说法场景,再到密教修行中曼陀罗的描绘及众多法器的供奉、手印的结持,印度佛教礼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繁的演变过程。
3.宗教礼仪的象征意义
宗教礼仪是人类为了适应超自然领域的一种象征性的技术行为,它不同于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交往中的礼节。宗教礼仪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宗教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处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具有使人同信仰对象接近或合二而一的象征作用,具有超越个人的重要社会价值。这种特殊性就是宗教礼仪所具有的意义。
当代研究宗教的学者大都认为宗教礼仪象征宗教情绪的体验。宗教不是立足于理性的思辩和逻辑的推断,而是立足于对虚幻的神的超越性的信仰。这种信仰必定产生持殊的宗教情绪,这是由于信仰者虚幻地体验到万能之神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感情,这种特殊感情通过宗教礼仪表现出来,并得到巩固和强化,礼仪便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所谓象征,是指用简单的形象、动作表示难以表达的观念、体验和情况,是人特有的。牛津字典认为,象征意味着象征物拥有一些不属或可补足其本身内涵的东西,因此它可用来表示、显现或想象属于它以外的事物,而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来连结。人类有许多情感深埋在内心深处,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宗教礼仪也是一种象征,表达的是人的更深刻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宗教信仰的感受。它是信徒对于宇宙之伟大,自己的渺小的体验;是对于创造和主宰宇宙的神灵的心悦诚服与敬畏的体验;是人的心灵怀着无限的冥想和希望,体验上帝的仁爱,把自己的心灵无限扩大,冥冥地和超越的无限实体——上帝相融会,进入不可言说的神妙境界的感受。这种心悦诚服、敬畏和神妙感受则通过象征性的礼仪予以表露。芝加哥大学的斯洛特金教授认为,构成宗教礼仪的象征性意义的原理是:当人无法改变环境时,当人不能自动地适应环境时,就象征地适应。礼仪的象征意义可以引起虚幻的然而却是真实的感受,使人严肃,使人敬畏,使人心旷神怡,引人进入神秘生活的境界。例如,有些原始部族的成年礼包括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象征着此刻这个年轻人的“旧我”已经死去,那个以前的特殊人格已不复存在,而“新我”,新的特殊人格出现了。
4.佛教礼仪中供水的作用
○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须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没有甚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须以各种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种。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十分吉祥:(一)清凉 - 表义戒德清净;(二)味甘 - 表义得享百味食;(三)性轻 - 表义身心壮健;(四)质软 - 表义意念柔顺;(五)清澈 - 表义意念清明;(六)无臭 - 表义障碍消除;(七)益喉 - 表义成就妙语;及(八)养胃 - 表义健康无病。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著,对凡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