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甄嬛传》中的清宫礼仪有哪些误区
皇帝上下朝太监用嘴喊 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座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甄嬛传》开篇就是雍正上朝的仪式,一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了三次鞭子,镜头拉近就是雍正上朝、群臣参拜的场景,没有人说话。 张晓龙说,这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正确礼仪,有个专业术语叫“鸣梢三声”,“在清朝上朝并不是用嘴喊‘上朝’‘退朝’,上朝前啪啪啪三声鞭子响,意思是安(微博)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的时候又是三声,意味着安静了皇帝退朝了。”
甄嬛传剧照 上朝议事君臣同处一室 绝大多数清宫剧里,皇帝都是高坐龙椅上,群臣站下面,或启奏或议事。但《甄嬛传》中,皇帝与朝臣议事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雍正一人坐在乾清门内,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
张晓龙说,清朝皇帝处理政事,并不像现在很多清宫剧里说的在一间屋子里。皇帝与大臣共处一室,仅限于皇帝单独召见大臣。
“由太监宣召,大臣进了屋,就会跪在一个蒲团上回话。”而正规的上朝议事,正如《甄嬛传》中的场景,这也有个专业说法叫“御门听政”,“之前在纪录片《故宫(微博)》里,就有专门一篇讲御门听政的。”
据张晓龙介绍,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清朝从康熙帝开始,将御门听政的地点从奉天门(太和门)移至乾清门,每天凌晨(微博),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
当皇帝就座后,太监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礼,然后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或敬呈奏折,由皇帝作出决策。事情处理完后,再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
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张晓龙说,这也是不正确的。
“比如《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大臣斗得不亦乐乎,这也不合当时的礼仪制度。按照规定,御门听政时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咳嗽、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
皇帝出行街头百姓围观 皇帝出行,人山人海的围观场面在清宫戏里屡见不鲜。《甄嬛传》改变了这一做法,比如皇帝在宫中出行,所到之处宫女太监都是面壁而立,让观众很好奇。
张晓龙表示,围观皇帝是错误的做法。早年他曾特意请教过婉容皇后的弟弟郭布罗·润麒,“他说,你们现在的戏,皇帝出行,两边的老百姓都伸着头,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
皇帝出行的仪仗应该是这样的,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老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要是没有墙,也是背朝皇宫。”张晓龙说,转过身去,第一目的是保障皇帝的安全,另外也是表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龙颜是不能随便看的。”
太医诊病直接接触身体 太医是清宫戏里的一个重要元素,曾有雷剧,太医给格格治伤,又是扒衣又是检视伤口。相比之下,《甄嬛传》中,张晓龙演的温太医诚惶诚恐,进退有度,颇为合理。
张晓龙透露,太医如何给后宫娘娘们诊脉,历史记载是“悬丝诊脉”,因为宫廷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太医为娘娘、公主们看病,不能直接望、闻、问、切,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御医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但这种方式如果在电视剧里直接呈现,显得太玄了,太像神话了,于是《甄嬛传》采用了变通的方式。“用一块布盖在手腕上,诊脉时,太医跪下,低头,不去看妃子们的脸,这是既能诊到脉,又能体现男女授受不亲的折中方案。”
太医的礼仪除了体现在诊脉过程中,还包括进退场。“我演的温太医,会退很多步之后再转身走。
我在甄嬛面前,在皇后、各嫔妃面前,眼睛都没有直视过她们,都是垂着眼睛的,这是尊敬。”在剧中,温太医与甄嬛、眉庄都有感情,张晓龙说这个角色很难演:“台词基本没什么感情,但又要演出感情来。
不过,不管观众从哪一集看,都能从我的眼睛里看出我的爱。” 外男后宫里无障碍行走 礼仪上严谨的《甄嬛传》,也并不是无可挑剔。
比如,后宫妃子有事没事就往皇帝的书房跑,路上还经常能碰到个大臣啥的,还会点头打个招呼。最有趣的是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居然可以满后宫地转,结果就是他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并惹出无数事端。
张晓龙表示,这些情节是不得已而违背礼仪。“如果完全按历史拍就没法看了。
因为妃子和大臣是见不着面的,除皇帝外的男人,也是不能在后宫里转的。但如果谁跟谁都碰不上,怎么可能有故事?怎么可能有感情戏?” 不过,张晓龙认为,果亲王能在宫中行走,虽然有违礼制,但也未必全无可能。
“皇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顶天的,这些礼制是他定的,当然他也能改变礼制。果亲王是他欣赏的人,有时候他是可以为自己欣赏的人改变规矩。
这在之前的朝代,也有这样的特许,皇帝是可以破例的。”。
2.古代后宫礼仪,如甄嬛传参拜之类的礼仪
嫔妃等级
皇后
正一品:
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
夫人
正二品:
妃
从二品:
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
贵嫔
从三品:
婕妤
正四品:
容华
从四品:
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
嫔
从五品:
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
贵人
从六品:
才人、美人
正七品:
常在、娘子
从七品:
选侍
正八品:
采女
从八品:
更衣
宫女、姑姑无数
后宫嫔妃以正九品以上正二品以下,宫女、太监,太医,大臣和侍卫都要称其为小主
比如“XX小主吉祥”“恭迎XX小主”“XX小主慢走”“恭送XX小主”.
而正二品以上要称娘娘:
“(赐号,职位名)吉祥”“恭送(赐号,职位名)”
简述:
明朝的后宫等级除皇后外,还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选侍、淑女等级别。明代后宫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皇贵妃这一称号最早出现是在明宪宗时期,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而皇贵妃正式作为妃嫔的封号则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嫔妃侍寝
翻牌
嫔妃进御之事,是内廷的一件要务,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样重要。对于
皇帝来说,后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后宫有专人负责办理、记
录寝妃进御之事。
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
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於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
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
明代后宫,每日天渐黑时,嫔妃所住的宫门前,都挂起两只红纱笼灯。
皇帝临幸某宫,则该宫门上的灯卸下来,表示皇帝已选定寝宿的地方。于是,
负责巡街的宦官,传令其他各宫均卸灯寝息。失意的嫔妃们只得灭掉希求宠
幸的红纱笼,明晚再重新挂上。
明代皇帝第一次临幸嫔妃的住所,要铺宫,由宦官将房间装饰一新,该
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应的装饰。
皇帝临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气异常,其用意有宫词道出“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寝情。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露上空明。”
一、已称
贵妃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宫;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则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妃以下贵人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妃;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人以下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我;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妾身或本名为名,切不可称我。
宫女、女官、侍女:奴婢/为名;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自称我
小主:在任何人面前皆自称为名/奴婢
二、互称
遇到品级高比自己高的妃嫔:XX娘娘;嫔及以下则直称职位
遇到太后/太皇太后: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则敬称皇额娘/皇祖母
遇到皇帝:皇上
镇国长公主长公(郡)主:皇长公主
遇到其他人: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需使用敬称;在平位平辈者面前可互称姐妹、兄妹、姐弟等;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可直呼其名字
三、礼节
请安:
首先需到请安对象的寝宫。请安时辰需为早晚各一次(因 考虑到各位上线时间不同,所以以上线时间为准,上线便去请安)。到地位辈分皆高的人的寝宫里去,
3.古代宫廷礼仪介绍一下宫廷女人们的礼仪,甄嬛传里面的就可以,外加
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 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汉朝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 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宫廷礼仪就这样经过了数千年的深化和改善,最终形成了等级深严的一种制度,等级越低的人们受到的迫害就越多。在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礼仪更多如牛毛。
在森严的礼仪制度下,作为一个人要活下去的一大重点的吃也“难逃一劫”。在清朝,饮宴进餐过程十分严格有序,就位进茶,音乐起奏,展揭宴幕,举爵进酒,进馔赏赐等,都是在固定的程式中进行的。
分明的封建礼仪程序,显得十分繁琐。根据文献记载,宫中大宴所用宴桌,式样,桌面摆设,点心,果盒,群膳、冷膳、热膳等数量,所用餐具形状名称,均有严格规制和区别。
皇帝用金龙大宴桌,皇帝座位两边,分摆头桌,二桌,三桌等,左尊右卑,皇后,妃嫔或王子,贝勒等,均按地位和身份依次入座。皇帝入座,出座,进汤膳,进酒膳,均有音乐伴奏;仪式十分隆重,庄严肃穆;礼节相当繁琐,处处体现君尊臣卑的“帝道”、“君道”与“官道”。
在座次的安排上,皇帝的宝座和宴桌高踞于筵宴大殿迤北正中,亲王、阿哥、妃嫔、贵人、蒙古王公、额驸台吉等人,则依品级分列于筵宴大殿之东西两边。宴桌上的餐具和肴馔也因人而异,一等饭菜由御膳房制作,每桌有羊西尔占(肉糜)一碗,烧羊肉一碗,鹅一碗,奶子饭一碗,盘肉三盘,蒸食一盘,炉食一盘,螺蛳盒小菜二碟,羊肉丝汤一碗。
次等饭菜由外膳房制作,菜点花样比一等饭菜略少,品种上的变化是:鹅一碗换成了奶子饭一碗,奶子饭则换成了狍子肉。人们常说:“旗人礼多”,这一点在清宫宴中也可看出,赴宴众人向皇帝跪叩谢恩,是清宫宴礼节繁缛的突出一例。
一待皇帝入座,漫无休止的跪叩即行开始。 诸如皇帝赐茶,众人要跪叩;司仪授茶,众人要一叩;将茶饮毕,众人要跪叩;大臣至御前祝酒,要三跪九叩;其它如斟酒,回位,饮毕,乐舞起上等等,皆要跪叩。
宴会完毕,众人要跪叩谢恩以待皇帝还宫。整个宴会,众人要跪三十三次,叩九十九回。
清朝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 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
建州卫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
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
男子请安的姿势: 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 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 安 “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
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 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
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
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
”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
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
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 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
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