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的标准礼仪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这种想是片面的。
首先,最常见的当然是握手了。握手最常见的礼节之一。通常,和人见面,熟人重逢,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握手时,距对方约一步远,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虎口相交,拇指张开下滑,向受礼者握手。
其次是拥抱。多用于官方会见场合,同时也是熟人、朋友之间表达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拥抱礼往往伴随着亲吻礼同时进行。在西方,拥抱是与握手同样重要的问候礼仪。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拥抱不仅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礼节,更是很多国家政府首脑外交场合中的重要礼仪。
再次,是微笑。上、下嘴唇应以脸部中间线基准对称。让大部分牙齿外露,而最好把下排牙齿隐藏在唇内。所有外露牙齿应该整齐且没有明显修补痕迹,尽量少露出牙龈。
最后,是最重要的礼仪——尊重,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才能做好后续之事。
2.中国人的礼仪
【中国人的礼仪】 中国人的基本礼仪: 一、居家 1、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2、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0、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 二、在学校 1、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5、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 三、处世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 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4、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6、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7、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8、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9、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10、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13、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14、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15、咳嗽必转身向后。 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7、碗中不留饭粒。 18、不对人剔牙齿。
19、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20、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21、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 五、出门 1、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2、见长者,必趋致敬。 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4、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5、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6、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7、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8、不立在路上久谈。 9、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10、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11、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12、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13、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14、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15、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 六、访人 1、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2、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3、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4、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5、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6、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7、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8、谈话应答必顾望。
9、将上堂,声必扬。 10、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1、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12、饭及眠时不访客。
13、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14、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15、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16、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 七、会客 1、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2、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3、每门必让客先行。 4、入门必为客安座。
5、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6、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7、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8、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9、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10、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 八、旅行 1、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2、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3、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4、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5、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6、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7、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8、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9、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10、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 九、对众 1、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2、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3、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4、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5、不隔席谈话。 6、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7、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8、不向人喷水吐痰。
9、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 十、馈赠 1、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3.中国人有什么礼仪
(一) 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 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 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 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
3、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4、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
5、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6、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8、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
9、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计,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
万一不禁,应说声“对不起”。 14、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7、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 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8、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19、如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 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 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
20、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22、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
倘系作客,不能 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
23、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4.中国文明礼仪有哪些
中国的文明礼仪有:
1. 尊老爱幼。
2. 仪尚适宜。
3. 礼貌待人。
4. 容仪有整。
解释:
1.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
2.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
3.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4.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5.中国人有哪些礼仪
中华民族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①。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6.中国人的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
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
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
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
《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
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
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
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
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
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
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
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
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
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
7.人的基本礼仪
衣:
出门要穿干净点的衣服,这是最基本的.上班要穿正装.
食:
请客人吃饭,如果客人不是本地的,或不是一个民族的.一不定期要记得问人家有没有忌口的.
住:
我们那里盖房子.你的房子不能高于邻居的.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同样对方也不能高于你的.
行:
做车的时候,如果是打别人的便车,并且车里就一人.一定要做在开车人的旁边.要不然路人会以为.你是老板,对方是司机. 车子右后方的位子是主坐.如果有领导一定要让他坐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