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服饰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于等级制度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种礼仪也随之产生。
服饰从一定程度来说是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有祭祀之服;朝会时有朝会之服;做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时有吊丧之服;婚嫁时有婚礼之服。
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庶民百姓,在各项礼仪活动中都有应着的服饰。江冰在介绍祭服与丧服的种类、等差的同时,阐述了祭服与丧服在人们礼仪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祭服与丧服都远远地超越了服饰自身的实用功能,并早已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标志,是一种制度的体现,从而被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借助考古文物“秦佣”来研究服饰与礼仪之间的关系的著述较多。
其中,党焕英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也有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去分析古代服饰所体现的礼制的;从哲学角度透视服饰所反映的礼制的成果相对较少。
齐志家等[4]在分析古代冠服制基本特色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冠服制与礼制的深层联系。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中各类制度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受研究者的重视。
研究者一般还是从服饰制度所体现出的礼制这个特点去探讨。雷虹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质料、颜色、款式和丧服使用规定,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精神、物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说明中国服饰制度具有“突出礼制”等特点。
2.服饰礼仪的重要性
1、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服饰具有极强的表现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涵养。
2、通过服饰可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体现自我的审美感受;通过服饰可以增进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所以,服饰是人类的一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3、掌握服饰打扮的礼仪规范,让和谐、得体的穿着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美学修养,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交地位。
4、服饰礼仪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也能展现出一个人对自己、他人的生活态度。
扩展资料:
服饰礼仪要掌握的一些基本原则:
1、整洁原则
整洁原则是指整齐干净的原则,这是服饰打扮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个穿着整洁的人总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并且也表示出对交往对方的尊重和对社交活动的重视。
2、个性原则
个性原则是指社交场合树立个人形象的要求。
3、和谐原则
所谓和谐原则则指协调得体原则。即选择服装时不仅要与自身体型相协调,还要与着装着的年龄、肤色相配。
4、配色原则
服饰的美是款式美、质料美和色彩美三者完美统一的体现,形、质、色三者相互衬托、相互依存,构成了服饰美统一的整体。
服饰色彩的相配应遵循一般的美学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服饰礼仪
3.中国古代服饰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于等级制度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适应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各种礼仪也随之产生。
服饰从一定程度来说是从属于这种需要的。如祭天地、宗庙等有祭祀之服;朝会时有朝会之服;做兵事有从戎之服;凶丧时有吊丧之服;婚嫁时有婚礼之服。
上自天子朝臣,下至庶民百姓,在各项礼仪活动中都有应着的服饰。江冰在介绍祭服与丧服的种类、等差的同时,阐述了祭服与丧服在人们礼仪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中国古代服饰中的祭服与丧服都远远地超越了服饰自身的实用功能,并早已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标志,是一种制度的体现,从而被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借助考古文物“秦佣”来研究服饰与礼仪之间的关系的著述较多。
其中,党焕英认为: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秦代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服饰作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也有从中国古代服饰中存在的“比德”现象去分析古代服饰所体现的礼制的;从哲学角度透视服饰所反映的礼制的成果相对较少。
齐志家等[4]在分析古代冠服制基本特色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冠服制与礼制的深层联系。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中各类制度问题的研究,一直比较受研究者的重视。
研究者一般还是从服饰制度所体现出的礼制这个特点去探讨。雷虹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质料、颜色、款式和丧服使用规定,以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社会心理、精神、物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说明中国服饰制度具有“突出礼制”等特点。
4.服饰礼仪的重要性及意义
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如果您是出身于大中城市,就这么打扮,如果出身于农村,千万不要这样,不是歧视的意思,如果你的档案是出身农村的,或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城市的,那就不要穿正装了,穿比较学生一点的,简朴一点的,这样会给领导留下老实、诚恳、踏实的印象。领导更喜欢这样的孩子。
1. 服装一定要很正式的,黑色,灰色,女生要穿高跟鞋,但是衣服和鞋子都不要给人感觉很新,最好提前穿一下,衣服送去洗衣店洗过,弄旧一点,不然让人感觉你就是一个“土”、“嫩”。特别是男生,皮鞋一定不要新的,要旧的,但是擦得很干净的那种。女生的连裤袜一定要买高级点的,颜色不要太黑,磅数不要太高的,要跟自己的肤色以及衣服配的;高跟鞋不要那种太高跟的,不要太细跟的,不能有装饰的那种;
2. 女生不要佩戴夸张的头饰,戒指绝对不要带,手表如果有高级的就带,一般的学生带的手表就不要带了,手镯手链项链耳环这些东西,最好不要带,会给人花哨的感觉,如果有材质比较好的,小巧的项链耳环作为搭配衣服的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太明显的那种;男生皮带一定要买好一点的,里面的衬衫一定要好一点,也不能带首饰;领带要跟西装配套,也要好一点的,而且要买普通领带,不要买那种装饰的窄条领带;
3. 女生一定要穿一件很好的内衣,穿正装的时候胸部托好了才好看,内裤也要注意,最好无痕的,穿上裙子以后不要有印子;
4. 女生一定要化妆,打底一定要打好一点,眉毛画自然一些,眼影最好不要涂,或者不要明显的,睫毛也不能涂,腮红和修容是最重要的,让你看起来有精神。男生最好也能擦点打底的,让你看起来有精神,面色好。
5. 女生头发一定要弄好,不能杂乱,不管长短,要很整齐,最好不要散着头发,扎起来盘起来都不错。男生头发要干净整齐。
6. 手部保养很重要,不管男女,手部要白净,指甲剪短,特别是女生不能留长指甲,更不能有水晶指甲,不要涂指甲油,或者涂一点那种无色的;
7. 口腔卫生也很重要,牙齿刷白,口腔不能有异味,最好在面试前放个口香糖,或是口腔喷雾。
8. 女生如果平时就喷香水,那也可以喷一点,但是一定要一点点,而且最好是期前4小时喷好,到时候就只有一点点味道,比较合适。男生千万不能用香水,最好是面试当天早上洗个澡,让身上留下香香的洗发水或沐浴液的味道。
这些是个人服饰礼仪,见面以后的礼仪:
1. 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打招呼,哪怕他只是一个小科员,打招呼的时候,不仅要说您好,还要适度鞠躬点头,不用90度吧,但是至少30度。说完您好之后,再鞠躬,不要同时做,这很重要;
2. 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一下,停顿一下,想一想,组织好语言,再回答。回答的速度要慢一点;实在难以回答的,你思考以后,可以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太武断的决定,如果今后我真的面对这个问题时,我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了解情况,跟领导和其他同事共同讨论,或者向专家学者求助;
3. 面试完了以后,一定要鞠躬说感谢的话,说再见。
5.服饰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节 着装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TPO原则 三、协调性原则 四、整洁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美不在部分而在整体。”
—弗兰西斯·培根 影响一个人着装整体美的重要因素 一: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 二:运动健美的素质; 三:掌握着装的基本原则、服饰的艺术常识和礼仪规范。 “TPO”是英文“time” 、“place” 、“occasion” 的缩写。
“TP0”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穿着、化妆,以及佩带首饰时均应与时间、地点、目的相适应。 首先,应富有时代气息; 其次,应适宜四季更替; 最后,应顺从昼夜变化。
(二) 地点原则 地点原则也叫环境原则,主要是指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选择服饰。 (三)场合原则 场合原则是指一定服饰所蕴含的信息内容必须与特定社交场合的气氛相吻合。
着装的协调性原则主要包括着装的角色定位、扬长避短与个性展示三方面的内涵,这一原则强调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服饰应力求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所特有的肤色、身材、年龄、职业、爱好、性格等因素相协调,给人以总体美的感受。 (一)角色定位原则 着装角色定位原则是指衣着要与自己的年龄、职业、身份、地位相符合。
(二)扬长避短原则 扬长避短原则指人们选择服装时,应重点分析自己的体型、肤色,选择合适的服装,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达到修饰、美化的效果。 (三)个性展示原则 着装的个性展示原则,是指一个人的年龄、气质、爱好、性格等因素在服饰外表上的反映所构成的个性特点。
应明确: 一、着装的个性化,未必是指奇装异服,而更在于它的脱俗,不随波逐流; 二、明确服饰为我所用的审美前提,千万不可使人成为服饰的附庸。 着装的整洁性原则强调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也必须是干净整齐的,不能有污渍、汗渍,应该勤换勤洗。
第二节 服饰的艺术常识 一、色彩—择衣的第一要素 二、款式—展示形体美和个性美的关键 “我创作时,最重视颜色,因为颜色很远就可以看到。” ——皮尔·卡丹 (一)色彩的常识 1、色彩的明度 颜色越浅,给人的感觉越明亮,颜色越深,给人的感觉就越暗。
2、色彩的感觉 浅色有膨胀感,深色有收缩感; 暖色:红色、橙色、黄色; 冷色:青色、紫色、蓝色; 中性色:黑、白、金、银、灰 3、色彩的象征意义 红色——温暖、激情、活泼、奔放和喜气; 黄色——庄重、华贵、希望、收获、明丽轻快而富有朝气; 蓝色——宁静柔和,同时也给人以冷峻的压抑感; 橙色——快乐、热情、活泼、温暖; 绿色——和平、生命、喜悦; 黑色——庄重、肃穆、高雅、哀伤、黯淡; 白色——纯洁、高雅、明亮,不祥、凄惨和恐怖; 灰色——文雅、庄重、淳朴、大方和可靠。 (二)着装色彩的礼仪讲究 1、色彩的搭配原则 (1)要有主色调,力避杂乱无章; (2)采取调和、对比方法体现协调美; 首先,用同色系的数种色调来搭配; 其次,用相似色搭配会显得柔和协调; 最后,选用对比色。
(3)中轻色在上、重色在下; (4)服装的花料与素料相配时,素料应与花料的底色或主花色相一直; (5)切忌阶梯式的颜色搭配。 2、基本色的确定 皮肤白皙者可随意选择色彩;肤色苍白者最好选择淡紫色、黄色、浅橙色、淡玫瑰红、浅绿色和乳白色; 皮肤较黑者适宜选择较明亮的色彩; 皮肤较黄者适宜选择暖色与明亮度适中的色彩,如淡红色、浅粉色、柔白色等浅暖色; 皮肤红艳者应选择墨绿、茶绿、蓝紫色,避免正绿色和蓝绿色; 皮肤粗糙者,应选择与自己肤色相适合的成熟性色彩,不宜选择娇柔细嫩色彩 3、交际色彩的选择 严肃、庄重的正式场合,如办公室、会场、谈判、竞选等场合,服饰不宜过于华丽、耀眼; 舞会、联欢会,选择色彩洁雅、明丽的服装; 隆重正式的宴会场合,色彩华丽、浓艳的晚礼服; 探视病人; 参加葬礼; 二、款式—展示形体美和个性美的关键 (一)形体美的标准 一是健康、丰满、充满活力 二是身材匀称、比例适宜 瘦小者,最好着简单、贴身、直线形的服装,并可将上衣适当缩短,增加下身长度; 肥胖者,最好着上下一色的深色套装、力求简洁明快,避免穿连衣裙、百褶裙、喇叭裙; 缩颈者,应穿西装领、低领、V字领; 粗腰者,最好选肩部较宽的衣服,男士不宜把衬衣扎进裤腰中,女士不宜穿紧身衣、连衣裙和腰间打褶的裙子; 腿短者,最好选择上衣较短、裤或群稍长的服装;腿较粗者,宜穿深色直筒裤、过膝直筒裙; 斜肩者,尽量挑选肩部是方形、带肩帮的上装;窄肩者,最好使用垫肩 颈长者,最好穿领较高的服装; 圆脸者,不宜穿小圆领衣服; 根据自己的脸型用“相反相成”的原则去选择领子的样式,就能取到扬长避短、弥补缺陷的美化效果。
3、佩饰谐调的礼仪讲究 自选择佩饰一定要与自己的肤色、体型、着装、年龄、职业、个性等方面的自然协调。 第三节 服装的礼仪规范 一、服装的类型 二、事业成功的服饰奥秘 三、日常生活的服饰礼仪 一、服装的类型 正式服装、职业便装、休闲服装 二、事业成功的服饰奥秘 白领女士服饰成功的秘诀: 第一,最理想的办公室着装是西装、套裙和保守式样的连衣裙。
色彩以深色、中性色为佳。 第二,办公。
6.关于中国古代服饰样式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贵族男子的服饰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
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
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
裙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
衣多黑色(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
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藻(水草)、火等图案。
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
上面绘龙、火、山三章,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
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发束于头顶,着冠(帽子),冠卷有纽,纽中贯以玉笄,扣紧冠与发。冠上加冕(一块宽0.8尺、长1.6、前圆后方的平板,又称冕延,板为木质,以玄布面上,赭布面里),冕延前后均匀地垂有12旒(用彩丝作绳,贯串五彩玉珠,称为旒),每旒12玉,前后共24旒,共用玉珠228颗,称为玉藻。
冠冕旁悬玉,名“充耳”。足着赤舄(厚底鞋,以木复于履底做成,舄前头上,宽翘,宽而且高,足可以把垂地长裙的前裾缘挑起,以便向前迈步)。
后世衮冕都遵照先秦制度,略有变化。其他诸候、公、卿、大夫之冕服,其冕旒数严格按等级规定依次减为9旒、7旒、5旒、3旒有差,每旒用玉数也依次减为9玉、7玉、5玉、3玉不等,衣裳上的章纹也严格按等级递减,有9章、7章、5章、3章之别。
冕服种类名称,有衮冕、山冕等数十种。 衣与裳相连的深衣袍服用途最广:可以作文武官员的次等朝服,也可以作诸侯士大夫燕居的晚礼服,还可以作帝王不视朝时的便服。
深衣又是庶人参加祭礼时的惟一可穿的礼服,在婚、丧、宾礼中也可以穿,而且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平民日常着襦裤,襦是短衣。
以短衣长裤为常服,不在外面系裙,据说始于赵武灵王。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的一种服式,最初是将左衽短夹袍套在长裤之上,称为裤褶(音袭)服,后来适应汉族习惯而有所改变。
贫者着褶,即粗布长袄,颜色多为青、黑两色。丧服白色。
男子头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粱冠、笼冠、小冠、幞头、帻、帽等。
其细别的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大帽、圆帽、鹅帽、唐巾、席帽等,可达数十种。也有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还有的地区农民戴笠帽。
【头部分】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
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帽据说是没有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居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
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身体部分】 衣只指上衣。
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说:“绿衣黄裳。”
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
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古人常说“缙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插在带间,而缙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绅士”的意义也就此发展而来。革带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
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
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易看见裘毛的色泽。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铺的是乳麻。
一般来说,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
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的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
帛则是丝织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 『关于裤子的问题』上古所说的裤,并不等今天所谓的裤。《说文》:“绔,胫衣也。”
可见当时所说的,很像今天的套裤,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有裆的裤子叫裤,《释名·释衣服》说“裤,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
此外有一种,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裤,穿起来便于劳动操作。《史记》说,司马相如“身自著犊鼻裤”,和奴婢们一起洗涤食具。
【足部分】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据说葛履是。
7.急求:关于古代日常生活服饰礼仪
/blog/static// 《礼记》中的服饰规定 来源: 服饰与中国文化 作者:华梅“夫礼者,所以定亲蔬,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这是《礼记》中带纲领性的文字。 《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
选编了秦汉以前有关仪礼论著的核 心内容。一般认为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录,也包括了讲礼的古书。
因为《礼记》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社会制度,贯穿着儒家学说,自然包括了很多关于服饰的规定,这是典型的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年来的服饰观念与风格。 翻开《礼记》,章章节节都是繁缛的礼节,特别是服饰方面,不仅要遵从身份、场合、程序,甚至动作乃至于表情都有一套严格的规范。
涉及面之广,要求之具体,区分之精细,都是十分惊人的。虽然那些繁冗的仪礼随着岁月的流逝已逐渐消失和减弱,但不容忽视的是这些仪礼实实在在地表明着,中国确是“衣冠大国”、“礼仪之邦”。
严守礼教的服饰规定,成为中国人几千年传承的着装意识。透过《礼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服饰文化的精粹,也可以看到它的糟粕,这恰恰反映出礼与中国服饰文化的关系,因此也正是需要今人去认真研究的文化现象。
一、《礼记》中心——孝在服饰上的反映礼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准则与行为规范。在《礼记》中,对于服饰有全面的严格的记述。
这包括了服色,质料(见《檀弓》);对时间、空间的不同要求,度、量、数、制的规定(见《王制》、《月令》);以及“两性有别”,文饰有差,内外(燕居与祭祀)有分,虽小如佩饰,也有严格的规制,“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防)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见《坊记》);只有“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见《冠礼》) 儒家礼教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即是“孝”,在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上甚至超过“忠”。因为忠是臣对君而言,范围有限,而孝却是对所有人而言,因为人人都是父母所生,即使君王也不例外。
《礼记》在有关服饰规定的内容里,占相当大篇幅提到如何通过服饰来孝敬父母尊长,包括每日的穿着规定和父母去世时孝子的丧服制度。 (一)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礼记·曲礼上》规定:“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纯,可做丝解。
在这里指冠饰和衣缘,更确切讲是指深衣处镶沿的缘边。素一般指白色。
这就很明了了。父母健在,儿子的冠饰衣缘不应用白色,这是做儿子应守的礼制。
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以后,别的孩子穿衣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嫡子或说正出长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者用彩色布缘衣边,以表示哀思无尽,不涉华彩。 《礼记·内则》说教的是家庭的内部关系,特别是对“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幼(晚辈)、女(妻),规定更为详尽。
无庸讳言,这都是属于卑下者。《内则》中,关于儿女孝敬父母的服饰方面礼仪,规定记述很集中。
如“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xi),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味爽而朝。”这是说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鸡叫,即天刚有些亮时就起来盥洗,栉作梳发,縰是束发的黑帛。
拂去发上的尘土,将头发梳成两个向上分开的发髻,其余头发分垂两边,下及眉际。汉毛亨为《经》中所述的“两髦”作传时专门注解为:“者,发至眉,子事父母之饰。”
说明发式也要严格遵守孩子在父母身边时的礼教规定。“衿缨”是童子系结腰间的彩色丝带。
“容臭”,是以布帛制成的装香料的香囊。使用时多佩在腰间,汉郑玄为《内则》中上述一段作注时说:“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唐孔颖达疏:“臭谓芬芳。臭物谓之容者,庾氏云:以臭物可以修饰形容,故谓之容臭。”
早晨起床,成年儿子侍奉父母,有一套规矩,其中不少内容与服饰密切相关。这样做了,才算合乎礼,否则就有违礼教。
同在《内则》中记述:“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幺徙,拂髦(mao),冠緌缨,端韠(bi)绅,搢(jin)笏(hu)。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xi)、金燧,右佩玦(jue)、捍、管、遰、大觿、木燧。
逼(bi),屦(ju)著綦(qi)。”也就是说,拂晓时分必须起床,洗漱梳理,用缯(zeng)帛包上发髻,以用簪子固定好,然后用丝带把它束起来。
髦上要清洁,不可有灰尘,戴好冠,系好冠带,让冠带余下的端头垂下来。穿戴上整套玄端服,扎好蔽膝,系好大带,在带上插上笏。
笏后来多作侍臣、百官上朝时手执的记事板,这里是作为礼服中的重要随件的。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笏,古者贵贱皆执长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笏而垂绅带也。”
说明它是在郑重场合着礼服时要具备的,不仅限于朝见。所佩的各种物件,是为了侍奉父母时使用的。
如“纷”是擦拭器具的,帨是擦手的,两者都属于手巾的一类。另有小刀和磨刀石,即砺。
觿的形状像锥子,多用象牙和兽骨做成,是。
8.陈述古代传统服饰礼仪应遵循的原则
服饰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品位、涵养及自身层次,同时也对事业有着重要影响。
服饰礼仪主要有四个原则,分别是T.O.P原则,是日本人首先提出,三色原则、和谐原则和个性原则。
“T.O.P”实际上是三个英语单词的缩写,它们分别代表时间(Time)、场合(Occasion)和地点(Place),即着装应该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相协调。
时间原则——不同时段的着装对女士尤其重要。男士有一套质地上乘的深色西装就足以打天下;而女士的着装则要随时间而变换:白天工作时,女士应穿着正式套装,以体现专业性;晚上出席酒会时就要多加一些修饰,如佩戴上有光泽的首饰,围一条漂亮的丝巾等等。服装的选择还要适合季节、气候的特点,保持与潮流大势同步。
场合原则——衣着要与场合相协调。与顾客会谈、参加正式会议时,衣着应庄重考究;听音乐会或看高雅演出时,最好要着正装;出席正式宴会时,则应穿中国的传统旗袍或西方的长裙晚礼服;而在朋友聚会、郊游等场合,着装应轻便舒适。
地点原则——在自己家里接待客人,可以穿着舒适的休闲服;如果是去公司或单位拜访,穿职业套装会显得专业;外出时要顾及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果去教堂或寺庙等场所,就不能穿过于暴露的服装。
三色原则简单说来就是指男士在正式场合穿着西装时,身上的颜色,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括鞋袜包发饰等一般不要超过三种,休闲场合不超过三个色系,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失之于庄重和保守。
9.古代礼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成人礼,因为它承认了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我国汉族历史上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筓(jī)礼。《仪礼·士冠礼》中称:士阶层的冠礼是由主持仪式者给冠者戴三次帽子,分别叫做“缁布冠”、“皮弁(biàn)”和“爵弁”,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女子的筓礼则由女性家长为其改变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再插上簪子(即筓),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
年轻人在社会中都要经过许多磨练和考验,原始成人礼,特别是男子成人礼则往往要完成一系列规定的体能训练和受到相当痛苦的身心折磨。比如被带往远离亲人的陌生地方;饮食、睡眠、说笑行为等受到严格限制;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与耐力培养,进行长距离行军等等。
笄礼
笄礼作为女孩子的成人礼,象男子的冠礼一样,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在举礼的程序等问题上大体和冠礼相同。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另行强调明确。
一.行礼的意义
笄礼的古义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的,所以其中有一些明显的时代烙印,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明显将女子的社会责任缩定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过,我们不应该以时代的限制为由就放弃仪式本身的神圣和象征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意。我们会发现,笄礼的象征意义和冠礼一样重大,同样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当然,这个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调整了的。女子需要独立、自强,不过女子的自强不需要以男人强大的方式来湮灭自己的柔美。关于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其实已经走了误区,女子要“平等”,举手投足间向男人看齐,没有了优雅,多了几分粗鲁……所以,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她如何正确认识美丽和自强的关系,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必须承认,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柔美: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髻,郑重簪上发笄……这一过程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暗示了女子将以与男子不同的方式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
二.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三.行礼日期
关于这个日期,前面冠礼部分已经详述,故不加追述,只追加一个日子: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