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西方国家葬礼的起源是什么
从网上看来的: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如果葬礼那天下雨,就意味着死亡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如果参加葬礼的人数是单数,其中必有一个不久后便会死去。
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例如在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否则就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2.中西方丧葬仪式有哪些不同
中西方葬礼对比
对死者的处理方式。
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一些民族中,死者临终前要请牧师做最后的忏悔和祷告。送葬时,亲属们身着黑色丧服,跟随在牧师身后,在挖好的墓穴前,牧师念诵经文,超度亡灵,然后由亲属将白色、紫色的花束扔在墓棺之上,最后以土掩埋。印度人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总希望自己的遗体能焚化在圣河——恒河的岸边。他们认为在恒河岸边举行葬礼,死者的灵魂才能升入天堂。送葬人直接将遗体搁在河边的柴堆上,由死者的主要亲属点燃。印度的托达人,则要前后进行两次火化才能完成葬礼。
阿拉伯人死后一般先将埋体(亡人)抬到清真寺,洗埋体之后,穿上克番(裹上写有经文的白布),然后放入埋体匣子。送葬时,由亲友们抬着埋体匣子送往墓地。到达墓地后,先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驱虫香料,随后在诵经声中将埋体入葬。
在非洲,葬礼仪式常伴随着几天几夜的狂歌劲舞,人们集合在死者灵柩前或墓穴周围,闻鼓起舞,不停地向死者歌唱或哭诉,同时杀鸡宰羊,念咒诵经,大宴众人,以此来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托哀思。
中国的葬礼一般是召开规模大小不等的追悼会。追悼会的主要程序有向遗体或遗像致哀、有关人员致悼词、奏哀乐、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等。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存在差异,治丧活动的内容也有许多不同,此外民间流行与政府提倡的治丧活动也有许多区别。元首逝世举行的治丧活动较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发布讣告、宣布致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举行追悼大会(葬礼)。
追悼仪式后,由党政军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及死者家属护送遗体前往火葬场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处)。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或开国元勋逝世后,治丧程序与元首大致相同,但规模略小、规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仪式较为简单,只有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两项。中国政府提倡简葬,许多生前担任党政军要职的,死后也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仪式过后即行火葬。
3.造成中西方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西方早期丧葬习俗
西方丧葬礼仪习俗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葬礼仪式多在教堂举行。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说说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
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一般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入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人们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
现代西方,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他们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他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5.谁有关于西方葬礼习俗的材料
西方丧葬礼俗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
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
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
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
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
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
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
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
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殡葬礼仪。
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
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
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
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
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
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西方葬礼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如果葬礼那天下雨,就意味着死亡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如果参加葬礼的人数是单数,其中必有一个不久后便会死去。
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
例如在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否则就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此外,西方人认为,出门遇见葬礼队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见葬礼,便会跟着送葬队伍走上一小段路,这样可以避免凶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当棺材运往墓地下葬时,西方人是绝对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们相信这样做会使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大难临头,甚至会死亡;但如若这时遇到了一个牧师或传教士,这一凶兆。
6.西方礼仪中对葬礼有哪些禁忌
西方人十分留意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坚信这些现象显示了某些征 兆;如 如果葬礼那天出太阳,那么,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 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 如果葬礼那天下雨,那么,便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 如果参加葬礼的人数是单数,那么,其中必有一个不久后便会死去;等等。
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葬礼被推迟,那么,这无 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认为,都将意味着在三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邻居中必然还 会有人死亡;假如在被推迟的日期中还包括着星期日的话,那这一凶兆就更有可能 兑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例如: 元旦。据说,倘若在这一天举行葬礼的话,那么,在死者所属的教区里,在新的 [一年中的每一个月都会举行葬礼。
星期日。据说,在星期日举行葬礼,便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 次葬礼。
出门遇见葬礼队伍在西方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西方人在出门时若遇到葬 礼,便会跟着送葬队伍走上一小段路,据说,这样做能避免凶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在棺材被运往墓地下葬时,西方人是绝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因为他们相信, 这样做会使自己或家人、朋友大难临头,甚至会造成死亡;但如果这时遇见了一个 牧师或传教士,这一凶兆便会自行消除。
在许多国家有这样一种习俗,即:尽可能地给死者穿戴整齐后再进行安葬。因 此有时会出现诸如死者会缺一条领带或一块手帕之类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 一般是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送给死者的,这不是因为他们小气,而是因为他们相 信,随着它们在地下腐烂或在火中烧毁,他们自己的运气也将会消失的。
此外,在西方,遇见灵车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尤其是空的灵车;但这一凶兆只 有在灵车面对面地驶来时才真正成其为凶兆。
7.中外礼仪差异及原因分析
1、称谓称呼方面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2、交际语言方面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3,宴请方面 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西方人不喜欢13。
5,日常行为习惯 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拜访他人表示热忱。
而西方人在拜访前,要跟这人预约,突然造访会造成受访者不快,因为会打乱别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较忌讳别人探听其隐私。
中国人比较热情,愿意帮助他人,喜欢询问别人可有什么帮忙。提要 本文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在见面、谈吐、馈赠、用餐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探讨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和风俗习惯。
关键词:礼仪;馈赠;思维方式;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跨国交往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越发明显,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和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因此,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势必要了解一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礼仪的差异 (一)见面礼仪的差异 1、见面时的打招呼礼仪。打招呼是人际交往中最为平常的事情,是联络感情的手段,沟通心灵的方式,增进友谊的纽带,所以,绝对不能轻视和小看。
见面时打招呼既表示亲切、友好,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招呼语的表达上,中国人大多使用“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今天不用上班呀?”等涉及个人生活的语句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与关心。
可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这些是属于个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人看来“我到哪里去”、“我忙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往往有管闲事和窥视隐私的误解,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在西方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者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对方有进一步的交往,只不过是一种礼仪形式。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Hello!”,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那可就非常失礼了。
2、见面致意礼仪。见面礼仪是日常社交礼仪中最常用和最基本的礼仪,而握手礼是当今国际交往中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致意礼仪。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握手的时机、握手的形式、握手的要领及握手的禁忌基本相同,其最大区别在于握手时伸手顺序的不同。从握手礼的实施顺序看,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方文化通常应遵循两个优先:即长者优先和女士优先。
而西方文化着重强调的是女士优先,妇女在各种场合均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照顾,因而在介绍时通常要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但16岁以下的女子没有这个优先权。除了握手礼,吻礼也是盛行于西方的一种见面致意礼节,包括亲吻礼、拥抱礼和吻手礼。
这三种吻礼在日常交往中常用,但是在商务往来一般不使用,其中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流社会异性之间的一种最高层次的见面礼,适合于已婚女士。 (二)谈吐礼仪的差异 1、称呼礼仪。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比较重要的礼节,关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文明高雅,但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问题也不少,而且中外称呼习惯不完全一样。在我国,人们在称呼自己时,习惯说“本人”或“鄙人”,而称呼他人时则习惯称“您”,在西方称呼对方时不分“您”和“你”,都是“you”或者“阁下”。
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呼职务、官衔等,并与其姓连在一起,如张局(长)、赵总(经理)、李教授等。在西方国家,同我们不一样,不习惯把官衔、职务、职业与姓名连在一起,想要强调他的部长、总统身份时,只称“部长先生”、“总统先生”。
中西有些称呼完全一样,如先生、女士、小姐等,但是,我国特有的一些称呼,不能随意移植到西方去,如大爷、叔叔、大妈、同志、师傅以及老XX、XX老、小XX等,因为像老张、吴老等称呼在我国有亲切与尊敬之意,而在西方,西方人往往直呼其名,即便是长辈亲人也是如此,这表明西方比较崇尚平等、自由,人们却忌讳“老”字,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是虚弱、没本事、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
8.谁有关于西方葬礼习俗的材料
西方丧葬礼俗 西方国家的丧葬礼仪基本上属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体发现地的登记处进行登记,由医生或验尸人员签发书面证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层组织办理登记;而后对亲友发出通知或在报刊上公开宣布。 葬礼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遗嘱、遗言确定是土葬或者火葬。
丧葬事务一般由.殡仪机构或承办人具体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时间、地点以及举行葬礼仪式的时间、地点等。西方葬礼仪式一般同结婚一样,多在教堂举行。
具体程序是,先把棺材运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词并为死者祈祷,然后用一块天鹅绒棺罩遮盖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葬礼与葬礼弥撒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在葬礼后的某一天)举行,一般由神父或死者亲属议定,包括祈祷词和经文,然后是圣餐,最后为告别仪式。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地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丧礼非常肃穆。
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丧葬基本从简,即所谓在上帝面前“灵魂平等”的原则。 近现代以来,由于崇尚“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兴起,使西方人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对殡葬的热情。
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也是以死者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总之,西方丧葬礼俗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死亡文化的本质是生存文化,从一个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窥到那个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学。 西方虽然民族众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基本大同小异,下面就西方丧礼中比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两种。
无论采用哪种葬式,均葬于公墓。 公墓。
城镇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静幽雅之处,农村公墓建在村外较远的地方。西方公墓园林化程度很高,规划也很长远、划一、详细,有公路、纪念、休息、住宿、购物的场所。
公墓管理很严谨,死者不论何种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种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围要种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几乎都是鲜花盛开。
整个公墓内无论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见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标志或土堆。它不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们休闲的胜地。
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偿使用,使用期长短不二,但有最长期限规定。 殡葬礼仪。
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丧、宴谢、祭奠等程序,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其中。人死之前要在神父面前忏悔,之后神父要为其祈祷。
这也是临终关怀,使死者正确看待死亡,摆脱死之恐惧。死后在神父主持下给死者洗尸,宗教含义是洗去生前罪过,干干净净去见上帝。
停尸在西方传统丧俗中,一般停在教堂,由神父主持追悼会。神父介绍死者生平并为之祈祷,下边亲友则一同祷告。
完毕以后由四人一角一人抬着棺材走向墓地,神父、亲友跟在后边送葬。下葬时,神父还要再为亡者祈祷。
哭丧无论是初终还是在教堂,也无论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时,亲友都不能大声嚎哭,只能默默流泪或嘤嘤啜泣,意为不要打忧死者灵魂安静。下葬时,随土撒人一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上一束鲜花,亲友就可以默默离开坟墓。
祭奠亡者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西方人在居丧的第九天、第二十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祭亡灵仪式。
届时,亲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现代西方,社会工作兴起,对西方丧葬礼俗改革又推进了一步。
丧事不再是各自操办,而是由殡仪馆“一条龙''服务。宗教仪式、纪念仪式均在殡仪馆进行。
送葬也由殡仪馆灵车送。西方社会对死者相当敬重,殡仪馆接送尸体时,其它车辆主动让道,并鸣笛以示哀悼,路人也注目肃立。
西方葬礼禁忌 西方人非常重视葬礼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并相信这些现象显示出了某些特征。如:葬礼时出太阳,在参加葬礼的人中哪个人的脸被阳光照得最亮,哪个人就可能是下一个死亡者;如果葬礼那天下雨,就意味着死亡的灵魂可以顺利进入天国;如果参加葬礼的人数是单数,其中必有一个不久后便会死去。
预定好的葬礼日期在西方通常是不能被推迟的。如果出了什么原因,葬礼推迟都意味着在3个月内死者的亲属或者邻居中必然会有人死亡。
例如在被推迟的日期内包括星期日的话,那么这一凶兆就可能出现,而且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避免。 在西方,有些日子是不宜举行葬礼的,如元旦,否则在死者所属的教区内,在新的一年中的每一个月就都将举行葬礼;再如星期日,否则就意味着在一个星期内还会接连地举行三次葬礼。
此外,西方人认为,出门遇见葬礼队伍是不吉利的;如果遇见葬礼,便会跟着送葬队伍走上一小段路,这样可以避免凶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当棺材运往墓地下葬时,西方人是绝对不肯走在棺材前面的,他们相信这样做会使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大难临头,甚至会死亡;但如若这时遇到了一个牧师或传教士,这一凶兆。
9.葬礼中的礼仪
1、小殓:
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
2、报丧:
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
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
扩展资料:
西方葬礼仪式:
在西方,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有人亡故,家人会让钟表停摆,用黑布遮住镜子,将炉火熄灭,打开门窗,解开所有的结;逝者须有人守护,要保持安静、肃穆。
追悼仪式在教堂举行,包括祷告、唱赞美诗等。礼毕,人们便向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死者送往墓地安葬。灵车为黑色,车窗遮有黑纱,送葬人身着黑色丧服,男子打黑色领带,胸前佩戴一朵白花。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参加西方丧仪莫失礼(礼仪漫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