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祀祖先礼仪
祭拜家中神明
半生熟三牲;
水果;
清茶三小杯;
酒三小杯;
红龟粿、发粿、酥饼。
上供品;
点烛;
神前献茶、酒;
焚三柱香迎神,并祈求婴儿平安顺利长大;
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
烧四色金(大寿金、寿金、刈金、福金);
将酒撒于纸灰上;
收拾供品,礼成。
祭拜祖先:
拜好神明的供品可再拜祖先。
全熟三牲、饭菜六碗、十碗或十二碗;
水果;
清茶三小杯;
酒三杯;
红蛋、红龟粿、发粿、酥饼、油饭。
上供品(酒供几杯、筷子就摆几对);
点烛;
献茶、酒;
焚香三柱,并祈求祖先保佑婴孩快快长大;
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纸钱拜供祖先;
烧刈金、大银;
将酒撒于纸灰上;
收拾供品,礼成。
2.小辈怎么给死者磕头
一、祭奠逝者的磕头步骤:
1、先做拱手长揖。
2、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3、而后磕下第二个头,保持跪姿、直起上身。
4、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
注意事项: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二、磕头,文言称为“叩首”,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1、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2、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3、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3.磕头作揖的意思
磕头:白话称为“叩头”,俗话称为“磕头”,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磕头的礼仪形式,按照对象和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
单纯磕头(单叩首),是儿童对长辈的常礼。
一拜一叩,是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
一拜三叩,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
作揖:中国传统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对人以示尊重。作揖是封建时期中国人见面时的一种行礼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节日或庆典时一般会一边作揖一边说恭贺的话。在中国古时武士对决前或与朋友见面也会作揖以示尊重。
4.磕头三个和四个有什么讲究
1、一拜三叩,是隆重场合的礼节。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寿、拜谢等场合。
2、一拜四叩,一般是给死去的人磕的头,“神三鬼四人一”,即神灵三个头,鬼四个头,人一个头。
3、神三鬼四同样适用于烧纸的时候,给神烧纸要三张三张地烧,给鬼的话就要四张四张地烧,人家说三是阳数,四是阴数,阳高于阴,所以有此分别。烧香也是,神三鬼四。供奉神像要烧三支香,祭奠逝者是则要烧四支香。
扩展资料:
跪拜礼作为中国的最高礼仪,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后人叩拜祖先,臣子拜见君王等等都要行跪拜礼,其中最高规格的就是三叩九拜,跪拜礼分为三种,分别是稽首、顿首和空首,其中以稽首最重。
所谓稽首指的就是行礼者双膝屈膝跪地,手放在膝盖前面,右手放在左手下,然后缓缓叩首,行礼时注意头要抵地,稍稍停留一会儿,以示尊重。
5.中国古代礼仪,例如三日回门,拜见公婆之类的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
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
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
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
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
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
“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
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
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
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
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
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
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
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
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
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
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
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准备篇: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男轻女。所以,在主要桌子西北方10至15米处有一个偏桌(不可以摆正,桌角相对)。
转为女性准备,女性吃饭不可喝汤(意指荡),不可用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