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论文(中国发展的论文)

0 2023-12-09 13:18 xswz 手机版

1.中国发展的论文

中国工业化发展与农村环境问题 [摘要] 中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应对环境问题,乃至由环境问题引发的风险问题。

农村日益成为污染的聚集地,在环境权益保护方面,农村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笔者认为,在应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问题之时,必须更加重视保护好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同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行为要建立起有效监督机制,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关键词] 工业化 农村 环境污染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一、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

然而,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

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然而,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

他又指出,“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中国对这两难问题的处理。

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

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

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无疑的是,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

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污量。

同时,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在清楚地认识中国社会于当下时段的特性——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挑战的前提下,要想有效地保护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环境权,必须改变工业化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

2.求:以“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为题的论文

我国军事现代化发展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军队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为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着重要战略地位。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能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其发展状况、水平能否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因此,着眼我国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据国家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都在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军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强大力量支撑和保证,就必须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只有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军队各项改革,努力提高现代化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思想政治建设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军事斗争准备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要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和带动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同时统筹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保持部队安全稳定和集中统一。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开创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全面提高我军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

3.急求一篇《当前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和出路》论文,好心人给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伟大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跨入新的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我们党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既是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又是以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指归。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保障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经济基础。

经济实力的强大,是综合国力强大、民族凝聚力强大的根本经济基石。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保障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四大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从而才能真正保障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自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我们国家胜利地走过了五个辉煌的年头。

在这五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近10万亿元,到2006年的21万亿元,足足翻了一番。这种发展的良好势头,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还只是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当然也都是在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才能不断解决这些问题。

也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强国富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才能成为现实。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何要发展、为谁而发展、如何发展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

4.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1000左右)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随着外资的大举进入,零售业发展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国零售业仍然存在规模偏小、快速膨胀式扩张等问题。

今后,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为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新型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等。 关键词:对外开放特点问题发展趋势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流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零售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到2003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达到37693亿元,比1991年增长5.5倍,年平均增长15%;到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在行业规模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零售业的业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单一的百货商店为主导的业态结构,发展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自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开放,这也使得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我国,这直接影响着中国零售企业积极引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使中国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看来,中国零售业的特点表现为: 零售业规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84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777亿元,年均增长1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6065亿元,增长1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7693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6066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亿元,增长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部分商品的零售额增长十分迅猛,成为零售市场上的一些亮点。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8.5%,通信器材类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28.2%。 从零售百强企业来看,商品销售额和商品销售的平均规模快速增长。

与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强零售企业的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3.6%,商品零售额增长26.8%,零售增长速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2002年零售企业百强平均每家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28.95元人民币,零售额为24.13亿元,比2001年分别高5.53亿元和5.1亿元。

新旧业态并存发展 对外开放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

在2003年零售企业百强中,以超级市场、专业商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已占47%,其商品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2.2%,比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零售企业的增速高24.4%。 尽管受到新型零售业态的巨大冲击,百货商店并没有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调整和转型期,并继续保持着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地位。

百货店将原有的中低档商品和五金家电等商品会分流出去,专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转的百货,体现百货公司的层次感、时尚感,引领时尚变化的潮流。百货零售企业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仍在稳步增加,其发展的绝对速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在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百货类企业仍占53%,百货商店仍然是中国零售业的重要力量。 市场集中度提高 对外开放以来,中国零售百强企业迅速成长,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2001年,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06%,2002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达到5.93%。2003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达4129.8亿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2002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占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不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还将带来工业、商业、消费者三者关系的调整。

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除了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发展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得到快速推广。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治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治理系统,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零售企业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费用。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零售企业应运而生。

外资大举进入 据统计,从1992年开始,截至2003年9月,全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264家,分店2200多个,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占领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业巨头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

5.浅谈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论文2000字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创新,中国自主创新之路应该怎样走以及在“十二五”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好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自主知识产权;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创新指的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

创新词义解释为创新行为、发明行为或者创造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因此有知识创新(即科学新发现)、技术创新(技术新发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创新就是新的组合。”

(1)总之,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就是新的组合,而这个组合最初可能就是由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引起的,一旦与经济活动相组合,就会带来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一、创新的含义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即创造。提及创造,不得不提到中国制造——产品产自中国、销往海外,在这一价值链中,中国企业获得的效益是最少的,尽管这比在国内销售更能保住其收益,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企业才屈从于外国品牌的各种苛刻条件,甚至不惜出让巨大利益,而真正能从中受益的是那些中间商、品牌商和外国的消费者,尤其中间商,更是最大的获益者。

那么中国如何提升中国制造能力呢?首先,要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争取以零质量事故为标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平台,在出现贸易摩擦时政府要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主动维权;第三,企业要尽快树立品牌意识,要舍得在品牌方面的投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也有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本国企业获取应得利益,也有助于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均等划分;第四,从国家政策上适时地作出一些调整;第五,从当前的宏观调控角度看,我们有必要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售市场从海外转向国内,目前我们正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样不仅有助于缓和国内经济运行紧张的状况,也有助于减少中国产品在海外的销售压力。中国创造是一个所有权概念,只要是技术、品牌、利益等属于中国资本控股创造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生产的,都叫“中国创造”。

张瑞敏曾这样分析:“‘创造’是‘人无我有’,而‘制造’却是‘我有人也有’”(2)。“创造”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生产的,假使不清楚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再好也只能是生产量,依据用户需求来生产产品,可以调节高低端产品分配和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生产出多元化的成品,从而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降低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风险保驾护航。

“中国创造”是不仅要从硬件与低成本劳动力中出效益,最主要的是从管理与技术中出效益。“中国创造”不仅意味着核心技术的创新、自主品牌的打造,也包含商业模式的转变。

中国企业也可以从工业生产模式向服务生产模式转变,在国际市场上开辟一条新的营销道路。在现代竞争中,不是国际品牌的产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是“只能被有品牌的跨国公司来购买的初级产品”(3);随着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和市场前景的不断变化,新型高科技企业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对市场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只有在此引导下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热情,稳步提升企业的生产和活力;中国创造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打造科技创新的坚实平台,跨越核心科技的“龙门”,开发和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必须以坚韧不拔的决心努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二、以创新为助推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当今世界形势发展、调整、变革之大——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走向已经发生巨变,科技产业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寻求新的突破,全球合作治理模式也在发生调整,这些因素都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很多挑战。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的失调问题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4)世界在发生巨变,同时中国也在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国人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从而达到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的作用,在新形势中抓住机遇,在国际交往中操控主动权,认清中国特色主义建设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积极化解各种挑战并利用当前中国良好经济形势的战略机遇期,争取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二五”期间我。

6.写一篇“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论文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

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

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

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国人何时才能大声说“不”!面对这新的挑战,回避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们民族的性格;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历史已经证明;单纯意义上的防守,只是把厄运推迟,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唯有奋起竞争是我们的出路。我们的民族已经到了危险的时刻,需要我们用共同的智慧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

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7.论文 中国现代化道路 参考其他大国崛起 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

完全手打,只为答题态度,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我们先破题。

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可以说现代化分为:经济结构。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军事装备。

参考其他大国崛起,还是参考其他大国进行现代化道路? 正文: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道路来看,大多走的是向外扩张,以海外市场带动国家工业发展,当国家富起来从而扩大内需。大国的崛起常常是伴着另外一个大国的衰落。

比如,英国的崛起并且实现第一现代化的时候,伴随的是西班牙帝国的落寞,和对全世界的掠夺使全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德国的现代化成功后,带来的是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并且不可自主的走向掠夺全世界的时候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巧的是德国的失败,带来的美国的成功,日不落帝国的奄奄一息。 可以看出来这些都无法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老师。

根据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的目标及任务,我们认为,中国现代化应当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现代化带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工业化交融进行的路子。这里,“中国特色”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第二层含义是现代化道路要符合中国自身的具体实际,处理好现代化与人口、就业的关系;处理好现代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向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走经济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现代化道路;处理好现代化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系;等等。

具体来看,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应当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首先,区别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政体,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使现代化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推进,这是中国现代化最基本的特色。没有这一条,中国现代化就将偏离轨道,迷失方向。

带来的就像德国一样对人民的掠夺。并且迷失方向走向覆灭! 其次,从人种来看,我国是繁育率较高的黄种人,这也许是个优势,但是也是阻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必须考虑中国是人口和劳动力大国的实际,处理好推进现代化与增加劳动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

我们今天所讲的现代化,其核心和标志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而我国劳动力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失调,能够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端人才数量很少,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知识和技术要求低的简单劳动。

因此,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适当注意控制速度,兼顾劳动力就业的需要,尤其是不能不顾条件地人为“跨越”,只图追求,“率先实现现代化”或“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政绩而引发大规模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劳动力的智力投资和知识培训,搞好终身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素质,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为现代化作贡献;此外,还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多渠道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样,现代化虽然从长期来看、从最终目的来看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现代化不论对国家、对区域、对单个经济体、乃至对个人来说,都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从而会对消费形成一定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短期内与现代化的目的发生背离。

因此,现代化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形成推进现代化与改善人民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三,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先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工业现代化,再进行了信息知识现代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不允许中国按部就班的前进。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与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协调推进,走经济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路子。

虽然我们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使现代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交融进行,但是,这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决不能犯“急性病”,不顾条件地随便超越生产力水平而强行推进现代化。我国这类历史教训实在是太深刻、太沉痛了。

目前,这类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试点中,在“建设小康村”达标活动中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中又开始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系列配套条件(如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的支持。

对我国绝大多数区域来说,这些条件短期内是很难具备的。因此,除了香港、澳门、上海等极少数基础很好的经济发达区域可以推进现代化为主兼顾工业化而外,其他绝大多数区域则必须在较长时期内以推进工业化为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经过现代化的充分孕育和准备,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进入现代化阶段。

因此,我们在孕育和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现代化与工业化的主次关系,使之交融推进,协调发展。同样,要处理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城市化任务在较长时期内都应当是重中之重。当然,城市。

8.求一篇 “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的论文

什么设计方向呢。

解析中国平面设计的方向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中国平面设计的方向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具有独到的创意。 关键词:中国平面设计;方向;解析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平面设计也不例外。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食品的包装从单一发展到现在的五彩斑斓,品种繁多,更加注重了美观与功能性相结合,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我们手中的书籍从一色的文字发展到现在的读图时代,使我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领略文学的魅力;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五花八门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眼帘,使你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它们所传递的各种信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互联网上畅游,网页设计使我们浏览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些都是平面设计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精神上的享受,但这其中却有很多作品在滥竽充数,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有一些设计师为此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申奥的成功,带动了中国平面设计的新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速度过快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有许多作品远离了中国文化传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 那么怎样在传统文化上继承和发展,最后达到“中国设计”的理想境界呢? 经济决定了设计的市场,作为设计师有责任去引导这一市场,我们在这些项目中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设计本身,因为我们不仅肩负的是我们的作品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

这也许有些高远,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所用到的资料几乎都是来自国外的案例,例如可口可乐、耐克、肯德基、麦当劳、奔驰、宝马等等,而我们自己的却少的可怜。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和经济因素,但我们好多设计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是中国变化最大的三十年,但其中喜忧参半,向西方学的过多,自己本身的东西太少。 纵观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作品,你会感叹其中的好作品太少了,这其中的根由主要是一些设计师严重缺乏职业道德,抄袭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

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设计师队伍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不负责任。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而我们许多设计师没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向外国学习是必须的,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但不能搞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

不然的话,这样的作品就会脱离社会,就会变得空洞乏味。目前,中国也有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既具传统文化意识,又具有新时代的意义,例如中国申奥标志和2008年奥运会标志。

融入了中国的太极、书法、篆刻,别具一格。虽然都使用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但却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体育的完美结合。

相反,现在的书籍比古代的装帧设计更加精美,纸张更为多样,颜色愈加多彩,但却丢失了古书当中最适合人体工程学的重点——手感。这两个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注重了传统,使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领略了传统带给我们的美感和享受,后者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不便,使我们更加向往传统,更加迷恋古书的书香气。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设计作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显突出,这也给当代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正确把握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你所倾心创作的每一件作品,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能给客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让消费者认可;其次,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大众和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再次,是要确立起中国设计在世界的地位,让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的同行之间交流、借鉴的时候更多地去考虑我们自己的作品、去考虑作品的效能。 向世界学习对于中国的平面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

我们学习外国的平面设计,首先是要将外国平面设计师的理念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促进中国平面设计的新发展。目前,我们当中的一些设计师几乎完全模仿西方的设计潮流,抛弃了我们自身优良的传统文化,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中不中、洋不洋,成了邯郸学步。

所以,如何引导中国的平面设计,是摆在我们设计师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整个设计行业的形象问题。 目前,商品的销售除了品质竞争之外,附加在商品中的美也是一个新的竞争亮点,它是一个品牌植根于消费者心中的常青树。

当一项设计能够真正做到这些时,设计的主体双方才能真正认识到赏心悦目给设计师和厂家所带来的好处。对于设计师来说暂不言表,而作为商家只有认识到并且做到这一点时,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在品种繁杂的商品社会里,人们选择购物时,除了一部分已经养成的心理习惯去有目的地购买某个品牌的某种产品外,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将被商品的迷人外衣(即赏心悦目)而吸引,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品质联想,也就是视觉传达设计之美的魔力所在。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人配衣裳,马配鞍等,都体。

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