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精神的论文(试论《浮士德)

0 2023-12-08 05:42 xswz 手机版

1.试论《浮士德

(《浮士德》,[德国]歌德/原著)歌德写<<浮士德>>花了六十年时间.《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故事梗概 在广阔的天庭,上帝正在召见群臣,仙官侍立左右。三仙长出位,以宇宙的浩瀚,变化的无穷景象,颂扬上帝造化万物的丰功伟绩。

恶魔靡非斯特和往常一样来到这里,口中无一句称颂的话,反而大发一通议论,说什么世界是一片苦海,而且永远不会变;人只能终身受苦,像虫鱼一样,任何追求都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上帝问起浮士德的情况 。

靡非斯特说他正处在绝望之中 。因为他欲望无究,他想上天揽明月,下地享尽人世欢娱,到头来,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

上帝坚信浮士德这样的人类的代表,在追求中难免有的失误,但在理性和智慧的引导下,最终会找到有为的道路。靡非斯特不同意上帝的看法,他自信能将浮士德引向邪路,让他堕落,并为这事他提出敢同上帝打赌。

上帝一口答应了并将浮士德交给他。靡非斯特兴冲冲地从天官下到凡尘 ,一心想到要把浮士德引向堕落 。

在一个中世纪的书斋里,室内阴暗、沉闷,年过50开外的浮士德坐卧不宁,烦闷已极。他想到大半辈子自己埋头在故纸堆中,与世隔绝,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既不能救世济民,又不见半点聪明。

他渴望投身宇宙,承担起世上的一切苦乐。但是,他几次努力都没成功,失望已极之时,他想到了死。

他激动地倒出一杯毒酒,将它举到唇边,准备作最后一次痛饮……突然,教堂响起复活节的钟声。这钟声猛地唤起浮士德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对人生的向往,因而断了自杀的念头。

春天来了,快乐的人群涌向效外。浮士德也混杂在人群中。

人们尽情领略着春天的美景。浮士德特别兴奋,郊野的一切都使他无限欢欣。

农民们向浮士德敬酒,酬谢他在瘟疫中搭救他们。浮士德面对群众对自己的热忱褒奖, 十分渐愧。

他反省自己,何曾医好过病人?炼的那种金丹只不过的是骗人。 夕阳西下,良辰将尽。

浮士德恨自己没有腾飞的翅膀,飞去把太阳追赶。他感觉有两种意念在内心中搏斗:一个要执拗地守着尘世, 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向一个崇高的境界飞驰。

靡非斯特发现浮士德的思想正处在矛盾之中, 立刻将自己变为一个书生 ,走来与浮士德相识。他告诉浮士德:他是“否定的精神”,“恶”就是他的本质;他要与自然的权威抗衡,要毁灭一切,包括人类。

浮士德向他诉说尘世生活束缚的痛苦,他宁愿死也不愿过这种安贫守分,无所作为的生活。但是,死也要死得痛快,或者战死沙场,血染荣冠,或者狂舞之后倒进姑娘的怀抱。

靡非斯特乘机劝他去从事欢乐的事业,从孤僻的生活走向广阔活泼的天地。并提出给他签订这样的契约:靡非斯特今生愿做浮士德的仆人,为他解愁除闷,寻欢作乐,获得一切需要;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便解除,浮士德就属恶魔所有,来生便做恶魔的仆人。

浮士德根本不相信“来生”,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场赌博,立下了契约。于地,靡非斯特便把黑色的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自己,开始了四海的云游。

首先,他们来到莱比锡的一家地下酒店,靡非斯特要让浮士德看看这充满“快乐”的世俗生活。酒店里,一群大学生正在饮酒作乐,玩些无聊的把戏,唱些无聊的歌曲。

靡非斯特是胡闹的专家,他加入子大学生的阵营,给大家唱了一首滑的跳蚤歌。唱完,众人拍手叫好。

接着,靡非斯特又耍了一个花招,在桌子边上钻出洞来,每个洞里都流出了各自想喝的美酒,乐得这群大学生狂笑不已。年过半百的浮士德对这些低级荒唐的把戏和享乐并不感兴趣,急着要离开。

靡非斯特就带着浮士德来到魔女之厨,意欲用爱情生活来引诱他。恶魔先让他对着一观大的魔镜,镜子里立刻现出一个美女,引得浮士德向往、发狂。

不一会儿,靡非斯特又催着浮士德喝下魔女的药汤。浮士德顿时青春年少,浑身爱情激荡。

青春焕发的浮士德在街上溜达。少女玛甘泪由教堂回家,从他身边走过。

她美丽的容貌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抢步上前,提出要挽着手儿送她回家。

他的要求遭到拒绝,端庄的玛甘泪撒手而去。浮士德神魂颠倒,急切地要靡非斯特去把玛甘泪捉来。

如不从命,就和魔鬼一刀两断。靡非斯特连忙一口应承。

这样,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很快获得了纯洁的平民少女玛甘泪的爱情。为了能在家中享受爱情的欢乐,玛甘泪接受了浮士德的计谋:用安眠药使用母亲沉睡。

谁知用得过多,母亲竟一睡不醒,离开了人世。玛甘泪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悲痛欲绝。

她只有以悲痛和忏悔的心情祈求圣母把她从死亡和耻辱中拯救出来。可是,丑闻已经传遍市镇,原先的“花中之王”如今处处被人鄙视。

玛甘泪的哥哥——军人华仑亭,一天晚上回家,正好碰上浮士德再次前来与玛甘泪幽会,华仑亭一腔怒火正无处发泄,立刻向浮士德挑战。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唆使和帮助下,拔剑杀了华仑亭。

哥哥又遭噩运,玛甘泪再次被恐怖压迫着,终于昏倒在地。这时,浮士德却逃出法网,无忧无虑, 与靡。

2.结合文本分析《浮士德》的批判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既勇于进取,又贪图享受.他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这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一生,贯穿着批判现实精神和辨证精神.他与恶的化身靡非斯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一种辨证哲学的体现.靡非斯特的形象:体现了恶,体现了否定精神,他对一切都抱着轻蔑嘲笑的态度.他的清醒,往往能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他引浮士德走出书斋,使他过享乐的生活,一再引诱他作恶,实际上却使浮士德不断向真理前进,不断向善,他成了浮士德前进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动力.作者通过靡非斯特表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即恶的作用不全是破坏,“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取得进步”.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怕以鲜血和灵魂做低押;他在探求人生意义、探索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所息、坚韧顽强、非凡毅力和品格.他经受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的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离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无论是在人间或在天上,没一样可满足他的心肠”,始终向上向善.这些便构成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这正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知识分子的写照.浮士德又是普通人类的代表,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个人欲求和现实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的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生活.他一方面想节欲精进,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着缠绵悱恻的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清醒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一方面又是盲目的、腐朽王权的支持者.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体现了歌德身上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浮士德的形象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一条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人生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的辨证关系 梅非斯特在诗剧《浮士德》中是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主观作恶,客观作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他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的过程,客观上起着推动作用:他把浮士德引入尘世,主要目的是要诱惑浮士德堕落,实际上却帮助他摆脱了阴暗的书斋,投身社会实践;他多次诱惑浮士德作恶,客观上却使浮士德从错误和挫折中猛醒,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他忠实的完成了上帝赋予他的使命:鞭策人们精神中的懈怠和贪图安逸的惰性,激发人们更加努力.总之,梅非斯特和浮士德是对立统一关系,浮士德满足之日就是身亡之时.他们打赌订约一方面表明梅非斯特对他的帮助为了占有他,有得必有失,得失之间是辨证关系.同时,他们的打赌,特别是浮士德之死,说明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有止境,满足必然停止,停止就意味着死亡.矛盾永远存在,矛盾解决之日就是事物死亡、消灭之时.所以进取不能满足.天帝最后接浮士德上天,既说明善一定战胜恶,也说明恶可以反过来推动善.正是在梅非斯特的推动下,才造成浮士德不断追求.所以梅非斯特和浮士德体现了善恶相反相成的关系。

3.论述歌德浮士德中的内在精神

积极追求 永不满足 也许正因为欲望无限所以他的奋斗才永不停止吧 虽然有的评论家说浮士德精神正代表了当时资本主义不断扩张,不断发展的状况,但我想他的这种进取精神还是很优秀的啊,况且到最后他的追求已经超脱出了自私自利的小我而变成了为人类谋福的大我,从而升华了自己。

我想,人类之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存下去,就是因为有了一点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吧。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4.浮士德人物形象文献综述

(《浮士德》,[德国]歌德/原著)歌德写<>;花了六十多年时间.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辩证法意识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两种矛盾冲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恶”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发展历程,更以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浮士德永不满足,不断地克服障碍、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最高的存在奋勇”前进的可贵精神。“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这些二元对立给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个有待解决的的内在的严重矛盾。在《浮士德》中,这一矛盾贯穿了主人公的毕生的追求,体现为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和他与靡非斯特的冲突的相互交织。

从某种意义上说,浮士德的内心冲突同时也是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的内在化的体现,而他与靡非斯特的矛盾冲突则同时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靡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征,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5.结合作品论述浮士德的思想意义

《浮士德》的主题是作者歌德将浮士德这一剧中人物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

以主人公浮士德对宇宙奥秘和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断追求为贯穿全剧的红线,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的体验、追求和发展,对西欧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在德国民族式中加以艺术概括,并根据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展望人类社会的将来。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剧中形象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历史的道路:它是怎样摆脱了中世纪的蒙昧时期,探寻新的生活道路,跟一切困难和障碍搏斗,克服了内在和外在的矛盾,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展望到将来美好的远景。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又是宿命的,既是自主的又是他主的,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最终还是乐观的。

主要时代意义,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挣拖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诗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坚定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但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我最喜欢该悲剧中的一句话,即: “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6.论述歌德浮士德中的内在精神

积极追求 永不满足 也许正因为欲望无限所以他的奋斗才永不停止吧 虽然有的评论家说浮士德精神正代表了当时资本主义不断扩张,不断发展的状况,但我想他的这种进取精神还是很优秀的啊,况且到最后他的追求已经超脱出了自私自利的小我而变成了为人类谋福的大我,从而升华了自己。

我想,人类之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存下去,就是因为有了一点永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吧。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也传说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7.《浮士德》的思想内容

诗体悲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它的创作过程延续了60年之久,凝结了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智慧,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竖起了一座丰碑。

《浮士德》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和及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在思想特征上,歌德运用了艺术象征的方式,通过魔鬼梅菲斯特和博士浮士德之间的赌赛,表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同时也给魔鬼与博士这两个形象赋予了特殊的内涵。 第一,梅菲斯特形象:身为魔鬼,他不相信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认为人类必定堕落,代表着“恶”,与上帝的“善”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这种描写暗示了歌德把宇宙间的各种对立,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都抽象为道德上的善与恶的斗争,看成了是受至善至恶所制约的过程,是至善至恶矛盾的反映。 梅菲斯特是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消极、否定精神的象征。

他以恶面目出现,对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持否定态度。公然宣称“我是否定的精神”,“‘恶’这便是我的本质”。

这一形象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一是象征了歌德哲学思想中的否定。他既是上帝所代表的至极肯定的对立面,也是浮士德所代表的具体肯定的对立面。

二是代表社会历史观上的“虚无”态度。从人生的意义上说,他是消极与停滞的集合体。

他与上帝打赌,要证明人的追求是毫无价值的,人必然堕落,到头来一切努力都将成为虚妄之举。所以,梅菲斯特身上所体现的,是至恶与具体的恶的统一,是现实“恶”的观念的概括性和广泛性。

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恶”的代表,与上帝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与上帝一起,将浮士德作为赌赛的对象,在肯定与否定、至善与至恶的矛盾运动中,推动着浮士德一生不断前进。

并且,浮士德执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实践的意义;而梅菲斯特则嘲笑一切,否定人生价值。他们二人之间的角色关系,正好辩证地解释了恶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他的两次赌赛是为了证明人类必然堕落,但也正是这种邪恶的刺激,才将浮士德推出了书斋,开始了理想的追求。每当浮士德沉溺尘世时,又是梅菲斯特的“恶”使之奋进。

所以说,魔鬼的“恶”并不等于需要被全盘否定,他本身虽对世间的丑恶现象具有一种讽刺和揭露的作用,但也起到了让人明是非、近真理的功用。这样,梅菲斯特便成了历史发展的运动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与善对立而又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必然存在。

第二,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既是人类积极精神的象征,也是当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反映。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专有名词,是“肯定”精神的具体形态代表。

他追求的是美的事物,不断探索人生的奥秘,向更高的灵的境界飞升。他不满现状,渴望追求美好的理想,并不断赋之于行动,特别是他从一生经历所得出的教训中,否定现实中一切的具体的丑恶的东西,批判中世纪的僵死教条和精神束缚,批判市民社会的保守丑陋,揭露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等等,都象征现实中某些先进人物的行为。

因此,浮士德成为了人类积极精神象征的内涵,在实际中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精神。 从浮士德的五幕悲剧:书斋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及其事业悲剧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充满矛盾,并在不断地自我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

浮士德一方面积极进取,追求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又不断否定自己,获得更高追求。就这样在否定——肯定——否定的交替循环中探索人生的真理。

这即使浮士德精神的精髓:永不满足、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实际上是理智与情感、进步与停滞、上升与沉沦的矛盾,也是作者眼中至善至恶矛盾在具体事物运动中的反映。

浮士德的悲剧,说明了终极的善是难以穷尽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则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则充分肯定了现实的实践的意义,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长曲折的道路,对自然、社会、人生都体现着斗争的智慧。

第三,除了梅菲斯特和浮士德这两个人物形象之外,《浮士德》的巨大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出三百年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阴暗的书斋是中世纪精神牢笼的象征,浮士德从书斋中走出来,表示了作家对中世纪思想体系的否定以及他要恢复人与自然联系的渴望,这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社会反抗的叛逆精神的具体体现。

浮士德对莱比锡下层酒馆的放纵行为感到厌恶,放弃与情人的爱情生活,摆脱了低级的官能享乐和迷离的情欲,这可以认为是对早期资产阶级“享乐人生”口号的否定,同时也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所作所为作了评判。特别是浮士德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他对安逸、闲适生活的否定,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这一悲剧能说明,在德国当时的庸俗环境中,新兴的资产阶级是不能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情理想的,这种生活也是不能禁锢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革命精神的。总之,浮士德的每一阶段的活动,都是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影射,都具有现实的依据和时代精神发展根据的,每一阶段都是对欧洲和。

浮士德精神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