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饮食(地理)

0 2023-12-07 11:15 论文大全 手机版

1.地理

楼主参考下: 自然环境、饮食变化与健康 第l高山反应与健康 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风光奇特、神妙,宛如神话世界,吸引着广大的旅游者。

可是,由于空气稀薄而气压低,往往会引起高山反应。 什么叫高山反应?我们知道,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空气中的氧也相对减少。

旅游者来到缺氧的环境中,就不得不以加快深呼吸和血液循环来获得足够的氧气。这样,就破坏了身体内部某些部分的平衡,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和症状,这就是高山反应。

高山反应对健康影响表现在血液循环的加快,会造成血流加速而引起头痛;加快深呼吸,会使二氧化碳大量排出,导致体内碱性物质过多而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头昏、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同时,缺氧还会引起胸闷、气急、四肢无力和食欲不振。

然而,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一般出现高山反应症状后,不需任何治疗,只需两三天到一二周后就会自然消失;重度患者要休息并进行对症治疗。对年老体弱者,孕妇,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均不宜作高原旅游。

第2高温气候与健康 炎热的气候会使人体的心率加快,心脏的排血量增加,心脏的负担加重。与此同时,由于皮肤血管扩张,末梢血管的阻力减少,呼吸次数增加,通过肺呼出的水分和皮肤出汗量增多,从而使血容量相对不足,引起血压轻度下降。

由于出汗多,随着汗液排泄大量的盐,会产生口渴感。 在高温条件下,由于大量血液流向体表,致使供给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

由于消化道腺体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这样会使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其他胃肠疾病。 旅游者在烈日下活动时间过长,大量出汗而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和盐,在失水、失盐的情况下会造成血容量减少,加上旅途疲劳,睡眠不足,就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由于大量出汗,皮肤持续地受到汗液浸渍,容易发生皮肤病,如痱子、汗疱、疖肿等。 然而,大多数旅游者,在炎热的环境下,身体能产生对热的耐受力,从而使各种功能维持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

注意保护头部,及时补充水和盐,有条件情况下勤洗澡,是克服这些影响的有效措施。 第3寒冷、风与健康 寒冷气候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容易引起冻疮、手足皮肤或口唇皲裂,容易引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患有慢性病(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的人,处于寒冷的环境里会使病情加剧。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旅游者要注意保暖,切勿大意。

有两种风对人体有影响:一是寒流,二是干热风。 寒流发生在冬季;常常是由西伯利亚和蒙古侵入,对我国 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影响较大。

寒流强度较大,常伴有5-6级西北风,使气温骤降。寒流对健康影响主要是容易引起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干热风在我国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南疆地区以及关内的某些地区较常出现。 干热风的温度可比当地平均气温高出10。

C以上,其最高的温度可达到45。C,有时还会形成风暴。

干热风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是使人疲倦无力;二是引起偏头痛、气喘、大量出汗。对患有疾病的旅游者,会使其病情恶化。

此外,在刮干热风的天气里,人体各器官的反应较迟钝,容易发生故障。 遇到干热风天气时,旅游者应大量饮水或清凉饮料, 补充糖分和盐分。

一般在干热风过后两三天,上述症状会逐渐缓解。 第4饮食变化与健康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同,以及各地的气候和物产资源不同,因此,各地的饮食口味差别较大。

吃得好是玩得好的基础,饮食不佳,必然会影响旅游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一方面应锻炼自己逐渐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应主动向他人请教,寻找自己所能适应的饮食。

一般来说,我国饮食口味上的特点是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东北、山东、北京等地口味偏咸,以炒炖较多,北京人爱吃葱、姜、蒜,主食以面食为主,搭配粗粮;四川、甘肃、宁夏、湖南、云南、陕西、江西等地口味尚辣,吃饭离不开辣椒;上海、天津偏甜;山西、内蒙偏酸;江、浙、闽、粤一带喜食清淡,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烹调上比较讲究鲜嫩、脆爽,主食以大米为主;河南尚淡,也吃辣,爱喝甜汤和胡椒汤。

各民族地区的饮食,各具特点:藏族主食为青棵炒面(又称糌粑)、酥油,喜欢饮用咸茶,副食以乳、乳制品和牛、羊肉为主;蒙古族饮食以羊肉、牛肉、奶制品、炒米、奶茶为主,烹调方法以白煮、生烤、清炖或氽为长;朝鲜族的特点是,菜肴辛辣鲜香,脆嫩爽口,喜食狗肉;回族菜又叫清真莱,拒猪肉,忌血腥,清真菜的特点是口味偏重,汁浓不腻,原汁原味;维吾尔族喜欢吃馕(面制品),喜食羊肉,不吃猪肉,烹调上擅长干烤.在旅游途中应尽量多吃蔬菜,时常变换口味,以增进食欲。 如条件允许,每到一地,尝尝当地的风味小吃、地方佳肴,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饮食改变对健康的影响: 1)饮食不适口,会使食量减少、食欲不振.2)饮食习惯的改变,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3)菜肴偏咸或辛辣,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的人不利,可能会加重病情。

4)途中就餐,时间匆促又不规律,可能出现过饱或过饥的现象。这样,容易。

2.跪求网上朋友们帮我写一篇《地理位置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的论文,

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的饮食差异很普遍。我觉得也可以说成饮食习惯与地理位置成相关规律性。

就与我们国家为例:以秦岭淮河为界,1.秦岭淮河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地形影响,田块面积不大,且田块又多其中分布于山间坝子,或河谷区。2.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为湿润性气候,降水>800毫米,雨热同期,所以形成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区,相对应人们主食就为大米。又因该地域内的土壤多为显酸性的红壤砖红壤,加上地形气候条件,在丘陵地区多种经济作物茶叶,人们休闲时多饮茶。在往南的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更好,热带水果比较多,人们随手可摘的水果,在本地区价格又比较便宜。

在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受夏季风进退快慢影响较大,会有低温,结冰期会越来越长,无霜期越来越短,农作物稍南方比要耐寒耐旱,就以小麦等为主,主食也为面食。

而很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就以畜牧业为主,作物为青稞等,所以很有名的就是到藏区品青稞酒,喝酥油茶,吃臧粑。

所以可基本归纳为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影响下)——独特或是主要的农作物(农业地域类型)——相对于的主食——就有不同饮食习惯的长期固定。

当然,这只是在中国地域上很粗浅的分析,我觉得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应该如此,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结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区来进行。就是应该详细解答此种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加油。

3.合理饮食的论文

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

由于我的身体属于偏瘦性,因此我根据自身的情况要做出一个饮食计划。[关键字] 饮食 饮食计划 健康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健康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

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得进行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就要有一个合理饮食计划,我现就根据我自身的健康状况做了一个饮食的计划。

一、我现在在西部,冬天这的天气又特别的冷,因此我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主要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矿物质应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

增加热量可选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维生素的供给,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

可多食萝卜、胡萝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苹果、香蕉等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瘦肉、鲜鱼、蛋类、豆类等以保证身体对维生素的需要。与羊肉、狗肉等一类温肾壮阳食品不同的是,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多食品之冠,因此它们将会是成为我饮食的一个计划之一。

二、最近我的肠胃也不是很好,而玉米、莲子等食物富含淀粉,有利于肠胃消化,还可以补胃气。萝卜、山楂有顺气的作用,淡茶有解脂去腻的作用,因此我会多喝玉米粥和莲子羹,在肉类的摄入上,肉丸子、肉汁汤容易消化,又能保持肉类原有的营养,很适合消化能力差,它们将也会是成为我饮食的一个计划之一。

三、以下是我根据我自身的情况,对我一日三餐的饮食计划和要求。1.早餐的基本要求是:能量适当,蛋白质适量,碳水化合物充足。

应多摄入一些补脑食物,如鱼类、豆制品、瘦肉、鸡蛋、牛奶以及新鲜蔬菜、瓜果等,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同时要补充饮水,避免饮用含糖分较高的各种果汁饮料。

4.饮食健康的论文

饮食与健康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饮食更为关注,单纯吃得饱已经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如何能吃得好吃的健康已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科学饮食是很有讲究,根据现代医学概念,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饮食方法应具备:早餐宜早:人体经过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宜早。 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唾液分泌,帮助消化,而且能减轻胃的负担。

宜暖:俗话说:“一热三解”,暖食味道好。中医认为,胃喜肯恶寒,寒易伤脾胃。

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宜适量,应利于胃的消化、吸收;否则,会造成腹痛、呕吐、腹泻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饮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饮暴食,要做到善食还要善节。

宜软:坚硬的食物难以消化,特别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饭菜应以烂熟为好。 宜淡:中医认为,多食咸,伤心伤骨;多食辣,伤肝伤脉;多食酸,伤脾伤筋;多食甜,伤肾。

因此,节制饮食,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益处。 宜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制品有利健康,也不易发胖;常吃素食,还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饮食保健专家指出,边走边吃,不卫生;蹲着进食,不利于消化。因此,坐着用餐,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宜静:用餐时,宜安静地品尝美味;而谈笑进食,很容易呛咳;哭着用餐,或者生气吃饭,对身体健康很不利。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

(l)合理分配三餐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要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最好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

如果一天吃l·斤粮食的话,早晚各吃3两,中午吃4两比较合适。(2)荤、素搭配适当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

所以,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健康。(3)不挑食和偏食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

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不可长期挑食或偏食。

(4)不暴饮暴食俗话说:“若要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暴饮暴食不仅能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而且由于隔肌上升,影响心脏活动,还可诱发心脏病等,如果抢救不及时,会发生生命危险。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一年当中,由于四季的气候不同,存在着春温、夏热、暑湿、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等不同特点,人的生理、病理也会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此,无论是在健康的情况下还是在疾病过程中,都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应与气候相适应。 春季 阳气生发,人的精力也易于奋发,好像只有外长之势而无内藏之功,易发生热性传染病。

因此,春季饮食宜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之物,应当选食一些鸭梨、橘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取其清淡、甘凉,以免积热在内。

夏季 气候炎热,万物华实,身体热量不易外散,有中暑的可能,所以饮食宜甘寒、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暑热兼湿之时,汗出易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寒凉之物,过食则伤脾胃。

因此,在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更不可多食油腻厚味,饮食宜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选食西瓜、冬瓜、绿豆汤、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等,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凉拌苦菜可防止肠炎;海带丝凉拌更适合老年,既化痰去湿又可增加锌、碘,预防癌症。

此外,还可常吃绿豆粥、荷叶粥、薄荷粥。在盛夏季节,平时阴虚的人,即使常服参、茸等温补之品者,也应减服停服。

秋季 气候由热转凉,处处有干燥的征兆,人体也同样有燥感,如鼻干、口干、皮肤干,甚至干咳等。此时的饮食不要过分清淡,应适当增加些油腻,常饮银耳汤、梨汁及其它果汁,尤其是梨汁。

一般多在午饭后或午觉后喝,以养肺阴。 冬季 水冰地冻,万物闭藏,这时就应去寒就温。

饮食上宜多食肉、蛋、枣、仁之类。天寒季节,血流缓慢,血液变得粘稠,抗病能力减退,所以少饮些酒和喝些附子羊肉汤是有利于身体的。

有高血压的病人,冬季可常服些山楂水。合理的烹调是提高食欲,保证营养不被破坏的关键。

那么正确合理的烹调方法是什么?(l)主食的烹调淘米时要轻洗,不宜次数太多,也不宜用力搓,以减少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丢失。对于存放过久的米,则要多淘洗几遍。

米的吸水率在浸泡两小时后最大,所以,先将米浸泡两小时,然后再煮饭为好。米浸泡后煮饭,不但时间可节省 4 0%,米中的维生素 B;也只损失 35%。

最好采用炯饭或带水蒸饭,如做捞饭,米汤也应当饮用。煮饭、煮粥、煮豆、炒菜、都不宜放碱,因为碱容易加速维生素C及维生素B;的破坏。

(2)蔬菜的烹调选购新鲜的蔬菜,含维生素和无机盐较多,如蔬菜存放过久,则营养素会大量丢失。蔬菜宜先洗后切,烹调之前现切,这样可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切菜时一般不宜太碎,可用手拉断者,尽量少用刀,因为铁会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炒菜时要急火快炒,避免长时间炖煮,而且要盖好锅盖,防止溶于水的维生素随。

5.有关健康饮食的论文3000字左右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

6.有关饮食的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

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

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

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

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

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

7.

《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曾明确表示过:“我们是用敬畏的态度来对待食物,我们把所有的日常生活都仪式化,观众看后再看看我们平时的生活,发现它是那么的庄严。”的确,《舌尖上的中国》最为可贵之处是将食物置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中,透过每天必不可少的饮食活动,以及饮食与礼俗、节庆、祭祀、信仰等文化仪式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贯穿日常生活的仪式“是一种社会约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语言,是一条纽带”。它的“奥秘和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它的意义如此单纯和普遍,以至于我们觉得它与我们同生,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还知道,它是已被接纳的一员,是一份固定遗产”

日常生活看似普通和世俗,但它存在于每个社会之中。一般来说,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虽然日常生活是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从事的,又都十分琐碎熟悉的活动,但它同时“是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没有个体的再生产,任何社会都无法存在,而没有自我再生产,任何个体都无法存在”。

日常生活离不开“食”,在中国,早就有“食色,性也”。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遵奉“民以食为天”的信念。可以说对食物的采集、制作、消费是人类延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先天条件。但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指出的:“很少有别的文化像中国文化那样,以食物为取向,而且这种取向似乎与中国文化一样古老。”同时“就华人而言,或许与任何其他族群相比,食物是一个更重要的族群特征,这是华人族群特性的基本事实”。正因为此,食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既神圣又世俗的角色,成为我们生命中、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组成部分”。

何谓仪式?从广义上看,仪式不但指任何特殊的事件,而且指所有人类活动的表现方式。任何人类行为都具有一种仪式的维度,仪式包含了一种参与者社会和文化世界的象征性信息。人类本身即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动物,“我们最高的仪式仍然是为了满足我们动物性的功能——饮食、活动、繁殖、死亡、交配和战斗”,“仪式化行为是自然秩序和我们身体法则的自然流露”。从仪式化行为转化来的仪式,大多是与季节、农业、丰收、占卜、殡葬和治疗有关,因为这些都表达了人与周围环境及其身体之间密切的联系,仪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所有文化的起源和熔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被一系列仪式活动所贯穿,如新生儿在出生、满月或百天时,家族或家庭要举行庆贺礼;当长到20岁时,要举行庄严的成年仪式——冠礼,以“弃尔幼志”“责成大人”。在结婚、死亡等生命转折点上,也都需要举行相应的仪式。而其他众多的庆典、祭祀和戏剧表演等都要举行仪式。在这些活动中,由仪式所带来的共同的敬畏和共同的希望,通过人们共同的关注,将共同体中的不同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社会伦理控制的巨大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食物、饮食一开始即与仪式、礼仪有着密切联系。大量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食物礼仪是在宗教中有显著地位的。第一个果子的献祭、收成的礼节、节后的宴会是农民之间很重要的行动。猎夫或渔夫庆贺大收获,或开始活动季节的时候,也都是用宴会与礼仪将食物摆布着,要求动物恕宥或更加以崇拜。一切这样的行为,都表现出地方社会对喜庆和食物的珍重,于是宗教借着这等行为来成就人民对于日常食品的虔敬态度”。我国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早已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原始人由于相信万物有灵,用各种各样的仪式来沟通人与神的联系,使整个社会生活都仪式化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怀着恐惧、畏惧的心情匍匐在神的脚下,献上“食品”(祭品),有时这个食品(祭品)甚至是人本身,以便使神灵帮助人类。因为“人嗜饮食,故巫以牺牲奉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祭祀的态度和目的渐渐有了不同。从早期的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从被动献祭,到与祖先神共享,再到人们用食品庆祝节日,沟通人群、犒劳自己,食物已不再仅仅用于果腹、敬神,而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

地理论文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