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贫困生受助论文3500字
贫困生问题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 关怀,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复杂性,我们发现高校受助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序的伦理问题,如责任伦理、消费伦理、感恩伦理和诚信伦理 等。这些伦理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感恩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亦是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时代价值的部分。它的思想内涵包括对祖先的敬仰和尊重、对父母的孝敬、对兄弟姐 妹的爱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祖国和君主的忠诚和爱戴、对师友的敬重和信义等。
这种感恩伦理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人民的礼仪风俗得到传 承,今天有必要继续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弘扬感恩意识,将传统感恩伦理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撑。 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既有经济价值的考量,又有其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
它蕴含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促进发展的理念,坚持道义与功利并行、公 平与效率统一、他助与自助结合的伦理原则,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尚存在的诚信坚守不足、感恩意识淡薄、励志观念缺失和消费观念不合理等伦理问题。 本论文通过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现状及原因分析,寻求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救助的对策,以达到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的双重要求。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案 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人际、社会和自然方面提出存在的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问题,并从社会环境、制度供给、感恩文化、道德教育、家 庭观念和自身修养方面深入地分析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感恩伦理的他助和贫困生感恩自救进行阐述,最后将高校受助贫困生资助置于和 谐发展的愿景中。
2.求一篇 城市居民贫困问题 的社会调查报告
所谓社会调查,是指应用科学方法,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关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活动。
社会调查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明确的调查目的;(2)具有社会意义的调查对象;(3)科学的调查方法;(4)实际的调查效果。 社会调查据其分析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宏观调查(如对国家,省,县或人口普查等大 范围或大规模的调查)和微观调查(一般包括两三人或数人的小群体的查)。
据其调查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研究性的调查(为解决理论性或政策性的问题而进行)和工作性的调查(为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进行)。 社会调查应有的态度 1 求益的态度:力求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幸福。
2 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不“唯上”不“唯书”。 3 求教的态度: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求教。
怎样开展社会调查? 第一步,选题。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和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学识,并结合社会调查的要素特征,选定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等等。
选题时应当采用必要的查阅文献资料,咨询相关老师等方法。 第二步,计划。
紧扣选定的主题,参照相关资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确定系统的调查项目,比如说要研究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就要提出其必要性和所需条件等问题,每个问题又包含了若干小问题。 第三步,设计指标。
指标就是用一定的数量和单位来描述调查对象,如某地区的人口和人均收入等。要用各种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从各方面完整地揭示调查对象的本质特征,保证其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
第四步,拟定提纲。就是用提纲的形式将以上的准备确定下来,对所有提出的问题和项目加以精选,分别轻重稳急,使其系统,完整。
第五步,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和方法。 常用的调查方式有普遍调查(对调查对象的每个部分每个分子毫无遗漏的逐个调查),典型调查(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代表性的单位 做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个案调查(对社会的某个个人,某个人群,或某个事件,某个单位所做的调查)。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合理设计问卷,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文献法(通过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调查),访问法(通过交谈获得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凭借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 第六步,培训与准备。
请有关专家对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调查态度和调查技能的培训。此外,还应该注意筹备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作好与被调查单位的接洽工作,并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突出的典型,重要的经验和严重的问题.. 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 1 社会性. 调查报告作为时代的镜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所接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调查报告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社会事实的发言人,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能鼓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信心百倍的争取胜利. 2 针对性. 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泾渭分明,而不是棱模两可. 3 真实性. 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规律.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话,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是具体的,既有点又有面的,而不是抽象的. 4 典型性. 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总结某项经验,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因此需要恰当的选择典型,解剖麻雀,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调查报告有哪些类型 1 根据对调查对象反映的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概况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 概况调查报告也叫综合调查报告或普遍调查报告,主要是围绕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而写的,对全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这类调查报告一般是就某一地区或单位而进行的,往往设计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作比较详细的交代.专题调查报告是围绕某个问题撰写的,可以是典型经验,专题情况,新生事物,历史事件或存在的问题等等,比如农村合作经济的调查,人才浪费的调查,个体商贩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等等.专题调查报告主题鲜明,材料具体,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根据调查对象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是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典型经验而撰写的报告,它把实践过,感觉到,理。
3.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贫困家庭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情况,并切实落实赴沂逐梦社会实践团关爱留守儿童的宗旨,x月xx日,社会实践团队长xxx带队前往xx村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及贫困家庭。
夏日炎炎,天气闷热难耐,实践团队员们走进xx村,开始了一下午的走访之旅。进入xx村,实践团队员们向村民询问当地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的情况。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队员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最初村民们还有所误解和顾忌,对实践团队员们有所隐瞒,但是在队员们的认真解释下,村民们便毫无顾忌的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实践团队员们反映,队员们将情况仔细的记录了下来。
而后,xxx便带领队员们走进了所了解的留守儿童家庭和贫困家庭。这些家庭见到队员们的到来都非常的热情,积极地配合实践团队员们开展工作,充分清楚地反映家里的情况和困难,队员们对此做了详细的记录,并对这些家庭做了保证,将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此次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及贫困家庭,实践团队员们了解了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的真实情况,掌握了他们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的帮助工作的开展,更好的落实了赴沂逐梦实践团关爱留守儿童的宗旨,相信此次在队员们的关心帮助下,这些孩子们可以更自信、更有希望的成长。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4.“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论文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现状(一)农村养老保险压力巨大 (二)农村合作医疗取得较快进展,但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三)农村社会救助区域不平衡,存在较大的应保未保人员 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 (二)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范围,加大覆盖面 (三)多元化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能力 (四)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内容就不一一列出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制度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的论文研究的内容太过广泛。希望楼主能主要强调体制,多找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资料。
也可以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某一单个问题下手。比方说农村的医疗,如何去建设和完善。
5.以贫困为话题的议论文
责任,是阳光雨露哺育幼苗的动力;责任,是雄鹰呵护幼鹰翱翔的关爱;责任,是溪水不懈奔流入海的决心。
它既陌生又熟悉,你是否曾经淡忘?淡忘这份本应烙刻于心间,普通而又意味深长的词——责任。 不,我们如同怀揣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理念般重视着它。
正如那在国际赛上勇夺桂冠的刘翔。多少个白昼黑夜的更替,多少个春夏秋冬的交换,多少次辛酸与汗水,交织着坚持的喜悦,他不曾放手。
纵使摔倒,伤痛伴着炎寒酷暑的煎熬,他仍旧坚持。我们明白,这是刘翔心中那份对责任的执着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前进,永不言弃的精神令胜利的道路在他脚下不断地延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在他心间潜滋暗长,直至根深蒂固,他用挥洒的汗水,耕耘的辛劳为自己的堡垒筑上层层砖瓦,堡垒的城墙上刻满着心中重重的责任。
斗转星移,晨昏交替,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跨过历史的长河,品读一代代天之骄子用责任的泥土、尘沙、砖瓦筑成的屹立不倒的堡垒—— 贬谪后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浇灌着心田上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操守为堡垒填专瓦。是什么让他始终坚持?是他“不以物喜”的高尚,是他“不以己悲”的气节,责任压在心间,盖过一切尘世的浮云。
狱中的司马迁,用心头上沉重的责任书写下永垂不朽的《史记》,身受屈辱,他付之一笑,任重道远是他不懈的坚持…… 重责任,绚丽的人格之花会香溢堡垒;重责任,瑰丽的气节大树会为你遮蔽风霜的来袭;重责任,和谐文明的社会风貌会撼动天地! 责任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少人因为缺少责任感而造成社会的许多隐患,如家庭成员缺少家庭责任感,抛弃家人去赌博、走上犯罪的道路;甚至不少青少年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让家人痛苦万分…… 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缺少责任感的同学让老师操心!就像我们刚刚学习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做一本作文集,把一直以来写得最好的十几篇作文订在一起,再弄上封面、封底和目录就完成了。过了几个月,老师叫我们交上作文集,有的同学交上去的是用心做的作文集,有的同学交上去的是应付了事的作文集,有的同学却没有交上来。
是他们对这次作业不负责吗?我不知道,当然,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问过其中的几位同学,他们都以没有时间做、打印机坏了、不见了、忘记带等的理由搪塞老师,难道真的是这样吗?还是他们根本没有当这一次作业是一回事?这个就是他们对作业的不负责,是他们缺少应有的责任感造成的。
所以,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要从小培养好责任感。 责任感为成功之基。
有了对作业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才会尽心尽力去做好工作。如果从小就是这么不负责任的话,那么长大之后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
如果你从小就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么长大之后上司给你的工作你怎么对待?连作业那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话,那么以后的工作也是做不好的。如果要看你会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看你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对社会、对工作甚至是对家庭的责任感。
从小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先教育他们从小就该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对家庭的责任感,要学会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替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使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
如此所见,从小培养责任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
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
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
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
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自己戴上了荆冠。
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不朽。
我们都知道那个天黑了还不肯回家,站在路边哭泣的孩子。因为他要站岗,别的孩子早。
6.急求求一篇“论小康社会贫富差距”2000字左右的论文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别不断拉大,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毫无疑问,贫富悬殊将损坏社会公正,不利于社会稳定。回顾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风暴,看看当今动荡不堪的南美洲,我们就可以发现:贫富分化大的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最容易发生社会动荡。
中国躲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不少有识之士居安思危,提出要大力减小贫富分化,增加社会的“抗震”能力,乃是深有远见之论。
但问题有它的另一面: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贫富差距的拉大恐怕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容忍能力。只有两头作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的动荡。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的竞争。要使中国在一些尖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那么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必须是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否则难以留住人才。
未来世界高层次的人员流动几乎是无国界的。如果中国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国民享受国际上的同行们的生活水平,这些人就会跑到发达国家去为他人创造财富。要知道,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在美国也遥遥领先于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和中国老百姓相比反差就更大。
7.社会的论文
农村人口是社会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基本生活易变性,或易受外因干扰性、农业生产易灾性、劳动效率的低组合性和自我保障能力的不足等特征,其家庭、社区的安全保障作用,极为有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5条、第34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1条至93条,规定了烈军属优待、残废退伍军人安置、农村兴修水利、防灾防病、救济灾荒和移民开垦,以及公民的劳动权、休息权,劳动者的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时获得的物质帮助权。
不过,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权利,始终未能进入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安全体制。
一、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偏向性分配
所谓社会保障责任,是指社会保障的提供者,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所承担的一种确保或维持性质的社会责任。在这里,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主要指国家和社会。而社会保障责任的内容,是维持公民的生存需求,即最低生活标准或维持最差生存标准的不丧失。这种责任,之所以称为社会责任,一方面,维持公民的生存需求,实际上就是维持政治统治的秩序资源的基础。另一方面,公民基本生活或生存需求的满足,只有依赖国家和社会。因为当公民陷入基本生活或生存需求无法维持的状态时,意味着个人或社区的支持公民基本生活或生存需求的物质基础即将崩溃或丧失。显然,公民基本生活的物质基础崩溃的扩大,或速度的加快,必然会演化成社会安全秩序的破坏力量。因此,国家和社会必须为此负起责任,承担起经济投入或物质条件供给的义务来。也就是说,公民只能依赖国家和社会而存活,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在我国,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偏向性分配,是指国家通过政治统治的社会政策和调节手段,将社会保障责任在国家、社会、社区和个人之间,依计划体制和所有制不同进行的缺损性、职业性和依附性分配。其中,缺损性分配,是指国家和社会主要承担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责任,而农村人口则由农村家庭、社区承担。职业性分配,则指国家和社会只对正式就业,并维持其职业者承担保障责任。对未就业者、失业者不承担责任。至于依附性分配,是指国家和社会对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承担保障责任。其保障基金的经费筹集,由国家财政包下来。因此,集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农村人口,无权享受国家和社会以国家财政提供的社会保障。
可见,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偏向性分配,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政策的过度政治化或所有制的国有化的分配。这种偏向性分配,首先使资产阶级、地主富农和小资产阶级等剥削者的社会保障责任,从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中剥离。其次,使工农两大阶级的社会保障责任,被所有制分割或分隔开来,国家主要承担工人阶级和城市全民职工的社会保障责任。而农民阶级和农村人口的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责任,主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再次,城市人口的普遍性和较高程度的社会保障,与农村人口的个别性和程度较低,甚至很低的社会保障,发展和积累到后来,终于造成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依赖,成为城市改革的主要社会障碍之一。而在农村,则形成了高达2.5亿的贫困人口,以及农村人口中因灾、因病和因各种变故而返贫的严重局面。
二、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市场性分配
所谓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市场性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机制的运用,将过去单纯或全部由国家保障(或政府保障,下同)的责任,以社会政策和调节手段的变革,重新调整、配置,并由国家、社会、社区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情形。国家社会保障责任的市场化分配,就其根源而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在我国农村,从70年代末开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
村生产力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即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则因此对农村人口聚集的社区——农村中原有社会组织构成了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1)自然就业制度造成了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2 )农村人口中仍然有数额庞大的贫困人口;(3)农村中以往低水平社会医疗保健,失去组织和经济依托而趋于解体。即农村人口的就业、养老和医疗保障等,都出现了严重问题。有些个别地方甚至进入了危机状态。
在我国城市,80年代中期开始的企业改革,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逐步转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轨道;另一方面,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包括社会责任分担改革,使社会保障企业化的社会政策,变成了损害企业切身利益、制约企业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之一。为此,城市人口中,企业职工的就业、养老、医疗和福利保障等改革,就以社会保障责任的分摊,或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为核心,逐步展开。
8.论述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有关农村贫困问题, 爱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二元结构的遗存太多等原因,农村社会保障至今处于保障项目缺失、水平低下、社会性不足、自助性突出的状况。
只有提升公共保障以替代家庭保障为主的格局,以基金保障替代土地保障,实施普遍保障替代划类保障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意义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现状 问题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
这种状况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提供的,其特点是全方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这种微不足道的集体经济保障,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而逐渐消失。
之后,农村除了“五保户”和烈、军属以外,广大农民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任何直接的社会保障。从社会保障费的支出看,占人口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只占总数的11%,而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却占到了总数的89%。
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着完全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因病致贫、因老返贫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试点和探索。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不尽人意。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民政部从1986年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积极探索。
1991年,在山东烟台等地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截止199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保险。
表面上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得不错,可实际上它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截止1998年上半年,尽管全国已有80%以上的县参加了保险,但只占应该参保人数的12%,也就是说,经过好几年的推广、运行,仍有88%的农民游离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之外。
2。广大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以后,农村原来的合作医疗制度随之瓦解。
虽然1994年以后各地作了一些努力试图恢复合作医疗,但由于缺少可靠的经济来源和有效的制度设计,重建的合作医疗往往持续的时间很短,甚至“随办随散”,坚持下来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发达的沿海地区。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非常低,即使在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期(1997年~1998年前后),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仅22。
2%,而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1%~3%(《中国卫生年鉴》,1999)。另外,根据卫生部1998年调查数据显示,有87。
44%的农民成为没有任何社会医疗保障的自费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1年的研究也表明,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民中,50%左右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实施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外。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规避农民生活风险,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理应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与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 1。
资金来源不尽合理,未体现全社会责任1) 减免农业税和农民特产税 2) 废除义务工和积累工制度 3) 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制度,实行投资多元化,减少农民的生产共同费的分摊。 4) 国家应支付农村的失业和社会救济费用。
5) 矫正按人头收征税费的所谓“人头费“。 6) 国家应承担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
7) 国家应承担农民额外支付的乡镇行政管理费用。
9.谁帮我写下,家庭贫困原因的调查报告
摘 要:通过对城镇贫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了当前城镇贫困产生的根源,结合实际分析了以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利弊,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贫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地区收入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个人收入总量迅速增加,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这一主要发展趋势不协调的是城镇贫困群体的不断增加,城市贫困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虽然我国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仍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必须尽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 城市贫困居民现状及其特点 1.1 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城镇居民采取供给制度,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虽不算太高,但较为稳定。
城镇贫困人员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或扶养人),由于数量少,政府能较好地解决。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困人口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多,1997年达到281万人,2000年达到402万人,2003年已达到2053.6万人。
近几年国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近几年的城市贫困发生率基本为6%-8%,而2006年我国城市贫困率为5.3%。
城市贫困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仍大大高于十年前水平。 1.2 特点 分析2006年几个省市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 1.不同类型区域与城市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 2006年东南沿海地区的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4.7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4.18%,而东北地区低保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平均为10.5%,低保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平均为9.1%。
2006年的低保平均水平为203.6元,东北地区为143.1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东南沿海地区为221.5,高于平均水平。显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贫困程度较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和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有关。 2.城镇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 近几年的城镇贫困发生率基本在6%-8%,而2006年的这一数字下降到5.3%,贫困问题有适当程度的缓解,这得益与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计划的多年累积效应。
近几年来,我国不但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而且也更加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相继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计划。 2 致贫原因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致贫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因素,即由于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破产,致使职工下岗与失业,家庭实际收入减少;二是个人因素,如个人健康问题、素质问题、择业观念等原因,导致不能从事或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三是家庭因素,如赡养系数大或其他负担过重等等。
转本调查问卷设计了五个具体原因和一项其他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首要原因是无固定职业;其次是下岗;并列第三的是子女上学和其他;第五是意外事故;第六是天灾。
其中,无固定职业的比例最大,为40%, 所占比例将近一半。其次是下岗,所占比例为16%。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分不开的。一些受旧体制束缚的行业和企业,人浮于事,冗员膨胀,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陷入极大的困境。
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使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造成其收入下降,陷入经济困难。这一宏观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当前城镇致贫的主要因素,应当予以重视。
根据调查结果,子女上学已成为城市居民贫困第三大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提高,教育费用也水涨船高,在居民消费开支中,教育开支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对本来生活上就难以维继的贫困居民来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子女教育费用的支出可能导致其更加贫困。
调查结果显示,其他致贫原因主要来自贫困居民家庭因素,如子女患病、主要劳动者身体状况差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突遭变故等。 3 政策建议 对于低保户最须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列出了六个项目,即“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建立助学机制”、“给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和“建立养老机制”。
根据调查结果,列为解决的问题首位的是工作问题,其次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接下来依次是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助学机制和建立养老机制。 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其主要是由政府牵头,通过法律保障,建立社会救助制度。我国针对城市贫困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救助制度的核心,在解决当前贫困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了我国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问题。正如调查结果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