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论皮影戏的论文
【皮影戏概述】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拍、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jué)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起源】
中国皮影戏起源于何时,因文献不足,无法确知。可确定的是最迟在北宋时,中国影戏已极成熟,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尚未发展成熟之际,宋代的影戏已能表演完整、生动的三国故事,一些记载宋人生活的著作如《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都述及宋代(主要是南宋)影戏的盛况,除了一些有名的艺人,南宋杭州甚至有「绘革社」的影戏组织出现。宋代以后至明清,影戏一直盛行,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普及全国各地,与各地曲艺、语言、习俗结合,发展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影戏艺术。
2.皮影戏的文章
走近关中皮影戏 【导 语】皮影戏是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艺术。
陇县地处关中,自然也是皮影戏流行的地区。昨天下午,好多年没看到家乡皮影戏的宏军他们听说陇县东南镇民间艺术团在村里唱皮影戏,就带上我们赶过去看了。
戏台就搭在村的一个庙里,第一次见到演皮影戏,规模比想象中要小得多,戏台只有一米半长、一米高左右,但幕后的工作却不少。 皮影戏团成员:就你们这样一般演出要多少个人?七、八个人。
怎么分工呢?分工呢这里面有乐队还有演唱者。一般就是用的人比较少,人少就比较精干,好处就是像在平时演出的时候人少、行动快,再个就是携带的东西都方便,用摩托车,用自行车,携带都很方便的,尤其是走农村里边的山路,方便演出。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展于唐,兴盛在宋朝。
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为全国之冠。 别看一个小小的皮影,但它制作精细、工序繁杂。
材料要用上好的牛皮或驴皮泡软才能制作。 皮影戏团成员:一块牛皮要切成几层,切薄之后打磨,(雕刻)以后再上颜色。
皮影的人物、动物等都是刻成侧影的,用细长棍支撑来牵制表演。 皮影戏团成员:拿筷子的形式来操作这个皮影的手,脚呢,脚要动怎么办?脚不动,就通过你来操作就行,脚它动不了,那它整个人的活动主要是靠?主要是靠这,过来,过去,转动这里,转动这个主杆就是转身了,然后皮影动就是手动。
主要是手,你看,这不是擦眼泪了吗?她有时候就像咱们想把衣服整一整,它就可以这样上。就这几个手指要比较娴熟,对,这样要比较熟练。
皮影以秦腔为主,演唱者 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为 “把式”,一 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
又由于秦腔是陕西地方戏的最主要剧种,其慷慨激昂、宽音大嗓的演唱特点更使皮影戏令关中人喜欢。 皮影戏团成员:(一部戏)三十多个人,它就是换头不换身,换头不换身。
把这个头拿下,可以换成这个,根据剧情的需要可以换,那换等一下谁在换,是下面的人在换,还是?我换,那你不是一个人操作吗?我自己就能换上。 由于皮影携带轻便,所以一个戏团就有这一箱皮影就足够了。
为了防潮,皮影都要用厚厚的牛皮纸来装。 皮影戏团成员:你看,我自己就可以把这些拿下来放进去,你不会玩就放不好。
你看他放还要这样,这样放,这样放就好放了吗。这一类是什么?这是文官,这是包公。
那刚才那一类是什么?是武官,文官、武官分开着放,要拿的时候就不会乱是吧。 宏军:因为皮影戏是我们这边的特色嘛,在南方呆了好多年没有看见过,所以今天特意赶过来看一下嘛。
当地村民:喜欢他的唱腔,动作,经常看吗?我常年在外面打工,不常看,这次回来碰上就来看看。 然而,记者注意到,前来观看皮影戏的除了宏军他们几个和另外几个中青年和小孩子外,大多数都是老年观众。
(皮影)皮影戏团成员:观看的主要是些农村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不般都不大看,感觉时间长。以前像每个镇都有一两家,陇县就有十多家,现在剩下五、六家。
皮影戏团成员:现在请你们去演的多不多?现在的人都忙于抓经济,一般是农闲,比如像那些打工回来的,比如这次,机会很好,我们在这里玩一玩,自娱自乐,有可能像这种艺术有可能就慢慢越来越少,甚至会失传。有没有这个担忧?有啊,但是我们没有这个回天之力。
因为像现在文艺方面像剧团呀这些东西都处于滑坡阶段。 这位团员告诉我们,现在的皮影制作老影人几乎都去世了,儿孙一辈又不想学,为了让这个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不致于流失,他目前能做的就是演好每一场戏,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戏,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皮影戏团成员:在我们演每场戏的时候就尽力地去演好每场戏,尽力尽责地尽量能得到观众的好评,希望观众和有关人士能对我们这种很古老的艺术大力地支持。 关中皮影 北院门144号,回民街靠近街尾处,是清代榜眼高岳松的老宅。
回民街号称西安最热闹的一条街,夜晚灯火通明,是肉食者和嗜甜品者的天堂。相比之下,除了檐下满满当当的红灯笼外一片漆黑的高府像是鬼宅。
主人的品味香艳而可疑,墙上挂画里的女人一律坦露酥胸,乳晕历历在目,宗祠里的织锦鲜艳得像是唐卡,卧室床前放着缠足女人的绣花鞋,此外,墙脚的仿明立柜里嵌着一台立式空调。 但是高宅上演好看的皮影。
一把胡琴一双锣鼓,一折名唤“卖杂货”的戏。陕西口音极富肉感,即便是腰圆膀粗的老伯唱来,也带着一股幽幽的小委屈,令我倾倒。
皮影本身是只可远观的。在松树和云崖的布景上,货郎挑着两只水桶,摇摇颤颤、循序渐进地调戏女娃儿,他有一部浓密的胡子,竹笠(大概是的)遮住了眼睛,像阿凡提故事里的阿訇;女郎身轻似燕,半推半就,每次回转,半透明的身子就带出一轮蜃景似的光晕,叫人觉得。
3.中国民间艺术皮影 论文
皮影的意义可以用8个字概括一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被公认是现代“电影始祖”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小小的一张皮影,简单的布幕舞台,操作者灵巧的手指,加上一点光亮,就能表现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历史中的无数逸事。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国家大剧院的皮影戏展演吸引了很多国内外观众,展演第一周前来参观的观众就达4万多,古老的皮影戏正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皮影的收藏热度也逐渐升温。
4.弘扬皮影戏的800字议论文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视线。 然而,在我的家乡—巫山县骡坪镇,残存着当地最后一支传统皮影戏班子,坚持给村民的文艺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说起皮影戏,我可是情有独钟。
记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吃饭,爷爷说:“大坝里来了个皮影剧团,吃完饭我带你去瞧瞧。”皮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物,不知啥样。我扒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爷爷来到大坝里,只听见锣声、鼓声、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着一个一米来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身边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锣声、鼓声、喝彩声更响了。接着又表演了《哪吒闹海》、《西游记》、《葫芦娃》……精彩绝伦。
半夜节目结束了,我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后面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爷爷见我好奇便给我讲:“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很精致。这皮影共有十一个关节是仿照人得关节制作而成的。这让我越来越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历经多少年才流传至今。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高科技给我们的视觉享受,但皮影始终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5.传统文化皮影戏作文
昨天晚上,我看了CCTV—4台播放的皮影戏,太美了!它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我想写这个题材。
我查了一下资料,皮影戏呢,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发源于我国陕西,到了唐宋时代,在我国山西、河南都很发达,极盛时期是清代,特别是河北一带,玩的人很多,以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玩得起,后来,随着军事远征和经商,相继传入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泰国、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西欧等国家。1955年起,全国残存的皮影戏班,在党的关怀和扶持之下,又获新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传统文化复苏了,现在的皮影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作出更好的皮影戏。
皮影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我国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皮影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表现戏剧形式,服装鲜艳,唱腔优美,表演得非常动人,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我喜爱皮影戏,因为皮影戏的偶人是要很仔细的雕刻才能做出来的,表演有声有色,特别是我看的“猪八戒背媳妇”,笑的我前俯后仰,差点从沙发上摔下来,要是以后还有皮影戏,我还会看的。
6.求有关唐山皮影戏的论文
唐山皮影是目前我国三大皮影文化之一(另外两个是陕西皮影,潮州皮影),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唐山皮影戏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戏剧的典型代表,已经深得国内外众多观众及其专家的喜爱,但是唐山皮影戏的生存状况却让人担忧。随着老年制作艺人的去世,年轻人从事现代事业工作,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不容乐观。唐山皮影戏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如同“风中之烛”岌岌可危。究其根本是唐山皮影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耕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目有《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等。皮影传统剧本的文学结构为人物出场有上场“诗”,下场“对”。其格律常用 “七字句”、“十字锦”、“三赶七”、“五字赋”、“硬散”、“大金边”、“小金边”等。这些唱词结构都是以对偶的上下句为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每段唱词一般都是由若干对声韵相同的上下句组成。唐山皮影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
皮影的雕刻要经过刮皮浆皮、拓样雕刻、着色涂油、拼钉装杆几个步骤。刀口和上色是最能体现雕刻艺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为生、小、大、鬓、丑等。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
7.陕西皮影的简介
皮影在陕西又叫“ 影戏”、“ 影子戏 ”,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 ,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每个人物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 二是演唱功力极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 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 鼎盛期为唐代,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
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
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第一步:选皮;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第二步:制皮;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净皮和灰皮两种方法。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第四步:过稿;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 第五步:镂刻;实线保留形体轮廓挖去余部,为阳刻,多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
第六步:敷彩;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 第七步:发汗熨平;给皮影脱水发汗。
第八步:缀结完成。
8.陕西皮影的介绍
陕西皮影是陕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艺术形式。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秦人气息。尤以陕西华县皮影最为有名,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