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的议论文(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0 2023-12-01 11:33 论文大全 手机版

1.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百喻经》六则的体会。

写得不错,供您参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2.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百喻经》六则的体会。

写得不错,供您参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

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

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

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3.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例文:不要追求完美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

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过分追求完美,而又达不到完美,就必然会产生浮躁。过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偿失,反而会变得毫无完美可言。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一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

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先后推开九道门,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笑话当然是笑话,但是说明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一种天性。

应该说,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时间长了以后,就自然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地步,那么必定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

什么事情都会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低于0℃就会结冰一样,追求完美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得不完美。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都要适可而止,如果不达到想像中的彻底完美誓不罢休,那就是和自己在较劲了,长此以往,心里就有可能系上解不开的疙瘩,而且这疙瘩会系得越来越大,会系得越来越死。

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往往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像是一根树枝,即使再坚硬,也会渐渐承受不了我们自己找上门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却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将我们陷进里面的泥塘,我们却以为是席梦思软床。我们就是这样跌进完美自身所造成的误区里,只不过这种误区常常是以漂亮的面貌招手出现,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作为引导,然后被日后的逞强、虚荣所代替,心理上渐渐地磨出了老茧,而自己浑然不知。

我认为在现在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的时代,有效地避免追求完美的不利影响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做呢?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做事情过于追求完美,吹毛求疵。为了从99.9%跨越到理想中的100%,而为最终的那0.1%付出多出正常标准很多倍的时间、精力等资源。

但是我们都知道,事情到最后的那0.1%最难获得,和前面根本不成比例,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强求它。其次,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生活节律紧凑有序,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完美的关注。

最后,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并知足者常乐,才是完美的心境。 人生悠长而又苦乐交融。

每个人都期待着完美,事实却是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的主宰自己的生活。我们期待似童话故事般圆满的结局,但我们应该知道前往桃源的道路之上也可能四处泥泞!有些未知的人,有些缺憾的事,总会在我们生活的美丽画卷中出现。

要学会接受它,化解它。 何必为一叶残花否定满园芬芳! 又何必会为一缕枯枝拒绝无边绿意! 无论我们遭遇到挫折,经受了打击,都不该因此去否定整个美好的人生。

4.百喻经六则高中语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

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

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

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翻译: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

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尝庵婆罗果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 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翻译: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

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

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 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既到舍已,有人问 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旁人语言:“汝马本 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翻译: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

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

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

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

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

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

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百喻经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