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生态音乐的论文(如何写有关原生态音乐方面的论文)

100 2023-05-28 22:12 论文大全

1.如何写有关原生态音乐方面的论文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的血肉和灵魂,是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欣赏性。

我国有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

民歌是代表中国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弥补各民族语言的不通,传递心灵的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原生态民歌”,去细品它的滋味。

一、什么是原生态民歌“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而“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所以民歌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原生态民歌”就是“原生态”与“民歌”的结合定义,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我们每一人都应该去认识、了解它。

二、原生态民歌的思考1、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原生态民歌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其本身就是民族音乐、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了解原生态民歌的意义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去了解去靠近原生态民歌的。

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它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唱法、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原生态的审美价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一些民歌歌手的高音可以比美声中难以驾驭的高音或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合唱等,也是原生态民歌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原生态民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尊敬、重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等。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原生态民歌,我们或许不知道少数民族的语言怎么说,但是音乐可以打破这一界限,让我们可以彼此心灵相同,便于我们去认识各民族的文化。

原生态民歌是代表中国的音乐。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

原生态民歌不仅是音乐之源,也是人类文化之始。自人类会吆喝算起,我国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民歌一直言传至今。

现在的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大量的民族歌手涌现出来,使大家的视野变得丰富,使大家的视听感受更加精彩。所以,原生态民歌是可以代表中国音乐及文化的。

2、原生态民歌的发展目前,原生态民歌遭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并且原生态民歌难以进入音乐课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听到民歌却不认识了。既然,原生态民歌可以代表我国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音乐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不代表原生态民歌音乐的舞台中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认识、保护原生态民歌,注重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例如:不断的收集原生态民歌的资料,将它整理起来,这样就不会轻易的失传;让民歌进入课堂利用一代代教授传承的方式去延续,发扬;利用原生态民歌去创作另外的民歌,“以歌诞歌”,这样既可以保持原生态民歌的味道又可以增添民歌的生命力。

3、我们应该支持原生态民歌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我国的文化、历史。而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综合的产物,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题。

我们不一定能够会唱,但是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去认可、认识原生态民歌,从而发挥主动能动性去保护民歌。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华夏五千年的岁月洗淘中,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懂得欣赏、聆听、陶醉,进而去发扬它。有一天,我们的民族音乐也能登上世界的音乐舞台,散发原始的魅力。

三、结束语韩红曾诚恳的说过:“民歌是很难保护的,因为它的生存空间很少,传承下来的可能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文化内涵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它,去明白它的可贵,去传承发扬它,不要让这么美好的音乐砸在我们手里!” 我个人认为,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因为原生态民歌足以有资格做中国音乐的代表,它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珍惜。

2.如何写有关原生态音乐方面的论文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的血肉和灵魂,是我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欣赏性。我国有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有着深厚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个民歌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民歌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而不可分割的。民歌是代表中国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弥补各民族语言的不通,传递心灵的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原生态民歌”,去细品它的滋味。

一、什么是原生态民歌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而“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所以民歌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原生态民歌”就是“原生态”与“民歌”的结合定义,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我们每一人都应该去认识、了解它。

二、原生态民歌的思考

1、原生态民歌的意义

原生态民歌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其本身就是民族音乐、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了解原生态民歌的意义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去了解去靠近原生态民歌的。

原生态民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它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多元性;其次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如独特的民族服饰、民族唱法、民族旋律等;三是具有原生态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原生态的审美价值由于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一些民歌歌手的高音可以比美声中难以驾驭的高音或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合唱等,也是原生态民歌中独有的艺术魅力。

原生态民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尊敬、重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等。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原生态民歌,我们或许不知道少数民族的语言怎么说,但是音乐可以打破这一界限,让我们可以彼此心灵相同,便于我们去认识各民族的文化。

原生态民歌是代表中国的音乐。我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原生态民歌不仅是音乐之源,也是人类文化之始。自人类会吆喝算起,我国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民歌一直言传至今。现在的很多音乐选秀节目,大量的民族歌手涌现出来,使大家的视野变得丰富,使大家的视听感受更加精彩。所以,原生态民歌是可以代表中国音乐及文化的。

2、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目前,原生态民歌遭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并且原生态民歌难以进入音乐课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听到民歌却不认识了。既然,原生态民歌可以代表我国音乐,那么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音乐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不代表原生态民歌音乐的舞台中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认识、保护原生态民歌,注重原生态民歌在国内的发展。例如:不断的收集原生态民歌的资料,将它整理起来,这样就不会轻易的失传;让民歌进入课堂利用一代代教授传承的方式去延续,发扬;利用原生态民歌去创作另外的民歌,“以歌诞歌”,这样既可以保持原生态民歌的味道又可以增添民歌的生命力。

3、我们应该支持原生态民歌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该忘记我国的文化、历史。而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综合的产物,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能够会唱,但是我们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去认可、认识原生态民歌,从而发挥主动能动性去保护民歌。民歌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华夏五千年的岁月洗淘中,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懂得欣赏、聆听、陶醉,进而去发扬它。有一天,我们的民族音乐也能登上世界的音乐舞台,散发原始的魅力。

三、结束语

韩红曾诚恳的说过:“民歌是很难保护的,因为它的生存空间很少,传承下来的可能是一种表现形式,但文化内涵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去保护它,去明白它的可贵,去传承发扬它,不要让这么美好的音乐砸在我们手里!” 我个人认为,只有将民歌更好的继承发展下去,中国的民族音乐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因为原生态民歌足以有资格做中国音乐的代表,它是宝贵的,值得我们珍惜。

3.求艺术类硕士论文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态唱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仅仅指美声化的学院派的唱法——这是一个极端风险的讯号。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摒弃本来,依靠他文明的风险地步。

翻开电视,千人一声,若只听声响不看画面,很难晓得是谁在唱。当然,这其实不是歌手自身的成绩,甚至也不是教员的成绩。形成这种场面的次要缘由是时代的共同审美思潮和审美追求。这一单一化的场面也是音乐学院的产品。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是迷信化、标准化。而迷信化、标准化的后果,就是俺们具有了批量消费歌手的才能。但却抹杀了歌手特性。

为什么学院派可以这样强无力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欧洲代表先进、代表迷信,他们以为只要美声唱法才是“迷信”的,以为只要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在下国的许多多数民族都有本人独立的、完好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

民歌艺术是中国歌曲文明的根底、土壤和母亲。从全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明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进程,开端的时分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艺术开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端逐步衰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标准化、没有特性。那么歌唱文明走到这种地步时怎样办呢?首先就是向官方学习,走多元化的路途。向官方学习是解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办法。从官方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解脱俺们“民族唱法”单一化窘境的独一途径,也是恢恢复生态歌曲以民族唱法的主流位置的必要所在。

民歌是经过代代相传、心口相授才传承至今的。不少专家以为,处于偏远地域的民族,过来由于生活节拍迟缓,更新不分明。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古代生活的内容。所以,再现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已是不能够的。CCTV 论文网。青年歌手大赛经过设置原生态唱法这种方式,让平常生活在遥远地域的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展现出各民族文明的丰厚多彩:也让广阔看厌“熟面孔”的观众取得了新颖的文明享用;更惩处了一批音乐任务者保管民歌、推行民歌的努力。但是,用划分原生态唱法这种缺乏迷信根据的做法维护民族文明能否显得过于客观了呢?换言之,能否有更好、更多的办法维护民歌呢?这些都值得俺们持续研讨和讨论。

4.原生态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应当说在这一专题上的讨论和探索还不是太丰富,在理论上花的工夫还不是很多。

在本次会议上,较有代表性的发言,包括我的《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间性》,主要阐述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人与对象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不同于西方音乐与美学中的主客体性的关系。发言后我也多方面地得到反馈信息,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

可惜这次会议中从整体上反思传统音乐特质的论文太少,未能形成阵容。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有些学者的观点可能不完全一样,我认为有时候我们是过于关注形态了,而对于真正从理论上即学理上把问题讲清楚的这样一种张力不是很强。

我们在理论上思考问题时,也往往执着于一些具体的、技术性、形态性的东西,而从整体、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的工作则较少、较弱。也因为此,有些问题就难以说清楚,也往往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都要做:具体的、应用的很重要,它是基础,但是最高层的、抽象的理论思维也很重要。缺少哪一方,我们的理论都是残缺的。

刚才伍国栋老师说得好:音乐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东西,我们不能把这个丢掉,否则就是为别人打工了。音乐学它有自己的独立性,理论有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洽性,既要结合实际,服务实践,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特殊性。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一些经典性的作品进行分析,例如对刘天华、王建民等人的作品的分析,也都是新的成果,时间关系,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而言之,这次会议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是收获还是十分可观。但我这里所说的收获,还不仅仅指上述这些方面,而更是指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似乎能够形成以下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围绕着对“传统”的态度的讨论逐渐达成的。

首先,是要“尊重”传统。刚才谢建平先生说的很对,我们对于传统,缺乏的是尊重。

首先我们应当尊重传统,对它有敬畏之心。我发现,可能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说敬畏之心,反倒有一种尊重。

我们都知道管平湖先生的《流水》是被送到“旅行者二号”去太空的。怎么选出来的呢?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120分钟的唱片,30分钟介绍地球、生命、人类等信息外,剩下90分钟全部是音乐,原来准备选择各地有代表性的乐曲50多首(最后选了20多首),每首不超过2分钟。

评选乐曲时,周文中先生是评委,他向大家介绍了这首乐曲,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琴音乐,介绍了演奏者管平湖本人,然后提出一个建议:这首乐曲7分多钟,一点都不能删节,必须完整收入。这个提议得到所有评委一致通过。

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我在想,是不是放了管平湖先生的这首《流水》,所有的评委都听懂了,或者说都非常欣赏呢?根据我的臆想,可能并非如此。

并不一定真的喜欢,甚至并不一定真的听懂,却都能够举手赞成。为什么?是出于他们对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尊重,是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辉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周文中先生的尊重。

这是我从龚一先生那里听来的,龚一先生是周文中先生亲自对他讲的。刚才大家提到演出秩序问题,我们的演出秩序为什么这么差?我觉得就有一个对待传统的态度问题。

龚一先生提到过他在英国伦敦的演出,给他的印象终身难忘。整个音乐会就是古琴独奏,没有任何的音响和扩音设备,300人的剧场里,只有一个聚光灯照在他身上。

底下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安静得不得了。英国的听众,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沉静地聆听中国的这样一种非常古老的古琴音乐呢?也是出于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音乐的这样一种尊重之心。

但是我们自己,可能反而没有。因此,尤其是我们搞音乐的人,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不说“敬畏”吧,但最起码应当有尊重和敬重之心吧。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哎呀,那是什么玩意儿啊”,或者是“那种东西已经过时了”这样的话。对此,我想我们所有与会的人基本上都能认同这一点:我们应当对自己的传统有尊重之心。

第二,是要“研究”传统。现在对于传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好好地、认真地作研究,研究透了以后在此基础上创新;另一种是不愿花费力气,绕过它去创新,最多为了显示自己的特色和民族之根而回过头去从传统中挖一点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多,作品很丰富,但听众却很少,明显缺乏生命力。

有一些刻意雕琢,貌似深刻,但实际上只有怪诞和新奇。其实创新并不难,有价值的创新才是难的。

我们到底是要认认真真地把传统研究透了,还是要绕过传统?绕过传统确实非常省力,非常容易,但它可能正是我们音乐的生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暂且不说这样的做法会直接导致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断裂,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更为切己的理由,那就是:你不了解传统,你不先拥有传统,你就无法真正成功,也就是说,你无法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大家都知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丰碑,形式上是西方的、现代的,但整体上我们却认为它是纯粹中国的,是从我们的传统中直接生。

5.怎样看待音乐原生态的问题

转贴) 如何看待原生态唱法的”原生”二字 作者:齐从容 文章来源: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网友原创作品 在这篇稿子之前,曾写过一篇<>单就这次歌手大赛中,笔者所在的大学外籍教师看了原生态演唱比赛时,那一阵惊讶和赞叹现象.应该毫不危言地说:那场演唱的确很让不少人们兴奋不已!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有专家马上提出来:那真的是原生态唱法吗?我想他们提出的是;真正原生态唱法的”原生”,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如今的世界太稀奇荒唐!许多人大鱼,大肉吃厌了,很想吃些野果,野菜什么的;住高楼住厌了,很想去乡间尝尝住茅草房,睡草铺的味道!他们听惯了交响乐,大合唱和芭蕾舞之类的高档艺术,如今很想听听原生态演唱,看看草台班子的民间花鼓灯之类的玩艺儿!应该说这也是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人之常情吧!可是你想能真正听到,看到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却未必是那么容易!因为如今的伪劣假货太多,各行各业都有冒牌货.试问:那些经过许多专家加工,润色[如:加以电声,合成器以及专业辅导]后的原生态演唱,是否还应该算是原生态呢?! 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真正的原生态,应该是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了的原始状态的东西.难怪有一次中国参加”世界原生态民歌比赛”派出去的代表队是经过几个月的艺术加工和排练的演唱节目,听起来还真的美妙动听.结果在美洲几个城市参加比赛之后,竟然颗粒无收!一个大奖也没有拿上,白白浪费了国家许多资财!因为人家大赛组委会要求的是真正原生态的原始性的天然艺术品类.他们所要听的是北美印第安族人捕捉野鸡时的呼叫声;北极艾莫吉斯人捕到大鱼时的欢呼声;蒙古草原上牛羊和骏马奔腾时的呼啸声等等.然而这一切我们都没有带去.而演唱的却都是一些经过训练和美化了的歌手的动情歌唱.而这些则不是大赛所要求的!这怎么能够给你拿大奖呢! 原生态演唱的类型很多:根据生活,地理环境的不同,在音调,节奏上也有所不同.体裁形式有一: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如:打夯,捕鱼,拉纤;插秧,装卸,车水等号子;二: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节奏悠扬,音调抒情,优美,与天地相共鸣,在山光水色中回荡的山歌: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地方色彩较浓.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等;三: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生活的曲调动听的小调.如卖货郎,锯大缸之类;四:结构较大,内容繁杂,包括若干乐段的乐曲,叙事曲:如南方的坐堂歌,侗族的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木中的不达斯坦木卡木等的长歌等等.各种民族中也有各种不同的衬词作语气情感的抒发. 因此,原生态唱法的选择与组织排练,今后应该特别注意不可以随意地,去伤筋动骨地加以改头换脑地美化和包装了!民族声乐应该是多元化的,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去挖掘新的原始的原生态民歌,使人们听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声音,才是真正的”原生真货”.否则,这个原生态的”原生”二字还有什么意义呢?。

6.求一篇关于音乐的论文800字,别太好,还有一篇叫:开心农场背后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

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我喜欢音乐。恩……这么说似乎不太准确,应该是我喜欢听歌,唱歌,很单纯的喜欢。

我属于听歌能听着了,唱歌越唱越精神的那种。总的说来,我虽然算是对音乐一窍不通,却对音乐有着一种天生的迷恋,这是人性使然吧。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歌”?而且又为什么,大部分人看某个电影,看完一次后就不想看第二次,然而对于“音乐”,他们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听“很久很久”?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秘密吗?我想这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物体”可以发出各种“声音”,而这些物体又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紧密相关;于是那些“物体”的各种“声音”与“危害与利益”等联系到了一起,而我们的“喜怒哀乐”又是与事物对我们的“危害与利益”相关联的,那么当我们听到类似的“声音”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相当于条件反射或是链化反应);同理,各种“声音”也可以引发各种“思考”。所以:既然“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情绪”和“思考”各种事物,那么我们自然会喜欢它。

对于“电影”来讲,人们更多的是看“情节”,并吸取里面的“经验”,但一旦看完了,也就一般不会有兴趣看第二遍了;而对于“音乐”来讲,人们是要通过“音乐”来感受各种“情绪”或“思考”各种“问题”,所以自然就会“反复”的“倾听”了。当然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没有事情做,听音乐打法无聊的时间。

我是两种都有吧! 我不懂音乐的,只知道音乐可以使我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可以使我忘却烦恼。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

歌声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灵魂。 《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

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影片开头,是她的歌声吸引了我。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

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

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上校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上校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

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上校妻子的最佳人选,但上校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女子十二乐坊将中西合并推到了一个极高的地带。

扬琴的清脆,二胡的悠扬,古筝的忧伤,将其和吉他、贝司、爵士等西方乐器完美的结合,有如清澈的流水洗涤昨日的喧嚣;有如飘摇的烟雾氤氲着一幅历史悠久的水墨画。如风如雨,如泣如诉,仿佛是在弹动你的心弦,用温柔的手指颤抖你的神经,用细腻的温柔抚摩你的悲伤。

那种缓慢的高贵,细的如江南的绿柳,慢的如南国的小雨,美的如北疆的飘雪,像优柔的月光,撒下班驳迷离的明暗交织,犹如一幅精致的银白色的素描,柔和的光线,自然的投影,完美的布局,一切都是那么的典雅。 一个事物的改进就是为了发挥它的光辉,进一步改进,让其发扬光大,只要不脱离它的本身,什么都可以谈。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

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

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我,只希望做一个观众,用我诚恳的心去感知。

感知大师们的艺术世界同时,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变得澄澈。心因聆听音乐而愈益清澈,我相信,爱音乐的人可以做到。

7.原生态音乐特色

原生态:

原生态简单说就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音乐形态, 原汁原味的原生状态。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达出的东西,而把很多民歌进行改编等则是原生态状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这些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传神,它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是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传统的诗歌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

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8.有关音乐的论文

《论现代音乐》(二) 有人说音乐也要“现代化”。

说真话,我弄不清这是指的什么?音乐要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这是无可非议的,自古以来的音乐大多如此。因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就要改变音乐题材、体裁、样式……?这就要一下了。

音乐要按照“先锋派”路子走?这问题更复杂了,“先锋派”不是一家,哪一种是“真正老王麻子”?在金钱至上、竞争第一的垄断资本主义,作曲者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中,“宫廷乐队”没有了,“仆从制服”和“年金”也没有了,任何乐队都要靠各种各样赞助人,期望更多的“基金会”来捐助,作曲家较之他们的前辈们,处于一种更为与社会相脱离、与社会相敌对的地位。文化教育也有两极分化,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成为真正的“代沟”。

作曲家在一种接近绝望的心情下走向“自我发掘”的“新”路,回头一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国民乐派……的技法也不适用了,商业化的“流行音乐”通过广播、电视占领了大多数家庭的起坐间,也占了大多的舞台和歌榭,听众变了,他们生活节奏快了,视野前所未有的广阔了,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也更复杂了。一句话,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变了。

传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美学趣味……崩溃了,最敏感也最脆弱的作曲家不能不在这种既反感又无助也无望的心理状态下各找各的“新”路。“新”的才过了一夜又变成旧的了。

于是花样翻新、挖空心思地独出心裁,找、找技术,也找“心理分析学”和形形色色的“新”学问,找神秘主义,找理性思辨或者反理性主义,……这不正是西方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新一代,面对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急剧变化和压力的窒息下所作的必然的反应么?(注:见《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旁听交响音乐创作座谈会有感》。) (三) 现代主义或先锋派,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立场、观点、截然不同的小派别。

有些派别昙花一现,有些派别则变化到和原来的主张迥然不同,有些派别的主张和自己的实践并不总是一致的,有的承认现实主义文艺的一般原理,有的只承认自己主观思辨的体系……对之作出详细分析是很困难的。但他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迷茫、焦虑、不安、失望甚至绝望;一是对传统音乐价值的时而尊重时而怀疑,甚至对传统音乐的一切采取断然否定的态度,只求自辟蹊径。

因而,对这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要作非常艰巨的分析、工作。比如,从表现主义走向十二音体系又回到自己独特道路的亨德米特(1895—1963),可以称得上是所谓“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之一,他便经历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而他的主张也不是我在上述对“现代主义”的概述中尽能包括的。

他的主张也有和变化,同他的作品也有发展和变化一样;用他形之于笔墨的“主张”也不能解释其全部的音乐,因为这只是某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主张”,亨德米特在其著名的论文《作曲家的世界》及其他的论述中陈述了他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和他早期的见解无疑是不同的。不妨摘出几段作为例证: “交流”。

尽管音乐就象我们在实践上所示,它(指音乐)的语言倾向于抽象化,但它是作者与他的音乐的直接需要者之间交流思想的形式。作曲家在能够做到在直接需要者的要求和他的才能之间达到相互了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这要求他们无需言喻而被理解,这才能让其直接需要者得到满足而又充满智慧和诚实。

这是亨德米特的“音乐基本原理”的第一点。我们发现,他的追随者和后继者们与他的主张有着多么大的差别,还不是昭然若揭么! 亨德米特的第二点原理是“技巧”。

“所有建立起来的音乐必然与音乐实践有关,作曲家必须具有的训练是乐器演奏和谱写音乐的过程一起经由持之以恒的实践体验。体验达到通晓,特别是经过一批一批的实践直至得心应手的境界”。

他的第三点原理是“调性”。 音乐的调性对于亨德米特就象地心引力定律对于物质世界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想要忽视它不仅是无效而且是导致混乱的。

在音阶的十二个音里,各种可能的音程组合有安排得很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和与基本中心调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在所有音乐创作中,这种自然的关系必须遵守(1948年他的《玛丽亚的生涯》的修订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

修订前后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改变了声乐的线条,使旋律与和声配合得更加紧密,总体结构有其明确的调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符合其表现和象征的意图)。 这两点主张,和其有的后继者们有着多么大的分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他的第四点主张——“象征”。对于他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我们剖析现代派技法关系不大,但在音乐思想上是重要的。

1940年之后,亨德米特日益接受这样的思想。即音乐作品里各种符号安排的式样应该是象征性的,它象征的是全人类在道德和心灵里更高的状态——有意识地回到圣·奥古斯汀和其他人阐述过的中世纪的教义。

这种教义的最充分的例证是他的作品《世界的和谐》。歌词是他自己写的,涉及的是十七世纪初天文学家凯普勒生涯和思想。

亨德米特把凯普勒的1619年的天文著作《。

有关于原生态音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