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想写一篇关于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方面的论文,请大家帮帮忙,有
好高难啊 楼主真会出难题 艺术化的科学与科学化的艺术 不如写古代科技名著如《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等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书籍或从几句深汉哲理的诗句如以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海年。
——春天
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诗中有科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物候学
三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梅雨和东南季风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古代飞碟之谜
艺术与科学散论
对华罗庚唐诗质疑之质疑
科学诗作的姐妹篇《天问》《天对》
飞镜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
--谈辛弃疾《木兰花慢》
建筑与文学
科学和艺术
诗人陆游养生诗话
谜在中国建筑中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咏雪花
他年我若修花果,列作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沧海桑田变迁
然后谈近代著作如 数字入诗话余生
华罗庚十分热爱数学,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他最后(1985年6月12日)是在日本的数学讲坛上走完生命之路的。在平时,华罗庚讲话总是口不离“数”,即使写诗,也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以数字入诗。1984年8月25日,已74岁高龄的华罗庚,在病榻上写了一首以数字入诗的《述怀》,别有情趣:
即使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
而今已过四分之三,怎能胡乱轻抛,
何况还有,老病无能为计。
若细算,有效工作日,在2000天以内矣!
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
谈空话者非真知己。
少说闲话,休生闲气。
争地位,患得失,更无道理。
学术权威似浮云,
百万富翁若敞屣。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
作为共产党人和科学家的华罗庚,自知年事已高,生命有限,但他始终没有发出过夕阳、黄昏的慨叹,而是顽强地把有限的生命用在无限的为人民的事业中。这首诗,正是他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精神的生动反映。
华罗庚认青少年时代起就表现不凡,这决非是偶然的天才闪光,而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结果。若干年后,1963年2月11日,已经成为著名数学大师的华罗庚,在为青少年写的《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的序言中,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华罗庚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是一位在很困难的条件下自学成才的杰出科学家,这苗充满哲理的诗,可以说是他治学经验和自学成才经验的结晶:
科学化的艺术我不太明白,也许可写魔术是一种科学话的艺术。
我已尽力,望能给予你一点帮助。
2.有关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论文资料
简介: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
关键字:建筑,技术,艺术,整合
一、艺术与技术“和而不同”
从人们的观念看,艺术和技术是两码事。按照中国著名的辞书《辞海》的界定,“技术”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艺术”则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⑴也就是说,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类这种知识追求通常带有理性的特点;而艺术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的审美形式的表现与创造,它通常带有感性的特点。从学科的设置看,艺术与技术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与评价体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在这两个领域中活动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思维形式,甚至不同的生活习俗,正如英国兼有科学家与小说家身份的C.P.斯诺所说的,是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两种文化”中。
二、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我想,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对人重塑而使其脱离蒙昧与野蛮,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正是基于这一格言,高技派建筑,也就在两个方面,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进行了有力的、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格局。
三、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高技派的产生其实就是建筑艺术流派走出工业时代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艺术统领下的自然和必然出路。它在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倾向。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器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我想它并不在于本身对技术处理的艺术化,而是它成功诠释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给一时迷惑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成功地定位。
四、艺术与技术都把设计当成自己的载体
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载体。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王国里,千百次地找寻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技术家也在自己的技术世界里,千百次地找寻技术与艺术的切入点。从艺术与技术各自的发展历史看,它们都是源于一个出发点,不论中间有着怎样的殊途,最后又不约而同地走向一个终点——创造。而设计,正是一种创造。设计,要求科学技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功能(物质性)的最大需要;要求艺术支持人们对事物(或者物体、产品等等)美学(精神性)的最大追求。而且这种要求还在经常不断地发生变化。于是,人类的需求,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设计,也就成为艺术与技术的载体。艺术与技术在设计这个统一体中,充分证明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硬币的两面”。
3.摄影技术与艺术论文
一、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当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摄影文学因为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迅猛发展起来。这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摄影文学是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的艺术形式。 1.旅游胜地的自然风光需要文化积淀,摄影文学可以促进这一进程的迅速完成。
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如果缺少文化积淀,那么,其魅力就会大打折扣。人类的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的地方是二者皆具,像泰山、武夷山、九寨沟等,既是自然遗产,也是文化遗产。
缺乏任何一个方面,她们的魅力都会大大减弱。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因为二者如果在诗中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那么诗的价值会成正比地随它的材料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景美和情美的有机融合要比单纯的景美或情美富有感染力。这是一种“复杂的美”,而“难美”和艺术上的“伟大”看起来是等同的。
摄影文学无疑是可以增加自然景观的文化含量的。2002年11月8日,《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推出了张家界风光专版《江山如此多娇》。
可以说,在1980年以前,张家界无与论比的自然景观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著名画家吴冠中向世人揭开张家界神秘的面纱以后,随着人们的开发,张家界的容姿日益妖娆。
而摄影文学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张家界自然景观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张家界在人们的审美观照中愈益摇曳多姿。
她再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风光,也有迷人的人文风光。 2.没有实感的想象容易缥缈、空洞。
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指出:“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声音、体积、颜色斑点、词汇、动作的组合,也就是说,作为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或者空间一时间特征的对象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知觉面前。正因为如此,这种作品与人们承认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艺术价值、怎样解释它的内容这一点无关,甚至与根本是否知觉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这一点无关。
当然,不能把艺术作品归结为这种物质结构,但是,没有它、离开它、独立于它、不依赖于它,艺术作品就不会存在;艺术作品作为精神形成物蕴涵在这种结构中,处在这种结构中,不脱离于它,只有通过它才被感知。因此,艺术作品的物质结构方面是它的本体论状态,是它的现实存在的主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是它的直接的感性可感的面貌。”
(见该书第278-9页)桑塔耶纳在《美感》中也说:“虽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厦或一首诗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这种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农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黄金制造,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
在这里,物质美对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们同时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强了我们的感情。如果我们的知觉要达到强烈锐敏的最高度,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
举凡不是处处皆美的东西,绝不能销魂夺目。”(见该书第52页)莫·卡冈认为词汇是一种物质结构,但词汇的韵律和我们需要从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自然美中感受的实感是两回事。
为了追求这种实感,近几年来,不少文学经典图书配上了插图。鲍风在2002年10月30日的《长江日报》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扫描。
他指出,今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了两本书,即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这两本书的出版,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的“图文并茂”的书真正出现的标志。
这两本书的封面上均注有“插图本”三字,书有沈从文的生活照片和他描写的地区的风光绘画。在《边城》中,书中还有一幅幅饱含湘西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和小说情节发展互相映照,使“图”和“文”均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图”不再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共同完成着一种“文化旨向”的传播。在《湘行散记》中,不仅有黄永玉画的湘西风情水墨画,也有沈从文自己为自己的文章所画的插图。
当时沈从文因母病还乡,每天写信向张兆和报告沿途见闻,并在信后附上插图,这些插图和信的内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插图本《边城》中,黄永玉用画,卓雅用摄影作品,“图说”小说内容,单纯地看一幅幅插图,可以感受到小说本身的那股浓得化不开的“氛围”。
插图本《边城》和《湘行散记》图片虽是黑白的,但在书中构图不一,同样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这种插图的确有助于人们身临其境。
否则,文学描绘如何入神如画,也难以达到这种奇妙的效果。这种对实感的追求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摄影文学应运而生,比这更充分地开发了人们的全部潜能。 3.有些摄影艺术作品没有文学描绘,很难展开它的丰富历史内容。
有些摄影艺术作品只有插上了文学想象的翅膀,才能振翅高飞。黑格尔说:“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了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又说:“老人讲的那些宗教信。
4.有木有 关于 艺术与人生的 论文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源于,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浓缩成作品呈现,所谓高于,艺术是修饰以后的生活,现实固有种种无奈难以改变,而艺术是精神的自由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以理想化的假象覆盖令人不满的现实,将个人憧憬呈现于作品,以寻求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实现压抑的释放窗口。
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它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艺术。
我是一名艺术生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我深刻的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我认为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艺术。通过艺术与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曾有书上写到:艺术是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但我觉得艺术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来表述的,一幅画的好坏首先是人的感知来决定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和模仿,是附有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显现,艺术就是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物质文化,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创造极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或结果。
艺术其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不同时代呈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也相对有不同时代风格的出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的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也不再是从事艺术专业人员的专门教育,而是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寻找方法,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觉、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素质。我们要做到感知艺术,感受艺术,丰富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学习中不以单纯掌握专业技能为目标,而是要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积累艺术经验和形成艺术能力,从而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
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以前我对艺术理解为: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直到我学习了艺术概论课程后才对艺术有了一个大概的系统的认识。艺术不仅仅在人们温饱之后才会有消遣,事实上,只要有人类生存就有艺术的存在。在课堂上看那些古代史的一些片子很容易发现万年前人们虽然没有温饱,没有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但为了生存,还会想到刻画出野兽的像从而捕捉住灵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本身就是确凿的绘画艺术,所以说艺术无处不在。
我觉得艺术就是个人的事.所有的艺术都要有个性,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体悟与感动。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表达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但只要有内涵有精神在里面,而不是矫柔造作的那就是艺术.
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成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艺术、创造艺术,从而发觉美的特质,学会用双眼寻找美的特质。
5.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探讨
一、艺术:
1、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2、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例如:领导艺术,梅湘涵书法艺术等等。
3、形状独特而美观的。
4、它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文化的范畴。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就是用语言创造出虚拟的人类现实生活。艺术发生的基础是人类的语言,有效的艺术创造必须完全借助于语言。人类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不借助语言的所谓艺术创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戏创造。在娱乐功能的层面上,艺术与普通的娱乐游戏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价值。然而,艺术与普通的游戏在文化形态上毕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文化的社会功能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被认真关注的必要。
二、技术:技术就是改造环境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
技术定义的三要素:条件性、抽象性、目的性
1、技术的条件性
技术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有前提的。一种技术必然是在一个由几个明确的或默示的条件规定下的特定环境下内有效的方法。因为世界是客观的,科学规律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技术必须符合科学规律才能发挥作用,显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起作用。
2、技术的抽象性
技术是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不是活动,而是一种抽象。源于实践活动又高于实践活动。技术对环境的要求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深入而变化的,在一个生产活动中,一种技术的应用只考虑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定变量,而其他环境变量被忽略了,这是必然的,这些被忽略的环境因素可能也对技术发挥作用,实现目标存在影响,但由于人们对技术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苛求人们了解环境因素对技术的所用可能影响极其作用机理,换句话说人们不可能穷尽知识。
3、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就在于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人的行动方法,技术是有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技术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没有目的,技术就不成为技术了。比如在地上挖一条沟,如果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挖沟这个行为就没有技术意思,如果是为了修水渠灌溉,或是护卫城墙的壕沟,或是排水设施,或是为了播种,种树,满东西,挖东西。总之,必须有了目的,一种行为方法才会带有技术意义。
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等。
6.求一篇 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论文. 要求:拍一张照片,就摄影技术与艺术
17、何时使用大光圈
在如下几种场合使用大光圈(F数值小)进行拍摄:
1、光线较弱时,例如傍晚或者室内;
2、当需要尽可能地将背景进行虚化模糊时,比如花卉或者人像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光圈是越大越好;
18、何时使用中等光圈
1、当使用焦距大于100MM的长焦距镜头拍摄时,
2、旅游纪念照
19、何时使用小光圈
在拍摄风景相片时,远近所有景物都能够清晰成像,用小光圈,F11 或者是F16
20、揭开快门的秘密,快门也有三个作用:1、控制进光量2、控制运动物体的清晰度3、控制成像质量;从快门开启到关闭的这段曝光时间就称为快门速度,大多数相机的为30秒至1/4000秒,快门速度赶快,则曝光时间越短,快门速度越慢,则曝光时间越长;常见快门速度一般为30秒、15秒、8秒、4秒、2秒、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1/2000秒、1/4000,将1/125秒称为中速快门,这是在晴朗的户外拍摄纪念照最常用,将快于1/250秒称为高速快门,将慢于1/30称为慢速快门;
21、安全快门速度,避免手的抖动造成模糊,答案就是时刻关注快门速度是否慢于安全快门速度,对于任何一款摄影镜头来说,它的安全快门速度约等于摄影镜头焦距的倒数,如50mm焦距的镜头,安全快门速度约为1/60秒,200mm的为1/250秒;
22、何时使用高速快门
1、当抓拍运动物体时;
2、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时,如500mmF8折反射摄影镜头;
23、何时作用中速快门
1、当拍摄一般性的旅游纪念照;
2、拍摄一般的运动物体,如鸭子这样运动较为缓慢的动物;
24、何时使用慢速快门
1、光线较为昏暗的傍晚或者室内;
2、当需要将流水或者瀑布虚化为丝绸般的雾状时;
3、当需要有意将运动物体进行虚化时;
25、光圈优先VS快门优先
建议使用光圈优先,因为将光圈设置为较大时,快门速度也自然会较快。
什么情况下考虑快门优先?就是当被摄主体在运动的时候,考虑快门优先,如果被摄主体基本上是静止不动的,首选光圈优先模式。
26、如果同时需要控制景深和运动主体的清晰度时,就使用M全手动曝光模式,如光圈F8,快门速度1/500秒,感光度ISO400,
27、何谓B门,通常大多数相机的最长曝光时间是30秒,如果想要获得更长的曝光时间,就只能使用B门
28、摄影镜头常见专业术语
1、摄影镜头是由数片光学玻璃组合而成的。介绍两种光学玻璃:低色散光学玻璃和非球面光学玻璃,前者主要作用是校正色差,后者主要是校正球差;
非球面光学镜片的英文是“Aspheri-cal”,一般简称ASP\ASL\AS\AL;
低色散光学玻璃的英文是“Low Dispersion”,简称LD
3、摄影镜头的焦距:焦距越短的镜头视角越大,焦距越长的镜头视角越小,根据视角大小,把摄影镜头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
4、焦距与等效焦距,因为同样焦距的摄影镜头,在传统35mm胶卷相机上时视角较大,而在APS画幅的数码单反却视角变小了,因而出现了等效焦距的说法。
5、定焦镜头VS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独有大光圈
6、专业镜头VS业余镜头
7、标准变焦镜头,就是在购买数码相机的时候包装盒内附送的套机镜头;
8、标准镜头:通常是指焦距为30mm或者50mm的镜头,如佳能50mmF1.4和50mmF1.8,标准镜头的最大优势就是具备超大的光圈;如果拍人像,建议购买专业的人像镜头,如85mmF1.8和85mmF1.4。
9、微距镜头,两种规格:50mmF2.8和105mmF2.8
10、长焦变焦镜头:
11、折反射镜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镜头1、它只有一档固定的光圈可以使用F5.6或
7.急需一篇关于艺术的论文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到,写实性的风格是占了绝对的优势的: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就多次表示:艺术家应该抄录自然。
抄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写实,是对自然的再现。艺术要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是说,艺术品中所表达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
对于一般的写实作品来说,再现的真实是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但写实有来自于各方面的限制性。
在写实上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来自于风格的限制。风格又分为时代的风格、个人的风格。
同一时代的作品总是有一个相关联的风格。古埃及公式化的绘图方式是时代性的风格,波斯细密画在一定阶段有意识地忽视透视法则的绘画方式,也是时代的风格化的体现。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不同时代各有不同的时代性风格。这就在写实的道路上给艺术家们划定了一个范围。
“心理定向”的存在,使艺术家们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在艺术创作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不是在表现他所看到的东西,而是在看他所能表达的东西。
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要点,正是他们的风格之所在。与此同时,技法也限制了写实。
毕加索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就能画得像拉菲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但事实上儿童画为何不能被称为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呢?儿童受限于艺术语言的学习。
他们无论有再敏感的内心,但还是没有没有过硬的表达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作品不能,也不可能被看作是优秀的写实作品。
写实之路充满了主观方面的种种阻碍。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写实好像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样的时代风格是不是也是作为写实的限制性的一种新的应对方式。
事实上,我所理解的再现的真实并非是表现出视网上的所见,而是如罗丹所说:“通过表达外在形像,体现内在真实。”也就这才是对应写实的限制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案。
(1)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艺术与哲学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它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性。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如读李白诗,观庐山画。李白诗,庐山画都是艺术,而这些艺术是通过形象去反映认识庐山的。
有些理论文章,理论著作也有形象的成分,有丰富的形象语言,如《欧也妮。葛朗台》是通过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家庭关系的。
来看看葛朗台临死时的表现:“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了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的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他至死都在想着占有别人的财富。总之,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失掉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的作品,也不能称作文艺作品。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奴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等,都是以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深刻的理性内容。
إ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罗中立运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父亲》,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完全客观的再现,非常注重细节的逼真。
但观众站在这幅画前被强烈地感染和震撼了,他们体会到,在这一客观地再现的艺术形象里面,恰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主观态度,以及他对现实的认识和理想。 (4),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创造艺术美。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比如郑板桥的《竹》,其作品的美虽根源于现实中竹子的美,却不是现实的机械反映,而是他对现实审美认识的表现。他在一篇“题画”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在这里提出了四种竹子:园中之竹,这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头脑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这意象由于主体审美认识时的精神作用而使现实美得到强化、集中化、概括化或典型化,同时也渗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手中之竹”即是完成了的作品。
画家在用笔墨纸张传达表现其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时,舍去了一切与美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枝节,使意象中的美又一次得到强化和改造。于是“手中之竹”的美比起园中之竹的美,更为鲜明和完满,因此是更高一个等级的美。
启发:情感是人类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人对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情感是在一。
8.写 艺术与科学 论文
科学与艺术殊途同归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日前在接受美国著名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再曝惊人言论,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而人类要想继续存活只有一条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至于这个时间期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
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但是,如何前往外星球?科学家估计,如果用化学燃料的飞行器,前往最近的适宜生活的星球要5万年。如果想要在人类寿命期限内移民,我们必须研制出接近光速的飞行器,同时还要保持舱内的人们在飞行过程中能持续抵御来自外太空的种种辐射。
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对宇宙万物的惊讶心态和好奇导致的观察思考,不是确定性本身,更不是死板、现实、不容置疑的代名词。有人甚至认为,未来的科学就是 “思的艺术”,科学与艺术殊途同归。
如果真的有外星生物,它们会是什么样子?《国家地理杂志》节目根据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推论,用电脑画了“外星邻居”的生存状态。这是霍金提出“人类千万不要和外星生物接触”的警告后,首次向世人展示他想象中的外太空生物。
本来,这只是一则小新闻,最多引起公众的一点好奇心而已。可是,有意思的是国内部分网友的反应:他们对霍金的奇思妙想嗤之以鼻,甚至觉得这种空想是小说家的娱乐产物,霍金去干这事儿有点无聊。
对比恰恰就在于此。我们是一个非常讲究现实的民族,只要与现实发展无关、与社会活动无关,那就只是在想象、在娱乐、在消磨时间,是青少年才会玩的东西。
一位名家大师,似乎更应该做一点严肃事,方能匹配他的身份资历。结果也正是如此。
不妨回想一下,活跃在公众视野里的国内科学家,但凡与他们有关的新闻,无论好坏,基本都是正经事。一个标着某某院院士的知名人物,大张旗鼓地向媒体公布,自己幻想了哪些外星物种,简直像个笑话,会被斥为不务正业。
然而《国家地理杂志》作为蜚声全球的媒介,就是这么做了,霍金作为全球知名的科学家,也这么做了,丝毫没有别扭的感觉。 问题出在哪儿呢? “科学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非常重要”这个论点,在中国其实早已人尽皆知,属于中学议论文的常规命题。
换句话说,一个小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举出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的例子,来表明想象力的重要。成年人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科学理论、科学概念、科学假说,很多都是先有自由想象,再有后人经验论证。
想象力是发明的关键,没人会否认这个观点。可是以上熟得不能再熟的大道理,经过霍金事件的检验,只能让人感慨:原来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一套科学态度、科学规则,真的没把想象力放在眼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缺乏想象力。只要看看网友的恶搞视频和创意动漫,看看原创的博客论坛和生活点子,就必须承认,当下年轻人的创新能力,丝毫不亚于霍金的 “奇思妙想”。
问题的根本在于——即便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消遣,与一本正经的科研工作、踏踏实实的勤劳奋斗,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换句话说,不是我们的想象力出了问题,而是有的评判机制有点偏颇。
这首先是因为,很多人总是把绩效、实用排在第一位。短期内看不到结果的研究,都难以维持下去。
比起停留在“想象”阶段的产物,还是有“应用前景”的发明更受人尊敬。或许,这是社会转型期、加速发展期难以避免的人心浮躁和功利至上。
2010-08-11 05:52 回复 平行的C宇宙 2楼 2010-8-11 05:46 回复 封 平行的C宇宙 11位粉丝 2楼 其次是因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太狭隘。科学是什么?大多数人脑海里可以列出一堆直接等式:科学=事实=逻辑严谨=无可辩驳=确定性。
但是回顾西方的科学发展史,答案并没有如此简单。 17、18世纪,科学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工具,所以近代社会,机械力学占统治地位。
19世纪后,科学家的兴趣已从技术应用,转向知识理论体系、实证性研究。于是,理想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客观真理。
科学家的工作,就是提出假说、预见事实、验证理论。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融合,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的研究开始相互关联。
尤其是量子力学,让科学家们感到了困惑。 “薛定谔的猫”,更是连霍金本人都喊头疼。
薛定谔自己挖苦说: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只有打开箱子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这是违反我们的日常经验的,因为日常经验是,无论有没有打开箱子看,猫死了就是死了,活着就是活着。
为了更好地解释薛定谔方程,后人提供的一种解释是,存在 “两个可以独立演变下去的世界”,因为选择的不同,每个世界都是真实的。这对历来讲究确定性答案的科学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