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的议论文(急!!!谁有孝顺的文章啊?最好是埋儿奉母的读后感之类的)

100 2023-03-08 05:51 论文大全

1.急!!!谁有关于孝顺的文章啊?最好是埋儿奉母的读后感之类的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

2.对"埋儿奉母"故事的看法

“埋儿奉母”孝德故事不宜较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此话不无道理,我国古代还有“二十四孝”的故事。

但据《新安晚报》昨日报道,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为题材画成图片,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却引发了争议。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与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反感的一样,就是那个叫“埋儿奉母”的故事,过往市民称看了瘆得慌,感觉画面场景“就像是犯罪”。

公益广告何以弄巧成拙?不妨看看“埋儿奉母”故事本身,说晋代有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与妻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欢天喜地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原来是一个带有悲喜剧性质的童话故事!其所传播的,无非是“孝心能得好报”这样的理念。

其实灌输这一理念的神话,在“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些。比如春秋剡子的“鹿乳奉亲”、东汉董永的“卖身葬父”、东汉姜诗的“涌泉跃鲤”、三国孟宗的“哭竹生笋”等,无不是说孝行能感天动地,神人共赞。

这样的孝德神话,与孟姜女哭倒长城一样,可视为一种感人的艺术夸张,如若真将其当成现实生活,那就像把魔术当成特异功能一样,必然十分纠结,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另外,“二十四孝”中,看似不是神话,但带夸张、渲染性质的,更有不少。

比如“恣蚊饱血”,说晋朝人吴猛8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贫无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若去较真,这故事就很荒唐可笑:赤身引诱蚊子,岂不使蚊子越聚越多?不仅自己会被咬得疮痍满目,父亲也逃不掉蚊子袭击。

再如有名的“卧冰求鲤”故事,化解河冰难道就没别的办法,非得解衣俯卧冰上?较真起来,简直荒唐可笑。一些论者称之为“愚孝”,便是如此。

然而我们看待这些古代孝德传说,不能只纠结于外表和形式,而忽略其表达的精神本义,否则,“愚公移山”也会成为“愚勤”、“瞎忙”。我们应该用一种“过滤”的眼光去看“二十四孝”,即滤去其怪诞的外表,而吸收其传承的精神营养。

换言之,在学习古代经典过程中,应该融进理性与思考,进行自我咀嚼和自我消化,而不是生吞活剥、照猫画虎。 当然,类似“埋儿奉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古代故事,带有浓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烙印,与现代文明和当今追求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即便是添油加醋的神话传说,也容易引发人们对于法律的漠视,其负作用可能大于正面效应,最好是当糟粕予以剔除。

六安市在制作“二十四孝”公益广告时,未加甄别、处理,“原汁原味”端出来,可说是一种不动脑筋的懒汉做法。前段时间媒体曝光一些地方的“女德班”宣扬女性应逆来顺受,精华与糟粕不分,同样也是不负责任、不动脑筋、将糟粕当噱头的结果。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有生命力。当今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是一种回归理性的继承,只有去粗取精,并融入时代元素加以冶炼,斑驳的传统文化才能沥去锈蚀、融进新钢,焕发既厚重又耀眼的光彩。

议论文,埋儿奉母

3.读《24孝之埋儿奉母》有感!!!急

孝顺父母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埋儿奉母》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

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

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着学,而是有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但是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

4.作文素材关于亲情

1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2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3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可以去这里看看

5.有关“孝敬父母”的议论文(600字)急用~~~

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我们的生命、思想;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崇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事迹,都成为千古美谈!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身为帝王的汉文帝,其实完全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一声令下,什么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呢?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恭顺对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份孝心足以感动每个人。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侍奉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以德报怨,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一言一行,难道我们不应以他们为荣吗?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古亦有之,今也不少。

潘长江的父亲在晚年常常叹息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为了让父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潘长江决定帮父亲实现多年的银屏之梦。2002年,潘长江的父亲出演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为了支持父亲,潘长江加盟此片助阵。潘长江为了圆父亲的银屏之梦,让父亲出演了电影,使得父亲如愿以偿,他用感恩的心让父母在晚年得以快乐,他用拳拳孝心圆了父亲的一生之梦,他更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了孝道,他让我们明白了孝的意义。

只有仅仅10岁的刘梦怡出生在一个下岗工人之家,哥哥从小患有脑瘫,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难。从两岁起,刘梦怡就成了妈妈照顾哥哥的小帮手,学会了给哥哥倒便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哥哥无论是喝水、吃饭,还是看电视都用手势告诉刘梦怡。为了让哥哥有钱看病,她还努力拍戏赚钱,参与了十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

平常一句问候,一个爱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能让父母高兴很久。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即使说一句生日快乐,父母的心里都会很高兴的,当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点药,父母也会觉得开心,当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时,如果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会觉得再累也愿意,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所以,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孝顺父母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宁可自己苦,也不肯让我们受苦,他们对我的爱,是无尽的,伟大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过的如此快乐,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6.根据“亲尝汤药”和“埋儿奉母”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这二个成语都是出自《二十四孝图》。

儒家文化“以孝治天下”,是很高明的政治哲学。但任何事物过犹不及。

中国文化似乎是一种耻感文化,有喜欢把任何事都表现给人看的奇异心态,甚至为了虚荣做出种种惨绝之事,郭巨埋儿就是其中之一。——老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孩子的生命就不可贵了吗?生命无贵贱与轻重之分,但我们的文化就硬是把珍贵的生命阴险地分为了三六九等,并且,以“孝顺”的名义,把他们认为的“等级较低”的生命硬生生扼杀(亲生的!)。

这种灭绝人性的事,竟然被编入二十四史,广为流传,大加褒扬,令人对中国文化中的黑暗部分,汗毛凛凛,悚然暗惊。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观念,又有多少是真正高尚的,真诚的,合理的?下面引用王小波的话—— “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

孝当然是必须的,但是“郭巨埋儿”是不是过分了点。 推理一下,如果郭巨埋了儿子,那如果是一个有正常良心的人,郭母岂不是非常内疚?为了自己不至于吃不饱,而要杀死孙子! 这件事,如果确实发生了,郭母恐怕良心上很难过得去。

郭巨儿子的存在并非影响和威胁其母亲的生命,为什么要残忍地活埋他呢?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人都是父母的血肉儿女,即使儿女明白父母的艰辛处境,又有谁人愿意接受郭巨这样的父亲呢?我们并不怀疑孝敬的道德理念的崇高。

恐怕谁也不怀疑:“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天性的崇高。爱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亲情同样也是一种崇高的道德。

我们编写故事干吗非要一种道德去打败另一种道德呢。如果两者都是真理,就应该共同生存,而不应该你死我活。

现在看来编写这样故事的人,其心术值得怀疑。他并不希望故事中的事件都相安无事,而非要这种旦禒测溉爻防诧狮超饯道德与那种道德亲情与善良争斗一番,把其中一种善良逼成罪恶。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道德的改善和人性的亲和。我们的某些故事的编写也理应以时俱进。

这种单一的选项,非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应当给于铲除。社会需要既存善良的亲情又共同和谐和睦相处的亲情的榜样。

需要可敬可泣有血有肉的孝敬故事。

7.关于《二十四孝图》的作文怎么写 提供个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

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

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

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

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

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

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

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

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

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

:“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

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

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

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

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

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

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

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

”、“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

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

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8.埋儿奉母的故事内容

原文: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释义: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故事:尝粪忧心

原文:

南齐庾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到县未旬日,椿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预汗,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尝粪忧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埋儿奉母

9.埋儿奉母这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实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明朝李默(《孤树裒谈》卷二)也骂过郭巨,姑且把原文翻译成通顺的白话文,看看当时的人是怎样认识这件事的:孝,就是好好侍奉亲人。若不合人情事理,就是天天大鱼大肉,也是不孝。

何况仅仅是为了让老娘吃口好的,就要杀无辜的幼子?这就是陷亲人于不义,罪莫大焉!这算作孝的话,那就真没天理了。这是挖到金子了,要是没挖到,死者不能复生,杀人的大罪,罪不可逃!扩展资料: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10.有关"埋儿奉母"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B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不过,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

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

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关于埋儿奉母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