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位理论的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那种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
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如图所示)。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
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
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2.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 6.工业基础
3.怎样答关于地理的 农业区位优势与工业区位优势
分析农业区位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发达。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与我国(西北、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气候类型不同)。
工业区位分析:
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水源污染: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
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工业集聚和分散
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