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论文3000字(对汉字发展前途的认识论文字数2300急需)

100 2022-08-15 12:01 论文大全

1.对汉字发展前途的认识论文字数2300急需

使用国家用最多的是西班牙语。

使用面积最大的是英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汉语。 自从软件推出汉字平台以来,本人认为汉语将会有很好的前途,但是我们国家很多人并没有体会到,特别是政府的高级官员们、教育行政部门,包括人大语言文字方面的委员会并不珍惜我们的汉语言。

我在这里罗嗦几句,我认为汉语是最有前途的,汉语是方块字,一个字一个音,为计算机文字与语音合成、翻译、解释、科技的进步提供了方便(包括打字速度)。 特别是现在科技进步飞快,拼音文字(英语等)每年都要增加新词汇,比如古代的英国人要是现在读报他有很多看不懂的词汇。

汉语则不然,古人除了坦克、克隆等看不懂外都基本可以看明白。也就是说我们汉语言新的科技产生名词,可以用现有的方块字意义组合表达清楚。

而且一看就明白意思。因此我们应该拒绝外来语的“音译”。

坚决拒绝“外来语”。 汉字经过几次的简化已经成功了,逐渐变得简单好写了。

这样我们再将现代常用字与古代常用字分开,对地名等生僻字、同义和近义字进行整合,减少非文字研究人员的汉字学习量,比如要求人们写作、论文、报纸、教科书推荐应用一类字,二类字、三类字等等(一类字考虑最常用的文字2000-3000个左右、二类字1000个左右、三类字1000个左右、其于为存在类字),哈哈本人大胆分为四类文字。 一般人掌握一类就可以日常生活够用,那样“老外”学汉语也容易了。

而且随着科技进步还是这些字、词。你说他生命力得有多强。

可惜我国很多说了算的人没有弄明白,还在不断的搞什么英语四、六级考试、什么研究生入学、职称考试、艺术院校必考英语,国语汉语都不考,陈丹青教授辞职等等的与这种死板教条主义、瞎管理教育没有关系吗? 我不是说不搞什么英语考试,但是他除非是外国语或什么特殊专业,对外国语言不必设立硬指标。 现在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逐年下降不是事实吗。

奇怪的事评职称、考学(初中、高中、大学、考研)外语必考而专业在次之,国语随便怎样。可知道用于盲目提高外语每年的四、六级考试就花费几百亿,用于初中、高中辅导学习班外语所花费的又有多少? 是的外语水平提高可以提高国人的素质,只是外语水平,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还要靠国语、国学、汉学,扫盲不能扫外语盲吧,况且毕业后又有多少人很用得上呢?哈哈说的过多了。

希望汉语早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主要语言之一。 。

汉字的演变论文3000字,汉字之美论文3000字,汉字与文化3000字论文

2.对汉字的看法论文

繁体字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它自有它存在的理据。 不可否认,台湾的国学传统是比我们大陆传承和保护得更好的,他们尤其是晚年在台湾度过的梁实秋和乡愁诗人余光中,他们的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对国学的热情,是现在的我们,不管是海峡那边的台湾,还是海峡这边的大陆,都无法企及的。

简体字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尤其有利于中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赢得更多的文化认同。简体字对外国人来说就已经很头疼了,更不用说繁体字了。

正在兴起并逐渐升温的"汉语热"也需要我们简化汉字。 但是,简化后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原有的禀性和魅力。

就比如"妇"字,繁体是"?D",它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洒扫庭除的形象,是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表现,而这种含义是在简化后的"妇"身上看不出来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很钦佩台湾仍然保留并坚持阅读和书写繁体字的执著和顽强的信念。两岸四地的学生相比,我们并不一定在理解中国文化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

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但这与允许繁体字的存在是并不矛盾的。对外国人就可以放宽要求,我们自己则要在正确掌握简体字的基础上,加深对繁体字的认识。

不管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还是出于对中国汉字原始面貌的尊重和热爱,抑或是只是由于习惯成自然,在这个快餐化的恨不得越来越快的时代,能有这么一群同胞仍然使用着古老的汉字,无论如何都是值得钦佩的。 事情总是两面的。

繁体字的难认难写和费时费力是人所共知的缺憾。 尤其是在阅读古籍看竖排的繁体字时,常常让人不自觉地头晕眼花,瞌睡连连。

让几倍于台湾人口的大陆的我们全都改写繁体字,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更无必要。因为这是一项需要从娃娃抓起的事业。

我们是来不及了。 简体字也有繁体字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简洁,便于交际,易于书写,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其实它们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的。 允许繁体字的存在是文化宽容的表现,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何必相煎呢? 主张汉字“繁体为本,简体为用”,繁简字共同发挥功能,不能因为有了简化字就消灭繁体字,割断中国文字的逻辑性和中国文字的历史渊源。

同时也要承认中国大陆多年推行简体字,很多人都有认同感这个社会现实,正因为这样,简体字可以保留下来。 在电脑中可用繁体字,当然也可以用简体字,一般手工书写时可能简体字,搞书法当然也是用繁体字了。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汉字有一个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这与其它任何事物形成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汉字刚形成时,肯定还不是哪么完善,需要后人不断的补漏拾遗,使之不断的走向成熟。 苍颉造字时,肯定有很多东西顾及不到,因为当时社会的事物并没有那么复杂,有很多事物都是苍颉没有见多过的事物,所以他也就无法造出来,但日常所见的基本概念,苍颉都用文字的形势把它确定下来。

如吃、喝、睡、天、地、日、月、水、火、大、小、少等等,估计也有两千多字?苍颉的最大的功劳就是确定了造字的方法,最少是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是他老人家发明的,形声字也可能是他发明的(没有考究,只敢说个可能,不敢肯定)。 中国文字到汉代或更早一些年代基本定形,但仍然在不断的发展着,一直到明清、民国、现代。

这个过程有些字是由简到繁,有的字则是由繁到简。我的意见是,不管怎么变,只要符合造字逻辑即可,不能让人们无可考证。

因为中国文化是个逻辑文化,中国文字也是逻辑文字。 有些字简化了,不一定不合理(还没有找出个合适的字,这样的字绝对有,望哪位先生李举几个来),有些文字增加了内容,也是合理的,如“云”字加“雨”,“电”字加“雨”,这样就使概念更加明确了。

上古的字不一定比中古的更合理。 。

汉字,论文

3.关于汉字使用情况的社会调查3000字

汉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现在,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

无论是耳朵听,

还是眼

睛看。

如果没有它,

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而现实生活中,

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

的过程中发生错误。

为了了解人们写错别字的原因,帮助人们规范用字,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错别汉字的具体情况是千奇百怪,

层出不穷,

看了往往让人捧腹大笑。

有写别字、

繁体字、音同字等等。现归类如下:

(1)

写别字。这占的比例最多。

我曾经在看电视时,听到里面的人把

高楼大厦

错读成

高楼大夏

真让人哭笑

不得。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叫王武的人上山砍毛竹,

不料毛竹溜下山,

刺中

了别人的心脏,

使那人当场身亡,

王武在写悔过书时竟把

竹溜死人

写成了

溜竹

死人

而县官不经调查,就根据悔过书定了他死罪。一个人因为两个字的错误

赔了性命,

这样严重的后果真叫人听了不敢相信。

听了这个故事你说王武死得值

不值?

再有,

课程表

写成了同音字

有的商店为了推销,

打出了

衣衣不舍

,

鸡不可失

的成语。这样成语本身不仅发生了错误,并且改变了意思,误导别人

用含有错字的成语,

影响教育,

有不少害处。

看那条小弄里的一家裁缝店招牌上

醒目的写着

李氏载缝

四个红色大字。

店主怎么分不清呢?这真是一个

大笑话,哎!

(2)

写繁体字。

赵国

写成了繁体字

赵国

;

街道边的

石头记、

玲珑广告部

等一系列的公司、

店名都用上繁体字。

一家小饭馆便把

写成

氿

给他人带来了许多不便,还把

带鱼

写成

只是

为了探讨方便就索性写成别字。

走在我们家乡的街上,

一定能看到许多酒店和商店为了显示气派,

时常会用繁体

字来写店名。但是一些字没有繁体,只好用简化的,并且繁体字笔画较多,一不

小心就会写错。好比说是

新开元大酒店

就写成

新开元大酒店

4.求一篇中国汉字演变论文,3000字左右,谢了!!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秦) (汉)(魏晋)(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二、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三、大篆1、产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特点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 (衣), (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

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

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

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

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用线条代替了图形。

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

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

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 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特点 a.、点画转写线条 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

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极大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

b.、笔势飞扬成波势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主要特点。“蚕头”指起笔处重而秃,呈方圆;“燕尾。

5.论文优美的汉字本人要写一份关于优美汉字的论文,由于本人是第一次

论汉字构形的形象美与抽象美问题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

金开诚先生把汉字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第一“硬件”,汉字在书法中除了可以给书家提供语句组成的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自身的构形就是一个美的形体,是书法美得以存在的关键。 关于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 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与汉字构形的抽象美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在造字之初直接描摹客观世界物象而形成的与文字的表意一致的形象,它具有美感,但只是基本层次上的美感;而后者则是汉字构形美的本质。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自源文字,在文字发生之初,都是一些肖生象形的“构字形素”(还可能有一些作为指事用的点、线)。在历史的沿革和文字的发展中,这些“形素”成为“造字理据”,作为部件、字符不断组成新的文字。

这些“形素”和“造字理据”也在不断地向字符发展,成为“基本上不象形”的部件,但它们最初是来自形象的,是汉字具有形象美的基因。 文字起源的“象形”说、“文字画”说和“图画文字”说,正是对汉字具有象形性美的充分肯定。

越原始的文字应该越象形,书画是同源的,在汉字发生的初期,图画似的文字是存在的。唐兰认为,原始文字只有图形,由各实物的图形,用种种技巧表现更繁复的意义。

①周有光说:“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技术。

原始的文字资料可分为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② 因此,象形性是汉字构形的重要特征,正如刘纲纪先生所说:“书法家在书写汉字符号的时候已赋予了这些符号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形象性。

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有形象可感知的,无形象可感知的美从来没有。”③然而,这种模拟物象的形象是汉字构形美的基础,是汉字构形的象形性之美,但并不是汉字构形的最高之美。

有的书家在自己的书作中致力于反映这种形象,把书作中的汉字写得尽量接近其所表达的客观物象。 事实证明,这样的书作给人的整体美感是不高的。

汉字构形的美是抽象的形象美,这种美体现的是事物形象的情势、形式或形势,是形象的升华。 汉字构形的抽象美 描摹客观物象是先民造字之初的主要手段,文字发生时呈现的是一些事物形象,这一点和绘画是无多大区别的。

然而,我们在进行考古研究时并没有看到那么多生动如画的形象,而更多的则是一些抽象的、特征突出的表意文字。这主要是由文字的功能所决定的,它以表意、表音为主,大家共识就够了,其形体当然越简练醒目越好,这是汉字构形之所以表现为抽象的形象美的根据。

对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字从其起源之时就具有抽象的性质,即使有些是象形的,但后来又很快抽象化了。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字的最先,“虽是一种‘象形’的,而很快走上‘象意’与‘象事’的范围里去”。

④ 然而,汉字这种形象的抽象形式已经比上面所谈到的象形的具象形式更加生动,更具美感。正如宗白华所指出的:“中国字,是象形的。

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 原来是象形的,后来中国文字渐渐地越来越抽象……但是,骨子里头,还保留这种精神。”

⑤这只是汉字抽象的形象美的一个方面。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汉字构形的抽象的形象美是一种生命意象,是力象之美,是汉字构形的本质美。

而从力象角度认识形态是人类知觉的本质。

6.汉字文化 论文

你好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语言文化热的影响下,汉字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股热潮,一批中青年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表现出对汉字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这些研究还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中多数是对某些个体字符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孤立描写,一些著作在具体操作时还经常出现种种失误,缺乏必要的科学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汉字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还十分贫乏,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汉字与文化关系的解说、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等,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因而,迅速进行理论建设,是当前汉字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确界定“汉字文化”的概念,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目前,人们对于“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总体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挖掘还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

我们认为,界定“汉字文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眼。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

宏观的汉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观的汉字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骤上,应从微观起步,逐步积累材料,总结规律,然后再上升到宏观的研究上。但微观的研究并不是对单个字符的孤立分析,而是要从整个汉字系统出发,着眼于宏观的背景,并以宏观的研究为最终目的。

无论是宏观的汉字文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汉字文化研究,都必须围绕汉字这个中心,要以汉字的自身因素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能脱离汉字,把本不属于汉字的东西生拉硬扯进来。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汉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质。

就汉字而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声语言的不足。对此,清代陈澧曾做过精彩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1](P8)意义是抽象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感知的;声音是一纵即失的,只能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不能作用于视觉器官,它虽然能够成为意义的符号,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却无法传之异地,留于异时。

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需要,促成了文字符号的诞生。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以一种特殊的符形将汉语的意义和声音物化下来,从而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可见,汉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记录汉语,是否与汉语的词相对应,是判断某一符形是否为汉字的决定性条件。

汉语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汉语,因而也就与文化发生了联系。就文化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为难题,各家之说竟多达几百种。

有人认为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我们比较倾向于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的说法。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应该是上下位的种属关系。

然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汉字这一结构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中除汉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宁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辩证:“‘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

文化项之间是彼此有关系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一般应取得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他文化项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2](P78)许多学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让人觉得汉字似乎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这种割裂“汉字”与“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

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

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

7.写一篇“现代汉语造字法”的3000字论文

现代汉语造字法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我为我们的祖先发明文字而骄傲。汉字是方块文字,写字时要求写得端端正正,四四方方。

通过学习汉语知识,我知道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三种:第一种造字法是象形字,即古人用描绘实物的方法来造字。例如:日——最早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在圆中点一点,即“⊙” ;月——最早的月字是画一个上旬月,再在这个上旬月的图形中加两点,即 ……象形字在汉字中点有相当的数量。

第二种造字法是会意字,点表达意思或意义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部首组成。例如:“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森”字由三个“木”字组成,意思是独木不成林,三木才成森林。

“磊”由三个“石”字组成,即石头叠石头才叫磊……这种造字法造出的字也不少。第三种造字法是拟声字,由表音和表意的部首组成,例如:“静、饼、叮、啦……”这些字,都是一个部首表示读意,一个部首表示意义。

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汉字充满神奇的色彩,我是一名小学生,一定要读好语文,掌握每一个汉字的构造特点、意义和写法,并会准确运用。

关于汉字的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