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才华和显露才华关系的议论文(高中话题作文藏与露)

100 2022-07-12 16:57 论文大全

1.高中 话题作文 藏与露

中国有句话:智者深藏不露。

顾名思义,聪明的人是不会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底细的,就像许地山所说的花生,饱有内涵却不外露。海明威说自己的写作如海上飘浮的冰山也是同样的道理,细节描述点到为止,留给读者限的想像空间,这便是艺术中深藏不露的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分的表露反而浅薄,而深藏不露却是智慧的表现。 深藏不露,不是对才华的扼杀,而是让智慧升华。

就拿杨修来说吧,这位风流才子可是众所周知的,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是千年难得的天才,可最终却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杨修太有才了,而又恃才傲物,锋芒毕露,最终惨遭杀害。

而相反,清朝的纪晓岚同样才思敏捷,但就乖巧多了,从不炫耀,不仅替皇帝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难题,还造福于人民。深藏不露不仅没有扼杀他的才华,还使他懂得用智慧游刃有余地立于官场,并受到皇帝的重用。

可见,做人不必表露无遗,有时候深藏不露方是大智慧,此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吧。 深藏不露,不是使个性泯灭,而是让魅力迸发。

挪威小提琴家欧雷·布尔从小就学习拉小提琴,在他第一次开始巡回演出时却受到一位音乐评论家的批判,说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他忙向老者请教。

老者说,虽然你有天赋,但你过快将其表露出来会使你轻狂而无法超越自己。于是音乐家收起暂时的光芒,回到家里重新练习,终于在他再次举办音乐会时,轰动了整个欧洲。

正是因为欧雷·布尔收敛锋芒,潜心修练,才铸就了后来的一代宗师。所以说,深藏不露并不是将个性泯灭,恰恰相反,它让个性展现得更加完美。

深藏不露,不是贪生怕死,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如诸葛亮隐居,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样一条卧龙深藏不露,他在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到来。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在韬光养晦中等待,终于迎来明主刘备的三顾茅庐,并最终成就三国鼎立的伟业。

试想,如果诸葛亮张扬个性,在董卓、吕布、袁术之流前显山露水,又有何意义?深藏不露,让他争得了最好的时机。 因此,尽管社会竞争激烈,尽管有人鼓吹当仁不让,我们还是要适当地深藏不露的智慧,这样才能够成就大文章。

2.《藏与露》议论文

曾经在百家讲坛上有人这样问:“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哪个更适合我们?”

易中天是这样回答的:“做事学儒家,做人学道家。”

“露”就是展示,在这一点上儒家是鼓励大家彰显才华的,“士不可以不弘志,任重而道远”,从 “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每个人在人生的历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所以成就事业要学儒家思想,要“露”才华,时下好有个更时髦的词叫“秀”,而且秀得越“炫”越好。

“藏”就是低调,就是内敛。道家的“无欲则刚”会让你荣辱不惊,泰然淡定。

在个人修养上永远是平常心——藏;在事业开拓上永远进取心——露。

才华,议论文,显露,关系

3.以藏与露为话题的作文

范文一

为人处事“气不可盛,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否则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一个人“藏”得太深,只能孤芳自赏、形影相吊。藏与露,是做人的艺术,但过于“藏”或过于“露”,必将适得其反。所以,藏与露,要恰到好处。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一个人应始终记住一句话,“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社会群体而孤立存在。当你被社会所忽略时,你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没有了舞台,因此要展现自己,让社会关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难寻。当你已光彩照人,众人瞩目,可能会招来嫉妒的目光,此时若再毫无顾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烦恼、困扰,但若低调处事、谦逊待人却会赢得更多的支持,竞争对手也能成为合作伙伴。所以说,藏与露是为人处事的艺术,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轻浮,才会使价值体现,使美丽变得更美。

藏与露应审时度势,锋芒毕露时不妨藏,无人问津时不妨露。李白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可正是因为过于恃才傲物,目无天子,故终不得志。杨修学富五车,可正因为“鸡肋”事件遭来杀身之祸。诸葛亮饱读诗书,胸藏玄机,虽隐居深山,可刘备仍三顾茅庐,慕名而至,终使一个大智者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主张露的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纵然功高盖世,才高八斗,可不善于自我推荐,又不曾遇到慧眼“伯乐”,最终还是深人未识,碌碌无为。所以说,藏与露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把自己藏得太深,什么事情都总是谦让推辞,别人就会体会不出你的个性。你在别人眼里就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况且,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有了认识和观点,却不能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总是压抑着自己,长年累月,就成了消极的能量,就会转化为有害的阻碍,慢慢侵蚀你的机会,剥夺你的发言权。因此,藏与露要恰到好处。

藏与露,得体方显美丽。

藏与露,恰到好处则为可贵。

范文二

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没有人去欣赏它,可是,等秋天一到,它那成熟后散发香味的果实展现在人们眼前时,却能赢得人们的喝彩。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是藏,等它最后展现自己的时候是露,如果没有先前的藏,哪能有后来的露呢?所以我认为,藏是为了更好的露。

我个人比较欣赏陶渊明,他那清新隐逸的诗常令我陶醉,他当官的时候并不得志,作品也不多,可他隐居田园,过上“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当他把自己“藏”起来时,便创作一首又一首的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这些诗流传后世,让世人记住了这个藏而不露的陶渊明。他的“藏”便是为了更好的“露”。

越王勾践,当他面对国土沦丧,国破家亡的惨景时,没有选择继续同吴王抗争的“露”,而是选择苟且偷生的“藏”在,在这个“藏”字下,他受尽屈辱,为吴王“前马”,只为了有朝一日的“露”,回到越国后,他十年卧薪尝胆,终于有了后来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倘若他当初继续抗争,也许就身首异处,哪有后来的展露锋芒?

三国时期,作为曹操的 门客,杨修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可是,他却锋芒毕露,不懂的藏,最后遭到曹操的杀害。倘若,杨修不那么恃才傲物,而是保持低调,他又怎么会被杀?也许还会得到重用呢!他的死怪就怪在光芒太露,甚至盖过曹操的光芒,历史上这种功高盖主最后被杀害的例子不在少数,可又有几人能领略到“藏”的奥秘呢?

今天,我们学子,就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要骄傲,把自己埋藏到这无尽的知识海洋中去,只有这样,等到高考的时候,在考场上,我们才会有资本大展拳脚,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学,笑傲考场。

露源于藏,藏即为露。

4.《藏锋与露锋》议论文作文800字

为“隐士”辟谣 《易经》中写道:“天地闭,闲人隐”。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流淌着一股隽永的细流——隐士文化。在史实的记载中,它开始于魏晋时期,是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淡上玄远的清谈风气。

其实,何必说它开始于魏晋,怕是从社会形成的开始,能人志士就有了这隐居山林,独享清闲的豪情与小资,只是那时的人还未将它定义为“隐士文化”罢了。 隐士也非随便就能当上的,没有足够的才情和锋芒是当不上“隐士”的。

贤者露峰被众人认作文人异士,追之、向往之,时间一长,贤者无心人事纠葛,便隐居而藏锋贰触蹿吠讷杜寸森丹缉。这便是大众眼中的“隐士文化”。

其实,我倒认为这大众认知的“隐士文化”并非贤者意图藏锋,转向清闲的生活,而是贤者认为世人不懂解读自己的才情,甚至于扰乱自己的思维,何不隐居山林,独自一人观赏宝刀出鞘,好好展露这耀眼的锋芒。 文人能有的放矢展露才华岂不美哉!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与陶渊明的隐士身份遥相辉映,更渲染了那份清闲幽静、独属隐士之乐的情趣。

正如周敦颐的两句“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太充分地证明了隐逸之士、独成一派、自得其乐的心境。 谁说文人隐居之后埋葬了锋芒,我看是更好地发挥了横溢的才情吧!苏轼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还有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生命的隐士的颇具画面、放松心境的好句子。

最印象深刻的是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跨越了千年的读者仍甚是羡慕那悠然自得、不求世事全貌,朦胧中落得清闲的生活。 也许是我的个人偏爱,在读了众多从政的诗人的作品之后,我感到太多悲情、太过乏味。

诗人本不须豪言壮语以求成名或悲叹昨日利益得失,这些隐士的悠然态度下创作的诗句更为打动读者,描绘的贴近生活的画面才能让文字经历漫长的历史仍能让读者品读到其中的真谛。 虽然不排除经过时间,一些好的文学作品的流逝,但仅以当今留下的古代文学瑰宝,确实是隐者之作更得“人心”,可见,他们是真的“藏了锋的”。

相比何晏、嵇康等,将才情葬送在仕途上的诗人,他们之间命运的异同真的是才华学识的差别吗?怕是没有一定的思想也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吧!可是他们没有适时的“藏锋”,失去了更好的“露锋”的机会。 这样说来,当今的文人真的幸运很多,至少可以在开化的思维环境下大方地吐露自己的想法。

这是文明的进步路途上,一个时代所给予文化人的。 “隐士”的“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峰”,隐士果然有大智慧,对自己的才情使了一招“欲擒故纵”,换得一片海阔天空。

“天地闭,贤人隐;隐之意,畅才情;情之至,天地开。” 木青:作者的构思很奇特,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隐士文化”想开去,指出这貌似藏锋的行为实质上是真正的露锋,体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有新意。

学做“善藏锋者” 浸染饱含了墨汁后,下笔,微提,凝神缓书,顿笔,折回,起笔,顺势将最后的笔锋留在写过的墨迹中,这便是“一”,如此流畅,却不轻浮,简单却令人思味其中包含的诸多含义。为人又岂不是如此,善藏起锋芒的人是智者。

懂得藏起锋芒是留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我。自我远不如想象中的高大,将自己视为普通人,平凡人,才能在行为上更踏实。

唐代的弘忍大师在挑选继任者时,选择了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扫地僧即日后的六祖慧能禅师,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平静地将自己视为常人,才能领悟,原来只需保持一颗平淡的心,任尘世烟尘纷飞,也不会沾染自己澄澈的心境。这既是慧能的智慧也是“藏锋”的睿智。

藏起锋芒亦是等待机遇,蓄势待发。每个人的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即便自己才华横溢,也会有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愚者往往陷入愤世嫉俗的圈子,永远无法逃离,才华便在不断的绕行中消耗殆尽。

然而,爱尔兰作家萧伯纳领悟到了这一点。最初,他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拿给出版商时遭到退稿,他并未做出毫无意义的“挣扎”,反而一面不断在图书馆里进修,一面刻苦创作新的作品,这才让社会注意到了他,继而又认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信所有智者都懂得,时刻武装好自己,在时机成熟时展露锋芒是多么重要。遇到挫折,暂且平静,藏起本就拥有的锋芒,做更充分的准备,这便是下一次保证成功的关键。

当然藏起锋芒有时并非自愿,但即便事态所趋,也应微笑着接受,这并非妥协于命运,而是给自己留有余地,有机会定位自己的人生。杨澜曾做过一个女学生的访谈节目,她成绩拔尖,本可以考入重点大学,但只因母亲遭遇一场车祸而被迫辍学,打工维持生计。

当被问到是否留有遗憾时,她说:“也许我永远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我毕竟有过这样的梦想,它让我在内心里与众不同。” 这世上有三件事决定我们是谁:已完成的事,后人以此来估量我们的成就与价值;不做的事,后人以此来评定我们的操守和底线;想做却没能做成的事,这常常是自己最了解,。

5.藏与露作文500字作文

藏与露应适可而止。一个人应该始终记住一句话,“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所处社会群体而孤立存在。当你被社会所忽略时,你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没有了舞台,因此要展现自己,让社会关注你的存在,再“藏”下去,恐怕立足之地也难寻。当你已光彩照人,众人瞩目,可能会招来嫉妒的目光,此时若再毫无顾忌地“露”下去,可能遇到料想不到的烦恼、困扰,但若低调处事、谦逊待人却会赢得更多的支持,竞争对手也能成为合作伙伴。所以说,藏与露是为人处事的艺术,藏要有深度,露要不轻浮,才会使价值体现,使美丽变得更美。

藏与露应审时度势,锋芒毕露时不妨藏,无人问津时不妨露。李白才华横溢,“斗酒诗百篇”,可正是因为过于恃才傲物,目无天子,故终不得志。杨修学富五车,可正因为“鸡肋”事件遭来杀身之祸。诸葛亮饱读诗书,胸藏玄机,虽隐居深山,可刘备仍三顾茅庐,慕名而至,终使一个大智者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主张露的人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己纵然功高盖世,才高八斗,可不善于自我推荐,又不曾遇到慧眼“伯乐”,最终还是深人未识,碌碌无为。所以说,藏与露度的把握至关重要。

关于藏才华和显露才华关系的议论文